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卫星通信
icon
搜索文档
航天强国,战略提升!最新解读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11-02 16:12
政策定位提升 - 四中全会公报首次将“航天强国”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并列表述,标志着航天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核心[2][3] - “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章节下指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行业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5] - 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升级,产业资源、财政资源将向航空航天领域倾斜,为行业奠定长期景气趋势[3] 投资逻辑转变 - 航空航天板块投资逻辑从传统军工驱动向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维度驱动转型,从短期主题投资转为长期产业趋势投资[3] - 板块由过去主题驱动向多轮驱动转化,走向基本面为主导的投资行业[2][8] - 资本市场对于航天板块特别是卫星通信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因卫星通信是6G发展的技术底座和必经之路[3] 行业基本面与估值 - 当前航天产业公司基本面较好,相关公司毛利率和成长性较高[7] - 卫星板块绝对静态估值水平不低,但隐含了相关公司较高的技术壁垒和稀缺性,未来竞争格局较好[7] - 行业估值处在历史中枢附近,前期股价涨幅相对有限,具备性价比优势[7] - 过去三年行业整体收入和利润下滑,行业毛利率稳健,ROE和现金流承压,当前处于业绩修复期,头部企业业绩改善较为明显[8] 商业化进展与业绩兑现 - 在政策战略性定位下,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有望得到更多实质性支持,商业化将迎来提速,行业景气和业绩有望逐步兑现[8] - 商业航天是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的核心赛道,低轨卫星组网加速与发射成本下降将推动卫星制造领域未来五年的订单密集落地[11] - C919进入规模化交付周期,国产替代加速,带动上游材料、核心零部件的业绩增长[11] 产业链发展顺序 - 业绩兑现顺序可能是先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然后是航空材料、飞行器制造等产品环节,最后是商业化应用等领域[10] - 从五年的时间维度看,卫星相关领域会较早迎来量的提升,卫星制造是我国卫星互联网本阶段的发展核心[10][12] - 时间顺序上上游元器件和材料企业有望率先复苏,再到中游制造环节放量和下游应用市场[11] - 火箭运力是卫星组网进度的瓶颈环节,有望成为未来增速最快、确定性最高的细分领域之一[12] 投资布局建议 - 航空航天产业链条长,覆盖面广,公开信息相对较少,选股难度较高,建议采用定投或布局航天ETF的方式参与投资[14] - 相关的ETF采用被动投资、按指数成份进行配置,选取能代表产业发展核心方向的一篮子股票进行配置[14] - 当前是布局航空航天产业长期趋势行情的窗口期,产业远期发展空间巨大,短期估值和股价位置不高,具备上涨弹性[15]
探路“智媒融合”:这场学术年会 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开拓“AI 赋能”新思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1 00:23
会议概况 -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成都举办,核心议题为人工智能与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 [1] - 会议汇聚全国各地报业、通讯社、广电、出版及网络媒体领域的高层管理者、技术精英及科技企业代表,参会人数超过500人 [3] 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 - 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定义为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关键力量,是媒体行业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的新质生产力 [1] - 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传媒行业的每个环节,AIGC正深度嵌入新闻传媒行业生态并重塑内容生产机制 [1][4] 技术应用与融合趋势 - 大模型技术发展进入从技术摸高向工程创新过渡的阶段,行业焦点转向如何利用现有技术使媒体业务变成好用的、有用的产品 [7] - 卫星通信技术为新媒体、智媒体带来核心赋能,优势包括从连接升维到智能传输、双网融合实现无死角通信、以及需求精准匹配 [6] - 电子科技大学表示愿将其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积淀转化为服务媒体行业的硬核支撑,以人工智能+赋能主流媒体变革 [4] 行业实践与创新标杆 - 赛事经济成为媒体拓展业务边界的重要赛道,媒体参与可提升自身价值与议价能力,并将用户与消费数据沉淀至自有平台 [7] - 2025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共有605项技术项目申报,创历史新高,其中181项获奖项目构成了行业技术创新的标杆体系 [8] - 成都传媒集团智能媒资库项目荣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目是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全流程智能化内容管理系统 [10] 标准化与生态建设 -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发布《新闻行业智能体》4个系列标准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融媒创作共享空间建设规范》共5项团体标准,填补了新闻行业智能体标准化空白 [8] - 行业层面的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旨在为技术应用划定规范、筑牢根基 [7][8]
星网宇达的前世今生:2025年三季度营收2.66亿行业排第6,净利润3374.81万低于行业均值
新浪证券· 2025-10-31 07:08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20日,于2016年12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惯性技术及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全自主、高动态的惯性产品技术壁垒 [1] - 主营业务为惯性技术开发及应用,开展惯性组合导航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1] - 所属申万行业为国防军工 - 航天装备Ⅱ - 航天装备Ⅲ,概念板块包括海工装备、QFII持股等 [1] 经营业绩 - 2025年三季度营业收入2.66亿元,在8家同行业公司中排名第6,行业平均营收为18.99亿元 [2] - 主营业务构成中,无人系统收入6726.7万元占比45.41%,信息感知收入5211.7万元占比35.18%,卫星通信收入2505.71万元占比16.91% [2] - 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3374.81万元,行业排名第5,行业平均净利润为7807.62万元 [2] 财务指标 - 2025年三季度资产负债率为26.56%,低于去年同期的29.82%,也低于行业平均的31.57% [3] - 2025年三季度毛利率为19.48%,低于去年同期的38.06%,也低于行业平均的27.92% [3] 股权与股东 - 截至2025年9月30日,A股股东户数为3.02万,较上期减少22.51% [5] - 户均持有流通A股数量为4841.35股,较上期增加29.05% [5] - 十大流通股东中,华夏行业景气混合A(003567)位居第三大流通股东,持股392.54万股,相比上期增加47.42万股 [5] 管理层 - 公司控股股东为迟家升,实际控制人为李国盛、迟家升 [4] - 董事长兼总经理迟家升,1960年4月出生,大专学历、工程师,薪酬从2023年的80.4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80.62万元,同比增加0.22万元 [4]
中国电信(601728):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战新业务态势良好
新浪财经· 2025-10-24 18:2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3943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服务收入3663亿元,同比增长0.9% [1][2]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高于收入 [1][2] - 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87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1][2]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248亿元,同比下降0.91% [2]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77.6亿元,同比增长3.60% [2]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扣非归母净利润69.8亿元,同比下降0.41% [2] 战略新兴业务增长 - 前三季度5G网络用户数达2.9亿户,渗透率提升至66.9% [2] - 千兆宽带用户渗透率约31.0% [2] - IDC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9.1% [2] - 安全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2.4% [2] - 智能收入同比增长62.3% [2] - 视联网收入同比增长34% [2] - 卫星通信收入同比增长23.5% [2] - 量子收入同比增长134.6% [2] 费用与现金流 - 2025年第三季度销售费用率10.40%,同比上升0.98个百分点 [3] - 2025年第三季度管理费用率6.90%,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 [3] -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费用率0.13%,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3] - 2025年第三季度研发费用率3.48%,同比上升0.24个百分点 [3] - 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873亿元,同比降幅缩窄至10.37% [3] 未来业绩与估值预测 - 预计2025年营收5385亿元,2026年5535亿元,2027年5688亿元 [2]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347亿元,2026年363亿元,2027年377亿元 [2] - 参考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PB,给予2025年PB 1.8倍,对应目标价9.07元 [2]
中国电信(601728):利润保持稳定增长,战新业务态势良好
海通国际证券· 2025-10-24 17:36
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4] - 给予2025年市净率1.8倍,对应合理目标价为9.07元,较现价有8%上行空间 [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为3943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服务收入为3663亿元,同比增长0.9% [1][4]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308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高于收入 [1][4] - 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87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1][4]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248亿元,同比下降0.91%;归母净利润77.6亿元,同比增长3.60% [4]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5385亿元、5535亿元、568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7亿元、363亿元、377亿元 [4]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净收益分别为0.38元、0.40元、0.41元 [3] - 预计2025-2027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7.5%、7.7%、7.9% [3] 战略新兴业务 - 5G网络用户数达到2.9亿户,渗透率提升至66.9% [4] - 千兆宽带用户渗透率约31.0% [4] - IDC收入达到275亿元,同比增长9.1% [4] - 安全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2.4% [4] - 智能收入同比增长62.3% [4] - 视联网收入同比增长34% [4] - 卫星通信收入同比增长23.5% [4] - 量子收入同比增长134.6% [4] 费用与现金流 - 2025年第三季度销售费用率为10.40%,同比上升0.98个百分点 [4] - 2025年第三季度管理费用率为6.90%,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 [4] -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费用率为0.13%,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4] - 2025年第三季度研发费用率为3.48%,同比上升0.24个百分点 [4] - 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73亿元,同比降幅缩窄至10.37% [4] 财务预测摘要 - 预计2025年营业总收入5385.31亿元,同比增长2.9% [3] - 预计2025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47.26亿元,同比增长5.2% [3] - 预计2025年市盈率18.08倍,市净率1.36倍 [3][5]
浙商证券浙商早知道-20251023
浙商证券· 2025-10-23 08:38
市场总览 - 2025年10月22日上证指数下跌0.07%,沪深300指数下跌0.33%,科创50指数下跌0.06%,中证1000指数下跌0.43%,创业板指下跌0.79%,恒生指数下跌0.94% [3][4] - 当日表现最好的行业为石油石化(+1.58%)、银行(+0.97%)、家用电器(+0.82%)、房地产(+0.75%)、传媒(+0.59%),表现最差的行业为有色金属(-1.36%)、电力设备(-1.29%)、农林牧渔(-1.19%)、国防军工(-1.17%)、煤炭(-1.03%) [3][4] - 2025年10月22日全A市场总成交额为16903亿元,南下资金净流入100.18亿港元 [3][4] 中国电信公司点评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0.6%,服务收入同比增长0.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0% [5]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2025年单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0.9%,但服务收入同比增长0.5%,显示服务收入增长保持稳健 [5]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销售终端产品等收入在单三季度同比下降18.0%,但该业务基本平进平出,对利润影响有限 [5]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AI算力等战略性新兴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IDC收入同比增长9.1%,增速较2025年上半年(同比+7.4%)有所提升 [5]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前三季度智能收入同比增长62.3%,卫星通信收入同比增长23.5%,量子收入同比增长134.6% [5]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具备红利与算力双重属性,AI驱动算力需求攀升是其发展的催化剂 [5]
“十五五”研究系列(一):“十五五”规划前瞻:从政策方向寻找产业线索
平安证券· 2025-10-17 17:07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十五五”时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节点,规划将聚焦科技创新和扩大内需,并从中梳理出四条核心产业线索: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扩大内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资源利用与保护 [4][7][12] - 基于历史复盘,预计“十五五”规划建议公布前后市场将先围绕政策预期博弈,小盘成长风格占优,随后预期落地后风格向大盘防御过渡,行业表现从景气板块向涨幅较浅板块扩散分化 [4][46][48] - 从潜在政策方向映射至资本市场,科技创新领域(如TMT、新能源、国防军工、生物医药)预计是后市交易主线,部分消费、“反内卷”相关领域及海洋经济与矿产资源也有望长期受益 [4] “十四五”规划回顾 - “十四五”规划多数指标已高质量完成,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及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 [9] - 科技创新加速发展,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68% [11] -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过去四年内需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最终消费平均贡献率达56.2%,较“十三五”期间提升8.6个百分点 [11] “十五五”规划前瞻:宏观环境 - 国际环境方面,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波动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13] - 国内经济呈现新动能加速增长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特征,2025年8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但1-8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仅增0.5%,8月社零同比增速降至3.4%的年内低点 [13] “十五五”规划前瞻:四条产业线索 新质生产力 - 重点方向包括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及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如“人工智能+”行动、5G规模化应用) [4][16][24][25] - 配套措施上,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央国企支持科技创新、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是三大发力点,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1/4,市值前50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增至24家 [20] 全方位扩大内需 - 促消费方面,需求端聚焦“以旧换新”和“投资于人”两条思路,供给端则发展服务消费(如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和新消费(如情绪消费、“AI+”消费、低空经济) [4][29][30][31] - 扩投资方面,基建投资强调发挥重大工程引领作用,用好“两重”建设(去年7000亿元、今年8000亿元),地产投资侧重“好房子”建设和城市更新 [4][32]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政策聚焦“反内卷”,重点领域包括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制造,煤炭、钢铁、水泥等传统周期,以及互联网平台、养殖、医药等民生消费 [4][34][37][38] - 具体措施包括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严控生猪新增产能、优化医药集采规则等 [37][38] 资源利用与保护 - 增强资源利用主要指向海洋经济,包括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推动海洋科技自立自强 [4][42][44] - 强化战略资源保护侧重矿产资源,如稀土、锂矿,今年4月对7类中重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新《矿产资源法》将锂列为独立矿种 [42][44] 市场展望 - 历史复盘显示,“十三五”规划建议公布后市场上行约2个月,“十四五”后上行约3个多月,会前小盘成长风格占优(如2015年创业板指涨19.3%),会后风格转向大盘防御 [46][48][50] - 行业层面,会前资金博弈景气板块(如2015年的TMT、2020年的消费和新能源),会后向金融及涨幅较浅的消费板块扩散分化 [46][48] - 展望未来,资本市场将持续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板块或仍是主线,其他政策支持的消费、“反内卷”领域及资源主题也有望受益 [4]
到二〇三〇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指尖一点,天地互联(政策速递)
人民日报· 2025-10-14 06:36
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手机直连卫星成为卫星通信领域发展热点,多款智能手机已搭载卫星通信功能,例如支持发送最多20字短信和定位精度达10米的北斗短信手机 [1] - 产业发展驱动力包括空间信息技术成熟、商业航天成本下降以及大规模星座批量组网 [1] - 卫星通信正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快速普及延伸,手机、汽车、无人机等直连卫星创新探索活跃,有望形成新的万亿元级市场 [2] 政策指导与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深化准入制度改革并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政策目标设定为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实现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的规模应用 [1] - 意见鼓励民营企业依法依规租用卫星资源、开展增值服务及分销代理,以盘活存量卫星资源并繁荣市场 [2] - 支持电信运营商通过与卫星企业共建共享模式,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应用潜力,推动终端设备直连卫星加快应用 [2] 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 - 卫星通信具备广域覆盖和抗毁性强等特点,本质是解决连接问题 [1] - 卫星通信在天空、海洋、偏远地区等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发挥重要作用,并在自然灾害等极端场景下保持稳定可靠的通信保障能力 [3] - 具体应用价值包括解决传统海上通信带宽不足、时延高、盲区多问题,实现航运数据实时传输与智能化转型,提升航行安全与运营效率 [3] - 在未通电游牧区,卫星通信相比架设光储充基站可能费用更低、信号更稳定安全 [3] 未来发展方向 - 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各行业创新应用,加强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低空智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3] - 推动汽车、船舶、飞机等直连卫星,大力发展大众化、规模化卫星通信应用以推动数字便民惠民 [3] - 鼓励电信运营商依托低轨卫星互联网拓展高速数据服务,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天地融合发展 [2]
指尖一点,天地互联(政策速递)
人民日报· 2025-10-14 06:20
行业发展趋势 - 手机直连卫星是当前卫星通信领域发展的热点,越来越多智能手机搭载卫星通信功能,例如支持北斗短信的手机在无信号覆盖时可发送最多20个字的短信和定位信息,定位精度达10米 [1] - 卫星通信正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快速普及延伸,手机、汽车、无人机等直连卫星的创新探索活跃,有望形成新的万亿元级市场 [2] - 空间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商业航天成本持续下降、大规模星座批量组网,推动卫星通信产业创新发展 [1] 政策支持与监管导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深化卫星通信准入制度改革,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政策目标到2030年,卫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 [1] - 意见鼓励民营企业依法依规利用各类高低轨在轨卫星资源,通过租用卫星资源、开展增值服务、分销代理等方式盘活存量卫星资源 [2] - 支持电信运营商通过与卫星企业共建、共享等模式,深入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应用潜力,推动手机等终端设备直连卫星加快推广应用 [2] 技术应用与市场拓展 - 卫星通信具有广域覆盖、抗毁性强等特点,能在天空、海洋、偏远地区等无地面网络覆盖区域及自然灾害等极端场景下保持稳定可靠的通信能力 [1][3] - 意见提出促进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领域的应用,支持为偏远地区和地形气候复杂地区提供多样化网络接入服务 [3] - 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强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航空机载通信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3] - 推动汽车、船舶、飞机等直连卫星,大力发展大众化、规模化卫星通信应用,以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和行业智能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3]
国泰海通 · 晨报0918|策略、固收
商业航天行业核心观点 - 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发展机遇期,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场景突破共同驱动产业向低成本、高可靠、规模化发展[3][6] - 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4800亿美元,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总体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4] - 低轨卫星频轨资源稀缺加剧全球竞争,中国星座组网进度显著加快,卫星移动通信牌照发放进一步打开应用场景[3][5] 商业航天政策与产业环境 - 政策端持续加码,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6月被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9月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3] -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投融资金额全球占比大幅提升至24%,航天器发射、卫星通信、商业载人航天飞行是热门投融资赛道[4] - 产业具备完整产业链,从上游卫星制造、中游火箭发射到终端运营,民营力量涌现驱动产业创新势能释放[3][4] 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 - 星座组网显著提速,中国星网2025年累计发射9组低轨卫星,“千帆”星座等潜在组网规模大,带来产业发展新机遇[5] - 火箭发射以“长征”系列为主力,中科宇航、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民商火箭成为重要运力增量,可回收火箭、液体火箭等新技术陆续进入首飞阶段[5] - 卫星制造产业多点开花,时空道宇、格思航天、长光卫星等民营公司入轨卫星数量显著提升,成为重要供给来源[5] - 海南商发二期工程加速推进,增加发射工位以满足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需求[5] 商业航天投资方向 - 受益运力投资加码的火箭制造、卫星载荷和发射场等新基建[6] - 受益产业规模化应用的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太空旅行等新场景[6] - 受益综合成本下降需求的可回收火箭、液体火箭、平板卫星等新技术[6] 固收信用债市场概况 - 截至2025年9月11日,信用债市场存量债券规模为44.65万亿元,其中城投债约15.48万亿元,非违约产业债13.99万亿元,金融债15.18万亿元[9] - 各板块估值收益率在2.3%及以上的债券资产成为票息增厚路径的挖掘重点[9] 城投债投资策略 - 估值在2.3%以上的存量城投债规模为4.42万亿元,占城投总规模的28.54%[10] - 结合存量挖掘空间和流动性表现,1年以内推荐关注西安、青岛、潍坊、昆明等区域;1-3年可关注重庆、西安、郑州、青岛等区域;3-5年关注青岛、湖北省级、广西省级等区域;5年以上关注青岛、湖北省级、陕西省级等区域[10] 金融债与产业债投资策略 - 估值在2.3%以上的存量金融债规模为1.68万亿元,占总规模的11%,银行次级债和保险永续债板块可重点关注[11] - 估值在2.3%以上的存量产业债规模为2.85万亿元,占总规模的20.36%,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行业交易活跃度相对更优[11] 信用债整体配置策略 - 债市调整后中短端(3年以内)品种的票息收益与风险性价比显著提升,“中短端票息 + 适度下沉”策略确定性较高[12] - 5年以上信用债面临成交低迷、流动性偏弱、扰动因素集中的压力,交易机会不强,可等待流动性改善信号后逐步参与配置[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