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去污剂
icon
搜索文档
最脏的一幕,出现了!
新浪财经· 2025-11-21 00:15
AI诈骗在电商行业的现状 - 电商行业成为AI诈骗重灾区,不法分子利用AI生成假图片伪造商品瑕疵,以质量问题为由向平台申请“仅退款”,实现“0元购”[3] - 诈骗手段包括将完好商品P成残次品,例如电池漏液、衣物破损、食品变质等,甚至出现“退货图生成服务”,宣称“专业退款,包过审核”[3][8][10][15] - 部分诈骗行为已形成产业链,有“师傅”以288元学费传授“仅退款”窍门,声称一个账号可成功退款约30次,学员累计获利达2000元[15] 电商平台政策演变与漏洞 - “仅退款”原是平台为生鲜或低价值商品设立的售后服务机制,旨在减少纠纷,过去由平台自动处理,只要图片“看起来合理”即秒退[17] - 因薅羊毛风气加剧,2024年4月以来各大电商平台全面取消自动介入,改为商家自主处理仅退款申请,但AI假图泛滥导致漏洞被重新利用[17] - 平台审核系统升级滞后,客服需人工验图,商家反诈成本上升,原本“降本增效”的机制演变为新的成本中心[17] AI诈骗对商家的具体影响 - 中小商家利润微薄,例如一瓶20多元的去污剂净利润仅约2-3元,一单恶意退款可能吞掉全天利润,对低线城市夫妻店影响尤甚[24][23] - 商家被迫提高售价分摊退货风险,导致商品价格无形推高,消费者间接承担成本[22] - 商家精力从经营转向防骗,部分店铺陷入“不接单挣不到钱,接单可能被骗钱”的困境[22][24] 行业信任危机与生态恶化 - 诈骗行为超出“薅羊毛”范畴,属伪造证据的违法行为,破坏电商信任根基,买卖双方陷入拉锯战[20][21][22] - 信任危机蔓延至其他领域,如商家使用“巨型吊牌”防止衣物穿后退货,某高校60多名学生集体退货导致店主损失约8000元[32][34] - 行业生态从“效率至上”转向信任维护,虚假行为可能让整个生态付出代价[36] 监管与平台应对措施 - 2024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禁止恶意删除、伪造AI标识,4月启动“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行动,处置违规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信息96万余条[29] - 平台如淘宝天猫建立账号诚信体系,覆盖异常仅退款、P图等行为,对职业羊毛党采取限购或移送司法机关[30] - 法律专家指出,AI伪造图片骗取退款可能涉嫌诈骗罪或敲诈勒索罪,需承担刑事责任[29]
用AI假图骗“仅退款”,这是今年双十一最脏的一幕
创业邦· 2025-11-14 11:42
AI技术滥用对电商行业的影响 - 电商行业在双十一等大促期间面临新型欺诈风险,部分买家利用AI技术伪造商品瑕疵图片(如破损、发霉等)向商家申请“仅退款”[6][9][19][26] - “仅退款”机制原为电商平台标配售后方式,买家无需退货即可获得退款,2021年由拼多多率先推出并逐渐覆盖全品类,但今年4月平台已取消主动介入,转为商家自行处理[8][9] - 欺诈案例包括:伪造洗鼻器喷头损坏(图片保留AI水印)、鞋子破损、水果发霉,甚至外卖未放香菜却伪造图片索赔,利用商家对AI技术不熟悉实施欺骗[9][13][19][26][28] 中小商家经营压力 - 中小商家(如三线城市夫妻店)单品利润微薄,一瓶20多元的去污剂实际利润仅2-3元,需扣除进货价、快递费、平台抽佣等成本[31] - 一单恶意仅退款可能抵消商家全天服务十几个客户的利润,对生存空间造成显著挤压[31] - 商家需应对薅羊毛行为从“规则内博弈”(如研究优惠券漏洞)演变为直接伪造证据的欺诈,增加了运营风险[28][31] 技术滥用与行业信任危机 - AI技术普及使图片、视频等传统证据失去可信度,伪造成本极低,未来可能更难识别虚假内容,加剧信任崩塌[28][33][34] - 防范措施包括限制上传图片(强制使用APP内置相机)、多角度拍摄验证,但律师指出伪造行为已构成民事欺诈,严重者可能涉及刑事诈骗[34] - 技术本质中性(如火、核能),但部分群体优先将其用于欺诈而非正向场景(如医疗辅助、设计优化),反映行业需应对人性贪婪与工具滥用的矛盾[33][34][35]
用AI假图骗“仅退款”,这是今年双十一最脏的一幕。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11-14 09:21
双十一市场氛围变化 - 今年双十一整体市场氛围相比往年明显降温,喧嚣和热闹程度减弱 [1][3] - 过去双十一期间互联网平台投入大量资源,通过小游戏、主播推广、物流加速等方式营造购物狂欢节气氛 [2] AI技术滥用新趋势 - 出现利用AI技术伪造商品瑕疵图片以欺诈商家申请“仅退款”的新兴恶意行为 [6][34] - 具体欺诈手法包括:将完好商品P成残次品(如洗鼻器喷头损坏)、将正常水果P成发霉状、伪造外卖订单错误(如备注不要香菜却P图显示有香菜)以获取退款 [11][21][28] - 部分欺诈者甚至公开教学利用AI技术薅取外卖平台及电商平台退款的方法 [27] “仅退款”机制演变 - “不退货仅退款”机制最初由拼多多于2021年在生鲜品类推出,后扩展至全品类并被京东、淘宝等主流电商平台跟进 [10] - 由于薅羊毛风气对商家造成严重挤压,该机制已于2024年4月从平台侧全面取消,目前申请需由商家端自行处理,平台不再强制介入 [10] 对中小商家的影响 - 一单恶意仅退款对中小商家利润影响显著,例如一瓶售价20多元的去污剂实际利润仅2-3元,一单欺诈即可抵消当日服务十几个客户的利润 [39][40][42] - 中小商家运营成本包括进货价、快递费、平台抽佣、包装耗材及广告摊销等,双十一期间满减活动进一步压缩单件利润 [40][41] 行业信任体系挑战 - AI伪造证据导致电商行业信任基础受到冲击,图片和视频作为传统证据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34][50] - 尽管存在技术防范手段(如限制APP相机拍摄、多角度验证)和法律界定(律师指出该行为属民事欺诈,严重者可构成诈骗),但防范措施滞后于技术滥用速度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