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

搜索文档
广东吹响机器人“集结号”:成立产业联盟背后的“共舞”与“爆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22:56
行业动态 -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1][15] - 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同比增长31.2%,占全国总量44%,连续五年全国第一[1][14]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全球销量预计达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10] 企业技术突破 - 众擎机器人PM系列实现动态平衡和步态自适应调整,研发投入占比超70%,核心零部件全栈自研[2] - 乐聚机器人"夸父"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国产化率从不足10%提升至90%以上,量产成本降低50%[4] - 帕西尼研发6D霍尔阵列式触觉传感器,实现高精度多维触觉传感器自主可控[5] - 大寰机器人仿人五指灵巧手可提起10公斤重物,融合多模态感知和小体积大负载技术[7] - 逐际动力TRON 1双足机器人配备三种足端形态,可灵活切换应用场景[7][8] 商业化进展 - 众擎机器人2024年计划落地1000台,2025年预计迎来更大批量需求[10] - 乐聚机器人2024年交付目标从500台上调至2000台,2028年计划进入千家万户[10] - 大寰机器人灵巧手产品供不应求,客户需求远超工厂产能[12] - 帕西尼受益于深圳产业链配套,电路板研发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2周[14] 产业链协同 - 广东形成机器人产业上下游完善生态,企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实现降本增效[14] - 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协作,推动技术融入实际应用与生产流程[15] - 深圳产业链配套优势明显,企业可快速获取客户反馈并进行技术迭代[14]
半年完成5亿元融资,阿里、蔚来、联想等投了人形机器人|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3-13 08:01
公司融资与背景 - 逐际动力近期完成A+轮融资,半年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获得头部机构战略支持[3] - 战略产业投资人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招商局创投、尚颀资本、蔚来资本等,知名财务投资人包括高捷资本、绿洲资本等[3] - 公司成立于2022年,聚焦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包括本体硬件设计制造、基于强化学习的小脑全身运动控制和具身大脑模型训练策略[3] 产品与技术 - 公司推出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采用"三合一"模块化足端设计,配备双点足、双足和双轮足三种足端,满足不同场景需求[7] - TRON 1已完成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交付,实现设计、研发、量产和销售的商业化闭环[8] - 最新迭代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增加腰部自由度,提升重心调整、姿态控制和全身平衡能力[6] 技术创新 - 公司发布基于视频生成大模型的具身操作算法LimX VGM,可将人类操作视频数据转化为机器人操作策略及行为[5] - LimX VGM仅需场景图片和操作任务指令作为提示,即可实现任务理解与拆分、物体操作轨迹生成及机器人操作执行全流程[5] - 该技术是国内首次实现将人类操作数据直接应用于机器人操作,并支持多平台泛化[6] 市场应用 - 公司提供人形机器人本体软硬件系统和具身Agent开发工具链,面向企业客户、集成商与个人开发者[4] - 目标推动具身智能在科研、制造、商业、家庭等领域的广泛应用[4]
逐际动力半年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聚焦三大核心具身智能技术
IPO早知道· 2025-03-06 21:34
融资情况 - 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完成A+轮融资 半年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 [2] - A轮系列融资获得头部机构战略支持 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招商局创投、尚颀资本、蔚来资本、联想创投等产业投资人 以及高捷资本、绿洲资本、明势创投等财务投资人 [2] 技术发展 - 公司聚焦三大核心具身智能技术:本体硬件设计制造、基于强化学习的小脑全身运动控制、具身大脑模型训练策略 [2] - 近期发布具身智能操作算法LimX VGM 利用视频生成技术提升数据训练和算法性能转化效率 [3] - 推出最新迭代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具备高自由度、高灵活性、高稳定性 显著提升全身运动控制能力 [3] - 推出全球首款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 完成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交付 初步实现设计、研发、量产和销售的商业化闭环 [3] 行业前景 - 具身智能被视为未来10年人类最重要的科技革命 [3] - 公司将携手新老股东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落地 赋能全球千行百业的创新者 [3]
独家实探宇树深圳新公司!办公室正加紧布置,多位银行经理上门拜访,周边机器人公司林立!最新视频→
证券时报· 2025-03-06 19:30
文章核心观点 宇树科技在深圳成立新公司,这一举措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既有助于公司自身发展,也对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有深远影响 [8][12] 宇树科技深圳新公司情况 - 深圳天羿科技有限公司于3月5日成立,由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注册资本10万元,经营范围含智能机器人研发与销售等 [1] - 公司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智谷园区内,目前处于装修布置阶段,办公设施和人员未就位,面积约一百平方米,已陈列人形机器人H1、G1等产品 [1] - 公司位于南山区西丽街道智谷园区智谷研发楼F栋23层,门口玻璃贴“非预约人员,严禁进入”告示,放置电视屏幕循环播放人形机器人G1宣传片及产品介绍册 [3][4] - 核心区域中间有临时办公桌椅,窗边陈列几款人形机器人及四足机器狗产品 [5] - 工作人员表示暂不接受采访,称自己是合作方,厂商人员未到位;有潜在合作客户前来关注业务合作可能 [6] 宇树科技对外投资布局 - 除杭州总部外,宇树科技还在北京、上海、深圳对外投资三家公司,分别是北京灵翌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高羿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天羿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上、深均有布局 [6] - 宇树科技在某招聘平台释放北京以及上海分公司/代表处负责人职位招聘信息,薪酬为“30k—60k·14薪”,暂未发布深圳分公司/代表处负责人招聘信息 [7] 宇树科技落子深圳的意义 - 商业布局上,深圳完善产业链和庞大市场潜力为宇树科技提供发展环境,可利用供应链资源和人才优势,加速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提升竞争力 [8] - 技术发展上,深圳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研发投入大、创新氛围浓,宇树科技可与当地科研机构、高校合作,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 [8] - 对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宇树科技核心技术和产品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其技术创新能力为产业注入活力,推动技术进步和升级 [12] 深圳机器人产业情况 - 南山智谷产业园所在的南山区是深圳具身智能领域新高地,有南山机器人“八大金刚”,包括数字华夏、众擎机器人等 [10] - 周边机器人公司林立,如逐际动力距宇树科技深圳新公司约3分钟路程,推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和全球首款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刚完成A+轮融资,半年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 [10][11] - 优必选距宇树科技深圳新公司约20分钟车程,是人形机器人赛道领军企业,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 [11] - 众擎科技距宇树科技深圳新公司15分钟车程,其拟人自然步态出圈,人形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个前空翻动作 [11] - 深圳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独角兽企业6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深圳7家企业上榜,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四分之一 [12]
阿里投的具身智能公司,半年融了5个亿!
量子位· 2025-03-06 16:29
融资情况 - 逐际动力在半年内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 [3] - A+轮融资获得产业和财务头部机构战略支持 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招商局创投、尚颀资本、蔚来资本等 [4] - 多家老股东持续跟投 财务投资人包括高捷资本、绿洲资本、明势创投等 [4] 技术方向 - 融资资金聚焦具身智能三大核心技术:机器人本体硬件设计制造、基于强化学习的小脑全身运动控制、具身大脑模型训练策略 [5][12] - 公司计划向市场提供人形机器人本体软硬件系统和具身Agent开发工具链 [5] 产品成果 - 推出全球首款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 支持双点足、双足、双轮足三种形态 [7][8] - TRON 1提供全开放SDK与底层硬件接口 支持Python全流程开发、Sim2Real一键部署 [10] - 已完成全球多国家和地区产品交付 实现设计、研发、量产和销售商业化闭环 [11] -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实现全身多关节协同大范围运动 可完成亚洲蹲、深蹲等高难度动作 [13][15][16][17] 技术创新 - 发布具身智能操作算法LimX VGM 国内首次实现人类操作数据直接应用于机器人操作 [20][21] - 算法三大创新点:人类操作视频到机器人行为的桥接、引入空间智能突破2D局限、算法与机器人本体解耦可跨平台部署 [24][26][28] - 仅需人类操作视频数据 无需真机样本 大幅降低数据采集成本 [25] - 通过深度相机捕捉人手操作过程 生成包含三维空间数据的操作视频 [27] - 算法训练不依赖机器人本体 部署时仅需简单适配即可跨平台执行 [29]
逐际动力张巍:人形机器人不进工厂,具身不堆真机数据丨具身智能对话#10
晚点LatePost· 2025-02-19 20:23
公司定位与战略 - 逐际动力定位为具身智能工具公司,提供机器人本体和AI软件工具链,服务各行业具身智能应用创新者[5][22][28] - 公司选择不做具体场景解决方案,而是聚焦标准化产品和工具链开发,类似具身智能领域的英伟达[18][22][33] - 明确不进工厂场景,因技术优势与工厂需求不匹配,且与通用机器人发展目标冲突[21] 技术路线与创新 - 行业最缺人形机器人小脑(运动控制)和具身大脑(泛化能力),这是公司重点研发方向[5][8] - 提出"具身模型工业母机"概念,强调模型生产效率比单一模型性能更重要[9][10] - 采用独特的数据策略:结合真机数据、仿真数据和互联网视频数据,尤其重视视频数据的低成本高转化率优势[11][14][16] - 基于视频生成大模型开发具身操作算法(LimX VGM),减少对真机数据依赖[5][16] - 重视仿真+强化学习(RL)方案,认为其模型生产效率可能远超端到端方案[17] 产品规划 - 已发布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支持强化学习和移动算法开发[28] - 正在预研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计划2025年推出面向开发者的正式产品[29][31] - 长期产品将包括机器人本体和完整软硬件工具链(数据收集、处理、训练、部署等)[28] 行业观点 - 人形机器人全地形移动和全身控制是AI技术变革后路线开始收敛的方向[8] - 具身大脑应由多个任务耦合的具身模型组成,而非单一VLA模型[8] - 2025年行业将出现技术祛魅,更多企业入局,关注点从demo转向商业化[40] - 批评当前行业过热现象,称部分产品为"大炼机器人",仅能实现基础功能[36][37] - 认为特斯拉Optimus在工程化水平领先,但质疑其大规模收集真机数据的策略[38] 竞争优势 - 创业公司在大公司资源优势未确立的领域存在机会[6][24] - 软硬结合能力构成壁垒,需同时理解AI前沿技术、机器人设计和制造[32][33] - 跨领域技术整合能力是关键,需重新定义新兴技术组合方式[24] 市场展望 - 具身智能将颠覆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规模可观且呈现百花齐放格局[27] - 2025年AI领域最大增量将是Agent技术,推动大模型落地[40] - 客户群体包括集成商、行业客户和个人开发者,不直接与场景解决方案商竞争[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