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奔驰300SL
icon
搜索文档
车门把手实用安全比新奇独特更重要
经济日报· 2025-10-04 06:06
行业背景与现状 - 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和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 [1] - 市场上车门把手操作方式和结构型式日趋多样,包括半隐藏式、外伸隐藏式、内缩隐藏式等,呈现“100款新能源汽车就有100种开门方式”的局面 [1] -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源于赛车以降低风阻系数,2012年特斯拉Model S的自动伸缩门把手给行业带来巨大震撼,成为新能源车企彰显产品高级感的重要设计 [1] 新标准的技术要求 - 标准规定了车门把手的术语定义、结构型式、布置位置、冗余设计及强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 [2] - 规范了车门把手的结构型式,要求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以解决操作不便和难以识别的问题 [2] - 明确要求车门内把手和车门外把手均应具有机械冗余设计,保证事故断电后能通过机械释放功能开启车门,确保乘员逃生和事故救援 [2] 新标准对用户体验与安全的提升 - 标准规范了车门把手的布置区域,并要求配备安全标志和开启方式示意,以解决可见性差和识别性不足的问题 [3] - 通过明确布置区域与可视化安全标志,旨在有效减少车门把手的误操作,兼顾安全效率与用户体验 [3] - 此次标准制定适应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旨在平衡科技感与安全性,对规范车门把手技术发展和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3] 隐藏式门把手的潜在问题 -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带来识别难、操作不便、断电失效、夹手等问题,甚至存在潜在逃生和救援风险 [2] - 在近年交通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隐患层出不穷,例如202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一辆特斯拉Model S事故中,“无法打开车门”成为救援关键障碍 [2]
车企为何集体“隐藏”门把手?
第一财经· 2025-05-27 10:18
隐藏式门把手的发展背景 - 隐藏式门把手最早出现在1952年奔驰300SL车型上,采用鸥翼式设计[3] - 特斯拉从2008年首款车Roadster开始全线采用隐藏式门把手,最初是为了突出未来感和豪华定位[4] - 特斯拉进入大众市场后保留该设计作为品牌识别标志,带动其他新能源车企跟进[4] 隐藏式门把手的商业与技术考量 - 降低风阻系数是主要技术优势,咨询报告显示最多可降低12%风阻[4] - 实际风阻降低幅度在5%-10%之间,对应增加5-10公里续航里程[5] - 成本优势显著:隐藏式门把手单价约100元,而通过电池增加同等续航需多花费数百至上千元[5] - 比亚迪在15万元以上车型采用隐藏式门把手,低价车型仍用机械式[5] 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缺陷 - 结构复杂,耐用性弱于机械式门把手[6] - 开门流程需四个步骤,依赖多个传感器和电机协同工作[6] - 元器件故障率高,任一部件故障都会导致功能失效[6] - 价格比机械式门把手贵数倍,主要优势仅剩外观美感[8] 行业监管现状与发展 - 2014年行业标准未针对新能源车隐藏式门把手做出专门规定[9] - 现行标准缺乏对断电后门把手无法打开等安全问题的规范[9] - 工信部拟出台新规,将增加对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的要求[10] - 规范完善后预计会提高隐藏式门把手成本[10]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已达50%,隐藏式门把手作为差异化设计的价值下降[11] - 车企需要重新评估该设计的商业价值与消费者实际需求[11] - 行业规范健全后可能促使车企重新考虑门把手设计方向[10][11]
隐藏式门把手被判死刑?工信部再下重锤!
电动车公社· 2025-05-11 00:58
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与行业现状 - 工信部针对汽车门把手安全技术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当前隐藏式门把手存在强度不足、控制逻辑风险、断电失效等安全隐患,需通过国标规范行业[1][38][40] - 新能源车中68%采用隐藏式门把手,但相关安全事故年增长率达45%,凸显行业标准滞后于技术应用[36] - 碰撞后电气系统失效可能导致电控门把手无法弹出,黄金逃生时间仅64秒,现有设计增加救援难度[30][32] 隐藏式门把手的起源与技术矛盾 - 奔驰300SL于1954年首创隐藏式门把手,通过降低风阻实现263km/h极速,成为超跑标配[5][8][12] - 特斯拉Model S将隐藏式门把手重塑为科技符号,带动新能源车广泛采用,但实际存在操作复杂、冻冰卡滞等问题[15][19][23] - 门把手形式直接影响风阻系数:按钮式增加0.57%阻力(对应约十几公里CLTC续航),传统外拉式仅增加0.12%[32][34] 行业应对与未来方向 - 车企通过"破冰之力"等技术优化隐藏式门把手,但本质矛盾在于电子控制与机械可靠性的平衡[23][28] - 工信部新标要求强化断电保护、机械冗余设计,规范标志识别与结构强度,适用于M1/N1类车辆[38][40] - 行业需提升安全优先级,避免为续航牺牲稳定性,同时加强用户手册中应急处理的普及[44][45][48] 技术标准与全球化发展 - 国内外均缺乏针对电动/隐藏式门把手的专项标准,中国率先推动强制性国标填补空白[40] - 安全至上的监管思路将同步影响智能驾驶、电子后视镜等新技术,助力中国汽车出海[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