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奇妙元
icon
搜索文档
录音笔里的AI暗战:出门问问押注智能体,能否冲破同质化“迷雾”
华夏时报· 2025-06-26 20:42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从原创硬件研发转向成熟硬件形态+AI软件开发的轻资产模式,曾需投入几千万元研发且需销售10万台才能回本,现重心转向软件竞争[3] - AIGC业务收入占比从2021年1.7%飙升至2024年56.8%,形成AI配音助手、数字人分身等完整产品矩阵,注册用户超1000万,付费用户超100万[7][8] - 智能硬件收入连续4年下滑(2021-2024年:3.38亿元→1.52亿元),亟需新爆品,同时软件毛利率从37.5%提升至67.2%[7][8] 新产品布局 - 推出AI卡片录音笔TicNote,内置Shadow AI支持120+语言转写及方言识别,瞄准会议/教育场景效率痛点,海外版已接入GPT-4o等模型[4][6] - 产品差异化定位为"智能分析助手"而非传统录音工具,需验证复杂场景(如跨境会议)的技术不可替代性以避开同质化竞争[4] - 海外市场占比超95%,2024年加速拓展欧美市场,但面临手机/会议App等多形态竞品的功能重叠挑战[5][6] 行业竞争环境 - 参考竞品PLAUD.AI磁吸卡片录音笔年收入1亿美元且连续2年10倍增长,显示细分市场需求存在但技术门槛较高[2][3] - AIGC行业同质化严重(配音助手/数字人赛道拥挤),专家建议公司聚焦细分领域成为"代名词",避免面面俱到[8][9] - 大模型创业潮加剧竞争,公司需证明技术落地能力而非仅靠概念,否则可能被浪潮吞没[2][8] 财务表现 - 2021-2024年总收入波动(3.98亿元→3.9亿元),年内亏损持续扩大(2.76亿元→7.2亿元),2024年营收下滑因战略放弃传统企业解决方案业务[8] - AIGC解决方案收入四年增长32倍(2021年682万元→2024年2.22亿元),成为主要增长引擎[7]
稳坐亚洲AIGC赛道头把交椅,出门问问研发总监孙鹏飞: “先声夺人”,叩问人工智能未来
南京日报· 2025-05-22 06:58
公司发展历程 - 出门问问成立于2012年,先后开发语音助手、智能硬件、多模态大模型及多款AIGC产品 [2] - 2020年推出配音工具"魔音工坊",成为AIGC技术在中国首个商业应用 [3] - 2024年4月登陆港交所,成为"AIGC第一股" [5] - 已构建AI配音助理、AI数字分身、AI数字员工平台和AI短视频生成平台的AIGC产品矩阵 [6] 核心产品与技术 - "魔音工坊"在国内短视频平台覆盖超过70%的AI配音作品 [3] - 产品实现16种语言转换能力,支持数字分身批量制作多语言带货视频 [5] - 技术能精准提取语音参数,实现嘴型与声音完美同步,处理多人同框复杂场景 [6] - 全球首款AI智能体硬件TicNote具备智能录音、即时聊天、深度思考等功能 [7] 市场表现与用户数据 - AIGC产品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500万,注册用户超1000万,付费用户超百万 [6] - 智能硬件产品95%以上面向海外市场销售 [7] - "魔音工坊"用户社群推动产品从单一配音工具进化为AI创作平台 [4] 行业趋势与战略 - AI智能体被视为行业下一个风口,出门问问已发布全球首款相关硬件 [7] - 通过技术创新精准对接用户需求,验证AI技术商业化落地潜力 [4] - 持续迭代升级建立技术壁垒,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打造爆款应用 [6] 典型案例 - "小帅""小美"虚拟角色推动"魔音工坊"破圈,形成短视频解说领域固定叙事符号 [3][4] - 赋能义乌2万家商户数字分身,实现跨时区全球贸易 [5] - 助力义乌老板娘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展示"中国制造"数字化能力 [5]
大模型时代有了“新故事” AI语音厂商再战IPO
中国经营报· 2025-04-30 17:10
公司IPO动态 - 思必驰于2024年4月25日向江苏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申请,计划最快2024年底提交科创板IPO申请,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1] - 云知声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于2024年4月14日获证监会备案,这是其第三次递表,前两次分别于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提交但未通过 [1][2] - 思必驰曾在2022年7月提交科创板IPO申请但2023年5月上会被否,云知声2020年11月冲击科创板"AI语音第一股"未果后转战港股 [1] 财务表现 - 思必驰2019-2021年累计净亏损8.33亿元,营收分别为1.15亿元、2.37亿元、3.07亿元 [2] - 云知声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01亿元、7.27亿元、9.39亿元,净亏损分别为3.75亿元、3.76亿元、4.5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12.05亿元 [2] - 云知声2024年生活AI解决方案收入7.40亿元(占比78.8%),医疗AI解决方案收入1.99亿元(21.2%) [3] - 云知声2024年底现金及等价物1.56亿元,较2023年底3.8亿元明显减少,2022-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66亿元、-2.84亿元、-3.19亿元 [3] 行业竞争格局 - 出门问问2021-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76亿元、6.70亿元、8.02亿元、7.21亿元,四年累计亏损24.69亿元 [4] - 出门问问2024年AIGC业务收入2.22亿元(占比56.7%),智能设备收入1.52亿元,AI企业解决方案仅0.16亿元 [4] - 云知声按收入计为2024年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份额0.6%),在生活AI解决方案排名第三,医疗AI排名第四 [7] 技术发展 - 思必驰2023年发布垂域大模型DFM-2,聚焦智能汽车、办公会议、物联网领域,汽车前装市场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近80%,累计"上车"超1500万辆 [6] - 云知声2023年推出600亿参数大模型"山海",重点发展生活、医疗领域 [7] - 科大讯飞2024年1月推出星火语音大模型,延迟仅5秒;字节跳动豆包实时语音大模型同期上线 [6] 商业模式 - 思必驰表示大模型未明显改变其商业模式,仍以标准化产品方案为主,包括技术服务、软件产品及硬件产品 [8] - 思必驰通过分布式架构实现大模型端侧部署,提升多模型协同能力,加速多语种研发并拓展海外客户 [8] - 行业分析师指出AI语音厂商需证明落地场景和价值,仅靠算法和故事难以支撑IPO [9]
AIGC第一股年报详解:AIGC业务暴涨88.5%营收2.2亿,95%智能硬件交付出海,跑通规模化「软件订阅+出海」
量子位· 2025-03-30 10:37
文章核心观点 - 港股AIGC第一股出门问问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业务结构优化、实现转型,非项目制订阅制产品前景可观,展现中国AI出海竞争力,为大模型应用落地提供范式参考 [1][2][3] 分组1:1年时间AIGC业务挑起大梁 - 2024年公司全年营收3.9亿元,同比增长6% [5] - AIGC解决方案收入2.2亿元,同比大涨88.5%,占总收入56.8%,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6][8] - AI企业解决方案和智能设备及其他配件收入分别为0.16亿元和1.52亿元,分别占总收入4.2%和39% [7] - 2021 - 2024年公司AIGC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19%,占总收入比重从1.7%增长到56.8% [9][10] - AIGC业务营收突破2.2亿,同比增长88.5%;全年毛利2亿元,毛利率达52.1%;注册用户超1000万,付费用户超100万;海外业务收入1.63亿元,占全年总收入41.8% [11] - 2021 - 2024年AIGC累计注册用户从约150万增长到超1000万,付费用户从6.3万人增长到超100万,年复合增长率达151% [13][14] - 2024年公司战略转移,不再发展传统项目制AI企业解决方案,全力转攻纯软件AIGC产品 [16] - 2024年毛利2.03亿元,同比减少37.6%;毛利率52.1%,低于2023年的64.3%;调整后与2023年基本持平 [18][19] - 2024年研发开支1.37亿元,同比降低11.5%,推出“产模结合”策略,产品和模型侧均有更新 [21] - 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占总营收41.8%,比2023年提高6.6个百分点,达1.63亿元,AIGC业务贡献显著 [24][25] 分组2:出门问问业务构成 - 核心业务模式和发展理念是“产模结合”,推动技术创新和业务增长 [28][29] - 软件业务包括AIGC解决方案和AI企业解决方案,推出AIGC SaaS矩阵和智能助手,进行全球化布局 [30][31][32] - AIGC解决方案主要产品有魔音工坊、奇妙元、奇妙问、元创岛等,提供多种服务 [34] - 硬件业务从2014年开始布局,推出智能手表等产品,新推“小问移动数字人” [35] - 底层技术在多领域布局并取得进展,推出Agentic AI硬件引擎 [37][38] - 形成ToSMB/ToPC商业模式,硬件实施「AI + Agent + 硬件」战略,构建「硬件 + 软件 + 服务」盈利模式 [39] 分组3:出门问问如何走来 - 公司成立于2012年,创始人李志飞有丰富科研背景,回国创办公司获天使投资 [40][41] - 发展历程从语音交互技术起步,逐步拓展到智能硬件、企业场景商业化、AI Agent领域等 [42] - 2024年4月于港交所上市,成为“AIGC第一股” [43] - 背后有知名投资者站队,13年间累计完成七轮融资,募资金额超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8.2亿元 [44][45] - 两大地方国资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去年4月IPO发行 [46] 分组4:出门问问的启发 - 公司首份业绩报告亮眼,完成业务结构转型且营收大涨,显示大模型规模化落地趋势和市场需求火爆 [47] - 把握关键两点,一是让非项目制收入成为主导,构建标准化产品有优势,形成健康商业模式 [48] - 二是看到AI产品全球化趋势,抢先布局海外业务,聚焦细分赛道,利用既有资源拓展国际业务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