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营销

搜索文档
热抢!民营银行上架大额存单 年利率突破2%
中国基金报· 2025-09-17 22:30
步入9月,在存款利率一降再降的背景下,苏商银行、华瑞银行等民营银行上架了年化利率超过2%的大额存单,一上 架便引起热烈抢购。 从产品信息来看,本次上架的大额存单多数期限为2年,起存金额为20万元。但总额度不算充裕,多家银行有限额要 求,甚至还要求限定地区。 这种限制引起投资者更为激烈的争夺。记者注意到,不少投资者向理财经理咨询如何购买,以及更长期限的产品是 否会上架,甚至还有投资者发动亲友,通过多个账号抢占额度。 民营银行上架"2字头"大额存单 9月17日,记者在华瑞银行App注意到,该行18个月期和2年期大额存单,年化利率分别为2.3%、2.35%,认购起点为 20万元,而且支持产品转让。 【导读】部分民营银行上架"2字头"大额存单,市场掀起抢购潮! 记者观察到,当前推出"2字头"大额存单以互联网银行为主。 一位投资者表示,为了抢到额度,他借用了亲友账号来购买。"这样就有两个新户,能够享受更多优惠,这种超过2% 年化利率的存款产品很少见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部分民营银行大额存单转让专区,抢购更为激烈,要拼手速。例如,华瑞银行转让专区中多数产 品剩余期限仅为1年出头,但同样给予年化利率2.3%,可谓颇具性 ...
专骗中国土豪的埃尔法,装不下去了
36氪· 2025-09-07 21:35
文章核心观点 - 丰田埃尔法在中国市场从加价神车地位跌落 加价幅度从30万降至2-3万[14][39][46] - 国产汽车品牌崛起通过产品力竞争挤压埃尔法市场地位[61][63][67] - 丰田内部产品矩阵分化进一步稀释埃尔法市场份额[50][53][59] 埃尔法市场地位演变 - 日本本土定位家庭MPV 初始售价500万日元(约30万人民币) 主打中产家庭市场[22][24][25] - 通过香港明星效应在中国建立高端形象 2010年引入二代车型售价60-70万元[28][30][32][36] - 2015年三代车型明确高端定位 售价80万元并出现加价30万现象[38][39][41]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2017-2021年埃尔法在华销量达8.5万台 居高端MPV首位[45] - 一汽丰田推出姊妹车型威尔法(皇冠标) 分食市场份额[50][52] - 雷克萨斯2020年推出LM300h 四座版售价达200万元 分流顶级客户[53][54][57] 国产汽车品牌冲击 - 2021年后理想等品牌重新定义家用车配置标准[62] - 2023年MPV市场爆发 腾势D9、岚图梦想家等产品成为爆款[63][65] - 魏牌高山、极氪009等车型在空间/动力/舒适性方面超越埃尔法[9][66][67]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丰田通过限量供应和经销商加价策略维持高端形象[37][42] - 埃尔法实际产品力与价格存在泡沫化现象[70][71] - 丰田塞纳等平价MPV车型分流家庭用户需求[59]
下一个LABUBU来了吗?MOKOKO二手平台涨价4倍
搜狐财经· 2025-08-24 12:37
新品发售与价格异动 - 泡泡玛特计划推出"星星人好梦气象局"和"MOKOKO晒晒夏日"系列新品 发售前48小时部分新品在二手平台被炒至原价4倍 原价199元的MOKOKO搪胶毛绒挂件被标价840元[1] - MOKOKO搪胶毛绒挂件原价199元 黄牛转让价格超过800元 星星人毛绒挂件盲盒原价474元/6个 单件被炒至数十到100多元 整套价格达数百甚至近千元[2] - 二手平台交易记录显示MOKOKO系列成交价在588-750元之间 星星人系列成交价在699-730元之间 普遍低于发布价但仍大幅高于原价[3][4] 历史案例与市场规律 - LABUBU系列曾因补货导致二手价暴跌60% 隐藏款"本我"从4600元跌至2800元 历史溢价超50倍[1] - 潮玩市场新品上市初期价格虚高 黄牛推动导致价格冲高回落 最终回归物品内在价值[5] - 若任由炒作持续 星星人和MOKOKO可能重蹈LABUBU覆辙 IP热度消退或商家补货将导致溢价泡沫破裂[5] 品牌营销策略 - 公司采用饥饿营销与隐藏款机制 通过限量发售和低概率隐藏款制造稀缺感 触发消费者错失恐惧心理[6] - LABUBU系列因多位名人带货全球爆火 新品被贴上"下一个LABUBU"标签吸引跟风投资者[6] - 2022年与肯德基联名盲盒套餐隐藏款出现概率仅1:72 消费者为集齐玩偶购买数百份套餐甚至出现代吃服务[9] 消费动机与市场现象 - 消费者态度两极分化 支持派认为潮玩是00后茅台愿为设计买单 抵制派拒绝高价购买呼吁等待补货[7] - 盲盒未知性与系列化设计激发收藏欲 部分消费者视为另类投资期望低买高卖 稀有款式成为社交资本[9] - 玩偶文创类时尚消费品火出圈原因包括企业主动宣传和粉丝社交平台分享带来的热度加成[1]
MOKOKO未售先“炒价”,二手平台涨价4倍,下一个LABUBU来了吗?
搜狐财经· 2025-08-22 12:50
新品发售与市场热度 - 泡泡玛特计划推出“星星人好梦气象局”和“MOKOKO晒晒夏日”系列新品 发售前48小时部分新品在二手平台被炒至原价的4倍 原价199元的MOKOKO搪胶毛绒挂件被标价840元 [1] - 原价474元可购买6个的星星人毛绒挂件盲盒 单个挂件被标注几十到100多元不等的价格 整套价格被炒至数百甚至近千元 [2] - 黄牛声称“只放十单 涨到5000都给你” 推高市场热度 [1] 价格波动与历史案例 - LABUBU系列曾因补货导致二手价暴跌60% 隐藏款“本我”从4600元跌至2800元 [1] - 星星人系列二手成交价出现回落 发布价888元的商品在27天后以730元成交 发布价770元的商品在16天后以730元成交 [4] - MOKOKO close to sweet搪胶毛绒公仔发布价730元 当天以730元成交 [3] 市场炒作机制分析 - 企业通过“限量发售”和“低概率隐藏款”机制制造稀缺感 触发消费者错失恐惧心理 [6] - 黄牛中介推动新品上市初期价格虚高 导致价格冲高后回归内在价值 [5] - 泡泡玛特新品借势“下一个LABUBU”标签吸引跟风投资者 [6] 消费者行为与动机 - 消费者态度两极化 支持派认为潮玩是“00后的茅台”并愿为设计买单 抵制派拒绝高价并呼吁等待补货 [7] - 盲盒的未知性与系列化设计激发收藏欲 消费者希望通过集齐系列获得满足感 [9] - 部分消费者将盲盒视为“另类投资”期望获利 或在社交媒体晒出稀有款式彰显个性 [9] 行业营销策略与案例 - 泡泡玛特采用饥饿营销与隐藏款机制作为核心营销策略 [6] - 2022年与肯德基联名推出盲盒套餐 隐藏款出现概率仅为1:72 消费者需购买6份套餐集齐全套 部分消费者购买数百份套餐 [9] - 联名活动引发“代吃”服务现象 即他人代为消费套餐只保留盲盒 [9]
配货才能买的理光GR,越挨骂,越涨价
36氪· 2025-08-18 08:08
理光GR系列市场定位 - 理光GR系列被定位为介于手机随意拍摄与单反专业拍摄之间的便携相机,满足"认真与随性之间"的需求 [7] - 该系列凭借APS-C画幅传感器与小体积机身结合的设计,成为摄影师生活场景拍摄的利器 [10] - 在小红书平台形成社交货币属性,相关笔记超过12万篇,被明星和KOL广泛使用 [6][10] 产品迭代与技术演进 - 1996年初代GR1开创便携街拍先河,SnapShot快拍模式成为标志性功能 [25][28] - 2013年首款APS-C画幅GR发布,配备1620万像素传感器,实现画质突破 [31] - GR IV主要升级包括:2574万像素背照式CMOS、5轴6级防抖、新镜组结构提升画质与对焦速度 [40] 市场供需与价格走势 - GR系列长期供不应求,二手市场价格持续上涨,GR3X从首发6080元涨至8000元 [18] - GR II 2015年发售价4800元,2025年二手价达5588元 [22] - 黄牛市场最高标价达9999元,接近富士X100VI价格水平 [12] 营销策略与市场反应 - 新品发布前删除评测内容引发饥饿营销猜测 [13][14] - GR III在618期间突然放货被解读为清库存行为 [16] - 用户对GR IV升级诚意存疑,认为改进幅度有限 [40][42] 行业"电子茅台"现象 - 理光GR与富士X100VI、大疆Pocket 3等产品形成相机市场"茅台化"趋势 [42][44] - 佳能G7X2因社交平台标签从4399元涨至6000元二手价 [44] - CCD相机从50元"论斤收"涨至千元价位,形成特殊投资品类 [44] 用户行为分析 - 部分用户将相机作为理财产品,GR3年化收益率达30% [51][52] - 社交需求驱动购买行为,形成"工具变道具"的消费现象 [47][54] - 专业用户与跟风用户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使用频率普遍较低 [56][57] 产品核心价值 - 保持28mm快拍传统与单手操控的基因传承 [31][35] - 大师背书(森山大道)与文化符号塑造提升产品溢价 [33] - 极致便携性(比一听可乐更轻)构成核心竞争力 [10][35]
茅台又搞事!7000元一批被抢光,黄牛转手炒到万元,这波“财富密码”谁懂啊
搜狐财经· 2025-08-09 08:00
茅台市场供需动态 - 茅台提前批产品定价7000元左右但上架即被抢购一空[1] - 黄牛迅速将价格炒高至万元级别并形成活跃的二级市场交易[1][3] - 消费者抢购行为导致支付系统拥堵出现"手指戳到抽筋"的极端情况[3] 产品属性与市场定位 - 茅台被市场视为兼具消费属性与投资价值的"硬通货"[3] - 产品具备社交礼品、收藏增值、饮用体验等多重功能被称为"六边形战士"[3] - 品牌溢价效应显著消费者认为持有茅台等同于"通往财富自由的船票"[3] 市场运作机制 - 公司采用限量投放策略被外界解读为"饥饿营销"手段[3] - 形成"越难买→价格越高→品牌越火"的正反馈循环[3] - 黄牛利用价差套利将产品转化为短期"理财产品"[3][4] 消费者行为分析 - 部分购买者以7000-10000元的价差套利为目标预期收益率超40%[4] - 存在明显的从众心理和投机心态参与"财富赌局"[4] - 真实饮用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结构性矛盾[3][4] 行业现象观察 - 事件反映高端白酒市场对"投资+消费"双属性商品的强烈需求[4] - 二级市场炒作行为导致终端价格体系紊乱[4] - 暴露出渠道管理痛点真实消费者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购得产品[3][4]
小米YU7加价4万卖爆!雷军造汽车,也搞饥饿营销?
搜狐财经· 2025-07-28 07:13
小米YU7市场现象 - YU7订单在二手平台被炒至高溢价,标准版订单转让价约5000元,MAX版订单加价达1-2万元,相当于车价10%的溢价 [1][3] - 二手车市场出现大量"准新车",MAX版本普遍加价4万元以上,售价超37万元(原价不足33万元) [10] - 订单转让和二手车加价现象反映供需严重失衡,黄牛利用交付时间差套利 [1][3][10] 饥饿营销策略 - 公司沿用手机业务的"极致性价比+饥饿营销"组合拳,通过控制发售量制造抢购氛围 [12][16] - 借鉴F码特权体系,早期小米手机通过限量购买凭证激发用户炫耀心理,形成社交货币效应 [14] - 当前汽车销售中,交付周期长达7-10周,部分订单等待时间达一年,强化稀缺性感知 [7][18] 产能与订单矛盾 -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15万辆,经优化后实际产能或达30万辆,但仍无法满足需求 [18] - YU7开售1小时大定订单28.9万台,18小时锁单量24万台,现有产能需一年消化 [18] - 二期工厂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加剧短期供给瓶颈 [18] 产品力与市场定位 - YU7产品力对标主流竞品,MAX版本定价策略维持性价比优势(基础版未披露价格) [16] - 汽车产品被赋予社交属性,情绪价值驱动部分消费者接受溢价 [16] - 行业观察到公司营销能力突出,但长期需平衡供需关系以避免消耗用户信任 [20]
全仓Labubu还是各大IP齐头并进?泡泡玛特怎么选
第一财经· 2025-07-13 12:39
泡泡玛特Labubu IP的市场表现 - Labubu IP在2024年营收暴增726.6%,占公司总营收23.3%,成为泡泡玛特旗下最火爆的IP [1] - 消费者抢购Labubu导致门店冲突和二手市场溢价数倍,显示出极高的市场热度 [1] - Labubu的火爆让泡泡玛特体会到了当顶流的滋味,但也带来了供不应求的烦恼 [2] 产能与供应问题 - 泡泡玛特面临Labubu产品缺货、延迟交货等问题,涉及多个系列产品 [2] - 公司公告称订单量激增导致发货延迟,预计7天左右发出积压订单 [2] - 普通款Labubu制作周期约2周,特殊款可能需要数月 [8] - 公司国内工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江西等地,采取类似"苹果+富士康"的合作机制 [10] - 赣州顺嘉玩具厂2024年新建项目投产后可年产200万件塑胶电子玩具、1000万件毛绒电子玩具 [11] 饥饿营销质疑 - 行业人士质疑泡泡玛特可能有意控制产量以维持稀缺性 [3] - 代工厂认为如果人人能轻松买到Labubu,其市场价值会贬值 [4] - 国内工厂完全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但泡泡玛特未充分释放产能 [4] - 公司回应称需求远超预期,正在全面扩大产能并调整产品线分配 [11] IP发展战略 - 泡泡玛特一直以IP为核心业务,早期依赖MOLLY IP(2017年占比89.4%) [14] - 2024年THE MONSTERS系列(含Labubu)营收30.4亿元,占比23.3% [15] - 公司创始人提出IP分级体系(S/A/B/C),每年推出100个系列产品 [15] - 分析师认为公司需要平衡各IP发展,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爆款 [16][17] 市场影响与挑战 - Labubu供不应求导致仿冒品泛滥,给品牌带来伤害 [5] - 公司表示需求"指数级增长"让供应链体系难以承载 [11] - 正在采取措施抑制二级市场投机炒作,改善消费环境 [11]
泡泡玛特为何供给总是跟不上
第一财经· 2025-07-13 12:19
泡泡玛特产能与市场供需矛盾 - 公司旗下IP Labubu在2024年营收暴增726.6%,占公司总营收23.3%,成为潮玩市场黑马 [1] - 产品供不应求导致消费者抢购甚至引发门店冲突,二手市场溢价数倍 [1] - 外界质疑公司是否在有意控制产量以维持稀缺性而非真正扩产 [1] 行业对泡泡玛特营销策略的分析 - 玩具行业人士认为公司深谙"饥饿营销"之道,通过控制产量维持IP价值,避免短期扩产后因IP热度消退导致成本压力 [1] - 东莞玩具工厂透露Labubu为代工生产,公司仅拥有版权,其销售策略存在刻意限制供应以保持稀缺性的嫌疑 [1] - 行业人士指出若产品过于易得会降低市场价值,保持购买难度可维持高价值感和独特性 [2] 泡泡玛特的产能应对措施 - 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远超线性供应链体系的承载能力,导致连续预测偏差 [2] - 已采取全面扩产措施,包括推迟部分新品上市、重新分配现有产品线产能,并在四大区分批开启预售 [2] - 公司称此举旨在让消费者在合理周期内购买产品,同时抑制二级市场投机炒作 [2] 行业对产能潜力的评估 - 广东制造业人士表示国内工厂完全具备大规模生产Labubu的能力,但公司未充分释放订单需求 [2] - 行业推测公司可能通过维持供不应求状态提升产品热度和品牌地位,而非技术性产能不足 [2]
泡泡玛特选择题:全仓Labubu还是产品线齐头并进?
第一财经· 2025-07-13 11:33
Labubu IP的爆发式增长 - Labubu在2024年营收暴增726.6%,占泡泡玛特总营收23.3% [1][2] - THE MONSTERS系列(含Labubu)2024年总营收达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占比从2023年的5.8%跃升至23.3% [15] - 消费者抢购Labubu引发门店冲突,二手市场溢价数倍 [2] 产能与供应问题 - Labubu产品供不应求,导致延迟发货问题涉及多个系列产品 [4] - 普通款Labubu搪胶毛绒玩具生产周期约2周,制作难度不高 [8] - 泡泡玛特表示需求远超预期,供应链体系难以承载"指数级增长"的需求 [11] - 公司已采取措施扩大产能,重新分配现有产品线产能,并在四大区分批开启预售 [12] 饥饿营销质疑 - 行业人士质疑泡泡玛特可能故意控制产量以维持稀缺性 [5] - 国内工厂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但泡泡玛特未充分扩产 [6] - 保持购买难度可维持产品独特地位和高价值感 [5] - 供不应求导致仿冒品充斥市场,给品牌带来伤害 [6] IP发展战略 - 泡泡玛特采取IP分级体系(S/A/B/C),根据等级调配资源 [15] - 公司追求各大IP齐头并进,避免单一IP过度占据市场份额 [16] - 历史上MOLLY IP占比从2017年的89.4%降至2022年的非首位 [14] - 平衡发展各IP可降低风险,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16] 生产制造挑战 - 泡泡玛特对工厂筛选严格,生产要求高于传统玩具 [10] - 扩产面临原材料限制、技术门槛和知识产权管控等挑战 [9] - 赣州工厂2024年新建项目计划年产200万件塑胶玩具和1000万件毛绒玩具 [10] - 工厂存在长期工缺口,近期在紧急招聘充棉工、手缝工等岗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