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品信托产品

搜索文档
观望为主 集合信托市场暂处低迷态势
上海证券报· 2025-09-16 09:46
成立市场方面,资产管理信托产品的成立数量环比减少3.61%,成立规模环比减少27.52%。非标信托与 标品信托的成立规模均呈现回落态势,整体市场偏观望状态。发行端同样延续低迷态势,该周信托产品 发行规模为166.93亿元,环比下降12.75%,从资金投向来看,基础产业与金融等主要领域产品的发行规 模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金融类产品或因资本市场波动,短期内发行节奏放缓。 其中,非标信托产品成立市场"数增量减"。同源数据显示,该周共有171款非标信托产品成立,环比增 长10.32%;已披露成立规模为36.54亿元,环比减少9.46%。此外,标品信托市场同步承压,成立数量及 成立规模均大幅下滑。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认为,由于标品信托产品中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 主要配置方向,其表现与债市关联密切,在本轮债市调整中,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投资者风险偏好趋于 保守,短期内标品信托市场或仍将维持偏弱运行状态。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胡尧 记者 金苹苹)近期,信托市场依然延续了此前相对低迷的状态。用益金融 信托研究院数据显示,9月8日至9月14日这一周,信托产品成立规模环比降幅近三成,发行规模也持续 收缩,其中标品信托整体承压 ...
非标信托逆势增超9%备战预登记新规 标品信托遭股市分流遇冷
华夏时报· 2025-08-28 02:41
市场整体表现 - 资产管理信托整体成立规模微降1.45% 但非标信托产品成立规模环比增长9.25% 行业呈现"非标暖、标品冷"的差异化态势 [1] - 非标信托产品成立163款 环比增长7.95% 已披露成立规模达53.40亿元 [2] - 标品信托成立端受A股市场"虹吸效应"冲击明显 成立数量与规模双双下滑 [6] 非标信托产品分析 - 基础产业类信托产品成立规模环比增长21.59% 金融类非标信托产品成立规模环比增长47.73% 工商企业类信托产品成立规模环比减少73.48% [2] - 基础产业类非标信托呈现明显地域集中特征 江苏省以39款居首 陕西省23款 浙江省22款 金谷信托、中粮信托、陕西国投等机构在上述区域展业积极 [2] - 金融类非标信托主要聚焦广东省 8款披露投向地区的产品中4款落地该省 中粮信托为主要参与方 [2] - 非标类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21% 环比减少0.08个百分点 基础产业类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31% 环比减少0.05个百分点 [3] 标品信托产品分析 - 标品信托发行数量达172款 环比增长14.67% 其中固收类产品占比64.53% [6] - 标品业务中固收类产品成立169款 环比减少13.33% 权益类产品成立10款 环比增长4.00倍 混合类产品成立21款 [6] - 从投资策略看 债券策略产品成立数量环比减少8.98% 组合基金策略产品成立数量环比减少16.67% [6] - 固收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80% 环比减少0.09个百分点 [6] 政策与市场影响因素 - 信托预登记新规将于9月1日实施 中信登不再接受单一融资方信托登记 多家信托公司提前调整产品发行策略 [2][3] - 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方案"施行 城投公司融资成本降低 直接带动信托产品收益下调 [3][4] - A股市场延续火热行情 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 成交额曾连续8日破2万亿元 投资者风险偏好显著提升 [6] - 债市波动加大和股市赚钱效应对比 使固收类标品信托吸引力下降 [7] 行业发展趋势 - 信托行业将正式告别"一个项目一个信托"时代 进入组合投资、净值化管理新阶段 [3] - 信托公司对权益类、混合类标品产品的布局力度正在加大 [7] - 随着资本市场行情向好 后期信托公司有望加大权益类信托产品力度 [7] - 信托公司需在"非标合规"与"标品突破"间寻找平衡 通过双轮驱动保持竞争力 [7]
《生态跃迁》摘录 | 标品信托规模大幅增长,还能延续吗?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6-11 21:04
标品信托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2024年6月末标品信托总规模较年初大幅增加1.78万亿元,占信托资产规模总增加额的57.68%,增长主要源于行业转型加速、债券市场表现及产品灵活性优势[1] - 银行理财资金通过标品信托进行收益平滑操作,包括利用信托准备金调节收益、信用/期限错配增强收益、私募债收盘价估值降低波动等,形成双赢合作模式[2] - 部分信托公司依托非标业务积累的城投债投资经验,在固收类标品信托中采用信用下沉+拉长久期策略,2024年收益率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3][14] 监管政策调整与风险 - 2024年6月监管部门下发《信托与理财合作管理通知》,重点整治违规收益平滑、理财产品间风险资产交易、低评级债券通道及不当估值四大问题[3] - 监管措施旨在消除"变相资金池"操作,防止流动性风险跨产品传导,避免投资者承担不匹配风险[4][5][6] - 同步规范理财资金借道保险资管投资协议存款、信托收盘价估值服务等套利行为,推动资管行业公平竞争[10] 业务模式可持续性挑战 - 借道增长模式依赖通道费收入,缺乏主动管理能力建设,市场波动时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传导至信托固有业务[7] - 城投债信用利差已压缩至历史低位,2025年通过信用下沉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加大,业绩驱动规模增长不可持续[14][15] - 信托公司需转向多元资产配置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否则标品信托规模可能随收益率回落而收缩[15] 行业转型方向 - 新三分类转型下,部分信托公司重点发展固收类标品信托,结合城投债分销业务形成协同效应[13] - 长期需构建财富管理能力,通过资产配置引导客户长期持有,减少追涨杀跌行为[7] - 监管推动下行业将回归投资本源,未来可能调整公募基金税收优惠以平衡各类资管机构竞争环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