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嘉陵CJ50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摩都,电动车产量半年激增近5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3 08:50
重庆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 - 重庆电动车产量2024年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9% [1] - 2025年上半年产量飙升至219.75万辆,同比激增58.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29.5%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实现年产量超1500万辆 [1][13] 产业基础与配套 - 重庆已吸引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入驻,雅迪、爱玛、台铃等头部品牌均已设厂 [1][7] - 本土配套率超过60%,电机、电控、车架等核心总成基本实现就近配套 [1] - 雅迪在永川构建的产业链使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 [12] 智能化转型进展 - 台铃大足基地生产的电动摩托车搭载华为鸿蒙智联系统,实现手机靠近解锁、里程预测等功能,上市即获万台订单 [11] - 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研发出"智联电动车中控系统(2.0版)",融合AI、北斗与移动通信技术 [11] - 头部品牌已将无钥匙解锁、手机APP互联、远程控制、OTA升级等功能作为高端车型标配,81.5%的消费者更倾向购买智能化车型 [14] 企业转型案例 - 宗申电动摩托车产销量从2022年的35.83万辆增至2024年的53.14万辆 [7] - 隆鑫推出高端品牌"茵未",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长续航电池 [7] - 虬龙科技的轻量化电动越野车销量已突破10万台,证明特定场景下用户愿意为智能体验付费 [12] 出海战略与布局 - 重庆将高端摩托车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布出海工作方案 [16] - 目标到2027年电动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200万辆,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16] -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物流网络,形成覆盖东南亚、欧洲的快速物流网,可实现当日发车第三日抵达老挝 [16] 市场竞争与挑战 - 东南亚两轮车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但电动化率较低 [17] - 性能对标燃油摩托的锂电摩托车价格是燃油摩托的2–3倍,在东南亚面临价格过高难以普及的问题 [18] - 东南亚市场需面对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等日企的竞争 [18]
中国摩都 电动车产量半年激增近5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3 08:23
重庆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 2024年重庆电动车产量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9% [1] - 2025年上半年电动车产量飙升至219.75万辆,同比激增58.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29.5%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实现年产量超1500万辆 [1] 产业基础与价值链重构 - 重庆已吸引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入驻,本土配套率超过60% [2] - 2025年1-7月电动摩托车产量145万辆,同比增长34% [2] - 产业战略为对内深耕国内电摩市场,对外拓展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潜力区域 [2] 历史背景与产业转型 - 重庆作为传统摩托车制造重镇,摩托车产量仍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 [2][9] - 全国超200个城市实施"禁摩限摩"政策,燃油摩托车市场空间被压缩 [9] - 2012-2018年电动两轮车销量在3200万上下波动,已超过摩托车销量巅峰 [11] 主要企业转型路径 - 宗申电动摩托车产销量从2022年的35.83万辆增至2024年的53.14万辆 [12] - 隆鑫推出高端电动品牌"茵未",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长续航电池 [12] - 雅迪、爱玛、台铃等电动两轮车头部企业均在重庆设厂 [13] 智能化发展趋势 - 台铃在重庆生产的电动摩托车搭载华为鸿蒙智联系统,上市即获万台订单 [16] - 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研发出智联电动车中控系统(2.0版),支持AI、北斗与移动通信技术 [16] - 头部品牌已将无钥匙解锁、手机APP互联、OTA升级等功能作为高端车型标配 [19] 成本控制与产业集群效应 - 虬龙科技的轻量化电动越野车销量已突破10万台,验证特定场景下用户为智能体验付费的意愿 [18] - 雅迪在永川构建的产业链使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为控制智能硬件成本提供可能 [18] - 81.5%的消费者更倾向购买智能化车型,车辆定位、异动报警、电池BMS管控等功能需求位居前列 [19] 出海战略与全球布局 - 2024年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5亿辆,国内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置换 [19][21] - 重庆计划到2027年电动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200万辆,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21] - 东南亚两轮车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但电动化率较低,性能对标燃油摩托的锂电摩托车价格是其2-3倍 [22] 物流优势与市场竞争 - 重庆拥有面向国外的5大物流通道,可实现当日发车第三日抵达老挝,极大提升全球交付效率 [22] - 在东南亚市场,中国企业面临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等日企的竞争 [23] - 企业采取分兵突围策略,如津沙摩托锁定小排量赛道,昌明摩托深耕定制化 [25][26]
中国摩都,电动车产量半年激增近5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3 08:10
重庆电动车产业现状与目标 - 2024年重庆电动车产量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9% [1] - 2025年上半年重庆电动车产量飙升至219.75万辆,同比激增58.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29.5% [1] - 政策规划到2027年建成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实现年产量超1500万辆的目标 [1] - 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有7家已入驻重庆,本土配套率超过60% [1] 产业历史与转型背景 - 重庆摩托车产量仍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2025年1-7月电动摩托车产量145万辆,同比增长34% [2] - 2008年中国摩托车产销达历史峰值2750万辆,后因全国超200个城市"禁摩限摩"政策导致市场空间压缩 [7] - 2012-2018年电动两轮车销量在3200万上下波动,已超过摩托车销量巅峰 [9] - 传统摩企如嘉陵因连续亏损剥离摩托车业务,宗申电动摩托车产销量从2022年的35.83万辆增至2024年的53.14万辆 [9] 智能化发展趋势 - 竞争焦点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决定产品最终定价权 [12] - 台铃搭载华为鸿蒙智联系统的电动摩托车上市即获万台订单,企业倡议在"十五五"期间推广两亿台智联型电动车 [12] - 2025年4月研发出"智联电动车中控系统(2.0版)",融合AI、北斗与移动通信技术 [13] - 2024年行业销量为4920万台同比下降10.55%,81.5%的消费者更倾向购买智能化车型 [16] 出海战略与全球布局 - 2024年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突破3.5亿辆,国内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置换 [16] - 重庆政策目标到2027年电动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200万辆,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18] - 东南亚两轮车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但电动化率较低,为中国车企带来机遇 [19] - 企业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物流网络提升全球交付效率,部分线路可实现三日抵达老挝 [19] 企业竞争策略与案例 - 本土企业推出高端电动品牌如隆鑫"茵未",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长续航电池 [9] - 针对出海挑战,企业采取分兵突围策略:津沙摩托锁定小排量赛道,昌明摩托深耕定制化 [20] - 性能对标燃油摩托的锂电摩托车在东南亚价格为燃油摩托的2-3倍,面临成本普及挑战 [20] - 雅迪科技提出抱团出海,实现从产品出海到技术标准与绿色生态出海的跨越 [21]
“摩都”战事下半场:国内换轨,“下南洋”答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22:55
重庆电动车产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 重庆正从“摩托之都”转型为“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 [1] - 2024年重庆电动车产量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9%;2025年上半年产量飙升至219.75万辆,同比激增58.6%,增速远超行业平均的29.5% [1] - 政策目标为到2027年建成全球产业基地,实现电动车年产量超1500万辆 [1][17] 产业基础与价值链重构 - 作为传统摩托车制造重镇,重庆已吸引全国电动车行业前十强中的7家企业入驻,本土配套率超过60% [2] - 2025年1-7月,重庆电动摩托车产量145万辆,同比增长34%,电动化转型加快 [2] - 产业配套从传统车架、灯具转向锂电池、钠电池、智能电控系统等上游核心部件 [11] 企业转型与竞争格局 - 传统“摩帮三巨头”分化:宗申电动摩托车产销量从2022年的35.83万辆增至2024年的53.14万辆;隆鑫推出高端品牌“茵未”;宗申与比亚迪合作研发电池 [10] - 雅迪、爱玛、台铃等头部电动两轮车企业均在重庆设厂,与传统摩企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生态 [11] - 雅迪在永川构建的产业链使电机、车架等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 [16] 智能化发展趋势与挑战 - 竞争焦点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决定产品最终定价权 [12] - 台铃大足基地生产的电动摩托车搭载华为鸿蒙智联系统,实现手机靠近解锁等功能,上市即获万台订单 [14] - 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研发出“智联电动车中控系统(2.0版)”,支持车辆精准定位、远程锁车等功能 [14] - 智能化面临成本挑战,在高度价格敏感的市场中,通过打造产业集群降低成本是关键解法 [15][16] 出海战略与全球市场机遇 - 国内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5亿辆,2024年行业销量为4920万台,同比下降10.55%,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置换 [18] - 重庆政策推动电动摩托车产业“提质强链出海”,目标到2027年电动摩托车年产量突破1200万辆,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20] - 东南亚两轮车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但电动化率较低,中国车企面临日系品牌竞争及产品价格过高(是燃油摩托2–3倍)的挑战 [21][22] - 企业分兵突围:津沙摩托锁定欧洲小排量市场,昌明摩托深耕俄罗斯定制化,宗申、隆鑫靠智能化建立壁垒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