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勤辰创赢成长1号
icon
搜索文档
百亿私募最新操作曝光,科技、医药受青睐,金融获重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2 09:10
私募仓位与策略重心 - 截至10月底,股票主观多头策略型私募基金平均仓位为78%,与9月持平,维持在近年高位水平 [3] - 满仓及加杠杆的私募占比不降反升,达到25.3%,同时超过九成私募仓位维持在五成以上 [3] - 私募策略重心从仓位升降转向行业与个股的结构性调整 [3] 私募业绩表现与分化 - 截至10月末,大多数私募产品实现正收益,但业绩分化显著 [4] - 淡水泉旗下某系列产品(2019年成立)截至9月末年内收益率超70%,全球成长系列与平衡系列某产品分别录得超50%和40%回报 [4] - 勤辰资产代表产品(2022年成立)截至9月末年内收益率均超30% [4] - 高毅资产邓晓峰代表产品(2019年成立)截至10月末年内收益超25%,自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为17% [5] - 高毅资产卓利伟、吴任昊代表产品(分别成立于2021年、2020年)截至三季度末年内收益近30%,三季度单季收益超20% [5] - 高毅资产孙庆瑞代表产品(2021年成立)三季度单季大涨30%,年内收益超41% [6] - 高毅资产邱国鹭代表产品(2017年成立)年内收益略超21% [6] - 高毅资产冯柳代表产品(2019年成立)三季度收益超14%,但截至三季度末年内收益仅为11.52%,年化收益5.06%,最大回撤达43.64% [6] - 宁泉致远系列两只产品(分别成立于2018年和2021年)截至10月末年内收益均在12%左右 [6] - 林园投资旗下某产品(2018年成立)年内亏损5.69% [6] - 业绩分化本质是投资风格分化,提前布局AI、电子、医药等赛道业绩斐然,坚守金融、地产、传统消费等低估值板块相对落后 [6] 私募操作策略:兑现收益与结构调仓 - 三季度以来私募战术展现"再平衡"共性,即减持短期涨幅过大资产,增持未来潜力更大或安全边际更高资产 [7] - 淡水泉和邓晓峰均在持仓标的大幅上涨后适时兑现部分获利,锁定收益 [8] - 兑现收益后资金流向体现"攻守兼备"策略思路 [9] 行业配置:进攻端与防守端 - 进攻端加码科技与医药:淡水泉增持电子板块头部企业及医药公司,崔莹看好港股互联网龙头,日斗投资重点布局互联网应用公司(持仓占比约30%) [10] - 高毅资产邓晓峰10月增持科技硬件、医药和消费,卓利伟9月增持AI应用相关互联网平台与科技硬件,吴任昊三季度提高行业集中度(先进制造与科技软硬件各占约25%),孙庆瑞维持高仓位偏好材料、工业和信息技术 [10] - 防守端布局内需与低估值:林森认为地产、航空、白酒等内需板块存在较大预期差,邱国鹭继续持有较高比例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优质公司,同时布局工业与消费板块龙头 [12] 后市展望与板块聚焦 - 私募整体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市场未来机会是"结构性慢牛",源于对产业趋势、公司基本面的深度挖掘 [13] - 淡水泉指出当前流动性充裕、风险偏好较高环境中基本面好公司更易得到合理定价,邓晓峰分析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显示企业盈利边际改善,日斗投资创始人王文认为A股正处于牛市第二阶段,有望推动市场站到4500点以上 [14] - 对科技板块共识与分歧并存:星石投资将人工智能列为重点主线,高毅多数基金经理侧重科技,邓晓峰某代表产品信息技术为第一重仓(持有比例超36%),吴任昊集中配置先进制造和科技软硬件(合计占比约50%) [17] - 部分基金经理担忧科技股估值与不确定性,如林森谈"硬科技"难参与,邱国鹭代表产品重仓信息技术权重显著低于金融 [18] - 医药板块是共识度较高赛道,星石看好"供给突破的医药",淡水泉和高毅邓晓峰均在调仓中重点提及医药 [19] - 消费领域机会更为细分,星石重点关注服务消费和消费品,高毅卓利伟和邱国鹭均对消费给予较高配置,与林森看好内需板块观点交叉验证 [20] - 金融、周期与材料成为部分机构"压舱石":邱国鹭三季度继续高配金融(其为代表产品第一大重仓行业),日斗投资大幅超配金融板块(持仓占比超60%),其管理规模近一年增长近200亿元 [22] - 星石还关注受益于美联储降息的周期龙头,材料与工业板块在高毅配置中占较高比重(邓晓峰和孙庆瑞代表产品重仓比例均超40%) [23]
百亿私募最新操作曝光,科技、医药受青睐,金融获重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2 09:08
记者丨杨娜娜 编辑丨姜诗蔷 近期,多家私募陆续发布渠道月报。作为市场重要参与者,百亿私募的操作路径与策略思 路,成为洞察市场趋势的重要窗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重点查阅了高毅资产、淡水泉投资、宁泉资产、林园投资等十余家头部 百亿私募的三季报及10月产品月报,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 早 | 仓位区间 | | 环比变化 | | --- | --- | --- | --- | | 25.3% | 满仓及加杠杆 | | 0.6% | | 44.2% | 80%以上(不含满仓) | -0.1% | | | 24.5% | 50%至80%(不含) | -0.6% | | | 3.8% | 30%至50%(不含) | | 0.2% | | 2.3% | 30%以下(不含30%) | -0.1% | | 邓晓峰的某代表产品(2019年成立)在10月虽有回撤,但截至10月末年内收益仍超25%,该 产品自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为17%,体现其长期稳健的回报能力。其他基金经理表现同样出 色。截至三季度末,卓利伟、吴任昊管理的两只代表产品(分别成立于2021年、2020年)年 内收益近30%,三季度单季收益超20%。孙庆瑞的代表产品( ...
业绩分化下的共识:百亿私募掘金结构性慢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20:45
私募仓位水平 - 截至10月底,股票主观多头策略型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8%,与9月持平,维持在近年来的高位水平 [1] - 10月份满仓及加杠杆的私募占比达到25.3%,环比上升0.6个百分点 [2] - 超过九成的私募仓位维持在五成以上,其中80%以上(不含满仓)的占比为44.2% [2] 私募业绩表现 - 淡水泉旗下某成立于2019年的产品年内收益率超70%,其全球成长系列与平衡系列某产品年内回报分别超50%和40% [4] - 勤辰资产崔莹和林森管理的两只代表产品(2022年成立)截至9月末的年内收益率均超30% [5] - 高毅资产邓晓峰某代表产品(2019年成立)截至10月末年内收益超25%,自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为17% [6] - 高毅资产卓利伟、吴任昊管理的代表产品(分别成立于2021年、2020年)截至三季度末年内收益近30%,三季度单季收益超20% [6] - 高毅资产孙庆瑞代表产品(2021年成立)三季度单季大涨30%,年内收益超41% [6] - 高毅资产邱国鹭代表产品(2017年成立)年内收益略超21% [6] - 高毅资产冯柳某代表产品(2019年成立)三季度收益超14%,但截至三季度末的年内收益为11.52%,年化收益为5.06% [6] - 宁泉致远系列两只产品(分别成立于2018年和2021年)截至10月末的年内收益均在12%左右 [6] - 林园投资旗下某产品(2018年成立)年内亏损5.69% [6] 投资操作策略 - 私募整体策略重心从仓位升降转向行业与个股的结构性调整 [2] - 多家私募选择减持短期涨幅过大资产以兑现收益,淡水泉和邓晓峰均在月报中提及适时兑现部分获利 [10] - 进攻端加码科技与医药,淡水泉优选1号增持电子板块头部企业和医药公司 [12] - 勤辰资产崔莹看好港股互联网龙头,日斗投资重点布局互联网应用公司,持仓占比约30% [12] - 高毅资产邓晓峰10月增持科技硬件、医药和消费,卓利伟增持AI应用相关的互联网平台与科技硬件 [12] - 高毅资产吴任昊三季度持续提高行业集中度,先进制造与科技软硬件各占约25% [12] - 防守端布局内需与低估值板块,勤辰资产林森指出地产、航空、白酒等内需板块存在较大预期差 [14] - 高毅资产邱国鹭继续持有较高比例的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优质公司,同时布局工业与消费板块龙头 [14] 行业配置观点 - 科技板块获多家私募青睐,高毅资产邓晓峰将信息技术作为某代表产品的第一重仓,持有比例超36% [18] - 高毅资产吴任昊集中配置先进制造和科技软硬件,合计占比约50%,深耕AI基础设施 [18] - 部分基金经理对科技股估值表示担忧,林森认为硬科技估值已高,技术路线更迭等不确定性不容忽视 [19] - 医药板块是共识度较高的赛道,获淡水泉和高毅邓晓峰等一致加码,逻辑在于估值进入合理区间且创新药企业基本面强劲 [21] - 消费领域机会更为细分,星石投资关注服务消费和业绩弹性突出的消费品,高毅卓利伟和邱国鹭均对消费给予较高配置 [22] - 金融板块被部分机构作为压舱石,邱国鹭三季度继续高配金融,日斗投资大幅超配金融板块,持仓占比超60% [23] - 材料与工业板块在高毅配置中比重较高,邓晓峰和孙庆瑞的代表产品重仓比例均超40%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