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健康监测类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可孚医疗9月25日获融资买入611.88万元,融资余额1.25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26 09:28
股价与交易数据 - 9月25日股价下跌1.43% 成交额8122.81万元 [1] - 当日融资净卖出356.32万元 融资买入611.88万元 融资偿还968.20万元 [1] - 融资融券余额合计1.26亿元 融资余额1.25亿元占流通市值1.55% 处于近一年80%分位高位 [1] 融券交易情况 - 9月25日融券卖出6500股 金额25.16万元 融券偿还300股 [1] - 融券余量2.23万股 融券余额86.11万元 处于近一年90%分位高位 [1] 公司基本信息 - 主营业务为家用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 康复辅具类产品占比43.12% 医疗护理类32.45% 健康监测类20.76% [1] - 成立于2009年11月19日 2021年10月25日上市 注册地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和香港新界 [1]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8月29日股东户数1.90万户 较上期持平 人均流通股10223股 [2] - 国泰医药健康股票A基金持股230.12万股 较上期增加23.66万股 位列第九大流通股东 [3]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退出十大流通股东行列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14.96亿元 同比下降4.03%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1.67亿元 同比下降9.51% [2] 分红历史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2.35亿元 [3] - 近三年累计派现9.78亿元 [3]
可孚医疗9月15日获融资买入595.06万元,融资余额1.49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16 09:35
股价与交易数据 - 9月15日股价下跌0.85% 成交额7013.83万元[1] - 当日融资买入595.06万元 融资偿还1410.60万元 融资净流出815.54万元[1] - 融资融券余额1.50亿元 其中融资余额1.49亿元(占流通市值1.8%) 融券余额82.81万元[1] 融资融券状况 - 融资余额处于近一年90%分位高位水平[1] - 融券余量2.09万股 融券余额82.81万元 处于近一年80%分位高位水平[1] - 融券当日偿还500股 卖出500股 卖出金额1.98万元[1]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8月29日股东户数1.90万户 较上期持平[2] - 人均流通股10223股 较上期无变化[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退出十大流通股东行列[3] 机构持仓动向 - 国泰医药健康股票A(009805)位列第九大流通股东 持股230.12万股[3] - 该机构较上期增持23.66万股[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96亿元 同比下降4.03%[2] - 归母净利润1.67亿元 同比下降9.51%[2] 分红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2.35亿元[3] - 近三年累计派现9.78亿元[3] 公司基本情况 - 主营业务为家用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1] - 收入构成:康复辅具类43.12% 医疗护理类32.45% 健康监测类20.76% 其他3.68%[1] - 成立于2009年11月19日 2021年10月25日上市[1] - 注册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振华路816号及香港新界葵涌工业街23-31号[1]
一图解码:家用医疗器械龙头冲击“A+H”两地上市 可孚医疗递表港交所
搜狐财经· 2025-09-03 11:23
上市计划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2025年8月29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 由华泰国际和法国巴黎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3][4] - 公司已于2021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若此次登陆港交所将实现"A+H"两地上市[3][4]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之一 按2024年国内收入计在中国所有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中排名第二[3][5] 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 公司收入约14.96亿元人民币 同比减少4.0%[3] - 同期股东应占溢利约1.67亿元人民币 同比减少9.5%[3] - 2024年度收入28.54亿元人民币 2023年度收入29.77亿元人民币 2022年度收入29.83亿元人民币[14] 产品组合与竞争优势 - 公司产品组合涵盖超200款产品 上万个产品品规[6] - 战略性聚焦五大核心治疗领域:康复辅具类 医疗护理类 中医理疗类 健康监测类 呼吸支持类及其他类产品[6] - 按2024年收入计 家用康复辅具类产品排名第一 矫姿带产品排名第一[5] - 产品覆盖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居家护理需求 形成交叉销售机会和品牌协同效应[6][15] 销售渠道与市场覆盖 - 建立全渠道经销网络 包括线上渠道和线下连锁门店[7][8] - 线上渠道实现天猫 京东 抖音 小红书 拼多多 药师帮等主流电商平台全覆盖[9] - 2024年线上销售额达19.807亿元人民币[10] - 按2024年家用医疗器械国内线上收入计 公司在中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位列第一[11][12] - 全球业务覆盖亚洲 非洲 欧洲及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13] 资金用途与发展战略 - 募资净额计划用于全球拓展 持续的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包括人工智能及物联网应用)[4] - 资金还将用于拓展国内销售渠道及经销网络 品牌推广及营销活动 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4] - 公司注重AI算法与医疗硬件深度融合 依托创新研发持续推出前沿产品[16]
可孚医疗要去港股,净利下滑!
IPO日报· 2025-08-31 16:50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可孚医疗成立于2007年 是中国最大的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之一 聚焦康复辅具 医疗护理 健康监测 呼吸支持和中医理疗五类产品 [5] - 按2024年中国销售额计 公司在所有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中排名第二 [6] - 公司全球业务覆盖亚洲 非洲 欧洲及美洲的60多个国家及地区 [6] - 截至2025年8月22日 产品组合涵盖超200个产品类别 上万个产品品规 [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在中国拥有738家自有门店 其中689家为"健耳听力"服务中心 覆盖超过135个城市 按2024年底中国助听器验配中心数量计 健耳听力位居行业前三 [7]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29.77亿元 28.54亿元 29.83亿元 前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9% [7] - 同期利润分别为3.02亿元 2.53亿元 3.12亿元 [7]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4.96亿元 利润1.67亿元 [7] - 2023年收入和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5% 净利率下滑0.7个百分点 [8] 线上渠道与电商表现 - 2024年线上销售额达19.81亿元 在中国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中位列第二 [10] - 实现天猫 京东 抖音 小红书 拼多多及药师帮等所有主流电商平台全覆盖 [10] - 2025年上半年抖音家用医疗器械类目下12个产品品类销量第一 24个品类销量前三 [10] - 天猫家用医疗器械类目下22个产品品类销量前三 53个品类销量前十 [10] - 京东家用医疗器械类目下12个产品品类销量前三 28个品类销量前十 [10] 海外拓展与战略布局 - 2024年境外营业收入5915.09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重仅1.98% 主要销往南美 非洲 东南亚等地区 [11] - 2025年上半年完成对上海华舟 喜曼拿的收购 实现境外收入约9676万元 同比增长逾200% [11] - 赴港上市旨在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提升海外业务拓展能力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创新 全球销售网络扩张 业务拓展及品牌营销 补充营运资金等 [11] 资本市场动态 - 2021年10月在A股上市 以2025年8月29日A股收盘价35.9元计算 总市值约75亿元 [7] - 2025年8月29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正式启动A+H双重上市 [1]
场景试点开启 概念股异动,机器人养老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16:29
政策支持与试点计划 - 工信部与民政部推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场景试点,计划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部署不少于200台套应用验证 [1] - 政策明确养老机器人为智能养老设备核心方向,推动护理、康复、陪伴类机器人研发 [3] - 两部门计划围绕失能照护、情感陪护等场景开展研用结对攻关,家庭类需完成200户验证,社区/机构类需完成20个验证 [6] 老龄化现状与需求 - 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22%),65岁及以上2.2亿(占15.6%) [3] - 护工缺口高达数百万,公立养老院严重短缺,养老资源匮乏问题凸显 [3] -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推动需求爆发,养老成本高昂且医疗看护成本攀升 [3] 市场发展与规模 - 2023年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50亿元,预计2030年普遍落地 [5] - 健康监测类产品渗透率预计10%,康复/护理/陪护类渗透率约5%,潜在市场空间达千万亿 [5] - 欧圣电气护理机器人2024年协议订单量同比翻4-5倍,此前年销量仅200台左右 [5] 行业动态与资本布局 - A股养老机器人概念股异动:欧圣电气涨超15%,信隆健康涨停,倍轻松等跟涨 [2] - 麦迪科技联合多家企业启动康养场景智能平台解决方案,涉及华为、优必选等企业 [4] - 养老机器人成为资本争相布局赛道,但部分企业因商业化不及预期退出市场 [6] 技术挑战与产业痛点 - 护理机器人单套出厂价数万元,细节处理不足影响推广,商业化进度滞后 [6] - 失能护理缺口大,情感陪伴不足,三四线城市养老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空白 [4] - 可穿戴设备贴合度要求高,产业链初期发展面临技术和场景落地困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