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类产品

搜索文档
非银金融行业观察: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港交所优化IPO发售机制
金融界· 2025-08-04 00:04
非银金融板块表现 - 保险行业表现稳健,跌幅为0.18%,跑赢沪深300指数(-1.75%)[1] - 证券与多元金融板块表现较弱,分别下跌3.11%和3.23%[1] - 证券交易量回升、港交所IPO机制改革、保险负债成本优化成为核心看点[1] 证券行业 - 8月首周日均股基交易额达19,189亿元,同比增长178%,环比增长2.33%[2] - 两融余额扩张至19,848亿元,同比提升38.14%[2] - 7月IPO发行数量为9家,募资规模232.12亿元[2] - 港交所优化IPO定价及分配机制,新规8月4日生效,旨在提升定价稳健性和吸引优质企业[3] - 证券行业平均PB估值约1.3倍,处于历史低位,政策红利或推动估值修复[4] 保险行业 - 传统险预定利率调降至1.99%,头部险企下调传统险、分红险及万能险预定利率25-50个基点[5] - 二季度人身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2%,产险上半年保费达9,645亿元,同比增长5.1%[6] - 储蓄类产品占比提升,健康险、养老险需求潜力释放[6] - 保险板块2025年预测P/EV估值区间为0.60-0.91倍,处于历史底部[7]
东吴证券:非银金融目前平均估值仍然较低 具有安全边际 攻守兼备
智通财经网· 2025-07-28 20:35
非银金融行业整体观点 - 非银金融行业平均估值较低 具有安全边际 攻守兼备 [1] - 行业推荐排序为保险>证券>其他多元金融 [1] - 重点推荐中国平安 新华保险 中国人保 中信证券 同花顺 九方智投控股等 [1] 非银金融子行业近期表现 - 最近5个交易日证券行业上涨4.90% 保险行业上涨1.81% 多元金融行业下跌1.65% 非银金融整体上涨3.65% 沪深300指数上涨1.69% [2] 证券行业 - 7月日均股基交易额18191亿元 同比上涨139.92% 环比增长18.72% [3] - 两融余额19420亿元 同比提升35.34% 较年初增长4.15% [3] - 7月IPO发行6家 募集资金210.27亿元 [3] - 证监会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包括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等 [3] - 证券行业2025E平均PB估值1.4x [3] - 推荐中信证券 同花顺 东方财富等 [3] 保险行业 - 传统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中国人寿 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将传统/分红/万能险预定利率分别下调至2.0%/1.75%/1.0% [4] - 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5.4% Q2单季同比+15.2% [4] - 上半年产险公司保费9645亿元 同比+5.1% Q2单季同比+5.1% [4] - 保险板块估值0.61-0.94倍2025E P/EV 处于历史低位 [4] 多元金融行业 - 信托行业2024年末资产规模29.56万亿元 同比增长23.58% 利润总额231亿元 同比下降45.5% [5] - 期货行业6月成交量7.40亿手 成交额52.79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8.91%和17.40% [5] - 2025Q2末公募基金股票投资中非银金融行业总持仓1.93% 环比提升1.10pct [5] - 上市险企除国寿外均获增持 人保 平安增持较多 [5] - 券商及互金板块获大面积增持 板块估值环比25Q1小幅提升 [5]
这类理财产品再上新
金融时报· 2025-06-04 21:16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市场动态 - 中银理财新增2只每日开放的固定收益类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分别为二级(中低)和三级(中)[1] - 自2023年2月以来,6家理财公司共发行35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截至2024年3月投资者累计购买金额超129.91亿元[1] - 当前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以固收类为主(29只),混合类仅6只,其中23只为中低风险,12只为中风险[2] 产品收益与市场趋势 - 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普遍降至2%左右,上限约3%,较早期产品(下限5%、上限6%)明显下行[3] - 存续的33只产品净值均高于1,显示全部浮盈,核心设计理念强调长期保值增值[2] - 银行理财市场整体业绩比较基准呈下行趋势,非个人养老金产品独有现象[3] 产品种类与政策推动 - 截至2024年6月,个人养老金产品总数达1028款,包括储蓄类466款、基金类297款、保险类230款、理财类35款[4] - 2024年12月起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被纳入产品目录,形成从低风险到高风险的产品矩阵[4] - 行业鼓励开发中低波动型基金、长期养老储蓄等差异化产品,以提升制度吸引力[5][6] 投资者需求与行业建议 - 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超7000万,但存在"开户热、缴费冷"现象,需增强产品差异性[5] - 机构建议根据年龄、风险偏好匹配产品类型,强调生命周期服务和权益类资产配置[6] - 当前无风险收益率较低,行业呼吁提高对权益类资产波动性的容忍度以提升长期收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