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

搜索文档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新华社· 2025-07-15 20:36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 2024年肇兴侗寨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3.4% [5] - 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63.8% [5] - 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同比增长12.3% [5] - 村里已建设特色酒店、民宿、饭店400多家,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60多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 [7] 非遗产业发展 - 蜡染合作社订单额突破800万元,3月以来线下订单和研学团队同比明显增加 [6] - 合作社共培训绣娘3000余人,每年带动全县123个村寨1200多名绣娘、染娘增收 [6] - 合作社产品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瑞建交75周年庆祝活动上展示 [6] - 合作社拓展集展示、体验、教学于一体的新空间以满足更多需求 [6] 产业带动效应 - 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开民宿、卖特产、当导游 [5] - 老艺人直播教学,年轻人开旅拍店,非遗传承人参加中外展销活动 [7] - 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相继成立 [7]
民族风情游,有特色见生活(深阅读·文旅新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12 06:21
民族特色旅游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利用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6] - 民族服饰、传统技艺、特色建筑等承载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旅游的宝库 [6] - 许多民族地区立足独特风情,为游客打造丰富的沉浸式旅游体验 [6]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案例 - 中国朝鲜族民俗园通过换装旅拍吸引游客,旅拍店数量从不超过5家增长到近千家 [7][8][10][11] - 民俗园迁移9栋百年老宅打造综合型民俗旅游目的地,并利用老宅打造"非遗文化展游区" [8][9] - 民俗园与延边大学合作创排实景演出《印象延吉》,并进行扇子舞、长鼓舞等表演 [9] - 游客可体验打米糕、尝米酒、做陶艺、看歌舞等活动 [9]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案例 - 黔东南州培育217家非遗工坊,推动"非遗+品牌""非遗+景区""非遗+研学"融合 [12] - 肇兴侗寨蜡染刺绣非遗工坊开发600多种文创产品,打造易上手的体验活动 [12] - 雷山县银饰工坊和施秉县苗绣工坊为游客提供银饰锻制和苗绣体验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旅游案例 - 喀什古城打造3条特色民俗街区,聚集百余家民宿 [13][15] - "古丽的家"旅游家访点从最初6间客房扩展到23间客房 [13][14] - 喀什古城景区2025年1-6月接待游客约13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91亿元 [15] - 新疆正在研究出台旅游民宿地方标准,将木屋、石头民居等特色住宿业态纳入统一分级管理 [15]
第三十一届兰洽会吸引国内外2000余家企业参展
新华网· 2025-07-06 18:12
展会概况 - 第三十一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6日上午在甘肃省兰州市开幕 吸引国内外2000余家企业参展 [1] - 展会主题为"共享机遇 共谋发展 共创繁荣" 印度尼西亚担任主宾国 [1] - 吸引德国 西班牙 俄罗斯 马来西亚 伊朗等2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领馆 商协会组织以及国内18个省(区 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展 [1] - 参会外宾和以外宾为主体的经贸活动数量均超往届 [1] 展区设置 - 设置丝绸之路国际合作 区域合作交流 甘肃特色优势产业 时尚消费品及外贸优品展区等4个展区 [1] - 展出装备制造 石油化工 生物医药 新材料 新能源 航天航空 现代农业 数据信息等近40类 上万种产品 [1] - 期间将举办30多项专业论坛和经贸洽谈活动 [1] 主宾国参与 - 印度尼西亚共有16家企业参展洽谈 展出优质咖啡产品 特色食品加工品 手工艺品和印尼传统蜡染服饰 [1] -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表示希望深化印尼和中国在可再生能源 现代农业 文化旅游 特色产业等方面的经贸合作 [1] 展会影响力 - 兰洽会是甘肃省规模最大 规格最高 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经贸盛会 [2] - 自1993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31届 是甘肃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2] 签约成果 - 本届兰洽会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81个 签约金额6500多亿元 [2] - 项目涉及新能源及装备制造 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 新材料 数字信息 有色冶金等领域 [2]
全球非遗传承人齐聚上海,探索千年技艺的现代之路
第一财经· 2025-06-10 19:25
论坛概况 - 2025年(第十三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于6月5日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聚焦非遗保护的国际合作、文化认同、社会参与、技术创新等议题 [3] - 论坛由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已成为上海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 [3] - 同期举办第十五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展览持续至7月15日 [3] 国际非遗展示 -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美术馆展示传统木材雕刻工艺,雕花门等家庭用品融入伊斯兰艺术元素 [4] - 吉尔吉斯斯坦展示"赛玛卢-塔什"岩画遗址,岩画内容从公元前8世纪现实生活描绘演变为公元7世纪几何抽象图案 [4] - 印尼雅加达陶瓷和美术博物馆展示蜡染工艺,图案融入中国云、龙等文化元素,体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7] 非遗保护与创新 - 日本金泽大樋烧传承人年雄将地震损毁的茶碗碎片重组创作新作品,体现传统工艺的历史延续性 [9][11] - 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支持传统工艺传承,手工制品成为旅游品牌重要组成部分 [11][12] -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引入非遗数字化保护课程,学生运用3D技术复原古陶瓷残片 [12] 行业发展机遇 - 工艺美术行业职业路径拓宽,涵盖高端定制、文创IP、国潮品牌、艺术疗愈等数十种新业态 [13] - 南京艺术学院提出非遗保护需融入日常生活,结合设计美学与技术塑造新工艺美术作品 [13] - 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计划2026年建成新展厅,提升游客体验并促进地区旅游经济 [5]
青年筑梦乡村 助力文化振兴(青年观察·乡村和青年双向奔赴②)
人民日报· 2025-06-08 08:39
乡村文化振兴与青年参与 -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青年人在其中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1] - 通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可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个人成长的双向奔赴 [1] - 青年人通过创业、非遗传承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大山,如90后侗族女孩石贤回乡创立非遗工坊 [2][3] 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 - 石贤通过非遗工坊将苗族银饰、侗蜡染、侗绣等传统手艺转化为畅销商品,目前已发展200余名绣娘 [2][3] - 非遗工坊提供免费教学和技能培训公益班,帮助绣娘适应市场需求 [4] - 注重培养年轻非遗传承人,吸引年轻人从事非遗手艺人、乡村主播等工作,形成行业正向循环 [4]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 - 福建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通过"古村修复计划"抢救性修复500多栋古民居 [6] - 90后民宿主理人胡文亮将老宅改造为民宿,保留夯土墙等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生活设施 [5][6] - 龙潭村目前拥有30多个艺术共享空间,300多张民宿床位,新增12家经营主体 [8] 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兴德村制陶历史近290年,全家久返乡传承制陶工艺 [11] - 全家久通过引进搅拌器、炼泥机等设备改良工艺,成品率提高到85% [13] - 创新陶器样式,新增茶罐、花盆等文创产品,2023年已烧制600件供不应求 [13] 文旅融合新模式 - 全家久将陶艺作坊升级为文旅体验点,打造"非遗+旅游""非遗+研学"运营模式 [14] - 龙潭村通过文创空间、音乐会等活动吸引游客,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8][9] - 石贤通过民族文化推介活动吸引游客,带动村寨文化复兴 [3]
贵州民族文化焕发新彩
人民日报· 2025-06-04 08:29
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 - 侗族大歌通过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结合迅速走红,体现民族文化古朴与时尚的结合 [1] - 贵州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政府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1] - 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编制724个传统村落规划并挂牌保护,建成480多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2] - 13项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做法被列入住建部可复制经验清单 [2] 非遗创新与产业化 - 水族马尾绣登上法国巴黎时装周,从传统背带发展为时装元素,设计出上百种产品 [3] - 非遗传承人韦桃花带动数百名绣娘共同致富,推动绣银结合等创新 [3] - "十四五"期间贵州加强非遗保护,创建6个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试点县,实施5个传统工艺振兴项目 [3] - 建立11所院校和26家非遗企业作为非遗研培基地,分层培养人才 [3]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肇兴侗寨2024年接待游客102 7万人次,同比增长63 4%,人均可支配收入4 16万元,增长12 3% [4] - 民族文化借力"村超""村BA""村晚"等平台走向全国 [4] - 推出十大非遗主题旅游路线,开拓200余家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创新非遗展演和文创产品展销模式 [5] -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深化文体旅融合,丰富旅游业态 [5]
“茶和天下·魅力贵州”文旅推介活动在瑞典成功举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03 11:02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6月1日电 (记者殷淼)6月1日,由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与贵州省文化和旅 游厅共同主办的"茶和天下·魅力贵州"文化和旅游推介活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功举行。 本次活动以茶文化为纽带,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和文旅推介,向瑞典民众全面展现了贵州独特 的自然景观、多元的民族文化和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 活动现场,瑞典旅游推介官通过图文展示和视频播放,生动地向来宾介绍了黄果树瀑布、千户苗寨 等著名景点以及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 向来宾介绍苗族蜡染。人民网记者 殷淼摄 瑞典旅游业资深顾问彼得·赫尔曼在推介会上发言。人民网记者 殷淼摄 瑞典旅游业资深顾问彼得·赫尔曼在推介会上说:"贵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旅游目的地,无论是黄果 树瀑布的壮美,还是西江千户苗寨的原始风情,都让人心驰神往。"他表示,相信未来贵州将成为中瑞 旅游合作的重要桥梁。 "茶和天下·魅力贵州"文旅推介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殷淼摄 推介会在侗族大歌《布谷催春》的悠扬旋律中拉开帷幕。活动现场精心设置了多个文化体验区,包 括贵州风情图片展、苗族蜡染和银饰制作展示等,吸引了众多来宾驻足观赏。参与者不仅可以近距离感 受贵州非遗文化的魅力,还能亲自品鉴地 ...
文化新观察·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谈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消费
新华网· 2025-05-26 11:33
数字技术重构文化消费 核心观点 - 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创新应用,推动文化消费向沉浸式、个性化、智能化转型,激发市场潜力并提升文化获得感 [1][3][5]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141510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文化新业态营收59082亿元,增速达9.8%,显著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8] 科技赋能文旅场景创新 - 清明上河园景区通过《爱雅宋》沉浸科技秀、《飞越清明上河图》5D球幕影院等数字项目,实现游客量55.78万人次(+44.28%)和总收入7508.88万元(+47.55%)的显著增长 [3] - 北京798超维视界VR院线推出8部主题VR影片,结合"实景锚点+虚拟叙事"技术打造线下消费新场景 [4] - 全国范围内涌现《奇遇三星堆》探索展、5G大运河体验区、潮州涵碧楼AR历史还原等数字化文旅项目,形成新消费热点 [5] 个性化供给与精准服务 - 大数据和AI技术推动定制化文化产品,如苏绣团扇个性化图案设计,满足用户参与感和纪念需求 [6] - 内容共创模式激活IP价值,如《三体》衍生设计活动吸引海内外创作者,带动周边消费 [6] - AI文旅智能体(如"杭小忆""AI南京")实现资源精准匹配,提供智能化伴游服务 [6] 新业态驱动行业增长 - 线上演播、数字娱乐、知识付费等新业态引领潮流,2024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9.8%,其中文化娱乐支出增速达16.1% [8] - 非遗直播(黎锦、苗绣等)和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文化出海新载体,创造消费溢出效应 [8]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特色文化产业焕新姿
新华社· 2025-05-22 18:46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 各地创新实践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古城村落文旅融合、民族特色传统文化IP国际化 [2] 非遗技艺产业化 - 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侗族蜡染、刺绣、靛染等非遗技艺开发600多款产品,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增至超1800万元,带动1200多人就业 [3][4] - 赤峰市巴林右旗形成年产值2亿元的蒙古族服饰、挂坠、工艺品产业,将《格斯尔》史诗元素融入设计 [5] - 江苏昆山推出"园林实景演出"项目,山西阳城将琉璃烧制技艺应用于建筑和工艺品领域 [5] 古城文旅融合 - 丽江古城恢复30个文化院落,打造"慢生活"体验,2024年接待游客8064.3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6][7] - 游客平均停留时长从2-3天延长至15-30天,实现从"传统旅游"向"深度旅居"升级 [7] - 北京千余条胡同、广州永庆坊等通过文旅文创融合释放文化资源动能 [8] 汉服产业国际化 - 曹县形成全国最大原创汉服产业集群,从业者近10万人,2024年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50% [9][10] - 产品销往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等10余国,希腊实体店开业首日引发抢购 [9][10] - 企业联合高校开发仿古织锦技术,纹样复原度超90%,并针对海外市场扩展至12个尺码 [10] - 汉服登上米兰展演等国际舞台,意大利博主、埃及留学生等海外群体成为文化传播者 [10][11] 文化IP出海 - 传统刺绣、游戏《黑神话:悟空》等通过市场化路径加速国际化 [11]
古朴侗寨唱出时尚新篇(一线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5-16 06:08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 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也是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的一张名片 [5] - 黔东南州建立了从省到村五级联动体系,编制完成415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并挂牌保护 [6] - 2023年黔东南州联合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构建评价指标,形成分级保护、分类管理的保护发展思路 [6] 文旅产业与非遗传承 - 肇兴侗寨有集中连片的木构建筑群和数十种侗乡非遗文化,采用"一村一特"保护方式 [7] - 侗族大歌、蜡染技艺等非遗项目通过文旅体验和校园教育重新焕发生机 [11][12] - 陆勇妹的蓝靛靛染工艺合作社2024年产值达1800万元,带动200余名妇女就业 [13] 民居保护与特色产业 - 肇兴侗寨核心保护区要求不改变原有建筑结构、材料和颜色,建筑控制区限制层高和外观风格 [10] - 黎平县2014年印发传统村落风貌图集,2021年纳入《黔东南州农村住宅风貌导则》 [10] - 肇兴侗寨现有400余家民宿、60多家手工艺企业、20余个非遗工坊,2024年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旅游收入10.2亿元 [13] 青年返乡与乡村振兴 - 民族文化进校园和定期举办村歌大赛等活动提升了年轻人对非遗传承的参与度 [11] - 肇兴侗寨打造寨门迎宾、鼓楼习歌等定时表演节目,增强游客互动体验 [12] - 传统手艺市场化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形成"文化赋能、产业兴村"的发展路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