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

搜索文档
4位在全省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分享创新故事与前沿成果
大众日报· 2025-07-04 09:13
5G技术与工业物联网 - 山东大学智能通信技术研究院研发面向工业物联网的5G关键技术 通过"精准过滤+预测调度"方案解决工业场景下5G通信服务质量不足问题 构建低时延 高可靠 大连接的工业物联网 实现工厂全要素 全流程数字化互联互通 [2] - 该技术在海尔空调胶州工厂应用后 有效提升产线效率 实现设备"看得更清 反应更快 协作更智能" 形成可复制 可移植的解决方案 推动山东构建万物互联 智能协同的未来工厂新范式 [2] 海洋能开发利用 - 中国海洋大学团队建成我国首座600kW海洋能多能互补独立电站 解决岛上300多户居民部分生活用电 为海水养殖提供绿色动力 实现海洋能海岛供电工程示范 [3] - 团队创新提出"海能海用 就地取能 多能互补 独立供电"理念 研制适应我国海况的系列化波浪能原型装置 通过与海洋工程 能源电力企业合作建立多样化应用场景 加速波浪能商业化进程 [3] 农业科技创新 - 烟台市农科院培育的"烟薯25"甘薯品种自2015年推广以来 2019年起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品种 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超500亿元 引领甘薯产业发展并助力乡村振兴 [4] - 团队将针对淀粉型甘薯品种存在的高产 高淀粉率 淀粉品质难以兼顾等产业短板进行攻关 目标选育高淀粉 高黏度 高产 抗病新品种 服务农业产业振兴 [4] 激光雷达技术突破 - 青岛镭测创芯科技自主研发激光雷达核心器件 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 形成覆盖地基 船载 车载 机载的全系列大气海洋激光雷达产品 构建完整产业化体系 [5] - 公司在政府拨改投资金和创业园区孵化支持下 产品在气象 环境 风电 航空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快速提升市场影响力 [5]
中国海大史宏达:深耕海洋能技术,为国家能源战略注蓝色动力
齐鲁晚报· 2025-07-03 12:37
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 - 团队自2008年起专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工程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4] - 突破"宽谱俘能 高效转换 稳定供电"等关键技术瓶颈 研制出适应中国海况的系列化波浪能原型装置 [4] - 建成中国首座600kW海洋能多能互补独立电站 满足300多户居民部分生活用电及海水养殖需求 [5] 商业化应用与经济效益 - 与数十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多样化应用场景 加速波浪能商业化进程 [4] - 技术应用于海上通信 海岛民生等领域 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4亿元 [4] - 正在建设"海洋能海上综合测试场" 打造国家级实海况测试平台 [5] 关键技术突破案例 - 2014年成功投放自主研发"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 解决传统设备"小浪不发电 大浪易损坏"问题 [4] - 提出"海能海用 就地取能 多能互补 独立供电"理念 2012年启动北方首个海洋能示范基地建设 [4] 未来发展方向 - 技术将向大型规模化与小型专精化发展 支撑远海岛礁供电 深海养殖等场景 [5] - 可与风能 太阳能耦合提升能效 保障海洋浮标等设备供电 [5]
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博物馆统筹布局 深圳三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深圳商报· 2025-07-03 01:01
科技创新与海洋强国建设 - 科技创新被视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动力,深圳正通过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博物馆一体化建设项目推动海洋科技发展[1] - 深圳积极探索多方位人才培育及引进模式,推动海洋领域专业人才集聚,并瞄准国际海洋前沿领域[1] 一体化建设项目进展 - 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海洋博物馆三个项目统筹布局,设施用房共建共享,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2] - 深圳海洋大学部分工程于2023年7月20日开工建设,东校区(生活区)预计2024年底封顶,主校园(一批)2026年12月建成[2] - 海洋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7.25万平方米,预计2025年底动工,聚焦"深海+科技"展示海洋硬科技前沿成果[2] 深海科考中心建设 - 深海科考中心实验办公楼一期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纳入海洋大学一批工程,预计2026年底建成[3] - 深海科考码头建设工作正在进行深化论证,结合国家深海保障基地需求统筹推进[3] 海洋科研平台与政策支持 - 深圳市2023年5月印发《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提出构建"1+X+N"海洋高校教育体系及人才引进机制[4] - 2023年11月出台《深圳市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每年安排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4]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海博会)2024年展览面积达9.5万平方米,吸引445家单位参展,其中国际展商31家[5] - 深圳2024年新增获批两项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包括"智慧立方iCUBES"和"提升公民海洋素养"计划[5] - 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成立并实体化运行,首批18个成员国签署协定,成为全球滨海湿地治理枢纽[5]
“滴灌”海洋新质生产力 国内首场蓝色信贷投融资路演在沪举办
新华财经· 2025-07-02 13:05
活动概况 - 国内首场蓝色信贷及海洋能装备投融资路演活动在上海举办 由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和深交所联合主办 [1] - 11家企业和科研团队参与路演 覆盖海洋工程装备 海洋信息服务 海洋能开发利用 海洋渔业发展等多个关键领域 [1] - 总融资需求近100亿元 面向深交所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的近1万家投资机构和约3万名专业投资人 [1] 项目亮点 - 涉及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南极磷虾加工船与产业园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等项目 [2] - 展示项目包括舰船特种电力推进系统 深海动力及执行装备产业化 海岸带综合管理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等 [2] - 聚焦"蓝色"与"新能" 包括百兆瓦潮流能并网发电 波浪能供电原位观测平台等海洋能装备产业化项目 [2] 参与机构 - 上海市海洋局作为主要承办方 组织上海优秀涉海中小企业及科研团队参与路演 [2] - 搭建与深交所及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效对接平台 [3] - 国家电投 三峡集团 南方电网 中国铁建等央企参与活动 [3] 活动影响 - 吸引沿海各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海洋产业界和金融投资界代表线上线下约500人次参加 [3]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和中国工商银行专家进行专业分享 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度理解与互信 [3] - 标志着金融资源向海洋可持续发展和新兴能源技术领域精准"滴灌" [2] 上海海洋经济举措 - 上海扎实做好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工作 开展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统计监测试点 [5] - 举办首届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论坛 组建上海市现代海洋城市智库和高校联盟 [5] - 支持张江科学城举办"AI赋能海洋"高端学术论坛 促进人工智能与海洋科技深度融合 [5]
第一轮通知 | 2025(第五届)海洋清洁能源技术与装备高峰论坛
DT新材料· 2025-05-14 23:50
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 我国海洋清洁能源开发能力稳步提升,涵盖海洋氢能、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能等领域,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1] - 2024年海上风电保持高增长,加速向漂浮式和机组大型化发展 [1] - 多个沿海省份海上光伏项目获批,开工投产迎来小高潮 [1]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新型漂浮式潮流-波浪能联合发电装备项目 [1] 长三角地区发展亮点 - 江苏省海上风电并网容量全国领跑 [1] - 江苏省计划2027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 [1] - 全球首个海水制氢装备基地在常州投产 [1] 论坛活动概况 - 论坛主题为"融合发展·创新驱动",7月23-25日在南通举办 [1] - 同期举办青年科学家10²论坛、产业发展与创新技术全体大会、圆桌对话等特色活动 [1] - 上届论坛吸引150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300多位代表参与,包括明阳智能、隆基等上市企业 [11] 专题论坛技术焦点 海上风电 - 科学理论涵盖风资源测评、叶片气动载荷、结构疲劳分析等 [7] - 关键技术包括大型化风机、动态电缆、智慧运维等 [7] - 工程实践涉及风渔光融合、海上风电制氢等 [7] 海上光伏 - 技术创新聚焦复合管桩、浮体结构形式创新、抗盐雾耐腐蚀技术等 [7] - 工程实践包含风光同场、渔光互补、海上能源岛等 [7] 海洋能与氢能 - 海洋能探讨设备工程设计、性能优化及商业化案例 [8] - 海洋氢能聚焦海水制氢关键技术,如催化电极开发、电解工艺技术等 [8] 产业研究与对接 - 《2025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报告》将梳理产业链现状及发展趋势 [10] - 《全球浮式风电项目地图2025》更新欧亚国家项目进展 [10] - 产业需求对接覆盖国能、国电、三峡等头部开发商 [10] 青年科学家论坛 - 议题涵盖海洋浮式系统性能、系泊技术等 [9] - 采用10分钟10张PPT+5分钟专家点评形式,评选Top10优秀青年 [9] - 前三名可优先申请联合创新中心基金项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