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村T
icon
搜索文档
“村T”:从乡土走向国际
人民日报· 2025-11-06 06:11
文章核心观点 - “村T”这一源自中国贵州的文化实践在联合国2025社会论坛上正式发布,标志着其成功迈向世界 [1] - “村T”模式以“非遗+生态旅游”为引擎,助力守护绿水青山与民族技艺,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 [1] 起源与发展 - “村T”发源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苗族青年古阿新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而发起 [1] - 活动形式为组织乡亲在村寨举办服装秀,扛着农具的村民和绣娘身着华丽少数民族服饰自信走秀 [1] - 目前已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走进贵州村寨感受“村T”魅力 [1] 模式与理念 - “村T”的理念是将苗绣、蜡染、银饰等非遗与现代时尚设计融合 [1] - 模式核心是让村民成为主导者,而非被动受益者 [1] 经济与社会效益 - 凯里“绣里淘”非遗市集商户从200家增至700家,增长显著 [1] - 该模式创造了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 [1]
“村字号”为何接连涌现
人民日报· 2025-10-22 10:29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中宣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核心目标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1] - 政策旨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通过一系列"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如"村BA""村超""村晚""村T"等作为实现路径 [1] 乡村文化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 "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其意义不止于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更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独特资源 [1] -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持续延伸乡村文化价值链,例如贵州"村T"时装秀让苗族百鸟衣与现代时尚融合,福建长乐游神民俗让傩戏元素与街头文化焕发新生 [1] - 乡村文化具有"可参与、可收益、可传承"的特质,能构建独特的乡土磁场,吸引年轻人回归和城市居民追寻"向往的生活" [2] 产业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 - 以乡村文化为基础,艺术IP的培育和文旅业态的创新成为发展重点,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2] - 江西婺源深挖徽派建筑文化,融合田园风光探索农文旅融合之路,文创主题餐厅、茶饮店等新业态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2] - 陕西西安蔡家坡村搭建乡创空间与艺术实践平台,吸引高校师生驻村创作,与村民携手共创,激发创作热情 [2]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人才建设 - 行业面临文旅资源开发同质化、专业运营人才短缺等难题 [2] -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开设"大地流彩——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策划人"专题培训班,意在培养一批懂政策、精策划、善推广的乡土文化人才 [2] - 浙江等地推进"非遗工坊"培育计划,为破解人才瓶颈探路 [2] 未来展望与发展方向 - 乡村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活契合现代需求的文化基因 [3] - 期待在"文艺赋美乡村"的进程中涌现更多"村字号"活动,丰富城乡深度融合的新图景 [3]
红火的“村”子,带红了谁?
人民网· 2025-10-07 16:04
核心观点 - 贵州“村字号”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如村BA、村超、村T、村晚等)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文化活力和居民精神面貌,更显著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链形成和多元化增长极的加速形成 [1][2][3] 经济影响 - 村BA带动台盘村副食店日均流水从过去约100元人民币暴涨至千元以上 [2] - 榕江县2024年农产品线上增速超过87%,全县新增市场主体7700余户 [3] - 榕江县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5890万元人民币增至2024年的1.21亿元人民币,其中经营性收入较2022年增长3倍多 [3] - 台江县青年返乡创业就业比例从2021年的不足30%跃升至2024年底的70%以上 [2] 产业发展 - 三都水族自治县围绕“村马”推动形成涵盖“育种、训练、赛事、文旅”的完整产业链 [3] - 黎平县将“村歌”产业化、市场化,在肇兴侗寨等热点景区使其成为旅游新吸引物 [3] - 凯里通过“村T”秀场采用“传统技艺+现代设计+时尚传播”模式,使苗绣、蜡染等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相关话题全网流量突破120亿次 [2] 社会与文化效应 - “村字号”活动为村民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展示家乡的平台,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 [2][3] - 活动培育了“一座城、一群人、一条心”的团结精神,在应对榕江罕见洪水灾害后的快速重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3]
解码贵州“村字号”(文化中国行·视线)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活动规模与影响力 - 2025年“村BA”全国总决赛在发源地台江县台盘村举行,“村超”全国赛总决赛由广东肇庆球队夺冠,“村马”村级联赛吸引超2000匹赛马参赛 [8] - “村超”通过新媒体传播,榕江县孵化新媒体账号1.2万余个,全网综合浏览量突破900亿次 [11][12] - 贵州“村T”活动在一年内全网话题流量突破120亿次,为凯里市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 [14]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村超”带动榕江县新增经营主体7700余户,住宿床位数从不足6000个增至1.2万个,2024年餐饮住宿收入超13亿元,2025年上半年超8亿元 [19] - 榕江县2024年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超9亿元,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超87%,并通过品牌联名合作推出“村超”可乐等热销产品 [19] - 三都县“村马”2024年32场赛事吸引70万人次,单月旅游收入达4.73亿元,并带动马术培训、马匹交易等关联产业发展 [15][18] 运营模式与战略布局 - 文体旅深度融合是核心模式,“村超”结合足球、民族文化与旅游,形成“赛场展示+线上下单+产地直发”的农产品销售链条 [10][19] - 采用“人民主体+政府护航”机制,村民自发组织赛事表演(如榕江11.68万人参与非遗表演),政府负责长远规划与安全保障 [13] - 引入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运营,如三都县与贵州赛马城公司合作,探索“国际标准本土化、民族文化市场化”路径,并开设骑师订单班培养人才 [15][18] 品牌拓展与产业联动 - “村字号”活动从乡村走向国际舞台,“村T”代表亮相大阪世博会,民族服饰获得海外市场关注 [17] - 各县域依托品牌优势布局产业链:凯里市计划以“村T”平台与纺织企业合作发展服装产业,黎平县推动“村歌”旅游产品产业化 [19] - 活动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与社区凝聚力,如肇兴侗寨通过“村歌”大赛改善乡风文明,榕江洪灾后村民团结重建家园 [17]
从“相加”到“相融”:贵州文旅体融合的“破界”实践
新华社· 2025-06-01 14:27
文旅体融合创新 - "村"系列品牌(村马、村超、村BA、村T、村晚)成为贵州文旅体融合的核心驱动力,三都县"村马"赛事单月旅游综合收入超4亿元[2] - 榕江县"村超"2023年吸引游客1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亿元,带动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3] - 非遗元素(苗绣、侗布、银饰)通过时装周等平台实现破圈,45名儿童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展示"村T"文化[3] 科技赋能传统文旅 - 黄果树瀑布通过全息投影、雾森系统等技术升级夜游项目,2024年安顺市过夜游客增长20%至1300万人次[5] -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运用全息影像、VR等技术沉浸式演绎红色历史,《红飘带》系列演出成为文旅新标杆[6] - "天文小镇"围绕"中国天眼"打造科幻主题乐园,2024年接待游客129.83万人次[7] 业态升级与品牌创新 - 民宿经济崛起,惠水县"寂村"民宿吸引四川客群,丹寨县将传统苗居改造为运动员民宿,毕节民宿房价涨幅达123%[8] - 酱酒文化跨界旅游,赤水河沿线酒厂转型"卖生活方式",推动产业融合[8] - 贵州推出"小车小团""支支串飞"等创新行程,吸引50多国28支国际球队参与"村超",国际旅行商合作拓展至60余家[9] 数据增长与市场表现 - 2024年前两月贵州接待游客1.03亿人次,同比增长7.9%,入境过夜游客增长92.3%[6] - "村超"全网流量数百亿次,"村马"场均吸引游客2万余人[2][3]
“五一”假期“村”字号频“出圈”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
中国新闻网· 2025-05-05 16:10
乡村旅游新业态 - "村"字号活动如贵州榕江"村超"、台江"村BA"、三都"村马"、凯里"村T"等持续火爆,吸引大量游客参与[1] - 新疆、内蒙古等地骑手携百余匹赛马参加"贵州村马",吸引3万余名观众观赛[1] - "村T"走秀达成五省区民族服饰联展,30多个民族进行服饰展演[1] 乡村特色体验 - 云南墨江"村烤"项目提供当地特色美食如五彩糯米饭、炭烤五花肉等,并有文艺团体轮番献艺[1] - 浙江乡村游中"村咖"成为热门打卡点,杭州桐庐最火门店需排队半小时[2] - 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古村落举办非遗鱼灯巡游,吸引众多游客体验徽州民俗[4]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指出,乡村文旅资源具有典型性、在地性等特点,需构建审美意象的乡村艺术现场[4] -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强调打造特色"村IP"需坚持地域特色,让游客看到文化遗产与未来[5] - "村"字号活动显现凝聚人心、聚合人才、带动就业的功能,具有长远价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