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

搜索文档
2025名校之约|“三增一优"改革启幕:中南大学8845人招生计划背后的育人新布局
央视网· 2025-06-25 16:01
学校概况 -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中管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 [1] - 学校形成了理、工、医、文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积淀 [1] -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11大学科门类,辐射军事学,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 [2] 学科实力 - 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数学 [2] - 1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9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材料科学跻身全球前万分之一 [2] - 铁道工程专业在软科2025年专业排行榜中排名全国第一,等级为A+,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排名全国前三 [4] 王牌专业与国家战略 - 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有色金属学科体系链,引领和支撑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发展 [3] - 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已运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打破了欧美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3] - 在新能源领域,尤其在固态电池、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太阳能电池技术等方面成果显著 [3] - 全国锂电企业70%的核心研发人员、20余家新能源上市企业创始人均毕业于中南大学 [3] - 轨道交通学科体系群为高速铁路、青藏铁路、城轨交通等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4] - 拥有百年积淀的中国最早的西医学医疗体系集群,临床医学八年制、口腔医学5+3一体化继续招生 [4] 教育教学改革 - 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重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革命性重构 [5] - 增设人工智能通识课,鼓励各专业开设AI+课程,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 [5] - 将专业教育课程调整为"专业课程+个性化教育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发展学习需求 [5] - 推动双学士学位、辅修学位、辅修专业和微专业建设,拓宽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 [5] 国际化人才培养 - 与6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6] - 临床医学八年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立项资助,共选派超过400余名医学生赴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 [6][7] - 中南大学邓迪国际学院设置5个本科招生专业,每年计划招生300人,采用"双注册、双师资、4+0、双学位"培养模式 [7] - 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实施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分"2+2"、"4+0"两种培养模式 [8] 招生政策 - 2025年本科招生总规模扩增至8845人,扩增招生总规模80人 [9] - 重点增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5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30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0人等专业招生计划 [9] - 调减土木工程230人、建筑学15人等专业招生计划 [9] - 取消土木类、建筑类、医学技术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4个大类 [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4个国家级拔尖基地班首次直接高考招生 [9] 学生发展支持 - 转专业实行"专业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考核"的政策,学生可自由申请转换专业 [10] - 设立"奖、助、勤、贷、补、减、免、偿"八位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年均发放学生资助资金约1.2亿余元 [10] 就业情况 - 超过50%毕业生进入中央企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临床医学毕业生90%以上进入三甲医院就业 [11] - 建有全国最大的"3+X"校园招聘市场,学校就业平台入驻单位3万余家,全年招聘会280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万个 [11] 报考注意事项 - 学校提档时承认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确认的全国性高考政策性加分,但分值累计不得超过20分 [13] - 报考艺术类招生专业的考生需注意身高要求,不符合条件将被退档 [13] - 报考中外合作办学相关专业时,高中阶段非英语语种学习的同学需谨慎报考 [13]
2025名校之约|北京语言大学:以语言为桥、创新为翼,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小联合国”
央视网· 2025-06-25 14:42
历史使命与办学定位 - 北京语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诞生于新中国外交事业开创时期,由周恩来总理关怀创建,毛泽东题写校名,是新中国唯一以"语言"命名的国际型大学,被誉为"小联合国" [1] - 肩负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文明互鉴 [1] 学科实力与教育特色 - 专业建设:54个本科(大类)专业,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覆盖11个学科门类 [2] - 学科优势:构建"三强三新"体系(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等),"中国语言文学"在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列全国第四,为全国前3% [2] - 师资力量:拥有十多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多国政要、使节及30多万留学生 [2] 人才培养 - 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致力于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以及维护世界和平 [3] - 已为全球培养了80余位副总理以上政要、300多位外国使节、30多万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 [3] 2025招生亮点 - 招生规模持续增加,全国范围继续扩招,通过16种批次类别面向全国招生 [4] - 新增2个计划内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采用"4+0"培养模式,毕业后获得双学位 [4] - 新增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探索"新文科+新工科"培养路径,开设8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5] - 新增1个校级拔尖人才实验班,培养国际化汉学与中国学战略性人才 [6] - 新增2个大类招生,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6] - 新增多个特色招生专业方向,如翻译(AI翻译实验班)、金融学(数智金融)等 [7] - 招生和培养政策持续优化,包括分专业录取加分、转专业模式等 [7] - 2024年整体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8%,30%以上毕业生选择国内深造,20%出国境深造 [8] 国际关系学院 - 1993年成立全国首个联合国研究中心,2025年将招收首批国际事务硕士 [10] - 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和北京市一流专业"国际政治" [11] - 2024届本科考研率51.85%、研究生考博率33.3%,整体就业率为95.5% [12] - 毕业生去向包括财政部、教育部、新华社等知名单位,以及国内外著名学府 [13] 信息科学学院 - 成立于2000年,本科层面以计算机大类方式招生培养,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5] - 拥有"语言信息处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 [15] - 学院前身为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1987年),在语言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积累大量创新性科研成果 [16] - 毕业生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获得高薪岗位,部分已成互联网AI部门负责人 [16] - 与华为、微软等企业合作,开展语言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 [19][20] - 毕业生就业方向包括国家部委、央企、金融科技、新媒体技术等领域,起薪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1]
「教」量|拐点来临,报名人数首度向下,上好大学会更容易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9 19:19
高考报名人数趋势 - 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人,比2024年减少7万人,结束连续7年增长[1] - 2018-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从975万增至1342万,7年增长38%[2] - 2025年部分省份报名人数分化:云南减少1.26万,辽宁鞍山同比下降6.7%(较2020年减少超25%),甘肃增加6000人,海南增加1000人[4][5] 高等教育录取格局 - 2024年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1068.9万人,录取率79.65%,创8年新低[3] - 2018-2021年录取率从81.13%升至92.89%,2022-2024年持续回落至80%以下[7][8] - 2025年政策推动优质本科扩容,双一流高校扩招:清华、北大各增150人,中农大扩招500人,西安交大扩招200人,中国政法大学增400人[9][10] 高校招生结构变化 - 新型研究型大学福耀科技大学首年招生50人,预算8亿元[1] - 多所985高校新增前沿专业:中科大新增量子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专业,中农大开设5个新专业方向[10] - 民办高校招生困难:2024年广东本科征集志愿同比增107.4%,山东从上百增至超7000个,部分民办高校报到率不足90%(如保定理工学院未报到率超10%)[12][13][14] 教育供给侧改革 - 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性调整,重点扩招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11] - 中职教育定位转变:从就业为主转向就业与升学并重,推动高考报名基数增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