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苗绣
icon
搜索文档
西南最有生活味的小城,80%的游客都错过了
36氪· 2025-11-19 11:13
贵州的许多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风情秀"、贵阳的"都市繁华",而凯里却没有那么热闹——它只是安静地在那,既不为谁 表演,也不着急被定义,像一碗热气腾腾的酸汤粉,看似寻常,却藏着层层滋味。 初到黔东南,列车从群山之间穿出,云雾氤氲的空气带着酸汤的香气,让人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 凯里的白岩村@拖延症晚期 在这里,你能嗅到最真实的贵州味道。那些火遍全网的贵州美食——酸汤鱼、酸汤粉、冰浆、贵州火锅——在凯里都能找到最地道的原型。对吃货而言, 这里是一种味觉的归乡;对旅行者而言,这是一场通往贵州灵魂深处的邀约。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打卡"与"滤镜",不妨给自己两天,来凯里待一待。从贵阳出发高铁半小时,就能坐在凯里老街的石凳上看人来人往,在雨后的巷子里 看雾、听风,或在粉馆里用一碗酸汤唤醒味蕾。 01 凯里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始终保留着一种"活人感"。清晨的菜市场,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午后的鼓楼下,老人们谈笑风生;傍晚的街角,香味与灯火 一同亮起。 凯里老街,就是认识这座城市的最佳入口。走进去,就像推开一扇时光的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蜿蜒而去,两旁是木质老屋与紧挨的铺面。屋檐低垂,风 铃在微风里轻 ...
“村T”:从乡土走向国际
人民日报· 2025-11-06 06:11
文章核心观点 - “村T”这一源自中国贵州的文化实践在联合国2025社会论坛上正式发布,标志着其成功迈向世界 [1] - “村T”模式以“非遗+生态旅游”为引擎,助力守护绿水青山与民族技艺,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 [1] 起源与发展 - “村T”发源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苗族青年古阿新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而发起 [1] - 活动形式为组织乡亲在村寨举办服装秀,扛着农具的村民和绣娘身着华丽少数民族服饰自信走秀 [1] - 目前已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走进贵州村寨感受“村T”魅力 [1] 模式与理念 - “村T”的理念是将苗绣、蜡染、银饰等非遗与现代时尚设计融合 [1] - 模式核心是让村民成为主导者,而非被动受益者 [1] 经济与社会效益 - 凯里“绣里淘”非遗市集商户从200家增至700家,增长显著 [1] - 该模式创造了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 [1]
从十八洞村到“十八栋村”(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策略 - 精准施策是推动乡村摆脱贫困、走向振兴的关键举措 [2] - 该策略包含科学理念和滴水穿石的韧性干劲 [2] -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均需运用精准思维 [2] 具体乡村案例与发展模式 - 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通过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山泉水、苗绣等产业实现村民增收并举办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 [1] - 闽东寿宁县“十八栋村”通过修通村道、整修农房,打造古法制茶体验馆、户外观景台等发展旅游产业 [1] - 两村均依靠精准施策的科学理念实现兴产业、美村庄、富农民 [2] 产业振兴的实施路径 - 深挖资源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例如十八洞村利用溶洞山泉水发展现代化瓶装饮用水工厂,“十八栋村”利用农房发展民宿和农家乐 [3] -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从自身发展水平、区位特点、特色资源出发,打造独有竞争力,案例如延安苹果、柞水木耳、来宾甘蔗 [3] - 找准定位,立足一域之能有机嵌入全域所需,例如“十八栋村”从当地全域旅游格局出发错位发展,十八洞村依靠好山好水实现农文旅融合 [4] 乡村差异化优势与市场定位 - 乡村有别于城市的独特优势包括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山清水秀的天然氧吧、康养休闲理想之所,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广阔天地 [4] - 案例如青海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从过去吃菜靠外调到现在成为多地菜篮子,云南凭借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使鲜花24小时内抵达全国主要省会城市 [4] - 随着电网、水网、交通网、通信网四通八达,乡村需找准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定位和分工以释放隐形优势 [4]
和音:向世界展现中国乡村发展的和美画卷
人民日报· 2025-10-24 16:26
联合国旅游组织评选结果 - 2025年中国有4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使中国“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9个 [1] - 最新入选的乡村包括浙江荻港村、四川基卡依村、贵州黄岗村和江苏东罗村,它们在自然地貌、文化形态和发展路径上各具特色 [1] - 评选结果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于该理念的提出地浙江省湖州市公布 [1] 乡村发展模式与产业振兴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和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等新业态 [2] - 湖南十八洞村发展苗绣、民宿和特色农产品,黄岗村以非遗整体性保护带动振兴,基卡依村探索自然生态与民俗结合之路 [2] - 2024年中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较2020年增加近500亿元 [2]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 入选乡村是“两山”理念的鲜活实践,如荻港村保存完整桑基鱼塘系统实现生态“零污染”,基卡依村紧邻世界自然遗产发展高原立体农业 [1] - 贵州黄岗村拥有85%的森林覆盖率和2300亩梯田,江苏东罗村水系交织、垛田如画,展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 - 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1] 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 -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乡村发展与保护,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与公共服务便利度 [3] - “村晚”、“村歌”、“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展现出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中国乡村浓厚的文化底蕴 [3] - 外国游客评价中国乡村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焕发现代和艺术气息,体现古今交融 [3]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 “十四五”时期中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3] -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3] - 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表示“最佳旅游乡村”为推动乡村变革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构建更可持续的未来 [2]
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成(解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6 09:12
核心观点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关系而非对立矛盾 实现高质量保护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4][5] -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策略 生态投入是最具价值的战略投资[5][7] - 生态治理并非增长减法而是增质乘法 生态约束不是发展束缚而是转型契机[7] 生态保护成效案例 -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覆盖率从11.4%跃升至82% 资产总价值231.2亿元 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5] - 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固定资产从2010年200万元增长至2000多万元 实现流沙重披绿装[5] - 贵州黔西化屋村通过生态保护实现产业转型 苗绣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万元 从深度贫困村转变为生态致富典型[5] 城市发展案例 - 深圳40年从边陲小镇发展为现代化国际都市 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达历史最优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改善协同并进[6] 生态经济模式 - 长江禁渔促进江豚种群恢复 荒漠治理催生光伏产业 形成"生态家底-永续发展"良性循环[7] - 通过保护定力增强发展耐力 发展成果反哺生态保护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模式[1][7]
贵州省推进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举措 - 建立贵州省版权登记平台并引入区块链技术 提供快捷高效安全的版权登记服务 [1] - 2020至2024年连续5年开展民族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服务工程 覆盖全省9个市州70多个县区 [1] - 设立15家版权服务工作站和5家贸易基地分中心 打通版权服务最后一公里 [1] 版权推广与品牌建设 - 常态化组织直播带货 云展览 故事分享会等活动 打造贵版流金版权工作品牌 [2] - 推动苗绣 蜡染 银饰等作品亮相国际展会 提升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2] - 围绕黄小西 村超 村BA等重点文旅IP加大整理提炼力度 [2] 版权资源体系建设 - 累计登记特色民间文艺作品超过6万件 [3] - 开展版权知识宣讲和登记培训280余场 服务4300余家企业和个人工作室 [3] - 整理收录苗绣 蜡染等优秀作品4万余件 建设版权资源数据库 [3] 版权转化与国际输出 - 打通与沿海发达地区轻工制造企业合作渠道 形成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转化路径 [3] - 《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英文版即将出版 [3] - 《这就是"村BA"》将由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正式推出 [3] 未来发展重点 - 整合人财物资源夯实保护基础 激活民间文艺版权价值 [4] - 做优做强版权贸易 在更大舞台展示多彩民族文化 [4] - 推动民间文艺走出国门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4]
文化中国行丨“穿”越千年 苗绣圈粉海内外消费者
央视新闻· 2025-06-13 10:54
苗绣文化价值 - 苗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记录苗族历史、文化、艺术与情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苗族姑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通过服饰上的符号和图案传承传统纹样 [1] 苗绣工艺特点 - 刺绣工序复杂,包含打籽绣、破线绣、马尾绣、贴布绣等十余类针法 [3] - 绣娘需先在刺布上画花样,搭配彩色丝线,成品色彩艳丽、造型精美 [3] 苗绣产业发展 - 苗绣工坊接到海外订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忠嫦带领十余名绣娘进行生产 [4] - 传承人石传英携苗绣作品亮相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时装周,向海外展示苗绣技法和文化 [6] - 与国际大牌合作,将传统色彩、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服装、手环、耳环、包包等时尚单品 [6] 市场拓展情况 - 国内外订单增长,传承人深入苗寨招募并培训绣娘 [8] - 苗绣与饰品、工艺品、时装结合,保留传统纹样同时符合现代审美,产品远销海外十多个国家 [8]
品类即主角,内容即主场:抖音电商的618新剧本
36氪· 2025-05-26 21:23
电商行业趋势 - 电商平台竞争从价格战转向内容驱动 强调"谁更有意思 谁更懂我" 内容成为撬动消费者需求的终极杠杆 [3] - 商品功能趋同导致选择疲劳 内容通过故事化表达和生活化场景建立情绪纽带 将SKU转化为有温度的"好物" [4] - 618大促从短期爆发演变为长期注意力争夺战 传统促销面临挑战 需持续激发消费热情 [4] 抖音电商策略 - 采用"品类+节点+内容"三位一体模式 通过特色品类日活动串联节日、时令、非遗等主题 精准触达圈层人群 [5][6] - 以内容制造热点和卖点 精细化运营取代泛化优惠 例如榴莲节"保交房"玩法带动百万播放量和即时转化 [1][13] - 构建"平台+达人+用户+商家"共创机制 主话题造势后通过UGC扩散 形成从认知到转化的闭环 [20][21] 内容运营案例 - 端午节"南北民俗大赛"联动地方品牌直播PK 结合粽子发源地溯源和手艺人教学 带动区域商品销售与文化共鸣 [8][10] - 父亲节策划"炫父大赛" 通过情感共鸣带动田玉、按摩椅等品类出圈 儿童节以"快乐传递"创新亲子互动场景 [10][13] - 非遗主题活动展示苗绣、香云纱制作过程 通过故事化演绎吸引年轻群体 破解传统品类出圈难题 [15] 品类运营创新 - 时令品类如榴莲嫁接地产交付话题 通过吃播挑战和情景直播实现破圈 荔枝、家具等原产地溯源强化地域IP势能 [13][15] - 清凉主题策划户外"乘风破浪的夏天"和家电"清凉搭子投票" 从生活场景切入建立商品心智 [13] - 将商品卖点转化为内容看点 如防晒衣作为"山野召唤"入场券 使消费行为从被动选择转向主动参与 [5][15] 平台生态价值 - 内容成为经营用户心智的长期工程 既实现即时转化 又埋下品牌种子 推动从"动销"到"动情"的跃迁 [17][19] - 通过多元玩法构建品类"游乐场" 包括短视频挑战、剧情演绎等 使品类日升级为文化叙事事件 [19] - 平台角色从流量分发者转变为生态引导者 用户互动行为为商家编织信任网络 [21][22]
品类即主角,内容即主场:抖音电商的618新剧本
36氪未来消费· 2025-05-26 21:10
电商内容化转型 - 电商平台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内容差异化 通过趣味内容和情感共鸣重构消费决策逻辑 [4] - 抖音商城"榴莲保交房"创意内容实现百万级播放量 将商品功能转化为具象化生活场景 带动即时转化 [2] - 内容成为连接商品与用户的情绪纽带 通过故事化表达实现从SKU到"好物"的价值升级 [6] 品类运营策略 - 采用"品类+节点+内容"三位一体模式 618期间策划端午节民俗大赛等12场特色品类日活动 [10][12] - 节日节点运营:端午通过南北文化PK带动区域商品销售 父亲节策划炫父大赛激活按摩椅等品类 [13][18] - 时令商品运营:榴莲季嫁接地产话题创造热梗 清凉主题推出户外穿搭与家电票选活动 [18][19] 内容生产机制 - 构建平台+达人+用户+商家共创生态 通过挑战赛/直播PK/UGC内容形成传播闭环 [28][29] - 非遗品类通过制作过程展示实现破圈 原产地溯源聚焦岭南荔枝等地域IP强化信任 [21] - 内容设计遵循"认知-种草-转化"链路 端午活动COST青白蛇演绎带动粽子销量 [13][24] 平台运营创新 - 将促销节点转化为持续内容事件 618周期延长至20天以上 通过轮番主题活动维持热度 [7][28] - 建立品类专属表达空间 防晒衣关联户外场景 粽子礼盒承载地域文化认同 [8][19] - 内容榜单与主题榜单双驱动 后续将发布清凉夏季等四大主题榜单延续运营势能 [31] 商业价值重构 - 内容驱动实现从交易到关系的转变 用户互动行为形成品牌信任资产 [29][30] - 非标品通过IP化运营突破增长瓶颈 非遗商品客单价提升30%以上 [21][31] - 即时转化与心智沉淀双目标达成 榴莲等品类复购率显著提升 [27][31]
文化新观察·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谈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消费
新华网· 2025-05-26 11:33
数字技术重构文化消费 核心观点 - 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创新应用,推动文化消费向沉浸式、个性化、智能化转型,激发市场潜力并提升文化获得感 [1][3][5]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141510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文化新业态营收59082亿元,增速达9.8%,显著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8] 科技赋能文旅场景创新 - 清明上河园景区通过《爱雅宋》沉浸科技秀、《飞越清明上河图》5D球幕影院等数字项目,实现游客量55.78万人次(+44.28%)和总收入7508.88万元(+47.55%)的显著增长 [3] - 北京798超维视界VR院线推出8部主题VR影片,结合"实景锚点+虚拟叙事"技术打造线下消费新场景 [4] - 全国范围内涌现《奇遇三星堆》探索展、5G大运河体验区、潮州涵碧楼AR历史还原等数字化文旅项目,形成新消费热点 [5] 个性化供给与精准服务 - 大数据和AI技术推动定制化文化产品,如苏绣团扇个性化图案设计,满足用户参与感和纪念需求 [6] - 内容共创模式激活IP价值,如《三体》衍生设计活动吸引海内外创作者,带动周边消费 [6] - AI文旅智能体(如"杭小忆""AI南京")实现资源精准匹配,提供智能化伴游服务 [6] 新业态驱动行业增长 - 线上演播、数字娱乐、知识付费等新业态引领潮流,2024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9.8%,其中文化娱乐支出增速达16.1% [8] - 非遗直播(黎锦、苗绣等)和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文化出海新载体,创造消费溢出效应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