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5G基站

搜索文档
30天“最后通牒”?欧盟要中国必须交出稀土,局势愈发严峻了
搜狐财经· 2025-07-01 13:47
稀土出口问题 - 欧盟驻华大使表示磁铁短缺对欧洲企业造成严重影响 希望中方7月解决稀土磁铁出口问题 [1] - 欧盟27国驻华使节集体会见王毅外长 稀土问题被列为会谈重点 [3] - 欧盟委员会贸易官员称尚不清楚中方是否故意打击欧盟企业 将稀土问题视为中欧双边议程首位 [5] 中欧关系动态 - 王毅外长提出中欧关系三建议:坚持相互尊重 伙伴定位 多边主义 [3] - 中方指出欧盟此前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企业和技术出口 暗示需对等取消对华限制 [3] - 欧盟被指在稀土问题上对中国施压 炒作"稀土武器化"舆论战 [3] 稀土行业监管 - 中方要求稀土企业提供专业人员名单 防止技术外泄 [1] - 中国加强稀土行业关键人才护照管理 防范西方挖掘技术人才 [7] - 欧盟对中方新监管流程不满 试图通过舆论施压取消审核 [3] 国际贸易博弈 - 欧盟在稀土和贸易问题上同时面临中国和美国压力 [5] -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仍居高不下 特朗普关税政策面临调整 [5] - 欧盟抱怨成为中美贸易战受害者 但被指对特朗普政策存幻想 [5]
欧盟希望中国30天,解决稀土供应问题,否则冯德莱恩取消访华?
搜狐财经· 2025-06-27 09:00
中欧关系与稀土供应 -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欧盟驻华使节会面 提出中欧关系发展三点建议:相互尊重 伙伴定位 多边主义 旨在为高层访问营造积极氛围 [1] - 欧盟驻华大使表达欧洲企业对稀土供应中断的担忧 称企业运转受严重影响 希望中方30天内恢复供应 否则可能影响欧盟主席访华计划 [3] - 中欧贸易和经济对话自2023年以来几乎无实质性进展 稀土问题成为当前主要矛盾点 [3] 稀土产业政策与立场 - 中国官方要求稀土企业提供专业人员详细信息 建立名录以防止机密泄露 显示管制政策可能趋严而非放松 [5] - 稀土产业已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筹码 欧盟需提供对等利益才能展开务实合作 [6] - 中国认为稀土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 反指欧盟在华为5G和电动汽车关税等问题上采取类似限制措施 [3] 地缘政治因素 - 北约秘书长提议将军费提高至GDP5% 理由是中国在台海行动可能引发俄罗斯对欧军事行动 此举可能损害中欧关系 [5] - 欧盟成员国多为北约成员 其支持北约以台湾问题为由的军备竞赛与寻求中国稀土供应形成立场矛盾 [5]
社评:拆掉华为基站让巴拿马更安全了吗
环球时报· 2025-06-15 17:21
美国对巴拿马的技术干预 - 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宣布将斥资800万美元用"美国技术"取代华为基站,声称此举旨在对抗中国在西半球的影响[1] - 该计划被包装为"安全礼单",但实质是以国家安全为幌子的技术霸凌,强迫巴拿马牺牲发展效率换取政治站队[1][3] - 美国本土拆除华为设备的计划已因成本失控陷入困境,表明其技术替代方案缺乏可行性[3] 华为5G技术的全球竞争力 - 5G技术预计到2035年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带来3.3万亿美元增值及9万亿美元生产力提升,而美国的技术替代将延缓这一进程[2] - 中国5G技术以开放包容姿态出海,在东南亚、非洲、拉美和中东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推动"中国标准"和"中国效率"的全球化[4] - 中拉贸易额从2001年148.4亿美元增至2024年5184.7亿美元,增长34倍,反映拉美国家对与中国技术合作的认可[4] 中国在拉美的合作模式 -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中拉论坛等机制,以基建、5G、清洁能源项目助力拉美现代化,不针对第三方也无对抗意图[5] - 中国提出的"五大工程"为拉美破解"资源诅咒"提供方案,巴西总统卢拉曾肯定中国对拉美发展的真诚支持[4][5] - 中国合作模式强调技术普惠,让"全球南方"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的实践成果已被亚非拉基建项目验证[4][5]
黄奇帆新沪商大会最新演讲:主要观点以及对未来经济判断有哪些?
搜狐财经· 2025-04-27 12:17
"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标志性成就 - 全球制造业地位巩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34%,是美国的2倍、欧盟的3倍,14纳米芯片量产,7纳米技术进入试产阶段,国产芯片出口规模达1500亿美元 [3] - 出口结构根本性转型:汽车出口从2017年不足100万辆跃升至2024年的600万辆,加工贸易占比从50%以上降至20%,一般贸易占比升至65% [4] - 技术创新密集涌现:船舶制造占据全球55%的造船订单,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国产化率从10%提升至90%,±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损耗仅为欧美传统技术的1/10 [5] - 产业链韧性显著增强:口罩日产能从2000万只提升至10亿只,呼吸机产量占全球80%,深圳华强北48小时内可集齐手机所需2000多个零部件 [6] - 外资深度融入中国市场:近十年中国年均吸引外资超1200亿美元,外资企业贡献全国15%的税收、30%的高端装备出口和50%的服务贸易附加值 [7] 对未来经济的三大核心判断 - 新质生产力将重塑五大行业格局:新能源领域建设全球最大光伏基地(装机容量1亿千瓦),新材料领域加速第三代半导体量产,数字智能领域百度Apollo和小鹏汽车实现L4级自动驾驶,生物医药领域辉瑞在上海设立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高端装备领域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 [9] - "十五五"期间的三大战略赛道:构建"1+10"产业链集群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智能化改造(目标203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40%),升级生产性服务业(苹果手机在华生产成本比美国低30%-40%) [10][11][12] - 应对国际变局的三大策略:深化开放合作(特斯拉上海创新中心每年申请专利超500项),强化自主创新(2024年国产芯片出口规模达1500亿美元),优化营商环境(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占比从2010年的10%升至2024年的40%) [13][14] 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展望 - 内需驱动转型:预计2025年GDP增长5%左右,2030年工业产值占全球比重将提升至45%,目标提高消费率至70%以上 [15] - 区域协同发展:依托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构建跨区域要素整合机制,例如无锡打造"长三角数字经济枢纽" [15] - 制度创新突破:重庆土地储备模式和上海国企改革经验为全国提供实践样本 [16]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跃迁 - 中国制造业已进入"大而较强"的新阶段,目标2040年前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需以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和制度改革为核心推动力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