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海岳大模型

搜索文档
港股“弄潮儿”!浪潮数字企业年内涨幅逾185%
搜狐财经· 2025-07-30 21:17
股价表现 - 7月30日公司股价大涨8 81%至10 38港元/股 市值达119 5亿港元 在恒生指数下跌背景下逆势走高 [1] - 2025年以来累计涨幅超过185% 近期呈现加速上行态势 市场多头积极性高 [1] 业绩表现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 8-1 9亿元 较2024年同期1 06亿元实现大幅增长 [1] - 2021-2024年归母净利润从0 54亿元持续增长至3 85亿元 2025年上半年延续增长势头 [2] 业务转型 - 云服务业务转型成效显著 该业务大幅增长并实现盈利 [2] - 公司战略聚焦"AI First" 加大浪潮海岳大模型研发投入 全面升级海岳软件产品体系 [2] - 通过AI赋能推动ERP等管理软件国产替代 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 [2] 市场地位 - IDC报告显示公司在生产与运营软件市场稳居国产厂商第一 [2] - 背靠浪潮集团 在央企国企及大型企业市场具备强竞争力 [2] 机构观点 - 国证国际预计2025年业绩延续强劲趋势 受益于收入增长和云业务规模效应 [3] - 中泰证券预测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93 53/106 11/119 37亿元 归母净利润5 06/6 48/8 09亿元 [3] - 机构认为公司估值较同业低估 存在港股通纳入预期 估值提升空间大 [3]
环球问策|浪潮数字企业韩庆旺:深耕 B 端,产业大模型正在从数字化提速到智能化跃升
环球网· 2025-07-30 12:08
产业大模型应用趋势 - AI大模型短期内难以实现全民级应用,面向B端的产业大模型成为更优选择 [1]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人形机器人、数字人、智能眼镜等AI黑科技产品,体现AI技术多样化应用潜力 [1] - 浪潮数字企业研究员韩庆旺强调产业大模型需聚焦业务场景融合与系统级集成 [3] 产业大模型与传统数字化差异 - 传统数字化优化流程效率,AI大模型提升问题识别精度与自动化决策能力 [3] - 浪潮海岳大模型以智能体为基座,深度融合ERP核心场景(财务、供应链、审计等),提供100+任务型智能体 [3] - 通过智能体流程编排与知识图谱串联,实现降本、增效、控险、增值四重价值 [3] 企业级AI应用框架 - 浪潮海岳构建"模型+场景+流程+知识+权限"五位一体框架,实现从工具辅助到流程驱动的智能体系统 [5] - 企业级AI需嵌入业务流程与数据边界,通用大模型升级难以覆盖其复杂应用场景 [5] - 技术需回归业务本源,通过全流程智能协同推动企业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运营 [5] 复合AI能力与行业趋势 - 企业需结合判别式AI与生成式AI,高质量数据决定AI应用上限 [6] - 行业竞争焦点从模型能力转向场景价值深耕,数智底座成为连接AI与企业应用的关键 [6] - 扎根企业数智底座的AI能力将在长期产业实践中凸显不可替代性 [6]
多项关键指标增速加快——我国数字产业开局良好
经济日报· 2025-05-20 06:00
数字产业整体表现 - 一季度数字产业实现业务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 [1] - 制造业和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10.4%和8.2%,利润总额5721亿元,同比增长7.0% [1] - 24个省份数字产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10个省份实现两位数增长,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增长10.2%和9.7% [2] - 广东、江苏等前十省份合计收入6.8万亿元,占全国总量80.7%,对增长贡献率达90.8% [2] 制造业细分领域增长 - 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 [2][3] - 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和3.5%,电子产品出口额增速达5.8% [2][3] - 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飞行器、智能车载设备行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3] 服务业与新兴技术驱动 - 软件业收入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电信业务总量增长7.7% [3] - 鸿蒙、欧拉等开源软件装机规模扩大,大模型软件创新带动"人工智能+"应用爆发 [2] - AR试穿功能帮助得物APP超30%用户决策,其数据库已收录2.6万双数字鞋款 [5]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人工智能手机、电脑出货量占比快速提升,重点制造企业接入大模型提升生产效能 [4] - 科技型企业推出智能硬件,浪潮数字企业研发海岳大模型落地垂直场景 [4] - 需加大对基座大模型、智能体等前沿技术投入以培育新兴产业 [5] 政策与创新影响 - 电子产品补贴政策、人工智能终端需求增长及基础设施投资提速推动制造业增长 [2] - "两重""两新"政策推动算力中心服务器、5G基站等设备采购 [2] - 数字产业研发投入集中,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投资热度上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