低成本卫星

搜索文档
A股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国产芯片概念集体高开
凤凰网财经· 2025-08-22 09:37
市场指数表现 - 沪指上涨0.03% 深成指下跌0.15% 创业板指下跌0.31% [1] - 国产芯片概念集体高开 寒武纪涨幅近4% [1] - 算力及时空大数据概念跟随走强 液冷概念延续调整 [1] - 金融科技 稳定币 稀土板块小幅下跌 [1] 券商策略观点 - 市场短暂震荡后情绪修复 股票型ETF及杠杆资金持续流入 [2] - 关注隐含波动率变化 中报业绩增长或成交易线索 [2] - 新开户需求旺盛 券商通过降费让利及多平台营销加速获客 [2] - A股券商指数PBLF为1.67x 处于2014年以来46%分位 H股中资券商指数PBLF为1.00x 处于2016年以来76%分位 [2] - 建议关注业绩增长稳健的头部券商 财富管理转型领先公司及估值较低中型券商 [2] 商业航天产业 - 广东 上海 北京出现集群化效应 可回收火箭及低成本卫星技术突破 [3] - 预计3年内中国商业航天运输成本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3] - 低空经济及太空旅游纳入示范场景 下游应用场景覆盖城市空中交通及工业生产 [3] 能源金属价格趋势 - 金九银十消费旺季临近 稀土及钴报价稳步上涨 [4] - 碳酸锂价格因江西供给扰动大幅上涨 [4] - 多家稀土大厂密集招标 磁材企业排产延至10月中旬 [4] - 钴中间品进口6月大幅下降 冶炼厂开工率持续下调 [4] - 锂矿减产导致月度级别短缺 价格易涨难跌 [4] AI服务器散热技术 - 冷板式液冷技术成熟成本低 配合高导热相变化金属片可提升散热性能 [5] - 液态金属TIM材料兼容GPU/CPU导热需求 适用于冷板式和浸没式液冷 [5] - 液冷方案将成为AI服务器主流散热方式 [5] - 建议关注氟制冷剂 电子氟化液龙头企业及液态金属TIM材料相关企业 [5][6]
中国银河证券:商业航天产业规模预计将持续高增
新浪财经· 2025-08-22 08:12
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 - 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卫星及星间链路等关键技术逐步取得突破 [1] - 预计3年内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 运输成本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1] - 卫星载荷能力与火箭运力成本逐步优化 供给端发射数量预计呈现高增态势 [1] 区域集群化发展 - 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已形成商业航天集群化效应 [1] 应用场景拓展 - 广东省政策将低空经济与太空旅游纳入首批示范场景 [1] - 低空经济在城市空中交通、工业应用及农林生产领域取得较好突破 [1] - 太空旅游需求增长推动产业空间进一步提升 [1]
把握商业航天黄金机遇期
经济日报· 2025-07-15 06:05
行业概述 -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 [1] - 商业航天产业链条长,涉及研发、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等环节,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特征 [1] - 行业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式发展,仅用10年左右时间 [1] 市场规模 - 商业航天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764.2亿元增长到2024年超过2.3万亿元,2024年或将突破2.5万亿元 [1] - 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项目有望在未来5年至10年实现政策突破,逐步迈入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 [1] 产业生态 - 全国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2] - 长三角形成"上游零部件供应—中游制造—下游应用服务"完整产业链 [2] - 安徽蚌埠、合肥等地通过差异化布局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2] 应用领域 - 卫星通信领域为偏远地区通信、航空航海通信提供新解决方案 [2] - 卫星遥感在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监测等领域作用显著,遥感数据、深空探测向商业化迈进 [2] - 太空旅游商业化进程加速,虽处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 [2] 发展挑战 - 技术瓶颈制约发展,运载火箭回收、复用等方面存在难点 [2] - 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 [2] - 面临国际竞争压力,需提升企业竞争力并加强国际合作 [2] 发展建议 - 加大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发展耐心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3] - 强化技术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3] - 培育市场环境:打造龙头企业,搭建卫星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协同 [3] - 推动国际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发射服务,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