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通光模块
icon
搜索文档
130股半年报业绩超预期 社保基金持仓41股
证券时报· 2025-09-02 02:40
业绩增速方面,据数据宝统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在100%以上(含扭亏为盈)的股票有20 只。 万辰集团净利润增速排在第一位,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72亿元,同比增长503.59倍。报告期 内,公司门店数量快速增加、经营效率稳步提升,品牌势能逐步累积。量贩零食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223.45亿元,同比增长109.33%;加回因激励核心员工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后盈利9.56亿元。截至2025 年6月末,公司量贩零食门店共计1.54万家,旗下"好想来品牌零食"是行业首个门店数量过万的品牌, 已成为全国知名连锁品牌。 A股半年报披露收官,一批业绩超预期公司浮出水面。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8月以来发布的券商研报中,表示上半年或第二季度业绩超预期的股票有130 只。这些个股主要分布于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电子、汽车、医药生物等行业,其中机械设备行业入围 股票数量最多,有17只。 臻镭科技净利润增速排在第二位,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62亿元,同比增长10.07倍。报告期内, 公司在数据链、电子对抗、无线通信终端、新一代电台、相控阵通信等特种领域的在手订单和在手项目 均同比大幅增长;同时,公司紧抓商业航天、低 ...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数通光模块‌行业产业链、行业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1.6T商用临近,2025年需求或达300-500万只[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01 09:16
行业定义与核心功能 - 数通光模块是光纤通信系统中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相互转换的核心器件 专为数据中心 高性能计算 云计算等场景设计 [2] - 作为OSI模型物理层的关键组件 其性能直接影响网络带宽 延迟和可靠性 是现代数据基础设施的"光纽带" [2] 技术分类与迭代 - 按速率分类已形成从10G 25G 50G到100G 200G 400G 800G乃至1.6T的完整产品梯队 [3] - 行业正处于800G需求强劲增长与1.6T开始早期部署的过渡阶段 部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已开始试用1.6T光模块 [3] - 封装类型中 QSFP-DD成为400G/800G时代主流选择 OSFP适合高功耗场景 CPO技术预计2026年后在超算中心率先商用 [6] - 技术迭代周期从3-4年压缩至1-2年 800G已进入规模商用阶段 2024年全球出货量突破900万只 [15][18]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3年全球数通光模块市场规模突破62.5亿美元 预计2029年达258亿美元 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27% [14] - 以太网光模块作为核心细分领域 2029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22亿美元 复合年均增长率26% [14] - 2024年中国数通光模块市场规模达249.2亿元 预计2029年突破465亿元 [14] - 高速率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比将从2023年的15%跃升至55% [14]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光芯片在光模块成本中占比约26% 高速产品中超50% [10] - 中国25G DFB激光器芯片国产化率从2020年不足5%跃升至2023年25% [10] - 高端EML芯片仍依赖三菱 Lumentum 博通等海外企业 [10] - 中游技术迭代加速 800G/1.6T高速模块成为竞争焦点 硅光技术渗透率突破40% [8] - 下游应用向5G通信 智能汽车 工业互联网 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拓展 [8] 竞争格局 - 中国厂商在2024年全球光模块TOP10榜单中占据7席 包揽前三甲中的两席 [16] - 中际旭创蝉联榜首 800G及以上产品占比超60% 1.6T光模块通过英伟达 谷歌认证 [17] - 新易盛位列第三 800G产品占比提升至40% 通过收购实现硅光芯片自主封装 [17] - 华为位列第四 光迅科技 海信宽带 华工正源分列第六至九位 [16] 技术发展趋势 - 1.6T光模块预计2025年进入商用元年 市场需求达300-500万只 [15][18] - 硅光技术渗透率预计2025年达30% CPO技术2026年后加速发展 [18] - 华工正源发布全球首款3.2T液冷CPO方案 1.6T模块实现量产 [17] 国产化进展 - 800G光模块国产化率超60% [19] - 但25G DFB国产化率仅25% 50G EML仍依赖进口 [19] - "东数西算"工程推动2025年算力设施国产化率目标不低于60% [19]
海信系分拆纳真科技赴港上市:“以价换量”毛利率垫底 净利润暴涨靠卖合营企业 百亿估值是否含水分?
新浪证券· 2025-08-29 18:41
上市申请与融资情况 - 公司于8月25日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花旗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1] - 募集资金拟用于研发、产能扩张、自动化提升、海外市场推广、战略收购及营运资金[1] - 已完成3轮融资 早期投资者Global Optical和TransLight入股成本7.6美元 最后一轮融资每股成本高达664.67元(约92.85美元)[2][3] - 截至最后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07.84亿元 早期投资者浮盈1121.71%[4] - 海信集团控股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48.61%股份 为控股股东[5] 管理层架构 - 董事会由3名执行董事、4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6] - 于芝涛担任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 为海信系元老 同时兼任海信集团控股CEO等职务[6] - 洪进担任执行董事、CEO兼光模块事业部总经理 曾任职英特尔数据中心业务集团[6] - 王惠担任执行董事、CFO兼董事会秘书 曾任职海信系多家公司财务高管[6] 行业地位争议 - 公司自称全球第五、中国第三专业光模块生产商(按2024年收入计)[2] - 但LightCounting榜单显示其经营实体青岛海信排名全球第七、中国第五[2][10] - 榜单显示中国厂商占据全球TOP10中7席 行业集中化趋势明显[7][9] - 公司持有50项专利和39项版权 均通过全资子公司青岛宽带持有[10]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激增124.01%至42.16亿元 净利润同比激增6501.97%至5.1亿元[1][13] - 主营业务分为光模块(含数通和电信解决方案)和光网络终端两大板块[15] - 2025年上半年数通光模块收入同比增237.13%至21.41亿元 占比升至65%[17] - 光网络终端收入同比增50.67% 但占比从32.3%降至21.8%[17] - 光芯片收入占比极低且持续下滑 2025年上半年仅占0.4%[17] 产品定价与盈利能力 - 采取"以价换量"策略 数通光模块平均售价仅为行业龙头的三分之一[1][18] - 2025年上半年数通光模块平均单价482.4元 远低于中际旭创的1594.67元和新易盛的1497.75元[18] - 毛利率持续下滑 数通光模块毛利率从2022年31.2%降至2024年25.2%[18] - 2025年上半年数通光模块毛利率较中际旭创低16.73个百分点 较新易盛低24.83个百分点[20] 技术研发与市场前景 - 400G及以上速率光模块成为主流 800G光模块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190.4%[20] - 1.6T光模块预计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180.0%[21] - 公司已交付1.6T OSFP光模块样品 预计2026年实现商业化[21] - 行业龙头中际旭创1.6T硅光模块已通过英伟达认证 良率达95% 成本降30%[9] 非经常性损益影响 - 2025年上半年通过出售青岛光互连股权确认收益3.53亿元 占净利润69.22%[24] - 2022-2024年分占合营企业溢利占各期净利润26.96%-61.63%[24]
华工科技:3D打印强化布局,数通光模块业务加速放量-20250526
中邮证券· 2025-05-26 12: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2][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聚焦“感知、联接、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业务,立足全球聚焦新能源汽车、数字赋能两大赛道,20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各业务板块表现良好 [4] - 展望2025年,感知业务和激光 + 智能制造业务增长较快,联接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 [5] - 公司拟与立铠精密合资成立合资公司强化布局3D打印,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6][8]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分别实现收入162.75/200.12/235.7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01/21.79/27.16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 - 2027年PE分别为25倍、19倍、16倍 [9] 公司基本情况 - 最新收盘价41.86元,总股本10.06亿股,流通股本10.05亿股,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均为421亿元,52周内最高/最低价为49.20 / 27.74元,资产负债率50.6%,市盈率34.60,第一大股东为武汉东湖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 武汉国恒科技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3] 投资要点 - 公司聚焦三大核心业务,面向两大市场,聚焦两大赛道,2024年营收117.09亿元,同比 + 13.57%,归母净利润12.21亿元,同比 + 21.17% [4] - 分业务板块,2024年智能制造业务营收34.92亿元,同比 + 9.45%;联接业务营收39.75亿元,同比 + 23.75%,增长主要在AIGC应用领域;感知业务整体营收40.95亿元,其中传感器业务营收36.68亿元,激光全息防伪业务营收4.27亿元 [4] 业务展望 - 2025年感知业务和激光 + 智能制造业务增长较快,联接业务爆发式增长 [5] - 激光 + 智能制造业务由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高功率激光装备、精密激光装备组成,高功率激光装备因船舶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业务有增长保障,精密激光装备因与立铠的3D打印合作有增长空间 [5] - 联接业务国内算力光模块需求旺盛,海外业务推进顺利,泰国工厂已投产,六月将达月产25万的800G模块能力,计划建4万平厂房 [5] - 感知业务加大与整机整车厂合作,光电类传感器获定点量产,压力传感器有新增长点,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带来增量,海外业务大幅增长 [5] 3D打印布局 - 公司全资子公司华工激光拟与立铠精密合资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华工激光出资1.4亿元占70%,立铠精密出资6000万元占30% [6][8] - 合资公司聚焦3D增材SLM制造技术深度应用,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 [8]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 年度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增长率(%) | EBITDA(百万元) |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 | 增长率(%) | EPS(元/股) | 市盈率(P/E) | 市净率(P/B) | EV/EBITD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4A | 11709 | 13.57 | 1400.85 | 1220.75 | 21.17 | 1.21 | 34.48 | 4.14 | 30.38 | | 2025E | 16275 | 38.99 | 2161.35 | 1701.26 | 39.36 | 1.69 | 24.74 | 3.76 | 18.89 | | 2026E | 20012 | 22.96 | 2712.88 | 2179.31 | 28.10 | 2.17 | 19.31 | 3.23 | 14.67 | | 2027E | 23577 | 17.82 | 3327.05 | 2716.17 | 24.63 | 2.70 | 15.50 | 2.75 | 11.48 | [11]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财务报表(百万元) | 2024A | 2025E | 2026E | 2027E | 主要财务比率 | 2024A | 2025E | 2026E | 2027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 | 11709 | 16275 | 20012 | 23577 | 营业收入 | 13.6% | 39.0% | 23.0% | 17.8% | | 营业成本 | 9186 | 12943 | 15877 | 18628 | 营业利润 | 15.6% | 43.0% | 28.4% | 25.8% | | 税金及附加 | 53 | 73 | 90 | 106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 21.2% | 39.4% | 28.1% | 24.6% | | 销售费用 | 540 | 602 | 660 | 707 | 获利能力 | | | | | | 管理费用 | 267 | 309 | 360 | 401 | 毛利率 | 21.5% | 20.5% | 20.7% | 21.0% | | 研发费用 | 878 | 1001 | 1141 | 1297 | 净利率 | 10.4% | 10.5% | 10.9% | 11.5% | | 财务费用 | -84 | -27 | -28 | -54 | ROE | 12.0% | 15.2% | 16.7% | 17.8% | | 资产减值损失 | -51 | -50 | -60 | -80 | ROIC | 7.4% | 11.5% | 13.2% | 14.3% | | 营业利润 | 1288 | 1842 | 2365 | 2976 | 偿债能力 | | | | | | 营业外收入 | 13 | 10 | 10 | 10 | 资产负债率 | 50.6% | 52.2% | 52.8% | 51.7% | | 营业外支出 | 4 | 5 | 5 | 5 | 流动比率 | 1.85 | 1.70 | 1.72 | 1.79 | | 利润总额 | 1297 | 1847 | 2370 | 2981 | 营运能力 | | | | | | 所得税 | 94 | 166 | 213 | 298 | 应收账款周转率 | 2.70 | 2.88 | 2.77 | 2.71 | | 净利润 | 1203 | 1681 | 2157 | 2683 | 存货周转率 | 4.06 | 4.34 | 4.19 | 4.12 | | 归母净利润 | 1221 | 1701 | 2179 | 2716 | 总资产周转率 | 0.61 | 0.73 | 0.78 | 0.79 | | 每股收益(元) | 1.21 | 1.69 | 2.17 | 2.70 | 每股指标(元) | | | | | | 资产负债表 | | | | | 每股收益 | 1.21 | 1.69 | 2.17 | 2.70 | | 货币资金 | 4502 | 4339 | 5385 | 6991 | 每股净资产 | 10.12 | 11.14 | 12.95 | 15.21 | | 交易性金融资产 | 107 | 137 | 137 | 137 | 估值比率 | | | | | | 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 | 5100 | 6622 | 8392 | 9705 | PE | 34.48 | 24.74 | 19.31 | 15.50 | | 预付款项 | 499 | 748 | 890 | 1060 | PB | 4.14 | 3.76 | 3.23 | 2.75 | | 存货 | 2621 | 3343 | 4236 | 4802 | | | | | | | 流动资产合计 | 15208 | 17120 | 21278 | 25366 | 现金流量表 | | | | | | 固定资产 | 2272 | 2289 | 2277 | 2239 | 净利润 | 1203 | 1681 | 2157 | 2683 | | 在建工程 | 169 | 160 | 154 | 150 | 折旧和摊销 | 300 | 341 | 371 | 400 | | 无形资产 | 408 | 379 | 348 | 315 | 营运资本变动 | -772 | -928 | -893 | -819 | | 非流动资产合计 | 5616 | 6506 | 6456 | 6376 | 其他 | 1 | 73 | 62 | 63 | | 资产总计 | 20824 | 23626 | 27734 | 3174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 732 | 1167 | 1697 | 2327 | | 短期借款 | 385 | 85 | 85 | 85 | 资本开支 | -681 | -320 | -312 | -310 | | 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 | 5574 | 7327 | 9311 | 10735 | 其他 | -434 | 181 | 100 | 118 | | 其他流动负债 | 2277 | 2658 | 2985 | 3332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 | -1115 | -139 | -212 | -192 | | 流动负债合计 | 8236 | 10071 | 12380 | 14152 | 股权融资 | 0 | 0 | 0 | 0 | | 其他 | 2311 | 2273 | 2273 | 2273 | 债务融资 | 803 | -437 | 0 | 0 | | 非流动负债合计 | 2311 | 2273 | 2273 | 2273 | 其他 | -250 | -754 | -439 | -528 | | 负债合计 | 10547 | 12343 | 14653 | 16425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 | 554 | -1191 | -439 | -528 | | 股本 | 1006 | 1006 | 1006 | 1006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 168 | -163 | 1046 | 1606 | | 资本公积金 | 2694 | 2694 | 2694 | 2694 | | | | | | | 未分配利润 | 6292 | 7458 | 8951 | 10812 | | | | | | | 少数股东权益 | 100 | 80 | 58 | 24 | | | | | | | 其他 | 187 | 46 | 373 | 781 | | | | | | | 所有者权益合计 | 10278 | 11283 | 13081 | 15317 | | | | | | |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 20824 | 23626 | 27734 | 31742 | | | | | | [14]
【华工科技(000988.SZ)】AI互联+智能制造打开公司成长空间——系列跟踪报告之五(刘凯/朱宇澍)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3-30 19:11
AI数通光模块业务 - 公司已实现100G至800G全系列光模块产品覆盖 400G月产能达40-45万只并计划扩产至70万只[2] - 800G LPO产品获明确需求并加紧测试 1 6T产品送样进度处于行业第一梯队[2] - 海外工厂已具备投产条件 正筹备2025年上半年800G LPO产品上量[2] 感知业务布局 - 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传感器解决方案 覆盖温度/湿度/压力/气体等集成化传感技术[3] - 巩固智能家电温度传感器全球领先地位 拓展新能源汽车热失控管理及光伏充电站控温传感器[3] - PTC业务向系统集成转型 开发柔性膜加热技术实现整车精准温控[3] 激光+智能制造业务 - 聚焦"激光+AI"技术 提升智能制造软硬件融合解决方案能力[4] - 受益于国内设备换新政策 重点拓展新能源汽车及船舶制造行业[4] - 布局3C/半导体/氢能领域 抓住AI手机及微纳激光增材制造风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