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猎鹰重型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贝佐斯追赶马斯克:新格伦号二飞能否扳回一局?
36氪· 2025-11-14 17:41
新格伦号火箭NG-2任务成功 -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号”重型火箭于11月13日成功发射并执行第二次轨道飞行任务NG-2,火箭成功进入太空,助推器在大西洋的无人着陆平台上安全着陆 [1] - 助推器回收是实现火箭部分可重复使用目标的关键步骤,回收后的助推器经整修后可多次执行发射任务 [1] - 本次发射任务的核心使命是将美国宇航局的ESCAPADE双火星轨道探测器送往火星,这是NASA五年来首次重启火星探测任务 [3] 新格伦火箭的研发历程与技术特点 - 新格伦火箭的研发始于2015年,但其核心技术BE-4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发工作早在2011年就已开始,从公布设计到2025年实现首飞耗时九年 [4][5][9] - 火箭设计方案经历多次重大演进,最终确定为两级构型,第一级配备七台BE-4发动机,第二级采用两台BE-3U氢氧发动机,所有关键部件均由公司自主设计和制造 [5] - 作为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运载火箭之一,新格伦火箭高98米,直径7米,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近地轨道运力估计可达70吨以上,并配备约22米超长整流罩 [5][11] 蓝色起源的公司战略与哲学 - 公司秉持“循序渐进,勇往直前”的座右铭,与SpaceX“快速试错”的激进风格形成鲜明对比,选择了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 [4][9] - 公司发展资金主要来自创始人杰夫·贝佐斯通过出售亚马逊股份进行的持续注资,这种独特的资金支持方式使其能够坚持长期主义 [6] - 2021年后,随着贝佐斯全职投入并引入亚马逊的高效运营文化,公司研发进程显著加快,例如2023年任命前亚马逊高管戴夫·林普担任CEO,推行“客户导向”理念 [8] 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格局 - 在运载能力上,SpaceX的星舰在可回收模式下低轨道运载能力达上百吨,远超新格伦火箭,后者更适合大型卫星和空间站模块的发射任务 [11] - 在复用策略上,星舰目标是实现助推器与上级的完全复用,而新格伦号目前仅第一级设计可重复使用,第二级为一次性使用,但公司已启动“Jarvis 项目”研发可复用上级 [11] - 猎鹰重型火箭是新格伦的另一强劲竞争对手,其一级回收技术已相当成熟,自2018年以来已完成11次任务,新格伦在系统可靠性上仍待提升 [14] 新格伦火箭的未来任务规划 - 计划于2026年1月执行“蓝月探路者1号”任务,搭载公司自主研发的“蓝月”Mark1型着陆器原型在月表实现精准软着陆,作为NASA商业月球载荷服务计划的一部分 [16] - 2026年中期将为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部署首批49颗互联网卫星,尽管同属贝佐斯创立,但两家公司运营独立 [16] - 按照规划,新格伦火箭每年将执行最多8次发射任务,即使共乘载荷未就绪也会按计划发射且不追加费用,形成以发射时效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17]
李剑威:中国可回收火箭的进展以及深蓝航天的实践
钛媒体APP· 2025-10-21 19:23
SpaceX发展历程与商业模式 - 公司成立于2002年,早期发展艰难,2008年第四次发射成功前现金流仅剩两个月,濒临破产[3] - 2008年9月猎鹰一号第四次发射成功挽救公司,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与马斯克注资2000万美元[3] - 2015年前发射频次极低,2010年、2013年仅发射2次,最多一年4次[3] - 2015年可回收技术成熟后业务分为两大板块:发射服务与通讯业务(星链)[3] - 2015年12月21日首次实现陆地回收,成为里程碑事件[7] - 发射次数从2015年的4次增长至2024年的134次,增长近40倍,目前每12小时可完成一次发射与回收[4] - 回收后火箭经处理11周后可再次发射,公司保有不到30枚猎鹰九号火箭,凭借高复用率理论年发射能力接近300次[4] 可回收技术带来的成本革命 - 猎鹰九号火箭原造价约6000万美元,通过回收一级火箭(成本占比超70%)和整流罩(成本占比约8%)可回收近80%的成本[4][5] - 回收部件可重复使用30次,每次发射成本降至原来的四分之一,毛利率超80%[5] - 与传统不可回收火箭相比性价比优势巨大:猎鹰重型报价约9700万美元运载64吨,NASA的SLS火箭造价10亿美元运载70-80吨,性价比为传统火箭10倍[5] - 单位发射成本从传统火箭每公斤1万-2万美元降至猎鹰九号的3000美元以下,未来有望降至500-1000美元[5] - 技术突破路径从基础测试起步,先研发单发动机缩比火箭进行垂直起降测试,高度从1.8米逐步提升至700多米,再研发接近入轨级别的一级火箭进行公里级高度测试[7] 市场份额与财务表现 - 从送入太空质量来看,SpaceX占比超90%,远超中国的8%[6] - 公司年发射次数约为中国全年约70次的两倍[6] - 公司估值已超4000亿美元,预计两三年内可能突破万亿美元,未来有望成为市值超5万亿美元的企业[6] - 2023年公司收入达80亿美元,经营利润率超30%;2024年收入增长至130亿美元,增幅超50%[6] - 实现回收技术前估值约10亿美元,2015年1月估值增至120亿美元,如今估值接近5000亿美元,较120亿美元翻约40倍[7] 中国运载火箭发展现状与差距 - 中国运载火箭发展起步较早,1971年长征一号将东方红卫星送入太空,衍生出多系列型号[9] - 主力型号包括长征二号系列(近地轨道运力约2吨)、长征三号、四号、六号系列以及新一代长征七号、八号、十二号、九号等[9] - 与SpaceX猎鹰九号相比,中国火箭在成本控制和制造周期上差距明显,单发费用和每公斤发射成本均约为猎鹰九号的3倍[6] - 国内过去十年对可回收技术的认知经历转变,早期存在争议,认为回收技术会损耗燃料、减少载重,未必划算,直至2023年所有火箭公司才达成共识液体可回收是商业火箭的未来[8] 中国可回收火箭技术进展 - 目前中国已有5家实体在液体可回收火箭领域开展高空回收实验,技术进度整体处于SpaceX 2014年中的水平,落后约11年[10] - 蓝箭航天完成了10公里级回收实验并实现发动机重启;某企业完成10公里级实验,尝试75公里级实验暂未成功;星际荣耀进行过几百米级实验;深蓝航天、箭元科技等企业也参与其中[10] - 未来半年至8个月将迎来关键节点:蓝箭航天与深蓝航天计划在明年一季度前发射可回收版本液体火箭[11] - 若发射与回收成功,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可回收技术的里程碑事件[11] 深蓝航天技术路线与规划 - 公司聚焦星云一号与星云二号两个火箭型号,星云一号计划春节前完成发射并同步开展回收实验,为中型火箭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13] - 星云一号改进型已研发中,采用更大推力发动机,运载能力可替代长征二号丙火箭并使用清洁煤油推进剂[13] - 星云二号火箭已进入投产阶段,发动机推力从20多吨跃升至130吨,起飞重量超1200吨,具备一箭36星能力,预计2027年首飞,目标将每公斤发射成本从5万元降至1万元左右[14] - 技术路线选择煤油体系,认为同推力下煤油火箭所需空间比甲烷火箭少30%,且煤油火箭回收性能更优[16] - 核心竞争力在于垂直整合与发动机自研,借鉴SpaceX路线,从自研小推力发动机起步,目前已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技术[17] - 公司拥有火箭总体设计、大幅变推力发动机研发、可控着陆控制系统、3D打印增材制造(发动机85%以上部件重量采用3D打印)等全链条技术能力[18]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展望 - 今明两年国内多家商业火箭公司将迎来发射爆发期,未来两年内朱雀三号、星云一号改进型等1-2个型号有望实现入轨回收,技术差距将缩小至约10年[19] - 预计2026年有火箭公司启动上市进程;2027-2028年入轨回收将成为头部公司基础能力,领先企业年发射次数有望突破10次[20] - 到2030年国内航天发射重量需较当前提升10倍,需发射超1万颗卫星,商业火箭公司有望形成产业集群[21] - 2028年底前国内商业火箭单位成本有望低于猎鹰九号[21] - 行业爆发点在于哪家企业能率先稳定实现火箭回收并大幅降低成本,一旦突破发射次数与重量将呈现陡峭增长曲线[28] - 火箭公司的核心目标是在2028年具备规模化生产大吨位、低成本可回收火箭的能力[29]
地面系统出现问题,“星舰”取消第十次试飞
观察者网· 2025-08-25 08:51
发射计划与故障 - 星舰第十次试飞任务在发射前30分钟因地面系统故障暂停 [1] - 原定发射前的开发进展直播已被取消 [2] - 类似地面系统故障可能在几天内解决 [2] 星舰系统与技术路线 - 星舰为完全可复用重型运载火箭系统 由超重型运载火箭和星舰飞船组成 [2] - 系统设计运载能力超百吨载荷 [2] - 计划取代猎鹰9号 猎鹰重型火箭及龙飞船执行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任务 [2] 测试进展与行业观点 - 2023年星舰已出现数次事故 包括飞行途中解体及点火测试爆炸 [4] - 部分业内人士质疑技术路线可行性 [4] - 另有观点认为事故频发与激进测试和改进同步进行的开发路径相关 [4] 战略定位 - 星舰是公司月球和火星航天计划的核心载具 [2]
输麻了!特朗普遭“3连败”,堂堂美国总统,干不掉一个马斯克
搜狐财经· 2025-07-24 12:44
特朗普政治危机与马斯克影响力 - 特朗普近期遭遇三重打击:爱泼斯坦案件舆论危机、健康问题质疑、美联储政策博弈失败 [3][9] - 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公开质疑特朗普政府在爱泼斯坦案件中的透明度,引发公众舆论震动 [9] - 美联储拒绝特朗普的货币政策施压,加息决策与白宫建议相悖 [9][10] 马斯克商业帝国的战略地位 - SpaceX已成为美国国防和航天领域"不可替代"的战略合作伙伴 [13] - "星链"卫星网络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和战时指挥,具备高度灵活性 [13] - 猎鹰重型火箭承担超过60%的美军和航天任务发射 [13] - 可回收火箭技术大幅降低成本,维持美国航天高频率任务 [13] 政府与企业关系重构 - 审查报告显示取消SpaceX合同将危及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 [13] - 马斯克通过科技创新和资本整合挑战传统政治体制 [13] - 成立"美国党"计划聚集技术精英力量,打破两党垄断 [13] 权力结构变迁 - 科技巨头已具备影响国家战略走向的能力 [5][7] - 特朗普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打压马斯克但遭遇失败 [11][13] - 马斯克代表资本与政府新型互动模式的崛起 [5]
马斯克星链卫星大批坠落!
证券时报· 2025-06-10 17:19
星链卫星坠落事件分析 - 太阳活动加剧导致星链卫星坠落速度远超预期 研究显示地磁活动与卫星坠落速度呈正相关 [2] - 2020-2024年间共583颗星链卫星坠毁 其中2024年单年损失316颗 占比达54% [2] - 70%卫星在中等/弱磁暴期间坠落 可能与持续时间长导致的轨道缓慢侵蚀有关 [3] 太阳活动影响机制 - 太阳活动周期约11年 当前处于高峰期 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引发磁暴 [3] - 磁暴加热上层大气导致膨胀 增加卫星飞行阻力 最终脱离轨道 [3] - 研究团队分析2019-2024年523颗卫星轨道数据 证实该影响机制 [2][3] SpaceX业务发展 - 星链计划部署4.2万颗卫星 总投资约300亿美元 覆盖航空/海运/偏远地区互联网 [4] - 2024年预计总收入155亿美元 其中Starlink贡献80亿美元 占比62% [4][5] - 用户数量达460万 预计2025年增至780万 收入将达118亿美元 [5] 公司运营数据 - 2023年完成134次火箭发射创纪录 2025年目标提升至170次 [4] -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显著降低发射成本 占据全球发射市场主导地位 [4] - 最新估值达3500亿美元 2024年完成12.5亿美元内部股票回购 [5] 融资与投资情况 - 累计完成13轮融资超60亿美元 最新融资来自Founders Fund的46亿美元基金 [5] - Alphabet财报显示对SpaceX投资产生80亿美元未实现收益 [5] - 主要收入来源为火箭发射服务(含NASA 11亿美元)和Starlink业务 [4][5]
SpaceX将超车NASA! “钢铁侠”重回商业航天正轨
第一财经· 2025-06-04 22:28
SpaceX营收与增长 - SpaceX今年营收预计达到155亿美元(约1114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年的46亿美元增长两倍多 [1] - 预计明年商业航天收入将超过NASA整体预算11亿美元 [1] - 星链业务今年收入预计从78亿美元增长至123亿美元,占SpaceX总收入近80% [11] - 公司估值达3500亿美元,马斯克否认最新4800亿美元估值的说法 [11] 星舰项目进展 - 星舰每次发射成本目前为1亿美元,目标降至1000万美元 [4] - 计划2026年有50%机会向火星发射星舰并搭载机器人 [5] - 2028年开始在火星建造基地,2033年目标发射500个星舰着陆器 [1][5] - 星舰尚未完成完整成功发射任务,今年已遭遇3次试飞失败 [6] 发射能力与市场地位 - 2024年完成134次发射(132次猎鹰9号+2次重型猎鹰),创下纪录 [4] - 今年计划发射170次,平均每两天一次,已完成62次商业发射 [4] - 五年前年发射仅25次,现在平均每两到三天一次发射 [5] - 已成为NASA核心供应商,累计获得超过150亿美元合同 [6] 生产与基础设施 - 计划每年生产1000艘星际飞船,平均每天3艘 [2] - 正在建设超大组装厂房,可能成为世界最大建筑之一 [2] - 第三代超重型火箭及星舰计划年底发射,2026年实现轨道加油演示 [5] 竞争对手动态 - 蓝色起源"新格伦号"火箭完成首次试飞,一级火箭回收失败 [9] - 蓝色起源计划部署3200颗卫星建设"柯伊伯计划"宽带网络 [9] - SpaceX星链已部署约6000颗卫星,最终目标4.2万颗 [10] 行业趋势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今年突破2.5万亿元 [8] - 中国多款新型商业火箭将在2025年迎来首发 [7] - SpaceX通过快速迭代和容忍失败的开发模式取得成功 [7]
商业航天研究报告2024
泽平宏观· 2024-12-15 23:01
商业航天与太空经济的重要性 - 商业航天是国家航天能力的延伸,聚焦市场化机制和商业化盈利,在卫星通讯、星链发射、太空补给等领域形成有力补充[2] - 21世纪下半叶太空观光、深空探测、外星移民等太空经济项目或迎需求爆发,参与全球商业航天竞争是航天大国的必由之路[2] - 轨道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商业航天是占领稀缺轨道资源的最佳选择,例如SpaceX星链占全球在轨卫星超60%[4] - 全球在轨工作航天器达9850个(2023年),其中通信卫星占71%,对地观测卫星占14%,美国6736个、欧洲1275个、中国892个[4] - 航天事业从冷战"太空竞赛"转向"太空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商业航天承载全球化合作使命[6] SpaceX超越NASA的核心因素 - 2023年SpaceX完成98次发射(占全球44%),部署1984颗星链卫星,运送1600吨载荷(占全球80%)[7] - 研发效率对比:SpaceX研发速度是NASA两倍,成本仅NASA十分之一;项目超支幅度1.1%(NASA为90%),超支频率50%(NASA为90%)[10][12] - 成本控制突破:NASA航天飞机运输成本27万美元/公斤,SpaceX降至1410美元/公斤[12] - 工程师文化驱动:采用消费级部件替代专业设备(如龙飞船门闩降本98%),超标准验证物理模型[12][14] - DARPA风险投资赋能:早期获得国防订单和NASA合作,累计获135亿美元订单完成技术积累[16][18] 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历程 欧美阶段 - 1961年首颗商业卫星发射,1980年法国阿里安空间成为首家商业发射公司[19] - 2008年SpaceX猎鹰1号首飞,2012年首次私营企业完成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19] - 2023年维珍银河首次送乘客进入太空,2024年SpaceX星舰助推器回收标志私营技术领先国家项目[19] 中国阶段 - 2015年民营资本开放,"北京二号"启动商业航天;2018年首枚民营亚轨道火箭发射成功[20] - 2023年中国67次发射(世界第二),商业发射26次成功率96%;2024年朱雀三号完成垂直起降试验[20]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预计2025年实现"月月有发射",推动全产业链闭环[21] 全球航天竞争格局 - 2023年全球发射223次(历史新高),总质量1490吨,中美俄占70%以上发射量[22][24] - 中美主导发展:中国长征系列十年发射增长3.3倍,SpaceX猎鹰系列从3次增至96次(2023年)[24] - 运载能力对比:长征12号LEO运载12吨,SpaceX猎鹰重型达63.8吨,星舰远期规划超250吨[26] - 商业航天三巨头:SpaceX(可回收技术)、蓝色起源(太空旅行)、维珍银河(旅游服务)[26] - 中国代表企业: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中科宇航(一箭26星纪录)、天兵科技(闭式循环发动机)、银河航天(卫星互联网)[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