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嘉实创新动力
icon
搜索文档
上一批20只浮动费率基金:11只跑赢业绩基准,4只业绩超30%
搜狐财经· 2025-05-29 20:00
公募基金改革新规与浮动费率基金表现 核心观点 - 首批1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于5月27日开启申购,引发市场关注 [1] - 2023年发行的20只浮动费率试点基金中,90%实现正收益,55%跑赢业绩基准,65%跑赢沪深300指数 [2][6][9] - 业绩分化明显:嘉实创新动力混合以39.62%涨幅排名第一,华安远见慧选混合以-6.85%垫底 [3][16] 业绩表现分类 1 跑赢业绩基准情况 - 11只基金跑赢业绩基准,占比55% [6] - 前5名超额收益显著:嘉实创新动力混合(跑赢29.69%)、富国核心忧势混合(跑赢22.17%)、中欧时代共赢混合(跑赢27.68%)[3] - 招商精选企业混合以0.62%的微弱优势跑赢基准 [6] 2 跑赢大盘指数情况 - 13只基金跑赢沪深300指数,占比65% [9] - 中欧时代共赢混合跑赢大盘26.07%,富国远见精选三年定开以0.02%差距跑输 [10][11] - 跑输大盘的7只基金中,5只位列后5名 [11] 3 同类排名表现 - 前5名基金均进入同类前10%:嘉实创新动力混合(1.92%百分位)、富国核心忧势混合(2.38%)[14] - 银华惠享三年定开混合等2只基金位于同类10%-20%区间 [15] - 华安远见慧选混合排名同类后20%(81.02%百分位)[16] 产品结构特征 - 浮动费率模式包括持有时间、规模大小与收益高低差异化收费,部分采用"盈利收费、亏损退费"机制 [1] - 嘉实创新动力混合业绩基准为中证800指数(80%权重)+债券指数(15%)+恒生指数(5%)[3] - 新发基金嘉实成长共赢A基准类似,但调整了权重分配 [4] 收益数据亮点 - 嘉实创新动力混合年化收益达25.2%,远超9.93%的业绩基准 [5] - 大成至信回报三年定开净值增长31.87%,跑赢基准21.24% [3] - 华夏瑞益混合涨幅23.48%,在4017只同类产品中排名前7.17% [14]
创新领航、成长共赢 嘉实基金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开启公募新范式
财经网· 2025-05-28 18:26
政策与行业动态 - 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权益配置,发挥"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优势,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并引导市场向价值投资转变 [1] - 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突破32万亿元,成为资本市场与居民家庭理财重要组成部分 [2] - 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并强化长周期考核机制 [4] - 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提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 [6] 浮动费率基金创新 - 首批26只浮动费率基金推出,管理费按持有时间及年化收益率分档收取(基准档1.2%、升档1.5%、降档0.6%) [2][3] - 嘉实创新动力浮动费率基金成立以来收益率达44.14%,超额收益约32% [2] - 费率设置向上触发条件更严格,降档幅度显著大于升档幅度,激励管理人追求超额收益 [3] - 嘉实成长共赢混合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体现对成长投资的积极判断,拟任基金经理李涛专注TMT、新能源等成长领域 [3] 行业转型与投资方向 - 行业从依赖基金净值增长率评价转向重视业绩比较基准,引导投资者匹配需求 [4] - 嘉实基金股票配置占比32.57%(高于同类平均20.69%),重点布局大科技(28.74%持仓)和大消费(17.99%持仓)板块 [7] - 行业配置聚焦新能源、高端制造、互联网服务等新质行业龙头企业,紧扣国家战略方向 [7] - 成长投资被视为市场永恒主题,人工智能和内需消费领域蕴含巨大投资价值 [6][7] 公司战略与布局 - 嘉实基金以业绩回报基准为核心,构建"长钱长投"新生态 [1][2] - 公司通过智能与数据技术构建客户服务平台,强化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 [5] - 产品年报显示其持续布局新质生产力投资矩阵,深耕产业投研优势 [6] - 发展使命为"服务财富增长,助力产业腾飞",26年来紧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脉络 [7][8]
2025年首批浮动管理费基金特征分析及与以前批次比较
招商证券· 2025-05-28 17:3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首批浮动管理费基金聚焦投资者收益,按持有时间区分是否费率浮动,鼓励长期持有,加强与投资者绑定,侧重保护投资者利益,综合考虑收益表现,促使评价逻辑转变,关注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稳定性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5年首批浮动管理费基金管理费模式 - 2025年5月7日证监会发布方案推动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首批26只基金5月16日申报,5月23日获批,多为混合型基金,管理人类型丰富,托管人多为银行,基金经理经验各异 [8][9] - 产品集中于主动权益类,无持有期或定开期,业绩比较基准复合,股票部分占比高 [10] - 管理费收取模式一致,分固定、或有和超额管理费,根据持有期限和收益率对应不同费率,鼓励长期持有,与投资者利益绑定高,激励和扣减幅度不对称 [14][15][17] - 测算2010 - 2025年分年度主动股混基金管理费率,各年度超额收益“大赢小输”,费率分布分化,升档对管理人能力有要求 [18][19] 与存续的浮动管理费基金模式差异 - 我国浮动管理费基金发展曲折,2014年有相关尝试,2016 - 2019年暂缓审批,2019年后重启试点 [25] - 根据投资者持有期收益对应分档管理费率产品有两只,未设持有期,按绝对收益分档,有费率上限,与2025年首批产品相比,仅关注绝对收益,无惩罚机制,费率部分与业绩挂钩 [27][28][34] - 2019 - 2020年试点产品为偏股混合型,有1 - 3年持有期,“固定管理费 + 业绩报酬”模式,无费率上限,与2025年首批产品相比,运作、计提、费率模式等存在差异 [36][37][48] - 2023年试点产品为偏股混合型,有三年定开周期,“绝对收益分档管理费 + 业绩报酬”模式,与2025年首批产品相比,在运作、计提、费率等方面不同,首批产品更关注超额收益 [49][50][54] - 与持有期挂钩的产品为偏股混合型,规模多下降,业绩分化,按持有时间分份额对应不同费率,留存率低,2025年首批产品一定程度融合其机制 [57][58][68] 对市场的影响与意义 - 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加强与投资者绑定,侧重保护投资者利益,关注实际收益体验,强调超额收益,促使基准设置谨慎,关注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稳定性,鼓励持续收益和长期投资 [69]
关注业绩比较基准锚定作用 创新浮动费率产品有望落地
中国证券报· 2025-05-08 04:41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 - 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 [1] - 首批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浮动费率产品有望面世,超20家基金公司即将上报相关产品 [1][2] - 新机制将打破"旱涝保收"的固定费率模式,将基金管理人激励与投资者回报深度绑定 [1] 创新浮动费率产品设计 - 管理费由"基础管理费+或有管理费+超额管理费"构成,计费方式取决于年化收益率与业绩比较基准的对比及持有时间 [2] - 与以往产品不同,新机制将根据不同投资者持有不同基金份额的实际收益情况差异化收取管理费 [2] - 业绩比较基准作为锚定,超越基准时管理费上升,未达基准时管理费或大幅减少,改变基金公司盈利逻辑 [2] 监管政策导向 -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将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 [3] - 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将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 [3] - 头部公募机构未来一年内发行的主动权益产品中浮动费率机制产品占比不低于60% [3] 信息披露要求 - 修订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信息披露模板,强化业绩表现及管理费分档收取的信息披露 [4] - 综合展示产品中长期业绩、业绩比较基准对比、投资者盈亏情况、产品综合费率水平等信息 [4] 浮动费率机制发展历程 - 2019年底推出逐笔计提业绩报酬的浮动费率产品,对年化收益率超过8%的部分按20%提取业绩报酬 [5] - 2023年8月获批20只浮动费率产品,分为与规模、持有时间、业绩挂钩三类 [5][6] - 截至5月6日,大部分产品实现正收益,部分产品回报率超过28%-40% [6]
纯药基金收益登顶!力压AI,不买医疗软件也能赢!
券商中国· 2025-03-06 09:36
纯医药基金业绩表现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年内收益率达23%,位列QDII基金业绩第一,前十大重仓股全部为医疗赛道公司,医药资产占比高达89% [2] - 创金合信港股互联网基金和万家全球成长基金分别以21%和20%的收益率位列第二、第三 [2] - 纯医药基金未布局AI+医疗软件股和互联网医疗平台股,但在AI等热门赛道火爆背景下仍能登顶业绩排名 [3] 非医药基金转向医药赛道 - 嘉实互融基金和平安核心优势基金将核心仓位全部买入医药股,平安核心优势基金年内收益率达22% [4] - 非医药基金如嘉实创新动力基金和广发睿盛基金在去年末开始重新配置医药股,显示行业景气度上升 [5] - 非医药基金从仓位出清到回归医药股的操作成为推动医药股上涨的一大逻辑 [6] 中国医药技术突破与出海 - 康方生物与美股Summit Therapeutics合作,交易总金额有望达50亿美元,并获得5亿美元首付款 [8] - Summit Therapeutics因引进康方生物的AK112(依沃西单抗)在两年内股价暴涨23倍 [9] - 中国医药公司参与全球医药交易的比例从2020年的不到5%上升至2024年的超过20% [9] 医药行业基本面变化 - 医保谈判新增91种药品中90个为5年内新上市品种,其中国内企业占比超过70%,反映创新药行业进入产品密集获批周期 [12] - 商保作为增量支付方有望解决医保支付不足问题,上海等多地已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商保 [13] - 医药行业在人口老龄化、新产品周期和产业升级驱动下,未来2-3年将展现较好的抗周期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