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代理
icon
搜索文档
政府报告中的一种新岗位形态
36氪· 2025-08-28 08:09
政策信号与战略定位 - 国务院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意见》首次将"智能代理"定义为创新型工作形态 标志着政府正式承认AI作为劳动市场的正式角色 [1][2][3] - 政策主动设计新秩序 为智能代理预留就业市场位置 区别于欧美侧重伦理风险监管的路径 [4][12] - 2025年时间点选择基于技术门槛降低与就业结构压力叠加背景 [4][10][13] 技术演进与产业应用 - 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快速进展 使小团队能用现成模型搭建实际工作场景的智能代理 [5][6] - 智能代理已在代码编写、文案创作、市场调研、流程审批等岗位实现稳定应用 [7] - 企业服务平台(钉钉/飞书/企微)从工具型向"Agent+聊天指令"模式演进 实现跨工具数据自动串联 [17] 劳动市场结构变革 - 就业市场呈现"少数人凭借AI效率翻倍 vs 大量中间岗位被挤压"的两极分化态势 [10] - 智能代理可能被纳入企业用工统计 影响社保和税收计算方式 [3][24] - "超个体"模式兴起:一个人携带多个智能代理形成强化工作单元 设计师等岗位工作模式重构 [22][23] 企业组织形态创新 - 智能原生企业出现:以"人机混合团队"为基本单元 创业公司用5-6个代理替代传统数十人业务规模 [19] - 行业边界被重新定义 人力密集型壁垒因代理普及被打破 [20] - 企业竞争维度转变为"人才+代理组合"的综合能力比拼 [20] 国际合作与制度竞争 - 中国选择主动定义劳动市场新秩序 与美国强调立法伦理、欧盟实施《AI法案》限制的路径形成差异 [12] - 制度竞争成为新维度:技术算力之外 更比拼制度对智能代理新物种的容纳能力 [12]
首次写入政策 “智能经济”发展路线图划定
北京商报· 2025-08-27 00:24
核心观点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通过"人工智能+"重点行动推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明确2027年、2030年和2035年三阶段发展目标 [1][3] 产业发展规划 - 培育智能原生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鼓励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和组织架构 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3] - 定义智能原生产业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基因创造的新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 例如大模型内容创作平台、自动驾驶系统、智能体和通用机器人 [4] - 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 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 [4] - 加快人工智能驱动育种体系创新 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4] - 加快服务业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 在金融、法律、交通、物流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广泛应用 [4][5] 应用普及目标 -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 到2030年超90% [3] - 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6] - 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 [6] 消费与民生应用 - 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 培育智能服务业态 发展提效型和陪伴型智能原生应用 [6] - 提升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 [6] - 探索人机协同新型组织架构 培育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 在劳动力紧缺和环境高危岗位应用 [6] - 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医疗场景应用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 [7] 教育文化应用 - 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 创新智能学伴和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 [7] - 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 推动灵活自主学习 [7] - 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具有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内容 壮大文化产业 [7]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布局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 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 降低应用创新门槛 [8] - 通过在制造、医疗、交通、金融、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布局应用中试基地 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和孵化创新主体 [8] - 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 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战略资本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