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Note

搜索文档
Plaud回归国内市场 AI录音设备“卷”至百元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07:17
过去动辄几千块钱一支的智能录音笔,在互联网巨头和众多初创公司的激烈竞争下,已经下沉到百元级 市场。 一张信用卡大小、磁吸在手机背面的超薄卡片,轻按两秒启动录音,录音结束后手机端的App可以快速 生成文字速记以及会议纪要,这种磁吸卡片录音笔由深圳一家成立不到四年的初创企业Plaud推出,因 为轻巧便捷和功能完善,成为录音硬件的市场新宠,并引发了互联网巨头、华强北小公司的模仿跟进。 与其他AI硬件赛道相比,AI录音笔仅有数百亿元市场规模,被认为是小众市场。然而,随着AI大模型 加速落地,AI录音笔市场也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除了价格竞争以外,企业还能做些什么? Plaud从海外回归国内市场 9月22日,Plaud正式宣布进入国内市场,同时发布Plaud Note Pro、Plaud NotePin S等多款AI录音设备。 当AI录音卡片的商业需求和变现路径已被验证,行业的集体跟进就已毋庸置疑。 Plaud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深圳企业,却在创业之初另辟蹊径,过去几年都在大陆以外的地区和国家销 售,选择了"中国制造—海外销售—转回国内"的路径。 回过头来看,这是一个较为明智的决定。当时国内竞争较为激烈,同时以科大讯飞为 ...
海外爆款低调回归,Plaud再爆一次的胜算有多大?
36氪· 2025-09-24 21:39
以下文章来源于硬氪 ,作者黄楠 硬氪 . 专注全球化、硬科技报道。36kr旗下官方账号。 比起内卷的价格,系统性创新 与生态应用替代才是头号难题。 文 | 黄楠 编辑 | 袁斯来 来源| 硬氪(ID:south_36kr) 封面来源 | 企业供图 曾经不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的智能录音笔Plaud,最终还是回到内地。 9月22日,Plaud在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其中,Plaud Note Pro新品售价为1299元;同期开启预售的还包括Plaud NotePin S与Plaud Note 两款产品,分别售价是1249元与1149元。 从价格来看,三款产品定价均高于国内同类竞品。此前钉钉此前发布的DingTalk A1青春版定价499元、旗舰版定价799元,出门问问的TicNote电商平台售价 为999元。 Plaud这次发布会规模不大,没有太多讨论度,显得很低调,与其在海外的高举高打对比鲜明。 就在7月,官方数据显示,Plaud全球销量已突破百万台规模,它首创的AI录音产品在过去两年中每年均实现十倍级的增长,截至2024年11月年化收入达到1 亿美金。对此,硬氪曾做过相关报道。(详情见: 不见投 ...
Plaud回归国内市场 AI录音设备卷至百元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2:4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翁榕涛实习生胡剑铭马雨欣深圳报道 过去动辄几千块钱一支的智能录音笔,在互联网巨头和众多初创公司的激烈竞争下,已经下沉到百元级 市场。 一张信用卡大小、磁吸在手机背面的超薄卡片,轻按两秒启动录音,录音结束后手机端的App可以快速 生成文字速记以及会议纪要,这种磁吸卡片录音笔由深圳一家成立不到四年的初创企业Plaud推出,因 为轻巧便捷和功能完善,成为录音硬件的市场新宠,并引发了互联网巨头、华强北小公司的模仿跟进。 9月22日,Plaud正式宣布进入国内市场,同时发布Plaud Note Pro、Plaud NotePin S等多款AI录音设备。 Plaud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深圳企业,却在创业之初另辟蹊径,过去几年都在大陆以外的地区和国家销 售,选择了"中国制造-海外销售-转回国内"的路径。 回过头来看,这是一个较为明智的决定。当时国内竞争较为激烈,同时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占 据较大优势。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支持实时转写的AI录音笔在市场占比已经超过35%;语音转写技术转 化率从2021年的68%到2025年已升至87%。 Plaud创始人许高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兼投资人,拥有超过10年科技行业 ...
海外爆款低调回归,Plaud再爆一次的胜算有多大?
36氪· 2025-09-23 09:32
从价格来看,三款产品定价均高于国内同类竞品。此前钉钉此前发布的DingTalk A1青春版定价499元、旗舰版定价799元,出门问问的TicNote电商平台售价 为999元。 Plaud这次发布会规模不大,没有太多讨论度,显得很低调,与其在海外的高举高打对比鲜明。 就在7月,官方数据显示,Plaud全球销量已突破百万台规模,它首创的AI录音产品在过去两年中每年均实现十倍级的增长,截至2024年11月年化收入达到1 亿美金。对此,硬氪曾做过相关报道。(详情见:不见投资人,年入1亿美金,一款AI录音机的10倍增长神话) Plaud之所以短期内迅速起量,源于其发现了一个不被重视的细分需求。在海外市场,一个典型的刚需场景是,苹果手机用户线上会议频繁,却缺乏与之匹 配的一体化录音转写方案。用户往往需要先用设备录音,再借助第三方软件转写和分析。Plaud所提供的"硬件+软件"服务可以有效填补上述市场空白。 作者|黄楠 编辑|袁斯来 曾经不在中国大陆地区销售的智能录音笔Plaud,最终还是回到内地。 9月22日,Plaud在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其中,Plaud Note Pro新品售价为1299元;同期开 ...
TMT周观点
2025-09-22 09:00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TMT行业 涵盖本地生活服务、AI应用、电商导购、短剧、影视娱乐、营销服务、半导体及散热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1] - 涉及公司包括美团、值得买、昆仑万维、欢瑞世纪、蓝色光标、出门问问、纳芯微、思瑞浦、南芯科技、圣邦股份等[2][4][6][10][14][15][21][25] **核心观点与论据** **AI应用与商业化进展** - 美团"小美Agent"依托本地生活生态数据 支持复杂任务执行如下单、推荐餐厅 提升用户体验和流量入口价值[3] - 值得买"张大妈"APP专注3C品类比价与增值服务 商业化路径包括会员订阅或抽佣 目前免费榜排名约500名[4][5] - 昆仑万维AI应用覆盖社交、音乐、视频 上半年AI收入约6500万元 目标年化AR达1.5亿美元 自研芯片聚焦端侧AP/NPU[6] - 蓝色光标通过AI生成创意、提升毛利率 上半年AI驱动收入15.7亿元 预计全年达30-50亿元[14] - AI商业化场景清晰 新流量入口雏形显现 整体趋势乐观[16] **短剧与影视创新** - 昆仑万维Drama Wave平台进入海外短剧前五 月流水从3月1000万美元增至7月3000万美元 海外ROI高于国内[7][8][9] - 欢瑞世纪与月星辰共建AI实验室 推出AI宣传片和短剧 计划2025Q4上线互动影游《江山北望》《机器人女友》[10][11] - 广电21条利好欢瑞世纪库存剧上线 带来收入增量[12] - 捷成股份开发智能剪辑工具ChatPV 支持微短剧二次创作变现[13] **半导体行业动态** - 商务部对美国模拟芯片反倾销调查涉及通用接口和三级驱动芯片两大类 2022-2024年进口量增37%但价格降52%[21][23] - 反倾销减轻国内竞争压力 纳芯微(毛利率从50%+降至30%+)、思瑞浦、南芯科技、圣邦股份等受益[22][24][25] **散热材料技术趋势** - 液冷需求受北美GPU迭代和国内渗透率提升推动 台企产能不足为大陆厂商提供契机[26] - 热界面材料(TIM)市场规模从2018年不到10亿元增至2023年18.75亿元(CAGR 14%)[28] - 新型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刚石(导热率超2000W/m·K)、液态金属逐步替代传统材料[31][32] - 国内企业凭借制造和产业链优势 在AI芯片及新能源驱动下快速成长[33] **本地生活竞争与策略** - 美团与阿里闪购竞争激烈 阿里2025年亏损预计达500亿元 通过精细化补贴和会员体系(如淘气值分级)减亏[17][18][19][20] - 阿里大会员体系分六级(如黄金会员需年消费1万元) 打通飞猪、饿了么引流[19] **硬件与出海布局** - 出门问问TicNote全球销量3万台(70-80%海外) 2025年目标10万台 重点布局海外办公及运动场景[15] **其他重要内容** - 昆仑万维芯片研发始于2023年 市场需求巨大但周期较长[6] - 热界面材料TIM1(芯片接触层)要求高导热性 TIM2(散热器适配层)兼顾成本与效率[29][30] - 液态金属应用需防渗漏 金刚石成本高且填充难度大[32] - 国内散热材料企业随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提升份额[33]
出门问问再涨超17% AI智能硬件业务高增长 TicNote全球销量已突破3万台
智通财经· 2025-09-12 15:25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单日上涨15.87%至0.73港元 成交额达2497.37万港元[1] - 近两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17%[1] 财务表现 - AI智能硬件业务上半年收入9830万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64.8%[1] - 增长主要来自战略性市场投入和新产品TicNote的品牌投入[1] 产品动态 - TicNote作为全球首款AgenticAI软硬结合产品 海外首发即获关注[1] - 产品销量迅速突破1万台 位居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相关品类前列[1] - 截至8月20日全球销量已突破3万台[1] 行业合作 - 国内三大运营商或将全面重启已暂停两年的eSIM业务[1] - 苹果确认三大运营商将为iPhoneAir提供eSIM支持[1] - 公司2017年与上海联通合作推出国内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Ticwatch2 可实现3G通信[1]
港股异动 | 出门问问(02438)再涨超17% AI智能硬件业务高增长 TicNote全球销量已突破3万台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15:18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单日上涨15.87%至0.73港元 成交额达2497.37万港元[1] - 近期累计涨幅超17%[1] 财务业绩 - AI智能硬件业务上半年收入9830万元 同比增长64.8%[1] - 增长主要源于战略性市场投入和新产品TicNote的品牌投入[1] 产品动态 - TicNote作为全球首款AgenticAI软硬结合产品在海外首发获得关注[1] - 产品销量迅速突破1万台 位居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相关品类前列[1] - 截至8月20日全球销量已突破3万台[1] 行业合作 - 国内三大运营商可能全面重启暂停两年的eSIM业务[1] - 苹果确认运营商将为iPhone提供eSIM支持[1] - 公司早在2017年与上海联通合作推出国内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Ticwatch2 具备3G通信功能[1]
对话出门问问李志飞:人类需要一个AI“影子”
经济观察报· 2025-09-11 19:52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从纯硬件研发转向以软件研发为主的模式 将70%的精力投入软件研发 硬件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2] - 2019年停止新硬件项目开发 团队聚焦软件创新 2023年决定All in大模型并推出自研大模型"序列猴子"[5] - 2024年放弃大模型迭代并砍掉不盈利的To B项目 专注AI软硬件结合商业化模式[7][11] - 通过砍掉缺乏竞争力的项目及降低组织复杂度实现运营降本 2025年中报显示已接近盈亏平衡[12][6] 产品发展路径 - 首款智能手表TicWatch于2015年面市 后续开发智能耳机/智能音箱/智能车载后视镜等硬件[4] - 智能音箱产品线因巨头竞争于2018年末被砍掉 年烧钱数亿元人民币[4] - AI录音硬件TicNote面市四个月销量达3万台 获亚马逊4.8分及京东同品类热卖榜第一[2] - 自研AIGC产品"魔音工坊"日收入从2021年几万元增长至2023年几十万元 年收入超亿元[5] 技术演进与创新 - 2020年初首次提出"生成式AI是未来" 早于ChatGPT在国内流行[5] - 大模型技术使语音转写总结体验提升 核心在于大模型的脑补能力而非语音识别技术进步[20] - 内部推广AI原生工作流 使用Cursor+飞书协作模式使开发效率提升4倍 同一功能开发人员从5-6人减至2人[15][17] - 将TicNote定位为AI Agent入口级产品 内置Shadow AI系统提供转录/总结/聊天/提问及全年指引功能[7][20] 行业竞争与定位 - 面临阿里巴巴等巨头布局同类AI硬件 钉钉于8月25日推出同形态AI录音硬件DingTalk A1[7][8] - 认为AI应用市场2024-2025年将迎淘汰阶段 行业仍处早期 应选择擅长领域避免与巨头血拼[22] - 手机年出货量近2亿台 短期无设备可替代 但十年后手机使用时间可能下降[22] - 公司2024年成为港股"AIGC第一股" 拥有可落地大模型能力的软硬件产品[5] 管理哲学与组织效能 - 强调理性与创新双关键词 理性取舍避免硬扛 适应新环境创新[25] - 通过砍项目/降复杂度/引入AI工作流提升人效 研发聚焦AI Agent核心[13][14] - 创始人亲身体验AI工作流变革 推动工程师使用Coding Agent解决效率问题[15] - 保持公司灵活性 结合AI原生企业特质与十三年行业经验实现良性发展[29]
对话出门问问李志飞:人类需要一个AI“影子”
经济观察网· 2025-09-11 11:16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成立于2012年 创始人曾为谷歌机器翻译科学家并放弃百万美元年薪回国创业[2] - 2014年明确语音交互硬件载体为智能手表 次年推出首款TicWatch[3][4] - 2017年团队规模从300多人扩张至千人并迈向国际化[5] - 2018年末砍掉智能音箱产品线 2019年停止新硬件项目开发并系统性裁员 聚焦软件创新[5][6] - 2020年提出生成式AI是未来 开发AIGC产品魔音工坊 2021年日收入几万增至2023年每天几十万[6] - 2023年自研AIGC产品贡献超亿元年收入 推出大模型序列猴子并All in大模型[6] - 2024年成为港股AIGC第一股 停止序列猴子迭代 砍掉不赚钱的To B项目 专注AI软硬件结合[6][8] - 2025年8月中报显示接近盈亏平衡[6] 核心产品与技术演进 - TicNote录音背夹面市四个月卖出3万台 亚马逊评分4.8 京东同品类热卖榜第一[2] - 产品定位为随身AI思考伙伴 内置Shadow AI系统支持转录总结、聊天提问、思维导图及深度研究功能[8][19] - 技术路线从语音识别转向大模型驱动 利用大模型脑补能力提升录音转写总结体验[18][19] - 开发AI原生工作流 内部研发效率提升4倍 同一功能开发从5-6人一周缩减至2人快速完成[16][17] 商业模式与运营优化 - 当前模式为70%精力投入软件研发 硬件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2] - 通过砍项目降低组织复杂度 淘汰无竞争力项目 提升人效[14][15] - 聚焦AI Agent领域 核心研发围绕纯软件或硬件应用承载商业化[14] - 面向B端和C端提供AIGC解决方案与产品服务[6] 行业竞争与市场定位 - 智能硬件领域面临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百度等巨头竞争[5] - 2024年阿里巴巴钉钉推出同类AI录音硬件DingTalk A1[9] - 公司采取差异化策略 定位垂直人群会议记录与决策指引需求 避免与手机直接竞争[19][20] - 行业处于早期阶段 2023-2024年关注大模型 2025年Coding Agent开始实用化[21] 组织管理与文化特质 - 公司强调理性与创新双关键词 理性取舍业务并持续适应新环境创新[22][24] - 推动AI工作流转型 使用Cursor+飞书协作模式促进超级个体化[16][17] - 历史包袱较轻 保持AI原生企业灵活性 结合十余年行业经验实现快速发展[28][29]
出门问问尾盘涨超15% 上半年AI智能硬件业务表现亮眼 三大运营商或将重启eSIM
智通财经· 2025-09-10 16:09
公司股价表现 - 尾盘涨超15% 截至发稿涨15.79%报0.66港元 成交额1481.15万港元 [1] 中期业绩表现 - 上半年收入1.79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加10% [1] - 经调整亏损净额140.8万元 同比减少97.5% [1] - 期内亏损289.8万元 同比减少99.5% [1] 业务收入结构 - AI软件业务收入8060万元 同比下降21.7% [1] - AI智能硬件业务收入9830万元 同比增长64.8% [1] 业务战略调整 - 加大战略性市场投入和新产品TicNote品牌投入 [1] - 优化品类库存结构导致短期毛利率波动 [1] - 预期库存结构调整完成后毛利表现趋于稳定 [1] 行业动态与公司关联 - 苹果发布仅支持eSIM的iPhoneAir [1] - 国内三大运营商或将全面重启eSIM业务 中国联通在多省市率先重启 [1] - 公司2017年与上海联通合作推出国内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Ticwatch2 支持3G通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