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鹰9号

搜索文档
科创板新政护航商业航天产业
上海证券报· 2025-07-09 01:53
科创板新政对商业航天的影响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新政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新的上市选择机会 有望加快上市进程 [5] - 新政精准化解商业航天企业的盈利痛点 商业航天科创企业开始积极评估适用性 [5] - 上市退出预期明确 一级市场投资热情被调动 原有股东追加投资 新机构接洽增多 [5] - 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多地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8] - 上交所召开商业航天产业企业座谈会 明确传达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企业的支持态度 [8] 商业航天企业现状与融资情况 - 天仪研究院2024年营收超2亿元 估值超过40亿元 融资金额近10亿元 尚未实现盈利 [7] - 商业火箭公司主要依靠地方资本融资 上市将拓宽直接融资和退出渠道 激发社会资本积极性 [9] - 深蓝航天已完成多轮融资 正在接洽B5轮融资 资金用于全链条产业基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11] - 微纳星空中标8亿元"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 计划完成10颗遥感微小卫星星座研制与发射组网 [14] - 头部火箭公司均已完成股改 星际荣耀最早进入辅导备案 火箭公司预计年内加快上市进程 [8] 商业航天技术进展与商业化前景 - SpaceX已发射超7500颗"星链"卫星 覆盖全球超500万用户 2023年起开始盈利 2025年预计营收155亿美元 [10] - 我国"千帆星座"和"国网星座"计划形成超1万颗卫星组成的巨型星座 批量组网建设序幕拉开 [13] - 深蓝航天预计2024年底前完成星云一号首飞入轨任务 2025年全面开启商业化运营 [13] - 天仪研究院形成垂直一体化模式 涵盖卫星制造、运营管理、数据处理和应用 需持续投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 [11] - 商业航天企业关键在降本 许多企业已沉淀成熟技术 需关注真正实现成本突破的公司 [14] 行业挑战与风险 - 商业航天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 我国当前仍处在投入阶段 [11] - 火箭公司部分发射任务除技术验证外 也为给投资人交代 需防止压力下动作变形 [11][12] - 商业航天企业专业壁垒高 人才稀缺 尤其是核心技术团队 资金短缺影响股权激励 [12] - 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星际荣耀均发生过发射失利事件 产业需对失败宽容和更强安全监管 [12]
2015年6月28日:猎鹰9号爆炸,马斯克的“至暗时刻”
搜狐财经· 2025-06-28 10:38
猎鹰9号火箭爆炸事件 - 2015年6月28日猎鹰9号火箭在升空后第139秒爆炸 事故导致价值数千万美元的火箭损毁 并损失2500公斤运往国际空间站的物资 [1][4][6] - 事故直接原因是第二级氦气罐固定支架断裂 该支架设计承重4500千克 但实际在900千克负载下即断裂 断裂后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爆炸 [8] - 支架采用碳纤维缠绕不锈钢结构 在极端高压低温条件下提前断裂 从异常出现到爆炸仅持续0.893秒 [8] - 事故造成数亿美元经济损失 是公司自2002年创立以来遭遇的重大挫折 [8] 事故调查与影响 - SpaceX迅速成立34人事故调查委员会 成员来自NASA/FAA/洛克希德等机构 三周后公布调查结果 [8] - 事故引发全球媒体关注 舆论对私营航天可靠性提出质疑 但部分声音支持公司从失败中学习 [10] - 事故促使公司加强质量控制 后续所有火箭支架均经过严格测试 [10] 后续发展与行业启示 - 公司仅用半年时间即恢复发射 2015年底成功将11颗卫星送入轨道 [10] - 此次事故成为公司技术改进的重要转折点 后续实现火箭回收等关键技术突破 [10] - 事件促使整个航天行业重新审视"低成本航天"的可行性 引发对工程学边界的思考 [10]
美媒:贝索斯要和马斯克抢美政府航天订单
环球时报· 2025-06-27 06:34
公司与政府关系 - 蓝色起源创始人贝索斯本月至少与特朗普会谈两次,首席执行官戴夫·林普也与白宫幕僚长会晤 [1] - 蓝色起源高管试图争取更多政府合同 [1] - 贝索斯邀请特朗普参加其在威尼斯的婚礼 [3] - 蓝色起源高管担忧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密切关系影响公司获取政府合同 [3] - 特朗普撤销对马斯克支持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提名,并暗示可能打击马斯克商业利益 [3] 行业竞争格局 - SpaceX与蓝色起源的航天竞赛已持续多年 [3] - SpaceX"猎鹰9号"火箭持续执行卫星发射及国际空间站人员运输任务,"星舰"火箭进行试飞 [3] - 蓝色起源推进"新谢泼德"火箭第13次载人飞行,研发"新格伦"火箭 [3] - SpaceX获得美国太空军司令部59亿美元合同,蓝色起源仅获得24亿美元订单 [3] - 蓝色起源需要证明其轨道火箭能可靠、定期发射以赢得政府订单 [3]
卫星互联网行业运载火箭深度报告(二):火箭总运力提升拐点已至,建议关注相关产业链进展
民生证券· 2025-06-26 18: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是中国商业火箭真正拐点,发射工位数量及效率提升,25、26年是新一代可回收火箭首飞验证大年,未来重载火箭研发稳步推进,低轨通信星座部署为商业火箭行业带来巨大市场需求 [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新一代商业火箭将密集首飞,我国正处于火箭总运力大幅提升前夕 - 政策推动火箭产业商业化发展,“国家队”推进旗下商业火箭公司成立,民营火箭发射次数占比提升,但目前大型星座仍由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因民营火箭运力与可靠性无法满足卫星载荷要求 [1][8][20] - 2025年是我国空间发射能力提升的拐点,发射工位数量及效率提升,在建、规划发射工位将形成“沿海 + 内陆”互补发射网络;25、26年是民营及国家队可回收火箭首飞验证大年,若试飞成果积极,27 - 28年商业火箭发射次数将提升、成本大幅降低,重载火箭研发也在稳步进行 [2][23][33] 他山之石:SpaceX猎鹰九号领跑全球火箭发射,星舰试飞紧锣密鼓 - 可回收复用火箭突破后,SpaceX发射次数激增,2024年其发射次数占美国发射总数的87.34%、全球发射数量的52.47%,猎鹰火箭单位发射价格降低,成本降至1500 - 3000美元/公斤区间 [40][41] - 星舰致力于实现完全可回收,通过“筷子夹火箭”捕获回收降低成本,试飞验证了快速发射、迭代技术路线可行性,目前正在验证V2版本及有效载荷部署,目标成本为每公斤10 - 100美元 [47][48] 我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巡礼 - 蓝箭航天是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基于自研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朱雀三号计划2025年下半年首飞,目标降低发射成本 [61] - 东方空间实行“引力”三步走战略,引力一号2024年首飞,引力二号预计2025年首飞,引力三号预计2027年首飞 [67] - 天兵科技是商业航天领域领先企业,天龙二号2023年首飞,天龙三号预计2025年试飞,性能对标猎鹰9号 [76][78] - 星河动力是国内首家掌握500km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能力和成功开展商业组网卫星发射的私营航天公司,智神星一号计划2025年8月底首飞,谷神星二号计划2025年上半年首飞 [80][82] - 深蓝航天主打“星云”系列可回收复用火箭,“星云 - 1”预计2025年完成发射 - 回收任务 [84] - 星际荣耀是商业运载火箭领先企业,双曲线一号2019年首飞,双曲线二号2023年实现国内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复用飞行,双曲线三号计划2025年底首飞、2026年实现复用飞行 [87][89] 投资建议 - 行业投资建议:低轨通信星座部署为商业火箭行业带来巨大市场需求,2025年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展确定性强,建议关注信科移动、震有科技、上海瀚讯、海格通信、九丰能源、斯瑞新材、高华科技、超捷股份 [3][93] - 信科移动:从事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制定等业务,背靠中国信科,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保持标准制定领先优势,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9亿元、1.08亿元、2.54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94][95] - 震有科技:业务涵盖公网和专网通信领域,在卫星核心网领域有独特优势,预测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4亿元、1.48亿元、2.35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96][97] - 上海瀚讯:是军用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设备供应商,是千帆星座通信分系统供应商,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8亿元、1.89亿元、3.06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99][101] - 海格通信:是无线通信和北斗导航领域龙头,前瞻布局多个创新领域,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74亿元、8.33亿元、9.95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104][107] - 超捷股份:长期致力于紧固件等产品研发销售,2022年收购成都新月进军航空航天机加工领域,2024年商业航天业务实现盈利,后续单枚火箭结构件价值量有望提升 [108][109] - 九丰能源:是清洁能源综合服务提供商,签约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特燃特气配套项目,2025年液氢产品实现独家配套供应,积极开展二期项目准备工作 [111] - 高华科技:研发生产传感器及传感网络系统,产品应用于航天、轨道交通、冶金等领域,2024年航天市场稳定增长,开拓商业航天领域客户 [116][117] - 斯瑞新材:致力于高端应用领域产品研发销售,建设“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为商业航天行业服务,产品有多个客户 [118]
高天伟:九机并联、发射工位试车,这次实验为啥是“终极大考”?
观察者网· 2025-06-21 09:22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试车成功 - 公司成功实施朱雀三号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 最大推力接近800吨 是我国截至目前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试车 [1] - 试验中火箭一子级被固定在试车台 点燃全部9台发动机进行持续40余秒测试 首次在发射工位进行商业火箭试车 [1] - 这次试验是我国可复用火箭首飞前的关键节点 检验了火箭和发射工位技术状态 为商业航天验证经济高效新举措 [1] 多机并联技术分析 - 多台发动机并联是火箭回收不可或缺的技术 可显著节省成本 美国SpaceX猎鹰9号采用9台发动机并联设计实现精准着陆 [4] - 火箭起飞时需要所有发动机工作 着陆时仅启动少数发动机 单台发动机推力调节范围有限 多机并联设计满足不同需求 [9] - 我国长征10号 长征12号A/B 朱雀三号 天龙三号等可重复使用火箭型号都采用多机并联设计 [9] 试验技术突破 - 首次成功进行7台以上发动机并联试车 首次完成新一代可复用火箭完整一子级点火试验 [5] - 试验考察了9机并联和发射工位试车两大关键技术看点 [3]
“梦舟”飞船头顶一根逃逸塔,证明了美国先进中国守旧吗?
观察者网· 2025-06-20 08:12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技术解析 核心观点 - "梦舟"飞船采用逃逸塔设计并非技术落后,而是工程最优解,在载人航天任务中优先确保航天员安全[4][6][17] - 逃逸塔系统在响应速度、分离可靠性和冗余设计上具有不可替代优势,尤其适合中国当前航天任务的高安全性要求[7][8][10] - 美国NASA新一代"猎户座"飞船同样保留逃逸塔设计,推力达40吨级,高度近5米,证明该技术仍是深空探索的可靠选择[6][17] 逃逸系统技术对比 逃逸塔方案优势 - 逃逸塔可在火箭点火故障时0.3秒内启动,实现"拔萝卜"式快速分离,独立完成转向、开伞、软着陆全流程[6][7] - 系统解耦设计:正常任务中逃逸塔可抛弃,不增加飞船死重;故障时独立运作不受其他系统影响[12][14][17] - 采用固体推进剂,相比液体推进剂毒性更低,存储运输安全性更高[14] 集成推进器方案特点 - 载人"龙"飞船8台"超级龙"推进器需全程携带,单台推力7.1吨,总重达1.5吨,形成持续性死重[12][14] - 2019年地面测试中因推进剂管路泄露导致飞船爆炸,暴露高集成系统的连锁风险[14] - 设计初衷包含推进着陆功能,后因技术不成熟改为降落伞回收,导致系统功能冗余[12][15] 技术路线选择逻辑 中国航天发展策略 - "梦舟"采用"逃逸抓总"模式,飞船系统同时承担逃逸与救生职能,技术整合度高于传统设计[10] - 现阶段优先确保任务成功率,逃逸塔方案可分离测试验证,风险容忍度接近零[17][19] - 未来技术成熟后可能转向集成推进,但需建立在系统闭环和风险可控基础上[17][19] 商业航天差异化路径 - SpaceX为适应高频发射需求,选择紧凑型设计,逃逸系统复用率达10次以上[15] - "猎鹰9号+龙飞船"组合定位低轨运输,与"梦舟"载人登月任务存在根本差异[15][17] - NASA在载人登月任务中坚持逃逸塔设计,反映深空探索与近地轨道任务的安全标准差异[6][14][17] 工程哲学与舆论认知 - 舆论关注点易被视觉元素误导,实际工程评价标准应为系统可靠性和逃生成功率[4][19] - "梦舟"设计体现中国航天"稳-冗余-可控"的工程哲学,在技术积累期保持战略克制[17][19] - 逃逸塔高度5米级的设计经过气动优化,在最大动压逃逸阶段能保持姿态稳定[8][10]
马斯克在美国到底有多大影响力?美军离了他可能玩不转
搜狐财经· 2025-06-15 16:27
特朗普与马斯克关系恶化 - 特朗普公开表示与马斯克关系破裂 不再购买特斯拉电动汽车 [1] - 特朗普威胁撤销美国政府与马斯克签署的军事服务合同 [1] - 特朗普抱怨拜登政府给予马斯克过多军事合同导致财政损失 [1] 马斯克军事服务的成本优势 - 猎鹰9号火箭军事发射报价9000万美元 比商业发射贵50% 但仅为波音/洛克希德马丁价格的1/3 [3] - 星链卫星网络显著提升美军通信效率 费用大幅低于传统商业卫星 [3] - 联合发射联盟(波音/洛克希德合资)此前垄断市场 单次发射成本高达3亿美元 [4] 星链系统的军事应用价值 - 星链可改造为导弹预警卫星和反导拦截器 是"金穹"反导系统的关键技术 [5] - 其他航天公司无法在价格和产能上满足反导系统需求 [5] - 美军已依赖星链实现全球宽带通信 特别改善海军及海外驻军作战效率 [3] 星舰火箭的军事运输潜力 - 星舰不锈钢火箭可执行亚轨道运输 1小时内从美国本土运送100吨物资至第一岛链 [7] - 美军考虑将其作为西太平洋海空通道被切断时的应急运输方案 [7] - 试验场改造已启动以支持星舰军事运输测试 [7]
什么原因导致印航787空难;洛杉矶44名移民被捕点燃全美怒火;专家称中东处于“最危险”时刻| 一周国际财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4 19:09
中东局势升级 - 伊朗发动四波导弹袭击回击以色列,中东地区处于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最危险时刻[9][17] - 美军协助以色列拦截伊朗导弹,萨德反导系统参与行动[9] -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WTI原油周涨超10%,布伦特原油周涨超13%[43] - 纽约期金连涨3天突破3450美元/盎司,现货黄金周涨3.69%[43][44] 印度航空787客机空难 - 印度航空波音787-8客机坠毁致279人遇难,仅1人生还[18] - 飞机黑匣子数据显示起飞阶段未能正常升空,部分起落系统异常[24] - 波音787-8此前因液压泄漏和襟翼故障多次取消航班[20][21] - 专家分析坠机可能与高温环境有关,飞机起飞时气温超37摄氏度[24] 零售巨头探索稳定币 - 沃尔玛、亚马逊等跨国企业探索在美国发行自有稳定币[25][27] - 稳定币可降低支付手续费成本,实现更快速结算[27] - 这一举措可能对传统银行业造成威胁[27] SpaceX联邦合同审查 - 白宫审查SpaceX总额约220亿美元的联邦合同[30] - SpaceX承担去年美国84%卫星发射任务,Starlink卫星占美在轨运营卫星总数65%[31] - 审查源于特朗普与马斯克的公开矛盾[30] 美国移民政策影响 - 大规模驱逐无证移民或致美国GDP损失1.7万亿美元[33][40] - 可能导致近100万本土工人失业,建筑业或流失150万工人[36][37] - 加州移民人口占比28%,劳动力三分之一依赖移民[34]
马斯克“星链”卫星突然大批坠落,发生了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6-12 22:17
星链卫星坠落现象 - "星链"卫星坠落数量急剧增加,2020年坠落2颗,2021年78颗,2022年99颗,2023年88颗,2024年高达316颗 [3] - 2025年1月坠落数量超过120颗,平均每天4颗以上 [3] - 已发射的8000多颗"星链"卫星中约每15颗就有1颗坠落 [3] 太阳活动影响 - 2020-2024年太阳活动处于第25周期上升和高峰阶段,比上一周期更强烈 [6] - 太阳活动预计2025年达到峰值,导致高层大气受热膨胀、密度增加 [6][7] - 太阳风引发磁暴使电离层大气密度上升,卫星阻力成倍增加 [7][9] 卫星运行机制 - "星链"卫星设计寿命约5年,最低轨道高度约300多公里 [11][9] - 强烈地磁暴期间卫星从280公里高度坠落时间比平静期缩短10-12天 [11] - 太阳风暴可使卫星寿命减少20%,轨道预报误差从100米增至1公里 [11] 卫星星座规模与成本 - "星链"计划由4.2万颗卫星组成,截至2025年5月有7578颗在轨运行 [14][15] - "星链"V2 Mini卫星成本80万美元,V3卫星成本120万美元 [14] 环境与安全问题 - 卫星再入大气层释放的氧化铝可能导致严重臭氧消耗 [15] - 2024年8月加拿大发现2.5公斤"星链"残骸,为目前唯一未完全烧毁案例 [15] - 科学家呼吁加强太阳活动剧烈时期的监测和碰撞预防 [15]
出大事了?马斯克才遭遇星链卫星大批坠落,龙飞船发射又无限延期
搜狐财经· 2025-06-11 20:30
SpaceX龙飞船发射任务延期 - SpaceX龙飞船发射任务遭遇无限期延期 原计划用于执行国际空间站任务的Ax-4飞船因波音宇航员被困事件被调换 新飞船用于执行Ax-4任务[1][3][4] - 发射任务最初计划5月29日进行 因飞船未通过飞行前检查的线束和降落伞袋内有湿气 延期至6月8日[6] - 6月4日SpaceX再次宣布延期至6月11日 因猎鹰9号火箭出现液氧泄漏问题 最终因泄漏问题未解决而取消发射[9][11] 星链卫星大规模坠落 - 2020年至2024年期间共有1190颗低地球轨道卫星坠落 其中583颗为星链卫星[11] - 2024年有316颗星链卫星在大气层中烧毁 NASA警告太阳活动增加可能导致更多卫星坠落[14] - 太阳第25个周期将在2025年达到巅峰 地磁暴可能加速星链卫星坠落[15] 印度载人航天任务影响 - 印度为本次任务投入54.8亿卢比(约4.59亿元人民币) 任务经验将应用于2027年首次载人航天任务[16] - 任务延期对印度航天计划造成重大影响 原计划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两周任务并进行60项科学实验 其中印度主导7项[17] - 印度ISRO多次发布预警 但任务仍不断延期 可能影响其2027年载人航天计划和后续空间站建设[19][21] 航天任务延期常态化 - 美国波音星际客机飞船曾因强制发射差点酿成太空灾难 SpaceX吸取教训不会强制发射[19] - 美国和印度航天任务延期已成为常态 需理性看待[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