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托行业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以专业守护民生——大业信托荣获“2025年度优秀风险处置服务信托”奖
证券时报网· 2025-11-20 18:35
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实施,开启了信托行业第三次转型之路,其中风险处置服务信托被明确列为资产 服务信托的重要类别。大业信托作为国有控股的信托公司,找准定位,将风险处置服务信托作为响应股 东单位回归主责主业的重要工具和回归信托本源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0年以来,大业信托开始拓展问题项目和问题企业的纾困业务。截至目前,大业信托存续的风险处置 服务信托规模逾174亿元。业务模式涵盖从风险隔离到结构化债权重组、共益债投资等多种形式,以解 决合作方的实际问题为本,充分运用各方股东资源优势,助力困境企业提升债务重组效率,从而达到保 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促安全的各方共赢局面。 大业信托始终坚持立足受托人定位,充分发挥信托制度优势,以资产服务信托业务为重要抓手,服务国 家经济发展大局。公司将始终遵循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则,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 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力谱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2025年11月,大业信托"绍兴项目风险处置服务信托"在证券时报主办的2025年度优秀信托公司评选活动 中荣获"优秀风险处置服务信托"奖。该项目是大业信托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房地产化解风险"十六条"政策 的积极探 ...
历经月余,16家披露!
金融时报· 2025-11-19 17:18
自10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如今已落地一月有余。 《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 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 网助贷业务合作,并特别提出外国银行分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参照执行。 这一"名单制"要求,让助贷市场中的各类金融机构有了明确遵循。《通知》发布至今,除银行、消费金 融公司外,多家信托公司也已相继公布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等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 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上海国际信托、国投泰康信托、交银国际信托、中诚信托、 中信信托、外贸信托、爱建信托、五矿信托、云南国际信托、粤财信托、山西信托、陕国投信托、华能 信托、中粮信托、天津信托、华鑫信托等至少16家信托公司进行了"白名单"公示。 从已披露的合作机构情况来看,合作机构主要集中在头部的互联网大厂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包括大众熟 知的蚂蚁、度小满、美团、抖音、携程以及信也科技、乐信等旗下关联公司,而它们也频繁出现在了 ...
10月份标品信托成立规模环比增长12.86%‌
证券日报· 2025-11-11 07:23
行业核心观点 - 信托行业在重磅新规推动下加速向标品信托业务转型,非标信托业务收紧为大势所趋[1] 资产管理信托市场表现 - 10月份资产管理信托发行数量2208款,环比下降9.39%,但同比增长19.87%,发行规模1107.32亿元,环比下降12.99%,但同比增长25.52%[2] - 10月份资产管理信托成立数量1651款,环比下降27.71%,同比微增0.61%,成立规模605.16亿元,环比下降14.62%,但同比增长28.95%[2] - 非标产品发行数量环比下降18.72%,发行规模环比下降19.81%,成立数量环比下降37.12%,成立规模环比下降22.78%[2] - 标品信托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微降1.23%,但发行规模环比增长1.00%,成立规模环比增长12.86%[2] 市场表现驱动因素 - 国庆中秋假期导致节前非标项目集中落地,10月份工作日缩短,资金募集周期拉长,产品成立节奏中断[3] - 9月份实施的预登记新规影响,10月份非标信托转头下行,但标品信托业务逆势上行[3] 行业监管政策演变 - 2023年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厘清资产管理信托等业务边界[4] -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金融监管总局意见,明确加强信托业务全流程监管[4] - 2025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全面强化信托业务监管要求[4] - 2025年10月31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发展[4] 政策影响与行业转型方向 - 新规推动行业脱离传统非标业务模式,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竞争转向以投研能力、合规水平为核心[4] - 《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明确禁止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限制非标债权投资范围与结构化产品杠杆水平,定位为私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者不超过200人[4] - 行业有望通过夯实投研基础,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实现从“规模导向”到“质效优先”的转型,在大资管市场中打造差异化竞争力[5]
10月份标品信托成立规模环比增长12.86%
证券日报· 2025-11-11 01:26
市场表现 - 10月份资产管理信托发行数量2208款 环比下降9.39% 同比增长19.87% 已披露发行规模1107.32亿元 环比下降12.99% 同比增长25.52% [2] - 非标产品发行数量环比下降18.72% 已披露发行规模环比下降19.81% 标品信托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微降1.23% 已披露发行规模环比增长1.00% [2] - 10月份资产管理信托成立数量1651款 环比下降27.71% 已披露成立规模605.16亿元 环比下降14.62% 非标产品成立数量环比下降37.12% 成立规模环比下降22.78% 标品信托产品成立规模环比增长12.86% [2] 市场表现原因分析 - 国庆中秋假期导致节前非标信托项目集中落地 10月份工作日缩短 市场供需动能减弱 资金募集周期拉长 对非标信托业务影响显著 [3] - 9月份实施的预登记新规影响 10月份非标信托转头下行 标品信托业务逆势上行 [3] 行业监管与转型 - 2023年《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厘清资产管理信托 资产服务信托 公益慈善信托边界内涵 [4] -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加强信托业务全流程监管 [4] - 9月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全面强化信托业务监管要求 10月31日发布《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4] - 《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资产管理信托定位为基于信托法律关系的私募资产管理产品 禁止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 限制非标债权投资范围与结构化产品杠杆水平 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且人数不超过200人 [4] 行业转型方向 - 政策推动行业脱离传统非标业务模式 回归受人之托 代人理财本源 行业竞争从规模竞争转向以投研能力 合规水平为核心的能力竞争 [4] - 行业通过夯实投研基础 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深化资产管理 财富管理和资产服务的生态协同 实现从规模导向到质效优先的转型 在大资管市场中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5]
信托“输血”通道将收紧,互联网助贷再受冲击?
国际金融报· 2025-11-06 23:24
新规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严禁信托公司开展通道类业务和资金池业务 [1][2] - 《办法》将资产管理信托明确定义为基于信托法律关系的私募资管产品要求信托公司必须履行主动管理责任不得以任何形式承诺保本保收益 [2] - 《办法》要求信托产品单独核算单位净值需及时准确完整反映财产状况投资非标准化资产需满足期限匹配要求 [2] - 《办法》要求全面准确识别关联方规范关联交易认定和定价对信托财产运用于关联方提出限制要求 [2] 对信托行业的影响 - 新规封堵信托通道业务将重塑行业生态推动信托机构从被动通道向主动管理者转型缺乏核心能力的信托公司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1][6] - 新规强力推动信托业从融资平台转向投资机构从类信贷思维转向净值化管理短期行业转型之痛不可避免 [5] - 信托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风控体系、技术系统和运营能力这将大幅提升合规成本 [6] - 预计有20余家信托公司参与消费金融业务存量规模达2000亿元以上新规将导致行业加速洗牌 [4] 对互联网助贷业务的影响 - 互联网助贷业务的合作模式将面临洗牌信托公司必须对贷款的全流程拥有实质性的管理权和监督权 [1][6] - 新规下信托公司需落实合作平台名单制披露资金成本上升且优先对接头部助贷平台受综合融资成本红线约束 [4] - 互联网助贷中常见的滚动发行、集合运作等模式被禁资金用途需更透明合规 [5] - 信托通道业务被完全堵死若信托公司能实现全流程主动管理业务仍可继续但考验其获客和风控能力 [4] 专家观点与长期影响 - 通道业务中信托公司让渡管理职责易导致权责不清存在监管套利和风险隐患资金池业务存在期限错配和流动性转换风险 [2][3] - 长期看新规将倒逼整个产业链走向专业化、透明化和合规化提升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1] - 长期有利于整个信托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为资本市场引入更规范的长期资金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重点领域 [5]
建元信托前三季度营收下滑 规模扩张下的经营风险浮现
新浪证券· 2025-10-30 16:41
核心财务表现 - 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1.89亿元,同比下降24.61% [1] - 归母净利润5156.65万元,同比增长24.25% [1] - 扣非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1.39% [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612.72万元,上年同期为5.62亿元 [1] 业务转型与收入挑战 - 营收下滑主要源于传统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少,与行业趋势相符 [2] - 信托资产规模显著增长,但规模扩张未能有效转化为收入增长 [1][2] - 公司正从传统业务向服务信托与标品业务转型,新业务培育需要时间 [2] - 存量业务收入下降带来经营压力,新业务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收入缺口 [2] 盈利质量与现金流状况 - 净利润增长主要源于非经常性因素,而非主营业务驱动 [3] - 扣非净利润增长幅度有限,反映核心盈利能力提升面临瓶颈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明显弱于去年同期,呈现现金流回笼压力加大的态势 [1][3] - 现金流与净利润的背离反映公司经营质量与效率的隐忧 [4] 历史风险与未来发展 - 通过债务和解、资产处置等措施,存量风险已较过去大幅降低 [2] - 残余的风险项目依然可能对公司未来经营造成影响 [2] - 公司完成重组后处于关键阶段,需将规模扩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 [4] - 信托行业转型进入深水区,公司需解决历史问题并把握新机遇 [4]
中原信托获一纸胜诉,行业转型阵痛中谋破局
经济观察报· 2025-10-16 09:34
法律诉讼进展 -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建业控股及胡葆森等主体需支付中原信托本金收购款8.46亿元 溢价收购款及违约金3.07亿元 后续资金成本按年利率21.96%和24%计息 并支付财产保全保险费26.5万元[1] - 该诉讼源于2020年起建业集团以员工福利为名发行的内部融资工具 融资规模超13亿元 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11%-13% 由胡葆森个人及建业控股担保[1]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0年8.33亿元升至2021年10.71亿元后 2022年大幅下滑至7.57亿元 2023年为7.91亿元 2024年回升至8.81亿元 但未恢复至2021年高位[2] - 公司净利润从2020年3.13亿元微升至2021年3.29亿元后 2022年骤降至1.26亿元 2024年回升至1.44亿元 近三年净利润处于历史低位[2] 资本与治理结构 - 河南金融监管局同意河南投资集团对公司增资约7.24亿元 其中3.19亿元计入注册资本 增资后公司注册资本由46.81亿元变更为50亿元 此为2002年改制以来第七次增资[3] - 公司核心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化 现任董事长为具有工行背景的曹卫东 接替了2022年4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的原董事长赵卫华[3] - 公司是2025年以来国内第五家完成增资的信托公司 此前东莞信托 天津信托 北方信托和吉林信托也已陆续增资[3] 行业与业务挑战 - 公司过往业务与地产行业绑定较深 在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 业务结构重构带来阵痛 是业绩承压的深层原因[1] - 公司正面临行业深度转型与业绩承压的双重挑战[3]
换帅落定!银行系老将崔炳文掌舵上海信托,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转型答卷如何续写?
华夏时报· 2025-10-16 07:57
人事任命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批复,浦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崔炳文获任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 [2] - 崔炳文的任命使管理资产规模近万亿元的上海信托迎来新的战略掌舵者 [3] 新任董事长背景 - 崔炳文职业生涯始于工商银行天津分行,具备基层支行管理经验,后长期任职于浦发银行,历任天津及北京分行多个核心管理职务 [4] - 其在浦发银行的历练覆盖人力资源、公司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经历完整 [4] - 市场对其接任预期早已明确,其在2025年7月已以上海信托控股股东浦发银行副行长身份出席公司会议并提出三大发展要求 [5] 任命意义与行业背景 - 该任命延续了上海信托由控股股东核心高管掌舵的传统,凸显浦发银行对信托业务战略价值的高度重视 [6] - 控股股东浦发银行持股比例为97.3333%,协同效应至关重要,崔炳文兼具分行经营与总行管理经历,被视为衔接双方资源的最佳人选 [6] - 信托行业处于回归本源、强化风控的监管重构关键期,人事调整反映出行业对管理者能力提出新要求,核心目标是提升经营质效、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6] 公司经营与行业状况 - 上海信托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15亿元,同比增长39.77%,净利润4.88亿元,同比增长27.64%,核心指标保持高速增长 [7]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并管理资产规模为9144.05亿元,净资产256.23亿元,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1.4亿元,净利润9.57亿元 [7] - 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业务涵盖资产管理、家族及财富管理等,股东背景强大,资金实力在行业内稳居第一梯队 [7] - 信托业三分类改革要求公司聚焦本源业务,传统通道业务持续收缩,如何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是核心课题 [7]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 上海信托面临如何在保持业绩高速增长的同时推进业务结构优化的挑战 [8] - 实现与母行浦发银行的深度协同是关键,需在组织架构、考核机制、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而非停留在口号上 [8] - 母行拥有庞大的对公客户和高净值客户基础,信托公司具备灵活的产品设计能力,两者结合点众多,但激活协同潜力需要时间 [8]
上海国际信托董事长落定系控股股东浦发银行副行长
新浪财经· 2025-10-15 05:02
公司人事任命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核准崔炳文担任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1] - 崔炳文现任浦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总法律顾问[3] - 此前公司第七届董事会选举张宝全担任董事长 该任职已获监管核准[3] 公司基本情况 - 上海信托成立于1981年 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亿元[2] - 浦发银行为公司控股股东 持股比例为97.3333%[2] -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资产管理、家族及财富管理 服务高净值客户[3] 公司经营业绩与转型 - 公司去年母公司口径实现营业收入18.52亿元 同比下降77.25%[3] - 公司去年母公司口径实现净利润6.69亿元 同比下降85.19%[3] - 公司正加速转型 审慎控制融资类业务规模 持续压缩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相关业务[3] 行业监管动态 -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于2025年9月11日公布 2026年1月1日起施行[3] - 新规推动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定位 聚焦主业与防控风险[4] - 新规在风险防控方面要求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并提高最低注册资本等监管要求[4] 行业人事变动趋势 - 9月下旬起多家信托公司高管密集变动[3] - 9月16日至19日单周内 四家头部或特色信托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任职资格获批复[3] - 10月以来 四川监管局核准了中铁信托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行业人事调整持续[3]
上海国际信托董事长落定 系控股股东浦发银行副行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1:49
公司人事变动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核准崔炳文担任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1] - 崔炳文现任浦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总法律顾问,拥有丰富的银行从业经历 [1] - 上海信托此前计划由张宝全接任董事长,但最新信息显示张宝全已成为公司副董事长,其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核准 [2] 公司基本情况 - 上海信托成立于1981年,注册资本人民币50亿元,浦发银行持有其97.3333%的股份 [1] - 公司业务涵盖资产管理、家族及财富管理,领域包括股权债权融资、证券投资、另类投资等 [1] - 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9568.23亿元,较年初增长82.9% [2] 公司经营业绩 - 上海信托母公司口径下实现营业收入18.52亿元,同比下降77.25% [2] - 公司净利润为6.69亿元,同比下降86.49% [2] - 2024年末公司自营资产不良资产合计5.55亿元,不良率2.48%,较期初下降1.15个百分点 [2]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正加速转型,审慎控制融资类业务规模,持续压缩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相关业务 [3] - 以“三分类”框架为核心,大力推动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升级 [3] - 强化政策研究和风险研判能力,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服务能力 [3] 行业监管动态 -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推动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定位 [4] - 新规要求信托公司立足受托人定位,规范开展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等业务,打破“刚性兑付” [4] - 新规强化公司治理和风险防控,提高最低注册资本,实施行为与穿透监管 [5] 行业人事变动 - 信托行业近期出现密集人事变动,9月16日至19日单周内四家头部或特色信托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任职资格获批 [3] - 9月30日吉林信托吕进获董事任职资格,10月13日四川监管局核准了李正斌中铁信托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3] - 行业正经历人事调整与发展路径重构,不同机构在零售转型、风险处置等方向各有侧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