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卫清
搜索文档
明星IPO的背后:重大财务造假退市!
新浪财经· 2025-11-12 17:36
公司背景与高光时刻 - 公司成立于2015年,定位为中国癌症早筛领导者,其核心产品常卫清于2020年11月获批,成为中国首个结直肠癌早筛三类医疗器械 [1] - 公司于2021年2月登陆港交所,发行价26.66港元,募资超20亿港元,上市后股价一度飙升至89.65港元,市值突破400亿港元 [1] 核心团队与组织文化 - 公司由三位创始人主导,CEO兼董事会主席被指为造假总策划者,主导制定“业绩优先”战略,要求销售团队不惜代价完成KPI [3] - 组织文化高度封闭,销售会议设为最高机密,非销售线员工禁止参与,内部流传“忠诚高于能力”的用人标准 [4][5] - 财务、法务部门对异常交易视而不见,形成共谋沉默,有员工因质疑造假流程被边缘化或劝退 [6][7] 业务模式与市场表现 - 核心产品存在天然缺陷,需用户自行采集粪便样本,依从性极低,且单次检测费用高达1996元,远超普通人群支付意愿 [8][9] - 医保未覆盖,医院渠道推进缓慢,截至2022年仅11家公立医院有真实开单记录 [10] - 真实市场表现惨淡,2022年电商平台三款产品总销售额不足2000万元,公司宣称的双十一单日销售额破6000万无第三方数据佐证 [11][12] 财务造假规模与手法 - 公司系统性虚增营收,2021年披露营收2.11亿元,估算真实营收约3000万元,虚增比例约85%,2022年披露营收7.65亿元,真实营收约7695万元,虚增比例约90% [15] - 造假手法形成四步闭环:压货给合作经销商、伪造检测全流程(包括收购公厕粪便、同一样本拆分多份)、确认收入、资金回流 [15][16][18][19] - 财务指标异常,销售费用率畸高,2021年达127%,2022年达72.5%,应收账款激增,2022年达5.8亿元,占营收76% [22][23] 技术伦理与数据真实性 - 公司宣称的“全球最大粪便样本库”真相是大量样本来自匿名公厕采集,无知情同意和身份验证,同一人粪便被多次录入不同ID,导致训练数据严重污染 [25][26] - 医疗检测沦为财务造假道具,伪造报告浪费医疗资源并可能误导公众对癌症早筛的认知,是对医学伦理和科研诚信的背叛 [27][28][29] 监管与审计失效 - 港股监管对生物科技公司采用披露为本原则,缺乏实质性审查,对服务型收入确认规则模糊,未要求穿透核查终端用户 [30][31] - 审计机构早期仅核查形式合规,未验证样本真实性与用户身份,直至2024年才因内部举报和做空压力启动独立调查 [32][33] - 癌症早筛作为新兴领域,缺乏统一临床验证标准,药监局批准基于临床试验数据,但未监管上市后真实世界使用情况 [34][35] 公司崩塌时间线与结局 - 2023年8月做空报告指控公司九成收入造假,2024年3月德勤质疑销售真实性,公司停牌,股价定格14.14港元 [36][37] - 2024年德勤辞任核数师,CFO离职,创始人辞任所有职务,2025年股东大会罢免创始人董事职务 [37] - 2025年8月公司进入强制清盘程序,10月港交所取消其上市地位,核心产品注册证到期,超4000名散户登记维权,涉资超7亿 [37][38] 行业警示与反思 - 技术不等于商业成功,拥有“首证”不等于能打开市场,必须尊重用户支付意愿与使用习惯 [41] - 在未验证产品市场匹配前盲目追求高增长,极易走向造假,医疗产品涉及生命健康,数据真实性与伦理合规不可妥协 [42][43] - 对服务型医疗科技应建立穿透式监管,防止“报告即收入”漏洞被滥用 [44]
实探诺辉健康:杭州总部多处办公地人去楼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0 08:56
公司核心事件与现状 - 公司于2025年10月27日被港交所强制退市,从上市到退市仅用了2年零2个月 [1] - 2023年8月做空机构Capital Watch指控公司营收造假近九成,推算其2022年实际销售额为7695万元,与公布的7.65亿元相差9倍 [1][10] - 2024年3月审计机构德勤因无法核实财务数据而拒签公司年报,导致股票停牌 [1] 公司运营实地探访 - 杭州中国总部多处办公地点已关闭,原租用的1、9、12、13层目前仅剩1楼仍在低度使用,办公区空荡且积灰 [3][4][5] - 生产车间设备全部停机,仓储区有大量库存但无运输发货迹象,快递员反映送货量已大幅减少 [7] - 北京关联公司北京新程及其北京诺安实验室办公区域灯光全灭,桌椅杂乱堆放且部分区域已清空 [8] 核心产品与市场表现 - 主力产品“常卫清”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于2025年11月8日到期,面临无法续期的风险 [12] - 产品价格体系混乱,同一产品在不同电商平台价差巨大,券后价格从110元到1200元不等,被市场解读为“甩货” [11][12] - 2023年“双11”公司电商全渠道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同比增长超30%,但2025年宣传声量明显降低 [11] 管理层与法律纠纷 - 创始人兼CEO朱叶青于2024年12月30日辞任董事会主席及CEO职务,并于2025年初被罢免董事职务 [10] - 公司官网显示的管理团队仅剩联合创始人姚纳新和陈一友两人 [10] - 朱叶青作为北京新程法定代表人,涉及劳动争议开庭公告及租金等欠款催缴 [9] 投资者维权进展 - 超过4000名个人投资者组成维权共同体,累计申报损失金额已超过7亿港元 [13] - 维权团队计划在香港法院申请清盘程序,并面临证据链条、因果关系论证及三地法律衔接等复杂挑战 [13][15] - 律师指出案件核心是涉嫌财务造假导致审计拒签及退市,而非单纯的未披露财报 [14]
实探诺辉健康:杭州总部多处办公地人去楼空 北京实验室拖欠租金遭催缴 前员工称被曝的只是冰山一角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8 23:53
公司运营状况 - 杭州总部多处办公楼层已关闭,仅剩1楼仍在部分使用,原13层总部大门紧锁、内部空置且积灰 [3][4][6] - 生产车间与仓储区设备处于停机状态,传送带和包装设备空置,未见运输发货迹象 [10][12][14] - 北京新程及其北京诺安实验室办公区域灯光全灭、内部清空,玻璃门上张贴着2025年7月的内部整改通知 [13][15][18] - 公司因拖欠租金被物业方催缴,且存在与法定代表人朱叶青的劳动争议开庭公告 [19] 核心产品与市场表现 - 主力产品“常卫清”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于2025年11月8日到期,面临续期风险 [22] - 产品渠道价格混乱,同一产品在电商平台优惠前价格分别为1996元和140元,券后价差近10倍 [21] - 2023年“双11”全渠道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同比增长超30%,但2025年宣传声量明显降低 [21] 财务与监管事件 - 2023年8月做空机构CapitalWatch指控公司营收造假近九成,推算其2022年实际销售额为7695万元,与公布的7.65亿元相差9倍 [1][21] - 审计机构德勤因无法核实财务数据,于2024年3月拒签公司年报,导致股票停牌 [1] - 公司于2025年10月27日被港交所强制退市,直接原因为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复牌指引 [1][23] 公司治理与人员变动 - 创始人兼CEO朱叶青于2024年12月30日辞任董事会主席及CEO职务,2025年初被罢免董事职务 [20][21] - 官网显示管理团队仅剩联合创始人姚纳新(董事会主席)和陈一友(首席科学家) [20] - 公司前员工对运营状况讳莫如深,现员工表示对情况不了解,公开电话无法提供有效信息 [2][19][27] 投资者维权进展 - 超过4000名个人投资者组成维权共同体,累计申报损失金额已超过7亿港元 [23] - 维权团队计划在香港法院申请清盘程序,并物色清盘人推进法律行动 [23] - 投资者维权面临三大挑战:证据链条完整性、因果关系论证、跨境法律衔接复杂性 [26]
实探诺辉健康:杭州总部多处办公地人去楼空,北京实验室拖欠租金遭催缴,前员工称被曝的只是冰山一角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8 23:19
公司运营状况 - 公司港交所上市地位于2025年10月27日被强制退市 [2] - 公司位于杭州的中国总部(和瑞科技园T1楼13层)已大门紧锁、停用多时,仅剩1楼有使用迹象 [4][6] - 公司生产车间设备处于停机状态,仓储区有存货但未见运输发货活动 [11][12] - 公司关联方北京新程及其北京诺安实验室办公区域灯光全灭、内部清空,并因拖欠租金被物业催缴 [13][19] - 公司样本接收业务量大幅减少,杭州实验室样本接收室无人作业,快递员反映送货量显著下降 [8][11][18] 财务与法律问题 - 2023年8月做空机构CapitalWatch指控公司营收造假近九成,推算其2022年实际销售额为7695万元,与公布的7.65亿元相差9倍 [2][21] - 2024年3月审计机构德勤因无法核实财务数据而拒签公司年报,导致股票停牌 [2] - 公司面临清盘程序,相关聆讯定于2025年11月14日在开曼群岛进行 [24] - 公司前法定代表人朱叶青存在与公司的劳动争议开庭公告,案号为(2025)浙0108民初6688号等 [20] 产品与市场表现 - 公司核心产品“常卫清”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于2025年11月8日到期 [23] - 公司产品渠道价格混乱,同一产品在电商平台券后价格悬殊,常卫清价格从约110元至1200元不等 [22] - 公司2023年“双11”电商全渠道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同比增长超30%,但2025年宣传声量明显降低 [21][22] - 公司官网显示的管理团队仅剩姚纳新与陈一友两人 [21] 投资者维权进展 - 超过4000名个人投资者组成维权共同体,累计申报损失金额已超过7亿港元 [24] - 投资者维权面临证据链条完整性、因果关系论证及跨境法律衔接复杂性三大挑战 [27] - 维权律师指出,案件前景复杂但仍有突破口,关键在于证明财务造假事实 [26][27]
“癌症早筛第一股”强制退市!被曝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虚增检测量,市值曾达400亿港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8 14:26
公司退市与处罚 - 诺辉健康于10月27日上午9点被港交所强制退市 [1] - 2024年3月28日港交所强制公司停牌 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 较26.66港元的发行价近腰斩 [5] - 2025年8月开曼大法院委任共同临时清盘人 公司董事会权力被全面暂停 资产及事务管理移交清盘人 [5] 财务造假指控 - 做空机构CapitalWatch报告指出公司通过压货方式营造九成虚假销售收入 2022年实际销售额为7695万元 与公布的7.65亿元相差9倍 [4] - 为虚增检测量 公司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作为检测样本 并将一份样本拆分为多个虚假账户伪造数据 [7] - 做空报告指控公司将"常卫清"产品压货至过期 并在下一年度确认为收入以营造销量繁荣假象 [9] 公司历史与市场表现 - 公司2015年创立于杭州 创始团队出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营结直肠癌、胃癌等居家早筛产品 [2] - 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 股价一度飙升至89.65港元 市值突破400亿港元 [2] - 公司财务数据曾显示高速增长 2022年营收7.65亿元同比增长259.5% 2023年上半年营收8.23亿元已超2022年全年 [4] 管理层变动与审计问题 - 2024年3月审计机构德勤拒绝为公司财报背书并发出关注函质疑销售真实性 [5] - 2024年9月公司CFO高煜等高管离职 2024年年底创始人朱叶青辞任CEO 2025年2月其被股东以79.89%赞成票罢免执行董事职务 [5] 投资者损失与维权 - 截至10月下旬已有超过4300名投资者在CapitalWatch完成登记 累计申报损失金额逾7亿港元 [6] - 约六成投资者是在做空报告发布后看到公司公开回应后买入股票 不少人投资额在80万至180万元之间 [6] - 光大阳光智造曾将公司列为第一大重仓股 光证资管六度下调其估值从停牌时的14.14港元一路降至"归零" [5] 行业背景与产品影响 - 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50万 早期筛查理论上可以降低40%的死亡率 [7] - 公司核心产品"常卫清"曾被视为中国首个获批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 但其注册证将于2025年11月到期且如今无人问津 [7]
“癌症早筛第一股”强制退市!被曝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虚增检测量;市值曾达400亿港元,创始人等高管已辞职,投资者损失惨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8 14:22
公司退市与处罚 - 诺辉健康于10月27日上午9点被港交所强制退市 [1] - 2024年3月28日,港交所强制公司停牌,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较26.66港元的发行价下跌近50% [5] - 2025年8月,开曼大法院委任共同临时清盘人,公司董事会权力被暂停,资产移交清盘人 [5] 财务造假指控 - 做空机构CapitalWatch指控公司2022年实际销售额为7695万元,与公布的7.65亿元相差9倍,约九成营收为虚假 [4] - 公司被指通过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来伪造检测样本,虚增检测量 [1][7] - 公司将一份样本拆分为多个虚假账户伪造数据,并通过压货方式使产品过期,从而在下一年度确认收入,营造销量繁荣假象 [7][8] 高管变动与公司治理 - 2024年9月,公司首席财务官等高管接连离职 [5] - 2024年年底,创始人朱叶青辞任首席执行官 [5] - 2025年2月,朱叶青被股东以79.89%的赞成票罢免执行董事职务 [5] 市场表现与投资者影响 - 公司股价曾一度飙升至89.65港元,市值突破400亿港元 [2] - 停牌后,光证资管六度下调其估值,从14.14港元一路降至“归零” [5] - 截至10月下旬,超过4300名投资者登记维权,累计申报损失金额逾7亿港元,约六成投资者在做空报告发布后买入股票 [6] 产品与业务模式 - 公司主营结直肠癌、胃癌等高发癌种的居家早筛产品,核心产品“常卫清”为中国首个获批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 [2][7] - 做空报告指出,在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民营体检机构及线上平台均存在夸大销售嫌疑,医生在实际咨询中不推荐其产品 [7][8] - “常卫清”产品的注册证将于2025年11月到期,但目前已无人问津 [7] 行业背景与调查启动 - 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50万,早期筛查理论上可降低40%的死亡率 [7] - 做空机构因发现公司2022年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销量大幅增长不合逻辑而启动调查 [8] - 调查耗时16个月,涉及六名调查员走访医院、体检中心、电商渠道并访谈员工 [8]
4000名投资者血本无归,港股最大造假?
凤凰网财经· 2025-11-01 18:31
文章核心观点 - 曾被誉为“癌症早筛第一股”的诺辉健康因系统性财务造假被做空机构揭露,导致审计机构德勤辞任、港交所强制停牌超过500天,并最终于2025年10月27日被取消上市地位,市值从高峰的410亿港元蒸发至近乎归零,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 [4][5][30][31] 做空事件与财务造假 - 2023年8月做空机构CapitalWatch发布报告,直指公司通过向经销商压货及确认过期产品为收入的方式,在2022年虚增明星产品“常卫清”收入超3亿元,并指控其实际销售额可能仅为7695万元,与公布的7.65亿元相差近9倍 [8] - 做空报告揭露公司操作模式与庞氏骗局类似,通过体外循环使产品过有效期后,在下一年度确认为收入以营造销量繁荣假象 [8] - 公司应对做空指控的方式被指不当,包括第一时间报警处理以及仅通过声明和电话会议否认,被市场视为“打口水战”而无实际效用 [9][10] - 后续调查证实造假属实,具体手法包括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将一份样本拆分给若干虚假检测账户等,触及检测数据真实性的企业立身之本 [10][16] 审计机构态度与停牌 - 2024年3月审计机构德勤拒绝为公司财报背书,并对明星产品常卫清销售模式的有效性及商业合理性、销售及营销开支的有效性等关键问题提出质疑 [12] - 德勤于同月作出极为罕见的辞任核数师决定,强烈暗示公司财务问题过于敏感 [14][15] - 港交所于2024年3月28日强制公司停牌,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较26.66港元的发行价近腰斩 [13] 系统性造假细节与管理层动荡 - 调查发现公司有一套系统性的、蓄意实施的欺诈计划,通过分销商模式伪造销售数据,管理层和员工广泛参与,并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虚拟买卖以虚增收入 [16][17][18] - 公司创始人兼CEO朱叶青于2024年12月30日辞任董事会主席及CEO职务,后于2025年2月12日的股东特别大会上被以79.89%的支持票罢免执行董事职务,标志着公司一个时代的落幕 [19][20][21][22] 公司发展历程与背景 - 公司由三位北大校友朱叶青、陈一友和吕宁于2015年创立,创始团队背景堪称“黄金组合”,分别擅长管理、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 [23][24] - 公司瞄准中国每年新发约350万癌症病例、消化道癌症早期诊断率不足15%的巨大未满足市场需求,于2016年推出非侵入性结直肠癌筛查产品“常卫清” [24][25] - 公司于2021年2月18日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26.66港元,上市当天股价大涨185%,市值突破410亿港元,成为“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 [26] - 截至2023年底,公司产品累计服务超过300万中国家庭,并于2023年3月成功“摘B”,成为行业标杆 [26][27] 投资者影响与维权困境 - 公司退市前市值已蒸发超过336亿港元,机构投资者如光大证券等先后六次下调其估值至0.01港元,近乎归零 [30][31] - 由于公司“开曼注册、香港上市、内地经营”的复杂架构,投资者陷入跨境维权困境,内地投资者难以得到监管支持,香港证券司法体系又不支持集体诉讼 [32] - 清盘聆讯定于2025年11月14日在开曼大法院进行,已有超过4000位个体投资者完成登记维权,总投资额超过7亿元,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 [33][34] - 做空机构CapitalWatch创始人指出此案可能是港股通开通以来金额最大的恶性造假纠纷之一,并正在协助投资者设计集体维权法律路径 [35]
港股最大造假?4000名投资者血本无归
商业洞察· 2025-10-31 17:41
公司退市与财务造假事件 - 诺辉健康于10月27日被联交所正式取消上市地位,停牌超过500天后退市 [5] - 2023年8月做空机构CapitalWatch报告指控公司2022年虚增常卫清产品收入超3亿元,实际销售额可能仅为7695万元,与公布的7.65亿元相差近9倍 [8] - 做空报告揭露公司通过向经销商压货以及确认超过有效期的产品为收入的方式虚增业绩,产品有效期为12个月,待过期后即可在下一年度确认为收入 [8] - 2024年3月德勤拒绝为公司财报背书并提出关注函,质疑明星产品常卫清销售模式的有效性及商业合理性 [12] - 港交所于2024年3月28日强制公司停牌,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较26.66港元的发行价近腰斩 [13] - 德勤于2024年3月辞去核数师职务,强烈暗示公司财务问题敏感 [14][15] - 调查发现公司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虚拟买卖以伪造销售数据,例如以营销活动名义支付80万,第三方再以购买1000份常卫清试剂盒(每盒500元)名义支付50万元 [17][18] - 港交所2025年3月6日的《恢复指南》明确指出公司在2022财年和2023财年通过分销商模式伪造销售数据,存在系统性的、蓄意实施的欺诈计划 [19] 公司内部治理与人事变故 - 2024年12月底公司创始人兼CEO朱叶青辞任董事会主席及CEO职务,董事会称其管理风格与理念与其他成员有重大差异 [20] - 2025年2月12日股东特别大会以1.16亿票(占79.89%)支持罢免朱叶青董事职务,反对票2923.7万票(占20.11%) [21] - 调查显示公司时任主要负责人知情并主导业绩造假,仅少数高管被允许参加最机密的销售策略会议 [16] - 公司销售团队从2021年初的百余人扩招到2022年的近五百人,早期通过销售人员借用亲朋好友银行卡做账,后转为使用第三方平台 [19]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务背景 - 公司于2015年在杭州正式成立,创始团队为三位北大生物科学学院同班同学朱叶青、陈一友和吕宁 [25] - 创始团队背景为黄金组合:朱叶青拥有GE金融等公司管理经验,陈一友为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实验病理学博士,吕宁拥有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后研究经历 [26] - 2016年推出第一款产品常卫清,为非侵入性居家结直肠癌筛查检测器,填补国内空白 [26] - 2017年获得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资格,随后推出噗噗管和幽幽管等新产品 [27] - 自2016年起完成多轮融资,吸引启明创投、君联资本、软银中国等机构,2020年初完成2000万美元D轮融资,估值超5亿美元 [27] - 2021年2月18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26.66港元,募资约20亿港元,上市当天股价大涨185%,市值突破410亿港元 [28] - 截至2023年底产品累计服务超过300万中国家庭,检测准确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28] - 2023年3月成功摘B,成为港交所第七家摘B的18A生物高科技公司 [28] 投资者影响与市场反应 - 公司退市前市值蒸发超过336亿港元,从400亿港元估值降至0.01港元,几乎归零 [32][34] - 光大证券、博时基金等机构六次下调公司估值,从停牌时的14.14港元降至0.01港元 [34] - 已有4000多位个体投资者完成登记维权,投资数额从数万到数千万不等,总金额超过7亿元 [36] - 投资者面临跨境维权困境,因公司为开曼注册、香港上市、内地经营的复杂架构 [35] - 清盘聆讯定于2025年11月14日在开曼大法院进行,对个人投资者意味着血本无归 [35] - 做空机构CapitalWatch创始人称此案可能是港股通开通以来金额最大的造假纠纷股票之一 [37]
港股最大造假?4000名投资者血本无归
36氪· 2025-10-31 17:17
公司退市与危机爆发 - 诺辉健康于10月27日被联交所正式取消上市地位,结束了超过500天的停牌 [6][7] - 公司市值从高峰时的400亿港元蒸发超过336亿港元,退市前估值仅为0.01港元,近乎归零 [49][50][51] - 此次退市被描述为资本狂热、治理失序与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 [4][64] 做空报告与财务造假指控 - 2023年8月,做空机构Capital Watch发布报告,指控公司2022年通过向经销商压货及确认过期产品收入等方式,虚增常卫清产品收入超3亿元 [13] - 报告指出公司2022年常卫清实际销售额可能仅为7695万元,与公司公布的7.65亿元收入相差近9倍 [14] - 做空报告揭露公司通过体外循环操作,使产品过期后在下一年度确认为收入,以营造销量繁荣假象 [17][18] 审计机构质疑与管理层动荡 - 2024年3月,审计机构德勤拒绝为公司财报背书,并对明星产品常卫清销售模式的有效性及商业合理性提出质疑 [21][22] - 同月,德勤辞去公司核数师职务,这一罕见举动强烈暗示公司存在敏感的财务问题 [24][26] - 2024年12月,公司创始人、CEO朱叶青辞任董事会主席及CEO职务,并于2025年2月的股东特别大会上被罢免董事职务,支持罢免的票数占比达79.89% [34][37][38] 系统性造假细节曝光 - 调查发现公司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虚拟买卖以伪造销售业绩,例如公司先以营销活动名义向A方支付80万元,A方再以购买1000份常卫清试剂盒(每盒500元)名义支付公司50万元 [30][31][32] - 港交所的《恢复指南》明确指出公司在2022财年和2023财年通过分销商模式伪造销售数据,存在系统性的、蓄意实施的欺诈计划,管理层和员工广泛参与 [33] - 具体造假手法包括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将一份样本拆分给若干个虚假检测账户等 [19] 投资者损失与维权困境 - 机构投资者如光大证券、博时基金等先后六次下调公司估值,从停牌时的14.14港元一路降至0.01港元 [50] - 超过4000位个体投资者完成维权登记,投资总额超过7亿元,面临血本无归的境地 [57][61][62] - 由于公司"开曼注册、香港上市、内地经营"的复杂架构,投资者陷入跨境维权困境,香港市场缺乏集体诉讼制度更增加了维权难度 [52][53] 公司创始与发展历程 - 公司由三位北大校友朱叶青、陈一友和吕宁于2013年萌生创业想法,2015年在杭州正式成立,专注于高发癌症居家早筛 [42][43] - 2016年推出核心产品"常卫清",一种非侵入性结直肠癌居家筛查检测器,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44] - 公司于2021年2月18日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26.66港元,上市首日股价大涨185%,市值突破410亿港元,被誉为"癌症早筛第一股" [45] - 截至2023年底,公司产品累计服务超过300万中国家庭,并于2023年3月成功"摘B",成为行业标杆 [45][46]
昔日“明星”正式退市!基金抢购赛道竞品
券商中国· 2025-10-29 11:53
诺辉健康退市事件 - 诺辉健康于2025年10月27日被港交所正式取消上市地位,原因为财务风波及长期停牌 [1][2] - 退市前,其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市值曾一度接近400亿港元 [2][3] - 鹏华基金等公募机构在2025年9月29日将诺辉健康的估值下调至0.01港元/股 [3] 癌症早筛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诺辉健康退市后,Mirxes(觅瑞)成为港股市场唯一一家癌症早筛公司 [4][5] - Mirxes的核心产品“觅小卫”于2025年10月9日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是国内首个胃癌早筛无创检测产品 [5] - 行业稀缺性促使基金经理转向美股市场,例如投资癌症早筛龙头GRAIL公司 [4][6] 基金经理的投资动向与收益 - 部分公募QDII基金在诺辉健康退市空窗期转向美股资产,如创金合信全球医药生物基金重仓GRAIL公司 [6] - GRAIL公司股价在2025年前10个月内涨幅达400%,在9月1日后的两个月内为相关基金带来约1.8倍的个股收益 [6] - 光大阳光智造基金截至2025年6月末持有诺辉健康仓位占比为3.18% [3] AI医疗赛道前景与投资方向 - 基金经理判断AI医疗行业景气度将持续抬升,重点关注创新科技如AI智能体、脑机接口等 [7][8] - AI医疗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AI制药、AI医疗应用(如辅助诊疗)、数据生产及应用(如基因测序) [8] - 行业需求确定性较强,政策对医疗新科技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