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机器人
搜索文档
瑞士工程院院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教授布拉德利·尼尔森:《用于应对全球主要健康威胁的微型机器人与远程手术》
机器人圈· 2025-10-13 17:51
会议基本信息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1] - 大会设置3天主论坛和31场系列活动,邀请416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国际机构代表参与 [1] - 瑞士工程院院士布拉德利·尼尔森发表主题演讲,聚焦微型机器人及远程手术领域 [1] 微型机器人的医学应用与研发背景 - 微型机器人技术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特别是针对弥漫性内生型桥脑胶质瘤等疾病的治疗研究 [4] - 美国每年约有300例弥漫性内生型桥脑胶质瘤新确诊病例,该疾病预后极差 [4] - 全球制药业在药物研发上投入约0.2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两万亿元),但90%的药物治疗研发失败,其中1/3失败案例源于中毒剂量问题 [5] - 微型机器人可实现靶向药物递送,将药物精准输送至特定部位,解决传统全身给药的副作用难题 [5] - 该领域研究已持续20多年,技术发展从简单设备逐步迈向复杂的智能设备阶段 [5] 技术原理与仿生学灵感 - 微型机器人研发从自然界微小有机物(如细菌、真菌)中汲取灵感,例如直径仅1-2微米的大肠杆菌 [5] - 研究团队曾将8万多个微型机器人注射到有机生物体内,以观察其作用机理 [6] - 采用电磁场作为驱动手段,通过构建包含众多电磁线圈的系统来精确引导设备运动 [7] - 该系统使用镍、钴、铁等金属或其合金材料,在电磁场作用下可实现人体内的有机移动 [7] 远程手术的应用前景与价值 - 脑卒中是导致患者死亡和长期严重残疾的首要因素,治疗关键在于尽快取出脑部血栓 [8] - 若患者在脑卒中发病后150分钟内接受治疗,其获得功能独立的机会高达90% [9] - 在美国,超过3亿总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居住在需驾车前往中风治疗中心的地区,交通时间延误导致更多脑细胞死亡 [10] - 远程手术技术能显著减少患者长途转运时间,可能节省一个半小时或两小时的车程,具有重大积极影响 [10] - 全球约有800万病人面临严峻医疗问题,其中多达500万病人无法获得急需的手术治疗,远程医疗是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14] 技术实践与临床进展 - 远程手术系统利用5G网络低延迟、高带宽优势,实现高效的远程手术控制 [12] - 已在动物研究中实现跨越9300公里的远程手术操作,例如苏黎世团队远程操控导管精准抵达猪大脑内的血栓位置 [12][13] - 在香港与多疾病控制中心合作,成功复制了苏黎世的远程诊疗实验,两地相距9300公里,针对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均取得理想成效 [15] - 在香港的实践是世界上首次展示在数千公里之外进行器官检查的能力 [15]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普惠化的手术革命可将远程手术纳入其中,在时间紧迫、距离过远或缺乏专科医生的情况下发挥关键作用 [16] - 远程手术技术使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即可获得顶尖医院的远程治疗服务,部分患者即便到医院也并非一定需要现场手术治疗 [14][16] - 中国在微型机器人领域进步瞩目,相关设备在质量和产量方面均展现出极高水准 [16]
西湖大学姜汉卿:柔性智能时代来临,以科技向善实现“From Lab to Life”
创业邦· 2025-10-10 18:12
当机器人技术向家庭、养老、医疗等人机共存场景探索时,刚性机械臂的安全隐患与电子器件的可靠 性局限,正成为制约其落地的关键,而柔性智能与机器人的融合,逐渐成为破解这一难题、实现"人 机安全交互"的核心方向。 在创业邦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大会现场,西湖大学工学院讲席教授、跨力学实验室负责 人姜汉卿围绕"迈向柔性智能时代"主题,结合自身从开创柔性电子领域到回国搭建跨学科实验室、推 动科研落地的经历,分享学界对AI与机器人结合的思考,旨在为业界提供从技术理念到产业化实践的 柔性智能视角,助力柔性技术更好服务于"From Lab to Life"的科研目标。 以下是姜汉卿的演讲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科研经历与柔性技术的缘起 我从学界角度分享一些浅见,讲讲我们如何看待AI与机器人的结合。这个"迈向柔性智能时代"的题 目,是我们和创业邦一起定的。在讲柔性技术之前,我想先聊聊为什么要做柔性,这和我个人的经历 密切相关。 我2021年离开美国全职回国,这背后离不开我在美国20年的经历。2001年博士毕业后,我就去美国 做博士后,一直待到2006年,之后留在美国任教。做博士后的最后一年,我和两位领域内的大咖共 ...
实探链博会:英伟达、宇树首次参会,机器人展台受关注
第一财经· 2025-07-16 21:20
链博会机器人产品展示 - 宇树科技首次参展 展出人形机器人G1和Go2两款明星产品 产品需通过遥控器操作且需二次开发才能实现搬运等功能 [1] - 宇树科技参展目的是了解上下游供应链关系并收集市场反馈以完善微型机器人产品 [1] - 英伟达首次参展 展台展出机器人 自动驾驶 云计算等关键业务 包括Omniverse Cosmos Mega等解决方案 Mega方案支持大规模场景中仿真复杂机器人及传感器 [4] 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 - 行业认为未来1到3年机器人可从单一工业场景拓展至复合工业场景 如搬运后切换功能至流水线作业 [4] - 未来3到10年机器人或进入生活场景 如家务 养老等 需解决电池续航 材料 自重 成本等问题 [4] 自动驾驶技术进展 - 英伟达展出自动驾驶辅助系统 安全系统及智能硬件 通过合成数据解决厂商真实数据不足问题 合成数据具有成本及扩展性优势 [5] - 英伟达表示智能硬件与链博会主题契合 正探索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汽车供应链及行业发展 [5]
快讯|人形机器人系统进入美国课堂;NAU推出开源外骨骼框架;俄罗斯拆弹机器人量产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6 16:32
微型机器人治疗鼻窦炎 - 香港中文大学与多所高校合作研发出宽度仅为人类头发几分之一的微型机器人,可通过纸巾吸入鼻子治疗顽固鼻窦感染 [1] - 机器人群落通过导管注入鼻窦腔,由电磁力引导至目标区域,通过加热催化化学反应消灭细菌感染 [1] - 该技术已在动物实验中成功应用,预计5-10年内可临床治疗膀胱、肠道和鼻窦感染,有望减少抗生素依赖 [1] 开源外骨骼框架 - 北亚利桑那大学发布名为OpenExo的开源外骨骼系统,包含设计文件、代码和分步指南供免费使用 [5] - 该系统旨在降低外骨骼研发门槛,让开发者基于前人工作继续创新,已获得9项相关专利 [6] - 当前外骨骼开发成本高昂且耗时,该框架可帮助克服重大研发障碍 [5] 人工智能教育课程 - OpenMind与Robostore合作推出美国首个K-12公立学校人形机器人教育课程 [9] - 课程将提供机器人技术和AI应用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塑造AI未来 [9] - 人形机器人"Iris"参与KOID ETF上市仪式,标志机器人参与金融创新的新时代 [9] 机器视觉布局 - 三星电机计划开发用于人形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视觉功能,利用其在图像处理和AI领域的技术积累 [11] - 三星已推出能识别操纵物体的"Bot Handy"机器人,智能手机相机市场饱和促使转向机器人视觉领域 [11] - 机器人视觉系统需理解空间关系、识别物体和手势,三星可能向其他制造商提供核心AI视觉技术 [11] 激光排爆机器人 - 俄罗斯Rostec集团推出配备高功率激光的履带式遥控机器人,可熔化地雷外壳使爆炸物液化 [14] - 机器人采用电池供电,操控距离达数公里,最高时速25公里,配备红外摄像头 [14] - 该系统已进入量产阶段,适用于危险环境如前线区域 [14] 机器人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领域包含埃斯顿自动化、节卡机器人等15家企业 [19]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领域有亿嘉和、普渡机器人等7家企业 [19] - 医疗机器人领域涵盖天智航、精锋医疗等12家企业 [19] - 人形机器人领域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等18家企业 [21] - 具身智能企业涉及跨维智能、科大讯飞等16家 [22]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含绿的谐波、思岚科技等24家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