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隔离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TI芯片涨价幅度大范围广,模拟芯片进一步国产替代未来可期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11 09:36
德州仪器涨价计划 - 德州仪器将在8月启动新一波涨价 幅度超过6月涨价 重点涉及工控类 车载类以及算力相关芯片产品 覆盖LDO DC-DC 数字隔离 隔离驱动等品类 [1][2] - 调价范围覆盖除超级大客户外的几乎所有客户群体 价格上调通过代理商传导至分销渠道 甚至在途货物也面临价格上调 [2] - 约9%的料号涨幅高达100%及以上 主要为停产料号或极低利润产品 55%的料号涨幅为15%-30% 30%的料号涨幅低于15% [3] 各领域涨价幅度差异 - 工业控制产品提价幅度较为迅猛 超过40%的工控类芯片涨价 代表性产品如工厂自动化用16位ADC芯片单价从3.2美元涨至4.1美元 涨幅28% [1][2] - 车规级芯片方面 新能源车BMS隔离芯片涨22% 车载娱乐电源管理IC涨18%-25% [2] - 消费电子和普通通信设备涨幅温和 电源管理及射频前端芯片仅涨5%-15% [2] - 信号链产品成为涨价重点 ADC 运算放大器等核心品类部分型号涨幅超100% [3] 国产替代机遇 - 模拟芯片后续交易将从大国博弈基础转向更进一步的国产替代 国产模拟芯片厂商将会拥有更多替代空间和机遇 [3] - 消费电子从新项目到量产转化的周期相比工业和汽车领域更短 迭代更为容易 这亦是2021年芯片缺货时代国产模拟芯片迅速在消费电子市场替换的主要原因 [4] - 工业和汽车应用领域由于涨价函较为突然 客户无法对现有量产产品进行直接替换 但若特定料号TI涨价幅度较大且国产厂商维持价格或降价 则在新品量产中可进行国产替代 [4] - TI目前涨价将使得公司保障其现有财务表现但牺牲产品份额 国产模拟芯片厂商将有更多机会实现在工业和汽车应用领域以及高端消费领域的国产替代 [4] 相关公司 - 模拟芯片领域相关公司包括思瑞浦 杰华特 圣邦股份 纳芯微 艾为电子 希荻微 必易微 南芯科技等 [5]
北大复旦校友联手创业,看上了国产自给率仅9%的市场,年入20亿冲刺港股
创业邦· 2025-05-11 11:25
公司概况 - 纳芯微是一家主营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设计研发的企业,采用Fabless模式运营,产品包括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数字隔离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 [3] - 公司在中国模拟芯片市场位列中国厂商第五名,在汽车模拟芯片、数字隔离类芯片、磁传感器市场均位列中国厂商第一名 [3] - 2022年已在A股上市,最新市值达266.5亿元(截至5月6日收盘) [4] 行业背景 - 中国模拟芯片自给率从2019年的9%提升至2023年的15%左右,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3] - 数字隔离芯片市场长期被欧美企业主导,如安华高、ADI、Silicon Labs、德州仪器等 [8] - 2018-2021年间全球芯片供应链剧烈震荡,美国对华实施芯片管制叠加疫情导致"缺芯潮",为国产替代创造窗口 [10] 发展历程 - 2013年由王升杨、王一峰、盛云创立,初期主攻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2014年推出首款三轴加速度计信号调理ASIC并实现收支平衡 [7] - 2015年拓展至工业和汽车赛道,2017年发布首款数字隔离器 [7][8] - 2021年实现全品类车规隔离产品量产,2022年科创板上市,当年营收超16亿元,净利润超2.5亿元 [10]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70亿、13.11亿和19.6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50亿、-3.05亿和-4.03亿元 [13] - 毛利率持续下滑,从2022年的48.5%降至2023年的33.9%,2024年进一步降至28.0% [14] - 亏损原因包括市场竞争加剧、研发投入增加以及股份支付费用 [14] 竞争压力 - 2023年德州仪器在中国市场发起价格战,电源管理芯片和信号链芯片成为"重灾区" [15] - 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4.04亿、5.22亿和5.40亿元 [14] 战略布局 - 汽车领域:2023年车用小电机驱动SoC和磁开关量产,汽车芯片出货量超1.64亿颗,汽车业务占比超30% [16] - 国际化:2024年在德国、日本、韩国等地设立子公司,境外营收占比15.58%,与大陆集团等国际Tier1合作 [18] - 人形机器人:将汽车电子技术迁移至该领域,聚焦感知链和控制链解决方案,推出全链路控制方案及兼容GaN器件的驱动芯片 [19][21] 资本运作 - 2022年成立纳星创投,已对外投资超100起 [11] - 2025年初全资收购麦歌恩,拓展磁传感器领域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