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汽车
搜索文档
引领AI汽车新时代 赛力斯魔方技术平台2.0广州国际车展发布
格隆汇· 2025-11-21 13:29
技术平台升级 - 赛力斯魔方技术平台于广州国际车展升级至2.0版本,标志着从软件定义汽车向AI定义汽车的演进 [1] - 新平台以全景智慧为引领、智能安全为底座,对智慧能源、智能底盘、EEA架构和智慧空间进行了全新升级 [1] - 平台通过多域集中融合与全车服务化软件架构设计,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区域控制”发展为“中央车控+区域控制”,支持大模型应用及端到端演进 [10] 智能化合作与技术应用 - 公司自2021年起与华为跨界合作,联合开发并量产全栈华为智能科技,包括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 [4] - 合作率先开启全维网联,涵盖双卡双通、360°卫星通信及华为星闪技术,并迭代AI伙伴,接入全量鸿蒙生态和小艺智能体 [4] - 在AI赋能下,公司打造了“超智能、超高效、超安全、超静谧”的智慧增程电动技术解决方案,采用800V及以上高压架构、八合一电驱及5C超充等技术 [6] 智慧能源与安全体系 - 智慧增程方案通过5层15重防护的电池安全、主动回油的燃油安全及分布式电驱的驱动冗余安全等技术,构建行业领先的智慧能源安全 [6] - 公司坚持“安全是最大的豪华”,打造覆盖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在内的四大智能安全体系 [15] - 安全体系利用航空级铝合金和超大一体压铸镁合金材料实现轻质高强车身结构,并通过主被动安全融合技术实现多姿态自适应防护 [15] 智能底盘与驾乘体验 - 智能底盘具备随心操控、驾乘舒适、融合智能、安全冗余四大特点,集成道路预瞄和弯道预判技术,配合XYZ融合控制与ADS毫秒级响应 [8] - 转向和制动系统采用双备份安全冗余设计,并通过融合三电机、四电机控制实现转向、制动多重安全备份和主动防御 [8] - 通过无感发电、主动降噪及抖频抑制技术,从源头到传递路径全面优化,实现超级静谧的驾乘享受 [6] 智慧空间与生产灵活性 - 智慧空间通过平台化、模块化设计,实现一个平台支持多车型(轿车、SUV、MPV、越野等)和多尺寸(B-D级)的柔性生产 [12] - 增加对主动悬架、线控后转、线控底盘、多电机的支持,使空间布局更加灵活 [12] - 依托全域智慧场景引擎,覆盖通勤、休憩、户外等九大出行场景,车内空间可弹性扩展以适应家庭出行或商务接待 [12] 市场表现与用户基础 - 问界品牌已上市M9、M8、M7、M5四大序列产品,累计用户突破90万 [19] - 问界M9和问界M8分别位居50万级和40万级车型销冠,形成双旗舰格局 [21] - 问界辅助驾驶总里程超过44.5亿公里,日均新增里程超过1175万公里,AEB触发239万次,避免了可能的碰撞发生 [21] 测试体系与产业协同 - 公司以场景为驱动引擎,构建先进智能测试体系,包括专属测试场地和超级实验室,通过超十万测试用例进行全场景与仿真测试 [17] - 公司与产业链伙伴共建汽车产业大脑,实现全链核心供应商直通、数据贯通协同,并建设数智能力底座以支持大模型应用 [17]
一汽、北汽、宝马等企业发声 大咖共议“新汽车”
中国经营报· 2025-10-23 22:31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中国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自动驾驶技术和车路协同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 - 2025年被视为“AI+汽车”商业化的拐点,AI正引领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将重建产业底层逻辑、重塑产品价值模式、重筑科技创新范式、重构用户体验生态 [2][3] - 汽车行业正经历从硬件主导到软件定义的转变,价值链发生改变,智能驾驶技术从软件驱动2.0迈向数据驱动3.0,L2级辅助驾驶已全面普及,城市NOA从高端选配变为标配 [2][6] 企业战略与进展 - 北汽集团L3级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已超11万公里,构建“一核三环”安全体系,与小马智行合作的Robotaxi实现千台示范运行,在智能座舱领域推出行业首创“元境 AI”大模型中枢平台,并已在极狐、北京越野多车型落地 [5] - 中国一汽提出战略转型目标,以“AI+”三年专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加速全体系智能化转型,构建企业“智能生命体”OpenMind,通过“一汽·七星云工作台”支持超2万名员工在线协同,红旗品牌推出“司南智驾”和“灵犀座舱”,建成25座智能化工厂,直采超16万条工业设备数据 [6] - 小米集团的总体战略是“人车家全生态”,将汽车视为智能移动空间的重要节点,通过生态互联调用AI算力以提供丰富场景应用 [3] - 宝马集团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双轮驱动,将中国视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技术创新前沿和产业转型关键驱动力,深化本土合作 [7]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 - 在AI大模型驱动下,汽车行业正发生效率革命,辅助驾驶系统成本快速下降,高阶功能如组合驾驶辅助(NOA)、端到端等渗透率快速提升,AIAgent智能体规模化上车 [3] - 地平线创始人预测,随着L4/L5级自动驾驶技术成熟,月度收费模式将成为可能,自动驾驶企业将从硬件销售转向服务运营的价值重构 [4] - 四维图新CEO指出,智能网联车增长动能已发生转换,2025年是AI从场景试验走向商业化、规模爆发的拐点 [3] 生态合作与行业挑战 - 行业领军者强调需从单打独斗转向共生共长的协同进化,开放合作是推动产业共进的关键力量,北汽与20多家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构建“开放共生”生态格局 [7][8] - 面临三大挑战: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完全自主可控;重复建设、标准不一、数据壁垒制约产业整体效能;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路云一体化等前沿领域的商业闭环仍有待突破 [8] - 建议聚焦算力、数据、算法、操作系统、芯片、域控传感、整车集成七大核心要素,共创开源技术平台,共建标准法规体系,共育智能网联人才,凝聚“政产学研用”合力打造中国式智能网联解决方案 [8]
(经济观察)“AI+汽车”带来产业新格局
中国新闻网· 2025-10-19 21:28
行业变革趋势 -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浪潮重塑行业格局[1] - 汽车行业从硬件主导转向软件定义,价值链发生改变,预计到2030年汽车产品价值占比为硬件40%、软件40%、内容服务20%[1] - 汽车行业快速步入AI深度探索时代,加速从"AI+汽车"向"移动智能体"进化[1] 技术发展路径 - AI技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从"单车智能"向"群智协作"升级[2] - AI能够实现人、车、路等元素的实时精准映射,构建1:1复刻现实世界的镜像世界,用于智驾系统训练和全局优化[2] - 车路云一体化成为智能汽车发展新阶段,为自动驾驶AI大模型提供高效可信的数据集[2] - 预计到2030年L2辅助驾驶将成为标配,L3及以上自动驾驶搭载率将超10%,L4级别自动驾驶将逐步推广[2] 产业竞争格局 - 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生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中国汽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飞速进步[2] - 从产品、方案到服务,中国AI汽车的出海已成为必然趋势[2] - 智能化浪潮重构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人工智能已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4] 安全挑战与应对 -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面临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功能安全交织的严峻挑战,包括整车漏洞、云平台风险、充电设施攻击媒介及数据泄露风险[3] - AI技术使网络攻击趋向智能化、平民化,必须将网络安全置于与功能安全同等重要位置[3] - 汽车企业需在严守安全底线前提下找到安全与发展的平衡点[4] 政策支持体系 - 中国在政策层面不断完善支持体系,已在政策、标准等方面推出系列支持措施[4] - 下一步将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开展测试示范项目、强化标准引领与协调机制[4] - 中国汽车产业需把握当前优势,在保障安全前提下科学有序推进AI技术落地,逐步拓展应用场景,稳步释放商业价值[4]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开幕 赛力斯张兴海: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格隆汇· 2025-10-16 18:41
行业发展趋势 -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汽车变革,带来全新用车体验 [3] -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变革,新汽车实现了智能电动、数字空间、智能互联、常用常新、出行伙伴五大变革 [1] - 汽车行业正快速步入AI深度探索时代,加速"AI+汽车"向"移动智能体"进化 [5] 公司战略与理念 - 公司坚守"非安全不智能、非安全不电动、非安全不豪华"的理念,视安全为最大的豪华 [3] - 公司通过跨界合作和技术创新,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汽车智能与安全向更高水平迈进 [1] - 公司正通过跨界合作构建"赛力斯产业大脑",聚合政府、社会、产业、企业"四侧"协同能力,吸引创新、资金、产业、人才"四链"融合能力 [5] 智能安全技术体系 - 公司率先在行业内提出以场景定义安全的理念,基于190+项用车场景需求,340+项安全功能构建智能安全技术体系 [3] - 技术体系涵盖"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四大方面,贯穿端到端全流程 [3] - 智能化技术催生的主动安全有效解决传统汽车安全性难题 [3] 产品安全性能与成果 - 问界辅助驾驶里程近38亿公里,避免可能发生碰撞次数超200万次,提供主动服务超20万次,节约用户维修时长超37万小时 [5] - 问界M9成为中保研C-IASI安全测试首个超4G车型,问界M8在中国汽研"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评测中获得全项最佳成绩 [5] - 问界系列车型多次获得"五星健康车"、"超低辐射汽车"等荣誉 [5]
毕马威中国: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 从“感知”迈向“认知”
证券时报网· 2025-10-15 18:57
行业技术趋势 - 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从“感知”迈向“认知”阶段 [1] - 智能驾驶技术经历范式转移,从依赖硬件传感器转向以AI算法与数据为核心 [1] - 未来汽车将发展为更智能化的移动出行工具和空间,实现智能辅助驾驶并进一步升级为自动驾驶、无人驾驶 [1] 行业发展机遇 - 汽车智能化部件供应商、芯片企业、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企业将迎来更好增长机会 [1] - 产品领域涉及汽车传感器、智能底盘、AI芯片、智驾芯片、自动驾驶等 [1] 监管环境与挑战 - 35.84%的受访者期待构建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并明确事故责任边界 [2] - 30.56%的公众最关注无人驾驶汽车的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法律问题 [2] - 自动驾驶行业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向规范化运营迈进,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为技术发展筑起安全屏障 [2] 商业化进程与核心挑战 - 无人驾驶商业化是技术、法规、成本、市场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进程,目前仍出现于固定线路和限定区域 [2] - 无人驾驶全面商业化面临三大核心挑战:对极端、罕见、高复杂性“边缘场景”的处理;大规模商业化的成本投入和盈利性问题;无人驾驶的立法及社会接受度问题 [2]
关于未来的汽车,他认为很多人都想错了
虎嗅APP· 2025-09-27 11:15
公司概况与创业契机 - 弋途科技于2023年6月成立,专注于“大模型+汽车”领域,旨在打造AI原生的车载操作系统 [9][20] - 公司创始人吴小航拥有超过十年汽车行业经验,曾在斑马智行工作8年,是首批探索“移动互联网+汽车”的成员之一 [5][6][12] - 创业契机源于2022年12月GPT-3.5发布,其强大的意图理解能力被视为实现汽车自然语言交互和服务流形态的技术基础 [7][16][18] 产品理念与核心逻辑 - 产品核心愿景是实现“No Touch, No APP”的汽车空间交互,通过自然语言对话直接触发服务,而非依赖点击打开APP的传统模式 [4][48] - 产品逻辑基于三个核心输入:终端用户痛点、车企客户痛点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致力于用第一性原理定义下一代汽车交互 [45][46] - 当前阶段优先聚焦“高频刚需”场景,例如地图的AI化,因其是连接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核心载体 [9][53][55] 商业模式与市场定位 - 商业模式采用订阅制,其合理性在于产品是“模型驱动”的,需要持续的云端支持和迭代,从而持续产生价值 [9][49] - 市场定位清晰,主要服务于不自研深度操作系统的车企,并认为仅有2.5家车企(理想、小鹏及可能的小米或蔚来)会坚持自研,其余均为潜在客户 [29][30] - 公司选择走“窄道”,避开竞争激烈的共识性大赛道,专注于把握汽车智能化最核心的要素,以期在市场打开后获得广阔空间 [26][27] 技术战略与生态合作 - 技术路径上采用端云一体架构,重大计算放在云端,与隐私和实时性相关的处理放在终端 [21] - 在模型应用上,公司采用模型矩阵策略,结合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Agent模型等,并会利用自有数据进行垂类模型微调 [39][40] - 选择模型合作方基于五个维度综合考量:汽车场景能力、成本、成长潜力、开放程度以及合作方对汽车业务的重视程度 [37] 融资历程与未来发展 - 公司在2023年7月获得云启资本的首笔投资,后续融资顺利,新一轮融资处于交割阶段 [9][23][24] - 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将出现业务拐点,而2027年将是战略布局集中爆发、营收显著增长的关键年份 [10][75][76] - 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并非方向判断,而是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控,即在产业链各层技术变革中找准介入时机 [10][77] 组织管理与创新文化 - 组织架构强调灵活性,核心员工需具备“打破地盘意识”,能适应团队规模的动态调整,以保持组织的快速响应能力 [59] - 在创新业务上不采用KPI考核,以避免扼杀创新,转而重视过程管理,鼓励在不确定性中探索新路径 [61][62] - 产品团队每2至3年进行迭代,以确保团队思维年轻化,更好地理解AI时代的目标用户需求和交互习惯 [10][63]
天普股份复牌再封第12板
每日商报· 2025-09-19 06:23
股价表现 - 复牌后连续12个涨停板 累计涨幅达213% 最新市值112.1亿元[1] - 9月22日复牌后再度一字涨停 封单金额7.4亿元 收盘价83.60元/股 换手率0.46% 成交量6170手[1][2] - 三季度累计涨幅高达288.6% 股价上涨接近3倍 连板数量比7月大牛股上纬新材多3个[3] 交易背景 - AI芯片企业中昊芯英拟通过协议转让+增资控股股东+全面要约三步走策略入主 交易总金额超21亿元[2] - 收购方中昊芯英成立于2020年10月 是国内少数掌握TPU训练推理一体架构核心技术的AI芯片公司 估值超40亿元[4] - 截至9月15日 收购资金9.65亿元和7.64亿元已全部到位 剩余2.76亿元预计9月19日完成实缴[4] 监管关注 - 8月22日收到上交所监管工作函 关注收购方资金来源和内幕信息管控事项[2] - 8月28日晚再次收到股价波动监管工作函 涉及上市公司及相关方监管要求[2] - 期间4次触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 2次触及严重异常波动 公司两次停牌核查[1][3] 公司基本面 - 上半年营业收入1.51亿元 同比下降3.44%[5] - 归母净利润1129.8万元 同比下滑16.08%[5] - 公司公告称股价涨幅与上证指数和汽车零部件行业指数存在严重偏离[4] 战略发展 - 收购方无资产注入计划 也无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明确计划[4] - 受让方看好公司汽车主机厂资源和行业资质 计划推动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拓展[5] - 交易旨在利用上市公司平台紧跟市场趋势 提升业务质量[5]
第八届“毕马威中国汽车科技50榜单”揭晓
证券日报网· 2025-09-18 16:51
行业战略与竞争力 - 中国汽车业正聚焦“AI+汽车”技术突破以构筑核心竞争力 [1] - 行业需避免技术同质化陷阱 加大研发投入并联合AI企业及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 [1] - AI技术需融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辆能耗管理等核心场景以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 [1] 市场地位与全球影响 - 中国汽车行业强势崛起 凭借对创新的持续投入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元产品 [1] -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1]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重塑国内市场格局 并引领国内品牌出海 [1] 行业整合与标杆企业 - 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处于行业整合阶段 [1] - 第八届“毕马威中国汽车科技50榜单”聚焦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成熟与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 [2] - 榜单入选企业代表中国汽车产业突破低效竞争的技术实践方向 并通过构建创新网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绿色升级树立高质量发展标杆 [2]
浦东打造“全球AI逐梦者的家园”
观察者网· 2025-09-18 15:33
项目愿景与定位 - 开创国内首个融合无人车、智能船、无人机与eVTOL的水陆空全域联动智能交通网络,打造“出行即体验”的未来范式 [1] - 构筑“科技感、想象力与烟火气并存”的未来之城,以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生活服务三大类智能场景为引领 [3] - 打造“烟火气与未来感并存”的24小时AI不夜城,通过教育、医疗、商业、文旅等场景的智能化布局,为市民带来沉浸式生活体验 [6] - 旨在成为全球AI逐梦者的家园,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技术突破的策源地、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和生态繁荣的示范地 [8] 核心应用场景 - 在智趣潮玩街区融合智能导购、动态生成式橱窗与无感支付,打造“白天是商都、夜晚是秀场”的未来商业体验 [1] - 重新定义车载交互体验,基于AI大模型让汽车座舱更智能、更懂人,使汽车成为具有情感交互能力的智能伙伴 [4] - 应用场景将持续迭代,扩展至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让AI技术成为改变千行百业的“基座” [6][8] - 通过AI应用商店、AI展厅、AI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模力盒·智能综合空间”,汇聚全球尖端智能产品,提供沉浸式交互体验 [7] 产业生态与支持体系 - 模力社区作为首个垂类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已形成楼上楼下邻居即是产业链伙伴的紧密生态 [6] - 为全球AI创业者提供“政策+空间+资本”打包支持,特别是对早期创业团队,帮助企业验证技术、对接资本、拥抱市场 [7] - 联动浦东全区6.9万卡智算资源与20亿元链接基金,为技术应用落地提供强大支撑 [8] - 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链接基金整体规模20亿元,由高瓴创投与浦东创投联合发起,专注于泛AI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旨在培育AI独角兽项目 [9]
从历届评选看行业竞争价值升维 第八届毕马威中国汽车科技50榜单重磅揭晓
智通财经网· 2025-09-17 20:37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超过1500万辆,均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 [1]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速超过40%,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1] - 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3] 政策与市场环境 - “两新”政策继续有序实施,叠加企业新品供给更加丰富,有助于拉动汽车消费持续增长 [1] - 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着力推动创新要素跨境高效流动,构建“长三角制造+虹桥服务+全球市场”开放新模式 [2] - 上海市闵行区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牵引,多管齐下招引汽车整车、研发设计、零部件供应等企业入驻 [2] 技术发展趋势 - 行业聚焦“AI+汽车”技术突破,将AI技术融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辆能耗管理等核心场景 [3] - 智能驾驶正从依赖硬件传感器的“感知流”转向更依赖AI算法与数据的“认知流” [4] - 大模型驱动的自然交互和座舱体验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4] - 新能源车天然具备智能化优势,未来汽车将朝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方向发展 [7] 竞争格局演变 - 中国车企正从“技术输入方”转变为“技术输出方”,国际品牌开始利用中方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上的优势反哺其全球战略 [4] - 企业战略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技术、品牌和生态服务成为新的竞争维度 [4] - 行业处于整合阶段,需避免技术“同质化”陷阱,加大研发投入以构建差异化优势 [3] 行业峰会与榜单 - 毕马威中国发布第八届“汽车科技50榜单”,覆盖整车及部件、自动驾驶、座舱及车联网、出行与交通等多个赛道 [5][6] - 榜单聚焦具有突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成熟与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代表中国汽车科技核心阵容 [5][6] - 榜单入选企业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等举措,为行业树立高质量发展标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