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仅退款
icon
搜索文档
最脏的一幕,出现了!
新浪财经· 2025-11-21 00:15
AI诈骗在电商行业的现状 - 电商行业成为AI诈骗重灾区,不法分子利用AI生成假图片伪造商品瑕疵,以质量问题为由向平台申请“仅退款”,实现“0元购”[3] - 诈骗手段包括将完好商品P成残次品,例如电池漏液、衣物破损、食品变质等,甚至出现“退货图生成服务”,宣称“专业退款,包过审核”[3][8][10][15] - 部分诈骗行为已形成产业链,有“师傅”以288元学费传授“仅退款”窍门,声称一个账号可成功退款约30次,学员累计获利达2000元[15] 电商平台政策演变与漏洞 - “仅退款”原是平台为生鲜或低价值商品设立的售后服务机制,旨在减少纠纷,过去由平台自动处理,只要图片“看起来合理”即秒退[17] - 因薅羊毛风气加剧,2024年4月以来各大电商平台全面取消自动介入,改为商家自主处理仅退款申请,但AI假图泛滥导致漏洞被重新利用[17] - 平台审核系统升级滞后,客服需人工验图,商家反诈成本上升,原本“降本增效”的机制演变为新的成本中心[17] AI诈骗对商家的具体影响 - 中小商家利润微薄,例如一瓶20多元的去污剂净利润仅约2-3元,一单恶意退款可能吞掉全天利润,对低线城市夫妻店影响尤甚[24][23] - 商家被迫提高售价分摊退货风险,导致商品价格无形推高,消费者间接承担成本[22] - 商家精力从经营转向防骗,部分店铺陷入“不接单挣不到钱,接单可能被骗钱”的困境[22][24] 行业信任危机与生态恶化 - 诈骗行为超出“薅羊毛”范畴,属伪造证据的违法行为,破坏电商信任根基,买卖双方陷入拉锯战[20][21][22] - 信任危机蔓延至其他领域,如商家使用“巨型吊牌”防止衣物穿后退货,某高校60多名学生集体退货导致店主损失约8000元[32][34] - 行业生态从“效率至上”转向信任维护,虚假行为可能让整个生态付出代价[36] 监管与平台应对措施 - 2024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禁止恶意删除、伪造AI标识,4月启动“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行动,处置违规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信息96万余条[29] - 平台如淘宝天猫建立账号诚信体系,覆盖异常仅退款、P图等行为,对职业羊毛党采取限购或移送司法机关[30] - 法律专家指出,AI伪造图片骗取退款可能涉嫌诈骗罪或敲诈勒索罪,需承担刑事责任[29]
警惕AI生成的“仅退款”羊毛党
北京商报· 2025-11-19 12:00
然而,这个拍照认证的过程,竟然被一些羊毛党利用,他们通过AI工具对商品进行特殊效果处理,要 么造假商品变质,要么对产品照片进行假装销毁的处理。 将完好的商品用处理成破损的假图,再配上伪造的申诉说明,要求商家"仅退款"。这一套行云流水的索 赔之道在电商领域悄然传开,让不少诚信经营的商家苦不堪言。 通常情况下,买家因为商品质量问题向店铺申请"仅退款",商家都会要求拍照或拍摄视频证明商品损 坏,并要求买家销毁商品,防止恶意退款。 近年来,电商领域成为AI造假的重灾区。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可能成为AI助力下的受害者。 对于平台来说,加强AI图片识别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不断优化售后服务机 制,都是AI大行其道的必答题。 随着"仅退款"纠纷数量的持续上升,众多商家已着手调整售后策略。用法律规范AI使用、约束买卖双方 的行为不仅迫在眉睫,更到了考验实操的时候了。 电商推出"仅退款"绿色通道,为的是给消费者提升购物体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绝不能以损害 商家权益为代价。AI技术被滥用,还很可能让店铺承担一场难以自证的冤屈。 利用AI造假,薅"仅退款"的羊毛,破坏了仅退款的初衷,也打破了买卖双方诚信为 ...
【西街观察】警惕AI生成的“仅退款”羊毛党
北京商报· 2025-11-18 23:02
行业核心问题 - 电商行业出现利用AI技术伪造商品破损图片以恶意申请“仅退款”的新型欺诈行为 [1] - 该行为破坏了买卖双方诚信为本的交易原则 使商家权益受损 [2] - 此类造假行为多针对单价不高商品 单笔金额虽小但频繁发生 给商家带来显著损失 [1] 欺诈手段与影响 - 欺诈基本套路为使用AI工具对商品照片进行特殊效果处理 例如将化妆品包装瓶P碎 将新鲜蓝莓生成发霉状 将衣物P成破损 [1] - AI生成的伪证精准且几乎零成本 可批量操作 使商家陷入维权成本高于商品价值的困境 [1] - 商家通常要求买家拍照或视频证明商品损坏并销毁商品 但此认证过程被羊毛党利用 [1] 行业应对与监管 - 最新人工智能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于9月生效 明确规定不得恶意伪造生成合成内容标识 [2] - 电商平台需加强AI图片识别技术研发与应用 建立更严格审核机制 优化售后服务机制 [2] - 随着“仅退款”纠纷数量持续上升 众多商家已着手调整售后策略 [2] - 用法律规范AI使用以约束买卖双方行为迫在眉睫 [2]
8点1氪:多部门连发预警,近期避免前往日本;“羊毛党”用AI假图骗“仅退款”:百元内商品成重灾区;雷军连续发文回应质疑
36氪· 2025-11-17 08:10
旅游出行 - 文化和旅游部提醒中国游客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旅游 [3][5] - 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 提醒谨慎规划赴日留学安排 [5] - 国航、南航、东航、川航等多家航司对12月31日前涉日机票提供免费退改服务 [6][11] 消费电子与半导体 - 苹果计划自2026年起改为春秋两季发布iPhone 旗舰机型9月发布 入门及中端机型春季发布 [6][9] - 多家手机厂商暂缓采购存储芯片 小米、OPPO、vivo库存普遍低于两个月 部分厂商DRAM库存低于三周 [11] - 存储芯片原厂对手机厂商报价涨幅接近50% 同款产品给服务器厂家的价格高出手机厂商30%以上 [12] - 三星宣布未来五年内在韩国投资450万亿韩元 将扩大半导体投资并计划自2028年起全面投产平泽P5工厂 [9] - 蓝思科技表示存储涨价对公司没有负面影响 公司通过长期协议和提前储备库存保证供应链平稳 [10] 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 - 华为将于11月21日发布AI领域突破性技术 可将GPU、NPU等算力资源利用率从行业平均的30%-40%提升至70% [20] - 一种新型AI造假索赔手法在电商领域蔓延 消费者利用AI P图伪造瑕疵图片以骗取“仅退款” [5] - MIT与爱茉莉太平洋合作推出可穿戴电子皮肤Skinsight 利用AI分析皮肤老化状况并提供个性化护肤建议 [20] 公司动态与人事变动 - 蒂姆·库克最早可能于明年卸任苹果首席执行官 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John Ternus被视为最可能接班人 [8] - 伯克希尔哈撒韦第三季度抛售大量苹果股票 苹果在其投资组合中占比从50%以上降至22.69% 并新建仓1784万股Alphabet [16] - 九阳股份发布公告澄清 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均不涉及食品、饮料等业务 将继续聚焦小家电行业 [9] 法律与监管事件 - 美国陪审团裁定苹果公司需向医疗监测技术公司马西莫支付6.34亿美元 因侵犯血氧检测技术专利 [12] - 新乡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少林寺原住持释永信批准逮捕 [6][13] 金融市场与IPO - 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在福州揭牌成立 成为全国首家股份制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注册资本100亿元 [10] - 宇树科技发布IPO辅导工作完成报告 [17] -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已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 [18] - 北京德风新征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递表港交所 [19] 其他行业新闻 - 抖音平台下架第三方商家的低价国内版53度500ml飞天茅台 价格回归正常 [14] - 玛莎拉蒂纯电SUV车型Grecale Folgore经销商报价35.88万元起 较官方指导价89.88万元降了54万元 最终落地价约40万元 [6][14] - 索尼影业拿下泡泡玛特旗下潮玩玩偶Labubu的影视改编权 电影项目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15] - 比特币跌至93778.6美元 过去24小时内跌1.82% 抹去今年以来所有涨幅 [6][9]
用AI假图骗“仅退款”,这是今年双十一最脏的一幕
虎嗅APP· 2025-11-16 17:08
双十一电商行业趋势 - 今年双十一整体氛围相比往年明显降温,喧嚣和热闹程度下降 [4][5] AI技术滥用对电商行业的影响 - 双十一期间出现新型欺诈手段,部分买家利用AI技术伪造商品瑕疵图片,向商家申请“仅退款” [7][12] - 具体欺诈案例包括使用AI将完好的洗鼻器喷头、鞋子和水果等商品P成损坏或发霉状态以申请退款 [13][18][28] - 甚至出现教唆他人利用AI技术在外卖订单中伪造商家未按备注要求放香菜的图片,以此申请退款的行为 [35] - 此类行为已从利用平台规则漏洞的“薅羊毛”升级为直接伪造证据的欺诈,严重破坏了买卖双方的信任基础 [38][39][40] “仅退款”机制演变及其对商家的影响 - “不退货仅退款”机制最初由拼多多于2021年为生鲜品类推出,后扩展至全品类,京东、淘宝等平台相继跟进 [11] - 由于该机制被滥用情况严重,平台已于今年4月取消强制介入,改为由商家自行处理申请 [11] - 恶意“仅退款”对中小商家造成实质性经济损失,例如一瓶售价20多元的去污剂,实际利润仅2-3元,一单恶意退款可能抵消商家服务十几个正常客户的利润 [45][46] - 许多受影响的商家为小型个体经营者,抗风险能力较弱 [42][43] AI技术滥用的深层影响与行业挑战 - AI技术的进步使得伪造图片的真实度越来越高,未来图片和视频作为证据的可信度将面临严峻挑战 [52][53][55][56] - 行业目前提出的防范措施包括限制只能使用APP内置相机拍摄、要求多角度拍摄验证等,但可能仅为权宜之计 [58][59][62] -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其负面影响源于使用者的恶意,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遏制人性中的贪婪与欺诈冲动 [49][50][66]
用AI假图骗“仅退款”,这是今年双十一最脏的一幕
创业邦· 2025-11-14 11:42
AI技术滥用对电商行业的影响 - 电商行业在双十一等大促期间面临新型欺诈风险,部分买家利用AI技术伪造商品瑕疵图片(如破损、发霉等)向商家申请“仅退款”[6][9][19][26] - “仅退款”机制原为电商平台标配售后方式,买家无需退货即可获得退款,2021年由拼多多率先推出并逐渐覆盖全品类,但今年4月平台已取消主动介入,转为商家自行处理[8][9] - 欺诈案例包括:伪造洗鼻器喷头损坏(图片保留AI水印)、鞋子破损、水果发霉,甚至外卖未放香菜却伪造图片索赔,利用商家对AI技术不熟悉实施欺骗[9][13][19][26][28] 中小商家经营压力 - 中小商家(如三线城市夫妻店)单品利润微薄,一瓶20多元的去污剂实际利润仅2-3元,需扣除进货价、快递费、平台抽佣等成本[31] - 一单恶意仅退款可能抵消商家全天服务十几个客户的利润,对生存空间造成显著挤压[31] - 商家需应对薅羊毛行为从“规则内博弈”(如研究优惠券漏洞)演变为直接伪造证据的欺诈,增加了运营风险[28][31] 技术滥用与行业信任危机 - AI技术普及使图片、视频等传统证据失去可信度,伪造成本极低,未来可能更难识别虚假内容,加剧信任崩塌[28][33][34] - 防范措施包括限制上传图片(强制使用APP内置相机)、多角度拍摄验证,但律师指出伪造行为已构成民事欺诈,严重者可能涉及刑事诈骗[34] - 技术本质中性(如火、核能),但部分群体优先将其用于欺诈而非正向场景(如医疗辅助、设计优化),反映行业需应对人性贪婪与工具滥用的矛盾[33][34][35]
用AI假图骗“仅退款”,这是今年双十一最脏的一幕。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11-14 09:21
双十一市场氛围变化 - 今年双十一整体市场氛围相比往年明显降温,喧嚣和热闹程度减弱 [1][3] - 过去双十一期间互联网平台投入大量资源,通过小游戏、主播推广、物流加速等方式营造购物狂欢节气氛 [2] AI技术滥用新趋势 - 出现利用AI技术伪造商品瑕疵图片以欺诈商家申请“仅退款”的新兴恶意行为 [6][34] - 具体欺诈手法包括:将完好商品P成残次品(如洗鼻器喷头损坏)、将正常水果P成发霉状、伪造外卖订单错误(如备注不要香菜却P图显示有香菜)以获取退款 [11][21][28] - 部分欺诈者甚至公开教学利用AI技术薅取外卖平台及电商平台退款的方法 [27] “仅退款”机制演变 - “不退货仅退款”机制最初由拼多多于2021年在生鲜品类推出,后扩展至全品类并被京东、淘宝等主流电商平台跟进 [10] - 由于薅羊毛风气对商家造成严重挤压,该机制已于2024年4月从平台侧全面取消,目前申请需由商家端自行处理,平台不再强制介入 [10] 对中小商家的影响 - 一单恶意仅退款对中小商家利润影响显著,例如一瓶售价20多元的去污剂实际利润仅2-3元,一单欺诈即可抵消当日服务十几个客户的利润 [39][40][42] - 中小商家运营成本包括进货价、快递费、平台抽佣、包装耗材及广告摊销等,双十一期间满减活动进一步压缩单件利润 [40][41] 行业信任体系挑战 - AI伪造证据导致电商行业信任基础受到冲击,图片和视频作为传统证据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34][50] - 尽管存在技术防范手段(如限制APP相机拍摄、多角度验证)和法律界定(律师指出该行为属民事欺诈,严重者可构成诈骗),但防范措施滞后于技术滥用速度 [50]
团购站长“薅羊毛”,滥用“仅退款”破坏的是整体消费环境
搜狐财经· 2025-10-30 05:54
事件概述 - 浙江宁波某社区团购平台服务站经营者李某、陈某利用虚假消费者身份下单,通过申请“仅退款”或虚假操作“退货退款”截留货品自行出售,作案金额在两三个月内达到近40万元 [1] - 该团伙拉拢十余名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团伙作业”,套取大量商品甚至开设超市,作案自2024年6月开始直至12月被平台总部发现异常 [1][3] - 团伙成员被法院判处拘役四个月至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不等 [4] 作案手法与模式特点 - 与传统消费者利用规则漏洞不同,此事件由内部人员(服务站站长)主导,直接伤害平台利益 [2] - 站长利用职务便利,在平台系统内拍照“证明”已将商品送往消费者提货点以规避平台监管,将损失转嫁给平台 [2] - 高度掌控交易“最后一百米”的权限以及大量的信息差,使得站长作案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持久性 [3] - 目标商品主要集中在饮料、食用油等单价低、利润薄的类目 [3] 行业影响与潜在风险 - 社区团购平台的私域特点赋予了服务站特殊地位,平台与消费者的接触深入程度远不及站长 [2] - 放任无序“仅退款”将损害整个消费环境,平台可能通过提高服务费转嫁成本,商家可能提高售价或停止经营,最终由守规矩的消费者承担后果 [3] - 此类行为长期将侵蚀电商信任体系 [3] - 事件暴露平台日常监督机制存在漏洞,异常情况在半年后才被发现 [3] 行业应对建议 - 平台需逐级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异常数据通报机制 [4] - 建议联合市场监管和其他平台建立黑名单制度,提高违法成本 [4] - 需完善“仅退款”规则和平台介入措施,以保护多方利益 [4] - 应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仅退款取消背后:一个被请进人民大会堂的小人物
虎嗅· 2025-08-27 09:04
行业规则变革 - 个体商家推动废除影响全行业的"仅退款"规则 [1] - 该规则变革涉及全网电商行业 [1] - 个体行动对行业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1] 行业参与者 - 普通商家成为行业公认的"反仅退款第一人" [1] - 小人物参与人民大会堂级别的行业规则讨论 [1] - 商家群体共同关注行业规则变革 [1]
“仅退款”风波再起, 用AI伪造证据竟成作弊利器
齐鲁晚报· 2025-08-05 10:16
AI技术滥用与电商"仅退款"乱象 - AI技术被恶意用于伪造商品破损图片/视频申请"仅退款",包括凭空出现第二只手、不一致的破损痕迹、明显AI水印等造假手段[1] - AI造假导致商家损失占营收5%-8%,部分品类如鞋边去黑剂、杯子、服装、生鲜等成为重灾区[1] - 50.36%的电商平台商家投诉涉及任意"仅退款"问题,居2025年上半年投诉榜首[2] 平台规则演变与漏洞 - "仅退款"机制原为解决运费高于商品价值、生鲜易腐等特殊场景的退货难题[2] - 2025年4月主流电商平台(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取消或优化"仅退款",改为商家自主处理[2] - 规则调整后出现手段升级:买家使用豆包、ChatGPT等工具扭曲商品图片进行索赔[2] 行业治理建议 - 技术反制:平台应增加AI图片识别功能,实施"分级举证制度"(实拍图+视频),高价值商品需专业机构鉴定[3] - 规则完善:建立跨平台协同治理机制,共享欺诈案例数据和模型,明确"仅退款"使用情形[5] - 法律震慑:AI造假可能构成《民法典》第577条违约或《刑法》第266条诈骗罪(3000元以上可判3年)[4] - 政策配套:《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9月实施,严禁删除/篡改AI内容标识[4] 行业影响评估 - AI滥用可能降低公众对新技术接受度,破坏电商市场规则[3] - 需建立"规则完善+技术反制+法律震慑"三重机制根治乱象[5] - 电商平台需承担证据审查责任,建议设立"AI伪造"快速立案通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