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涮肉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文旅美食别乱打“宫廷牌”,要回归口味本质,拒绝“穿龙袍不像太子”——专访故宫原宫廷部副主任苑洪琪
华夏时报· 2025-09-06 22:43
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建设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第三批6个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包括东城区五道营 西城区北京坊 西城区杨梅竹斜街 朝阳区798 石景山区首钢园 门头沟区檀谷旅游休闲街区 [1] - 新晋街区以独特文化底蕴 丰富业态融合和创新休闲体验为市民游客提供城市休闲漫游新选择 [1] - 街区共有特点是丰富且具文化底蕴的美食 如五道营胡同汇聚多国美食 精品咖啡馆 复古文创店和中古店 融合老北京市井气息与现代商业青春活力 [1] 北京饮食文化特征与现状 - 北京饮食文化融合宫廷风味 市井小吃和民族特色 但许多菜式已非过去味道 缺乏明确口味标准 [3] - 宫廷饮食未留存具体菜式 主要依靠膳单和文人笔记记载 原材料制作方法和生长过程已变化 传统味道难以复原 [4] - 宫廷与民间饮食本质区别在于服务对象和精致程度 宫廷服务个体皇帝 而旅游餐饮面向大众 [4] - 外地游客反映北京菜口味偏重 但实际存在大量清淡养生菜式 年轻游客更倾向网红咖啡馆或异国餐厅 [10] 文旅餐饮标准化与认证挑战 - 餐饮行业缺乏标准化 同一菜名在不同餐厅存在多种呈现方式 如满汉全席在10家店可能有10种不同版本 [4] - 景区餐厅普遍打着"宫廷"旗号但难以界定真实性 良莠不齐现象突出 [4][7] - 厨师技术参差不齐 出餐标准化难度大 成为行业发展痛点 [7] 传统小吃与特色餐饮发展 - 豆汁 焦圈等传统小吃是北京市井餐饮重要组成部分 但外地游客难以接受 可尝试调整口味但不应强求 [6] - 地方特色饮食不一定美味但具有独特性 游客应保持宽容心态 同时避免为包装成"宫廷美食"的高价产品买单 [6] - 私房菜馆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 游客缺乏分辨传统味道的能力 [7] 文旅食品衍生品开发 - 景区宫廷糕点礼盒多采用打包出售形式 与现做现吃的宫廷标准不符 在花式 口感 味道和价格四方面竞争力弱 [8] - 文旅食品复购率低 游客多为尝鲜性一次性消费 [8] - 故宫春季限定花食如蛋黄酥 玉兰酥在设计和口感上具有独特性 可作为成功案例参考 [8] 老字号品牌发展困境 - 部分老字号餐厅菜品制作欠细致 传统菜式减少 新菜使用预制菜导致口感不佳 [9] - 面临游客打卡后难复购问题 对本地居民吸引力也下降 [9] - 需要回归餐饮本质 打造色香味俱全菜品 而非依靠老字号名号故步自封 [9] 饮食文旅融合成功模式 - 中国皇家菜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宫廷就餐礼仪体验获得成功 在餐饮业疲软环境下保持天天爆满 [12] - 融合餐饮与换装娱乐形式 打造网红打卡地 吸引大量游客 [12] - 国际友人首餐选择该场所 显示其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 [12] 新媒体传播与IP打造 - 当前京味故事存在表面化问题 如戴瓜皮帽 拎茶壶等刻板印象 缺乏深度文化内涵 [11] - 需要提升文化水平和历史知识 从传统和包容角度讲好北京故事 避免浮夸博眼球行为 [11] - 宫廷菜品应达到选料精细 烹制精细 刀工细致的标准 而非简单与宫廷概念挂钩 [11] 餐饮核心竞争力与改良策略 - 餐饮核心竞争力在于色香味 具有北京特色且符合大众口感的餐饮具备优势 [7] - 口味改良需谨慎 避免因过度改良而丧失本地饮食特色 [10] - 游客来京主要期望品尝传统北京口味 而非改良版菜式 [10]
北京最潮的人,怎么都爱这个“菜古里”
36氪· 2025-06-13 19:24
城市更新与商业改造 - 北京南城菜市口区域的大吉巷完成改造,形成三层环形下沉式商业街区,融合四合院建筑与现代商铺,被称为"南里屯"或"菜古里"[1][8] - 改造保留康有为故居和《每周评论》报社旧址并改建为博物馆,同时引入咖啡店和艺术展厅,实现历史与现代融合[9] - 街区吸引大量客流,奶茶店、服装店等商铺人气旺盛,显著提升南城商业活力[1][8] 历史文化资源活化 - 大吉巷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曾名"打劫巷",清末更名为"大吉巷",2016年启动拆迁改造后成为商业与古迹结合地标[8] - 法源寺作为千年古刹(始建于唐代),保留质朴氛围并举办"丁香诗会"等文化活动,周边形成非商业化游览区[16][21] - 绍兴会馆(鲁迅故居)及烂缦胡同等胡同保留历史风貌,同时新增咖啡店、手工艺品店等文艺业态[12][15] 文旅融合与消费场景 - 菜市口区域形成完整city walk路线:大吉巷→南半截胡同→烂缦胡同→法源寺→牛街美食街,覆盖历史、文化、美食多元体验[12][16][18] - 牛街作为回族聚居区,聚集聚宝源涮肉、白记年糕等清真老字号,日均客流量大,是南城核心美食目的地[16][17] - 商业改造引入网红打卡元素,如B1层全景拍摄点、艺术雕塑等,显著提升年轻客群到访率[1][8][22] 区域发展变迁 - 南城历史上因清代"旗民分治"政策形成平民区特征,商业基础深厚(同仁堂、全聚德等老字号发源于此),但近现代开发滞后于北城[4][6] - 当前改造通过"商业+文物"模式激活片区,如将刑场旧址转化为市民活动广场,扭转"不够洋气"的刻板印象[6][14] - 交通便利性提升(地铁4号线菜市口站直连商业区),推动南城从居住功能向文旅商业复合功能区转型[1][22]
到底是哪个冤种在排队吃网红餐厅啊?
虎嗅APP· 2025-03-08 11:46
餐饮行业现象 - 超一线城市餐饮市场存在"美味、便宜、不排队"的不可能三角现象[2] - 网红餐厅排队时间可达9小时,如北京朝阳合生汇的烤匠[4][5] - 地方连锁品牌进入一线城市后身价倍增,烤匠从川渝地区普通连锁变为北京大众点评人气榜第一[8] 消费者行为 - 消费者为网红餐厅开发出复杂排队攻略,包括提前蹲守、特定路线选择等[11][13] - 排队时间过长导致评价两极分化,部分消费者因沉没成本而美化体验[15][16] - 消费者会跨城甚至跨国打卡网红餐厅,如专程飞成都吃烤匠[20] 营销与品牌 - 社交平台营销显著影响餐厅热度,小红书等平台内容能迅速制造爆款[23][40] - 网红餐厅生命周期呈现明显周期性,如喜茶、shake shack等从排队王到门可罗雀[30] - 老字号餐厅凭借品牌优势维持长期热度,如稻香村、牛街满恒记等[33][36] 商业模式 - 饥饿营销成为常见手段,通过控制取号时间和数量制造稀缺感[11][49] - 黄牛经济伴随网红餐厅发展,如B&C面包店被戏称为"黄牛与面包"[28] - 平价餐饮在一线城市溢价明显,如重庆8元的豌杂面在北京卖20元[31] 城市差异 - 一线城市间存在排队文化共性,北京、上海、深圳均有标志性排队餐厅[54] - 地方特色餐饮进入一线城市后产生定位变化,如烤匠从备选项变为稀缺资源[18] - 城市地标与餐饮结合创造额外价值,如四季民福故宫店景观位成为打卡点[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