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灵犀座舱
icon
搜索文档
一汽、北汽、宝马等企业发声 大咖共议“新汽车”
中国经营报· 2025-10-23 22:31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中国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自动驾驶技术和车路协同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 - 2025年被视为“AI+汽车”商业化的拐点,AI正引领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将重建产业底层逻辑、重塑产品价值模式、重筑科技创新范式、重构用户体验生态 [2][3] - 汽车行业正经历从硬件主导到软件定义的转变,价值链发生改变,智能驾驶技术从软件驱动2.0迈向数据驱动3.0,L2级辅助驾驶已全面普及,城市NOA从高端选配变为标配 [2][6] 企业战略与进展 - 北汽集团L3级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已超11万公里,构建“一核三环”安全体系,与小马智行合作的Robotaxi实现千台示范运行,在智能座舱领域推出行业首创“元境 AI”大模型中枢平台,并已在极狐、北京越野多车型落地 [5] - 中国一汽提出战略转型目标,以“AI+”三年专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加速全体系智能化转型,构建企业“智能生命体”OpenMind,通过“一汽·七星云工作台”支持超2万名员工在线协同,红旗品牌推出“司南智驾”和“灵犀座舱”,建成25座智能化工厂,直采超16万条工业设备数据 [6] - 小米集团的总体战略是“人车家全生态”,将汽车视为智能移动空间的重要节点,通过生态互联调用AI算力以提供丰富场景应用 [3] - 宝马集团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双轮驱动,将中国视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技术创新前沿和产业转型关键驱动力,深化本土合作 [7]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 - 在AI大模型驱动下,汽车行业正发生效率革命,辅助驾驶系统成本快速下降,高阶功能如组合驾驶辅助(NOA)、端到端等渗透率快速提升,AIAgent智能体规模化上车 [3] - 地平线创始人预测,随着L4/L5级自动驾驶技术成熟,月度收费模式将成为可能,自动驾驶企业将从硬件销售转向服务运营的价值重构 [4] - 四维图新CEO指出,智能网联车增长动能已发生转换,2025年是AI从场景试验走向商业化、规模爆发的拐点 [3] 生态合作与行业挑战 - 行业领军者强调需从单打独斗转向共生共长的协同进化,开放合作是推动产业共进的关键力量,北汽与20多家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构建“开放共生”生态格局 [7][8] - 面临三大挑战: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完全自主可控;重复建设、标准不一、数据壁垒制约产业整体效能;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路云一体化等前沿领域的商业闭环仍有待突破 [8] - 建议聚焦算力、数据、算法、操作系统、芯片、域控传感、整车集成七大核心要素,共创开源技术平台,共建标准法规体系,共育智能网联人才,凝聚“政产学研用”合力打造中国式智能网联解决方案 [8]
刘亦功:AI 重塑产业逻辑,一汽以生态共筑智能网联新未来
环球网· 2025-10-17 12:13
行业核心观点 - AI正从技术工具跃迁为产业灵魂,深刻重塑汽车产业的每一个价值环节,成为驱动产业价值、产品竞争、科技创新与场景需求升级的最强引擎 [3] - 汽车产业底层逻辑发生转变,汽车已不再是单纯的机电产品,而是数据驱动、持续进化、生态共生的智能终端,产业竞争核心要素从马力转向算力 [3] - 企业护城河被重新定义,核心软硬件技术创新、数据驱动的用户洞察、快速迭代的敏捷型组织成为制胜关键,赢者通吃格局加速形成 [3] 产品价值与商业模式演变 - 预测到2030年,汽车产品价值将呈现硬件占40%、软件占40%、内容服务占20%的“442”格局 [3] - 订阅服务、数据变现等成为新价值增量,智能驾驶与数字座舱成为核心竞争力 [3] - 商业模式从硬件一次性销售向软件加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运营转型,电动化定义基础、智能化决胜高度、生态化拓展价值成为竞争法则 [3] 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变革 - 传统V字形开发流程通过AI仿真转变为开发、验证、学习的敏捷闭环,线性供应链关系被打破 [4] - 科技巨头凭借全栈解决方案成为新型Tier0.5平台,重塑产品体验与品牌定位 [4] - AI时代用户更关注体验价值而非品牌,消费场景从单一代步延伸至多功能服务,生态化是新汽车的最大特征 [4] 公司转型实践与智能化成果 - 公司推进“AI+三年专项行动计划”,从传统制造企业向移动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4] - 基于AI智能体架构构建企业智能生命体“Open Mind”,开发“一汽·七星云工作台”,核心业务100%上线,支持超2万名员工在线协同 [4] - 红旗品牌推出“司南智驾”与“灵犀座舱”,司南智驾识别精度比激光雷达稠密50倍,算力达1000TOPS,灵犀座舱基于百亿级大模型 [5] 智能制造与数据应用 - 公司依托五大生产基地建成25座智能化工厂,升级智能生产线 [5] - 直采16万条以上工业设备数据,提供128类数据服务,实现让数据活起来的实践 [5] 行业核心挑战 - 面临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自主可控的挑战 [6] - 存在重复建设、标准不一、数据壁垒制约产业效能的挑战 [6] - L3级以上自动驾驶、车路云一体化等领域商业闭环有待突破 [6] 应对挑战的生态协同举措 - 提出聚焦算力、数据、算法等七大核心要素,以共创、共克、共建、共育“四共”举措构建开放生态 [6][7] - 共创开源技术平台,建设基础软件、数据平台、行业大模型等公共平台以降低产业门槛 [6][7] - 共克关键核心技术,集中突破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领域技术瓶颈并推动产业化落地 [6][7]
三款新车成都车展发售 红旗产品矩阵持续扩容
中国经济网· 2025-09-01 16:09
产品发布 - 红旗天工05与天工06三款新车型于成都车展正式发售 售价22.28万至26.28万元[1] - 新车型包括天工05850智选版 天工06780智选版 天工06730四驱智选版[3] - 特别推出红旗品牌200万辆纪念版系列车型 涵盖HS3PHEV H5 HS5 HS7PHEV等主力产品[10] 技术性能 - 全系搭载900V高压平台技术 具备超长续航 超级快充 超低能耗 超快加速四大优势[3] - 天工05纯电续航达850公里 天工06纯电续航达780公里[5] - 充电10%至80%仅需12分钟 10分钟补能500公里 百公里电耗低至12.4度[5] - 电驱最高转速22500转/分钟 零百加速最快3.4秒[5] 智能化配置 - 搭载红旗司南智驾与灵犀座舱 支持全场景智能泊车辅助和人机共驾[6] - 语音助手支持方言交互 驻车拍照功能可通过手机APP一键定位车辆[6] 安全性能 - 通过天工九考极智挑战严苛验证 电池安全通过120小时整车泡水测试[6] - 采用高强度热成型钢板打造笼式车身结构[6] 品牌营销 - 与熊猫工厂联合打造主题潮改车 融入大熊猫涂装元素[8] - 在成都春熙路设立天工潮玩快闪店 开展七夕打卡赠礼活动[8] - 推出红旗越野军旅主题改装车 与中国一汽越野突击车同台展出[8][10] 品牌成就 - 红旗品牌成为首个突破200万用户的中国豪华汽车品牌[10] - 品牌价值达1410.65亿元[10] - 红旗越野征名活动收到全球31万份车名征集答卷 吸纳571家跨领域合作伙伴[10]
红旗提交智能化作业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01 12:43
新能源战略布局 - 2023年初公司全面宣布红旗新能源战略 推出HME纯电平台和HIS电子电气架构 4月推出HMP混动平台 完成新能源基建构建 [3] - 天工纯电平台HME和九章智能HIS汇聚八大技术领域群和115项关键技术 拥有近1万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3] - 2025年2月推出首款平台车型天工05 起售价15.98万元 3月底推出天工06 预售价18.48万元起 [3][7] 智能化技术突破 - 司南智驾系统分为四个版本:司南100支持10条100公里城市记忆路线 司南500标准版实现100%城市覆盖 进阶版百公里接管率<0.25 司南1000标准版支持720°安全防护 进阶版实现区域无人驾驶 [7] - 灵犀座舱融合"五觉"体验 覆盖全场景服务 已迭代至3.0无感式阶段 支持VLA大模型实现舱驾共生 [9] - 天工05搭载司南500标准版和灵犀座舱 配备行业首发惯导三目视觉系统 支持全场景智驾 [7][9] 产品矩阵与市场定位 - 天工05定位纯电轿车对标Model 3 天工06为SUV 形成同平台"双子星"组合 [7] - 智能化平台适配15万-700万元全系车型 包括燃油车 体现架构高度可拓展性 [5] - 天工08先锋版指导价21.59万元起 通过OTA升级实现全国范围城市NOA+记忆泊车 [7] 品牌营销转型 - 2023年9月整合营销体系 成立全新营销中心 深度匹配新能源战略 [11] - 采用"天工""九章""司南"等传统文化IP命名技术 提升用户沟通效率 [11] - 管理层采用新势力营销方式 通过生活方式视频传播产品力 转变传统严肃形象 [11] 技术研发成果 - 两年内完成智能化平台开发 远低于行业平均周期 [5] - 九章平台与DeepSeek深度合作 实现座舱大模型自由切换行业主流模型 [9] - 天工05展示窄道泊车/循迹倒车/高空避障等能力 被评价为"空降第一梯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