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

搜索文档
中国银河证券:政策推动应用不断加速 建议关注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机遇
智通财经网· 2025-08-21 16:44
政策支持与产业规划 - 广东省政府发布2025-2028年商业航天政策措施 提出打造卫星互联网应用"首场景"并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国产卫星数据应用 [1] - 政策鼓励采购国产卫星数据及产品 推动卫星应用在航空航海、网联汽车、石油电力等商业领域发展 并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卫星应用市场 [2] - 低空经济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商业航天定位在2025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进一步深化 [3] - 除广东省外 四川省、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等省市均出台商业航天相关文件或行动计划 覆盖"十四五"及"十五五"规划周期 [3] 技术发展与成本优化 - 可回收火箭技术预计在3年内成熟 运输成本将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1][4] - 可回收火箭、低成本卫星及星间链路等关键技术逐步取得突破 卫星载荷能力与火箭运力成本持续优化 [4] - 供给端卫星发射数量预计呈现高增长态势 [4] 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 - 广东省计划在低空经济、智慧城市、移动通信、物流运输、太空挖矿、太空旅游及应急救援等领域落地示范项目 [2] - 低空经济在城市空中交通、工业应用及农林生产方面取得较好突破 太空旅游需求增长推动产业空间提升 [4] - 卫星互联网建设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及生态构建持续推动迎来发展机遇 [3] 产业规模与竞争格局 - 鼓励企业扩大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并购买算力服务 相关地市按规定给予奖励 [2] - 中国在规划大型星座以星网及千帆星座为主 低轨空间资源布局紧迫性逐步提升 [3] - 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已形成产业集群化效应 [4]
把握商业航天黄金机遇期
经济日报· 2025-07-15 06:05
行业概述 -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 [1] - 商业航天产业链条长,涉及研发、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等环节,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特征 [1] - 行业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式发展,仅用10年左右时间 [1] 市场规模 - 商业航天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764.2亿元增长到2024年超过2.3万亿元,2024年或将突破2.5万亿元 [1] - 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项目有望在未来5年至10年实现政策突破,逐步迈入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 [1] 产业生态 - 全国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2] - 长三角形成"上游零部件供应—中游制造—下游应用服务"完整产业链 [2] - 安徽蚌埠、合肥等地通过差异化布局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2] 应用领域 - 卫星通信领域为偏远地区通信、航空航海通信提供新解决方案 [2] - 卫星遥感在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监测等领域作用显著,遥感数据、深空探测向商业化迈进 [2] - 太空旅游商业化进程加速,虽处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 [2] 发展挑战 - 技术瓶颈制约发展,运载火箭回收、复用等方面存在难点 [2] - 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 [2] - 面临国际竞争压力,需提升企业竞争力并加强国际合作 [2] 发展建议 - 加大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发展耐心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3] - 强化技术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3] - 培育市场环境:打造龙头企业,搭建卫星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协同 [3] - 推动国际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发射服务,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4]
济南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减碳,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
中国新闻网· 2025-06-26 08:34
碳监测与评估 - 济南作为全国首批、山东省唯一碳监测评估试点城市,重点开展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排放清单编制和碳排放同化反演研究[1] - 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基遥感、激光雷达等技术初步掌握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变化趋势,识别重点排放行业和区域[1] - 2021-2024年15家发电企业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交易量达836.04万吨[1] 能源结构调整 - 济南持续推进聊热入济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提升新能源供给和消纳能力[2] - 重点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热电联产、地热能及新型共享储能示范项目[2] - 截至2025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506.79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加47.35万千瓦[2] 循环经济发展 - 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2] - 制定《济南市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方案》,完善资源循环利用链条[2] - 推动省级以上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2] 地热能开发利用 - 将地热纳入重点勘查开采矿种规划,商河县19宗地热采矿权纳入省级绿色矿山名录[3] - 2024-2025供暖季地热能供暖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3] 工业领域碳减排 - 以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推动工业碳达峰[3] - 石化化工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产能[3] - 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改与余热利用,推动行业向高端化、低碳化发展[3]
海南农垦企业推进农业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 “云赋能”守护海垦田
海南日报· 2025-06-20 09:06
农业审计数字化转型 - 海南农垦母瑞山农场公司采用无人机技术进行土地监测 千亩土地巡航测绘时间从人工一周缩短至3小时 效率提升显著[1] - 传统农业审计依赖人工翻账本和估算 存在数据不精准问题 如秧苗存活率 生长期管理等关键指标难以准确获取[2] - 橡胶 热带水果等作物生长周期与年度审计周期错配 广域种植面积人工测算耗时耗力且精度低[2] 技术应用与成效 - 远大公司联合海南腾智科技推进农业审计数字化 无人机技术实现99 8%测量准确率 厘米级分辨率影像可清晰呈现田埂杂草细节[3] - 无人机自主巡航可完成田间道路 水田面积 土壤情况等要素高精度测量 相比传统人工皮尺结合CAD图纸测绘 面积偏差从数亩降至接近零[3] - 昌江县某千亩土地项目审计完成 验证技术可行性 经验具备可复制推广性[4] 未来发展规划 - 海垦集团将探索"空天地"一体化技术 整合无人机航测 地表机器人 卫星遥感 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图像识别构建农业资产数字地图[5] - 持续推动审计模式向数字化 智能化 精准化转型 提升数据成果准确性和及时性[4][5]
【干货】2025年卫星应用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前瞻网· 2025-05-06 14:31
卫星应用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涵盖卫星制造、发射及地面设备建设 其中卫星制造分为卫星平台、荷载、元器件和总装四个板块 相关企业包括中国卫星、银河航天等 卫星发射涉及火箭研制 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有企业为主 地面设备制造环节市场规模较大 参与者包括卫通集团、海格通信等[1][2] - 产业链中游提供卫星导航、通信和遥感等服务 主要企业有中国卫通、四维图新、中海达等[2] - 产业链下游覆盖交通、国防、通信、海洋、气象等领域 需求方包括中国广电、电信运营商及政府部门等[2] 区域分布特征 - 全国卫星应用相关企业数量达3809家 主要分布在广东省(457家)、北京市(435家)和江苏省(321家) 东中部地区集中度较高 四川和陕西企业数量均超150家[5] - 上市企业共40家 北京市数量最多(13家) 以中国卫星和中国卫通为代表 广东和四川各有5家上市企业[7] 企业布局特点 - 导航与定位领域企业数量最多且竞争激烈 上游设备生产涉及中国卫星、司南导航等 中下游场景应用包括北斗星通、盟升电子等[13][14] - 遥感与测绘领域企业数量较少但技术门槛高 上游有航天电子、雷科防务等 中下游以航天宏图等企业为主[13][14] - 通信与信息传输领域上下游分布均衡 上游涵盖中国卫星、通宇通讯等 中下游包括中国卫通、三维通信等 协同发展效应显著[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