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价竞争
icon
搜索文档
双十一低价激战提前开锣:电商平台各藏心机,战线一年更比一年长
华夏时报· 2025-10-11 07:57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晓 北京报道 作为观察下半年消费趋势的重要窗口,每年的双十一大促都是电商行业集体面临的严峻考验。但身在其 中的参与者们,却并不期待这场考验尽早结束。 10月9日,抖音电商和京东的双十一大促相继正式开始,分别比去年早了9天和5天,苏宁易购则将双十 一大促连上了"国庆档",天猫双十一大促虽然比去年晚了一天开启,但也比去年晚三天结束。 在战线越来越长背后,性价比依然是近年来各个消费市场的重要考量维度。伴随国补等一系列刺激消费 政策持续落地,低价依然是今年双十一消费热潮的最大关键词,但电商平台们显然各有自己要完成的小 目标。 战线越拉越长 作为电商平台年底的一场集体硬仗,双十一大促的战线一年更比一年长。 "现在付订金,晚上零点开价,双十一全程保价。"10月8日,北京消费者小王在抖音电商某家电品牌的 直播间中被主播这样的反复承诺打动。支付了20元订金后,随着次日零点抖音双十一大促正式开启,在 他领完国补和平台补贴后,原本售价约2700元的产品便宜了约560元,降价幅度超过20%。 低价背后的不同选择 看起来,低价依然是今年双十一大促的主旋律之一。电商平台们也都力求让发券、 ...
9.9包邮要成历史?从免邮到凑单30元,多花的钱换来了什么服务?
搜狐财经· 2025-10-05 12:49
行业模式转变 - 过去依赖快递行业低价竞争支撑的9.9元包邮模式难以为继 [3] - 快递单票收入持续下滑 2024年上半年全国均价从8.1元降至7.5元 头部公司顺丰单票收入从16元降至14元 [7] - 未来纯低价包邮将减少 快递服务将出现分层 按需选择成为趋势 [5] 行业竞争格局 - 快递行业陷入“囚徒困境” 企业不敢率先涨价 导致低价竞争 [7] - 行业开启整合洗牌 2021年极兔收购百世 2022年京东收购德邦 [11] - 监管部门于2025年7月介入 召集主要快递公司座谈 试图遏制恶性价格战 [9] 服务与成本结构 - 低价竞争导致末端服务品质下降 快递员每单收入不足1元 影响服务积极性 [9] - 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有助于行业升级 如投资先进分拣设备 改善末端网点补贴和售后服务 [13] - 合理的价格体系使消费者能根据物品价值选择不同层级的服务 提升整体购物体验 [15]
多地叫停一口价特惠订单,网约车如何反“内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7:01
多地政策调整 - 西安自8月19日起全面暂停一口价及特惠价等低价营销行为 严禁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 [1] - 广东清远 河南开封 江西鹰潭等地相继出台类似政策 禁止平台以一口价模式强制司机接单 [1] - 西安下架违规网约车10000余辆 包括首批6426辆及第二批3655辆营转非车辆 [5] 平台抽佣与收入状况 - 滴滴出行和T3出行将抽成上限降低至27% 曹操出行抽成上限降至22.5% [5] - 河南郑州网约车单车日均毛收入约210元 部分从业人员月净收入不足4000元 [4] - 海口全职驾驶员日均上线时间约13小时 扣除抽成后日均营运流水为200-290元 [4] 司机收入与工作条件 - 司机反映平台抽佣比例持续走高 早期月入过万现收入不增反降 [3] - 福建司机遭遇疑似阴阳订单 拼车乘客支付24.7元司机仅得12.83元 抽佣超50% [3] - 司机提高收入主要依靠延长出车时间 西安司机称政策后收入略有提升但相差不大 [2] 乘客行为变化 - 乘客通过跨界营销活动使单次通勤成本降低逾30% [1] - 低价模式普及重塑用户价格预期 难以接受动态计价或传统出租车定价 [2] - 30公里内通勤花费低于自驾油费 闲时优惠券和顺风车服务进一步降低成本 [2] 平台业绩表现 - 滴滴一季度核心平台交易额突破千亿 净利润同比大幅上涨 [7] - 滴滴二季度总交易额1096亿元同比增长15.9% 中国出行业务GTV为825亿元增长12.2% [7] - 国内订单量同比增长12.4%至33.76亿单 调整后EBITA盈利25亿元 [7] - 曹操出行上半年营收94.56亿元 同比增长53.5% [8] 行业监管与整治 - 西安对滴滴和曹操出行未如实记录培训记录的行为立案处罚 [5] - 妥妥E行因接入无证车辆违规派单且未上传数据被行政处罚并通报 [5] - 多地要求平台停止低价竞争 禁止通过一口价或低于成本价方式变相强制司机接单 [6] 行业生态问题 - 低价策略挤压司机利润空间和工作条件 引发服务质量与安全监管隐忧 [1] - 司机在平台生态中缺乏议价权和选择权 面临订单分流效应挑战 [6] - 行业需解决算法黑箱和议价能力失衡问题 可通过公开定价规则及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实现 [8]
为什么“禁止网约车一口价”既伤乘客,也伤司机?
凤凰网· 2025-08-26 18:27
网约车市场政策与竞争动态 -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于8月18日发布通知,要求各网约车平台从8月19日0时起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原因是驾驶员投诉低价营销扰乱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2] - 江西鹰潭、浙江宁波、河南开封、广东清远等多地交通部门也通过会议或约谈平台要求杜绝恶意低价竞争,保护驾驶员利益,但西安是罕见明确宣布“全面暂停”的城市[2] - 西安市网约车司机密度在全国排名第三,其监管举措可能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2] 低价竞争与内卷的界定 - “内卷”概念核心特征包括缺乏市场增长空间和无法实现技术升级,导致内耗,而通常的低价竞争若伴随市场扩大或创新则不属于内卷[5] - 网约车价格降低是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伴随市场扩大,例如相比传统出租车价格更低且服务更多样化[6] - 低价竞争可通过降价-市场扩大-产品升级形成正向循环,并非必然导致内卷化[7] 一口价订单的市场作用 - “一口价”订单为乘客提供价格确定性和低成本选择,同时平台可通过算法优化减少纠纷和管理成本,提高调度效率[16] - 网约车平台提供多种出行服务选择,包括特价拼车、特惠快车、专车等,价格区间覆盖广泛,满足不同乘客需求[7] - 禁止一口价可能导致乘客需求下降,总单量减少,例如济南等地此前整治后出现单量减少的情况[11] 司机收入与市场供需关系 - 网约车司机收入根本由其他行业收入水平决定,而非自身劳动付出,同时价格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而非司机劳动[1][12] - 部分全职司机排斥一口价订单,但兼职司机多不排斥,司机群体出现分化,全职司机可能因服务分下降影响接单[11] - 网约车司机月收入可达万把来块,吸引大量从业者,表明收入水平相对可观[11] 监管政策的影响与挑战 - 部分监管部门将网约车市场视为传统出租车市场的扩展,但两者在技术形式和市场本质上已完全不同[14][15] - 平台抽成下降存在空间,例如2024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但政策不统一且多变增加平台成本和调整难度[17] - 直接禁止一口价减少乘客和司机选择权,并非解决内卷问题的最佳策略,需转变监管思路[17] 行业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 - 网约车平台为双边规模收益平台,算法优化可降低履约成本(如空驶和等待成本),并通过低价吸引更多乘客[15] - 平台系统、算力和算法优化已基本完成,若不再进行大规模补贴战,抽成下降具备条件[17] - 市场容量扩大使分工细化,出现多种出行服务,价格差异大,低价单成为市场不可避免的特点[15]
每经热评︱快递涨价别只“涨费用” 服务提质才是“硬道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6 15:21
快递行业价格调整与服务升级 - 广东、浙江等地多家快递公司对电商客户启动调价 广东作为重点调价区域 单件快递调价幅度在0.3元至0.7元之间 同时设定1.4元/单的底线价 商家反馈快递费每单上涨0.4元 经营成本明显增加[1] - 商家增加的成本大概率会间接转移至消费者 快递涨价不应是最终目的 服务提质才是关键[1] 行业竞争与经营状况 - 快递市场长期存在量价倒挂问题 快递公司采用低价换量竞争策略 业务量持续增长但利润空间未同步提升[1]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956.4亿件 同比增长19.3% 但快递单票收入逐月下降 多家企业跌破2元大关 增量不增收矛盾突出[1] - 金华(义乌)市、广州市等快递产粮区低价竞争明显 价格与利润空间压缩至接近极限 行业陷入为抢订单而压价 因压价而降质的恶性循环[2] 基层运营与服务质量 - 低价竞争压力通过快递公司总部传导至末端环节 挤压基层网点与一线从业人员生存空间[2] - 部分快递公司以罚代管的粗放式管理模式 导致基层网点利润持续缩水 快递员派费长期难以提升[2] - 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导致服务积极性下降 服务质量滑坡 引发消费者投诉率攀升 形成低价-低质-投诉多的负面循环[2] 政策支持与税务优化 - 监管部门持续关注快递行业健康发展 国家邮政局等部门明确反对内卷式竞争 通过依法依规整治推动末端服务质量改善[2]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新规 明确快递服务统一按6%税率征收增值税 此前跨区域运输环节有时按9%税率缴纳 新规降低企业税务成本 为服务提质预留资源空间[3] 行业发展趋势 - 推动重点区域快递价格理性回归 减少非理性低价件量只是表面功夫 真正关键在于让上涨价格与提升服务质量相匹配 实现价质相符[2] - 快递市场陷入卷价格、抢市场困境 本质是长期高度同质化竞争结果 企业需通过差异化服务吸引客户[3] - 快递公司需明确责任主体地位 摒弃低价竞争策略 聚焦业务运营优化、运力系统升级、服务模式创新等核心领域 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3]
经观社论|“反内卷”别只跟价格较劲
经济观察报· 2025-08-24 16:48
核心观点 - 行业反内卷不应简单依赖行政或协会主导的涨价令 不当价格干预可能释放错误供需信号并延迟产能出清 [1][4] - 反低价竞争需遵循公平竞争审查及反垄断框架 避免形成价格卡特尔 [3] - 治理内卷需从根本上强化市场机制 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和消除不正当竞争 而非仅表面限制低价 [4][5] 行业现象与政策动态 - 西安市交通管理部门叫停网约车"一口价""特惠价" 多个行业协会通过自律公约抵制低价竞争和低于成本倾销 [2] - 部分行业在反内卷过程中出现涨价现象 推手包括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 [2] 价格竞争的本质与治理边界 - 并非所有价格竞争均属内卷式竞争 仅"低于成本的价格战"应被反对 [2] - 价格干预需严格遵循价格法流程 避免任性决策 行业协会自律不可触及反垄断红线 [3] 市场环境与行业案例 - 当前经济面临需求不足问题 非市场化涨价行为难以持续 [3] - 以光伏行业为例 多晶硅涨价将传导至组件企业及下游发电集团 但电力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并网价格走低 下游承受能力存疑 [3] - 终端消费行业如电商快递 消费者支付意愿和能力制约涨价空间 [3] 治理路径与长效机制 - 反内卷核心在于恢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需解决不正当竞争 政府不合理补贴及行业准入限制等问题 [4] - 需通过市场化手段淘汰低效产能 畅通退出渠道 从而自然推动价格回升和企业利润改善 [4] - 治理内卷需系统性方案和长期调整 无法一蹴而就 [5]
“反内卷”别只跟价格较劲
经济观察网· 2025-08-23 07:15
行业反低价竞争政策动态 - 西安市交通管理部门叫停网约车一口价和特惠价等低价营销 [1] - 多个行业协会通过反内卷倡议书或自律公约抵制低价竞争和低于成本倾销行为 [1] - 部分行业在反内卷过程中出现价格上涨现象 推手包括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 [1] 价格竞争的法律与经济框架 - 只有低于成本的价格战才属于应反对的内卷式竞争类型 [1] - 反低价竞争需符合公平竞争审查 价格法和反垄断法框架 [2] - 价格干预需避免拍脑袋决策 防止形成价格卡特尔 [2] 当前经济环境对价格的影响 - 需求不足是价格战持续的重要背景 [2] - 非市场化涨价行为在需求不足环境下难以维系 [2] - 以光伏行业为例 产业链涨价压力需由下游电力市场消化 [2] 反内卷的根本解决路径 - 反内卷关键在于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和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 [3] - 单纯价格干预可能释放错误供需信号 延迟产能出清节奏 [3] - 需要解决不正当竞争 政府不合理补贴和行业准入限制等系统性问题 [3] 市场竞争机制恢复的长期性 - 恢复市场配置资源能力需要系统性调整方案 [3] - 部分问题涉及领域广 存在时间长 需要较长时间调整 [3] -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既需要紧迫感也需要足够耐心 [4]
负债率超8成仍分红38亿,格力“死对头”二次冲击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07-30 18:06
公司IPO进展 - 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于7月16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并于近期获得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 此为继1月15日首次递表后的第二次申请 [1] - 公司曾于2016年在新三板挂牌 但因市场流动性不足及融资功能有限于2017年摘牌 2018-2023年接受东方证券上市辅导计划在上交所上市但未提交申请 [2] - 本次港股IPO前已完成成立境外控股公司 股权转移及向独立第三方发行少量股份等准备工作 [2] 市场地位与竞争格局 - 按2024年空调销量计算 公司为全球第五大空调提供商 市场份额达7.1% 排名第一的美的集团市场份额为27.5% [9] - 2022-2024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全球前五大空调公司中最高 [9] - 公司长期采用低价竞争策略 曾引发与格力空调的持续法律纠纷 包括专利侵权及能效虚假宣传等争议 [4][5][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95.28亿元、248.32亿元、297.59亿元 复合增长率显著 2024年较2022年增长52.39% [8][10]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4.42亿元、24.87亿元、29.10亿元 2024年较2022年增长101.80% [8][10] - 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21.3%、21.8%、21.0% 显著低于美的(26.42%)、海尔(27.80%)及格力(29.43%)同期水平 [10] - 净利率从2022年7.4%提升至2023年10.0% 2024年略降至9.8% [12] 研发与运营效率 - 2022-2024年累计研发费用不足20亿元 2024年研发费用为7.10亿元 研发费用率2.39% 远低于格力(4%)、海尔(3.95%)及美的(3.77%) [11] - 存货周转天数从2022年62.1天升至2024年66.6天 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25.2天升至30.3天 [12] - 2024年家用空调营收259.04亿元 中央空调营收32.24亿元 合计占总营收97.88% 业务高度集中 [14] 资本结构与股东活动 - 资产负债率长期高位运行 2022-2024年分别为88.3%、78.8%、84.1% 2025年第一季度为82.5% [12][13] - 同期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31.90亿元、20.29亿元、24.70亿元及8.31亿元 [13] - 2024年宣派一次性股息37.94亿元 占2022-2024年净利润总和的55% 实际控制人郑坚江家族分得约36.52亿元 [14] - 股权高度集中 IPO前奥克斯控股持股96.36% 郑坚江持有奥克斯控股85%股权 [14] 海外业务与销售渠道 - 2022-2024年海外销售收入分别为83.86亿元、104.12亿元、146.81亿元 占总收入比例从42.9%升至49.3% [15] - 海外收入中超80%来自ODM贴牌业务 2022-2024年ODM业务收入分别为68.81亿元、85.03亿元、119.37亿元 自主品牌占比不足20% [15] - 线上市场份额下滑 2024年美的、格力、小米占据线上销量前三 合计市场份额73.0% 奥克斯跌至第五 [16]
外卖大战中的餐饮商家:订单量涨了、净利率也降了
经济观察网· 2025-07-19 14:31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对餐饮行业的影响 商家经营压力 - 外卖订单中商家需支付约40%的费用,包括技术服务费、配送服务费、推广费等,以一份30元订单为例,实际收入大幅缩水 [2][6] - 参与补贴活动的商家面临毛利率下降50%甚至亏损,不参与则导致排名下降和订单减少 [3][11] - 中小餐厅堂食营业额骤降,例如广州某木桶饭餐厅日均营业额从6000元降至1000元,堂食收入最低仅500元/天 [5][6] 行业连锁反应 - 餐饮设备回收量激增,广州某回收商10天内回收42家门店设备,相当于去年同期半个月的量 [4][8] - 连锁品牌如甜啦啦订单量增长120%但未盈利,乡村基等选择不参与补贴以维持经营底线 [11][12] - 肯德基、麦当劳、茶颜悦色等头部品牌均未参与此次补贴活动 [12] 行业协会与监管回应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倡议抵制"内卷式"补贴,指出低价竞争威胁行业可持续发展 [13] - 中国烹饪协会批评平台补贴导致外卖价格低于堂食,挤压实体店生存空间 [13]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要求规范促销行为并理性竞争 [14] 长期行业生态 - 餐饮行业依赖实体店信任度,纯外卖专门店模式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 [15] - 低价策略短期内提升订单量,但长期可能损害商品质量与服务标准 [13][16] - 多方呼吁构建平台、商户、消费者共赢生态,避免"多输"局面 [13][14]
多地叫停网约车无序低价竞争,不得强迫司机接“一口价”订单
南方都市报· 2025-07-18 18:26
行业竞争现状 - 网约车行业正陷入低价竞争泥淖,多地政府约谈平台要求整改[1] - 广东清远、江西鹰潭、浙江宁波等地约谈滴滴、花小猪、高德等平台,指出存在订单价格偏低、抽佣高、派单规则随意调整等问题[2][3] - 聚合平台订单占比达36%(2.79亿单/7.70亿单),但存在未核验许可信息问题,清远市非合规订单主要来自聚合平台[2][5] 监管要求与整改 - 严禁平台通过"一口价"、低于成本价、特惠单等方式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3][4] - 要求平台制定科学价格体系,停止优惠券/降价里程等恶意竞争手段,运价调整需提前公示[3][4] - 平台需清退不合规车辆/驾驶员,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接入平台的基本信息及投诉处理情况[2][3] 市场供需数据 - 全国网约车平台达385家,5月订单量7.70亿单(环比+5.9%)[5] - 司机小时收入(IPH)从2023年31元降至2024年27元,降幅12.9%[5] - 广州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13.92单,日均营收359.02元(较年初400元下降);成都日均订单14.85单,日均营收335.4元[6][7] 行业转型趋势 - 曹操出行、嘀嗒出行等已上市,T3出行、享道出行启动港股IPO,多数企业仍亏损[7] - 平台加速布局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海外市场拓展[7] - 行业从野蛮增长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未来或向平台寡头化、服务分层化、运力智能化发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