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鹰9号
搜索文档
SpaceX后第二款:蓝色起源新格伦火箭首次成功回收
观察者网· 2025-11-14 17:44
蓝色起源“新格伦”火箭发射成功 -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新格伦”重型运载火箭于北京时间11月14日4时55分成功发射并完成一级火箭海上回收[1] - 此次发射是“新格伦”火箭的第二次发射,并首次实现一级火箭海上回收,使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火箭回收技术的企业[3] - 火箭成功将NASA的火星探测器ESCAPADE等有效荷载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后约34分钟完成部署[6][7] “新格伦”火箭技术规格与任务细节 - 火箭高98米,直径7米,起飞推力1750吨,近地轨道运力4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力超过13吨[6] - 火箭一级由7台BE-4液氧甲烷发动机驱动,设计可重复使用多达25次,二级配备2台BE-3U发动机[6] - 本次发射搭载了NASA的ESCAPADE火星探测器和卫讯公司的技术演示设备,探测器计划于2027年9月抵达火星[6][7] 全球商业航天竞争格局 - “新格伦”火箭的成功发射使蓝色起源具备与SpaceX竞争的能力,后者目前主导全球发射市场[5] - SpaceX高管对此次发射表示祝贺,凸显行业对可回收火箭技术进展的关注[5] - 中国商业航天公司积极发展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计划于11月中下旬首飞,有望成为中国首款投入运营的可回收火箭[8][11] 中国可回收火箭研发进展 - 朱雀三号火箭已进入首飞关键准备阶段,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其设计融合了猎鹰9号与星舰的特性[8][11] - 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火箭目标在2025年底前首飞,计划支撑每年60次以上高频发射任务[11] - 长征十二甲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与九州云箭联合研制,同样预计2025年底前首飞[11]
可回收火箭发展30年,为什么只有中美在竞跑
36氪· 2025-11-12 15:43
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场与火箭回收系统建设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用于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海上回收系统于2025年10月正式开工建造,预计2026年底交付,该系统将具备动力定位、远程遥控、无人操作等能力,为中国商业火箭提供海上回收公共服务平台[1] 中国可回收火箭技术进展 - 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运载火箭顺利完成首飞任务第一阶段,下一步将挑战火箭回收技术,预计2025年内实现首飞,标志着中国在可回收运载技术上逐步缩短与全球领先者的差距[1] - 中国航天企业如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深蓝航天等正在加速推进可回收火箭技术,部分已完成公里级垂直起降测试[11] - 中国民营火箭企业集体发力,从“能不能造火箭”进化到“能不能回收火箭”的新阶段,多数企业计划在2025年前后实现首飞或关键技术验证,目前最明确的是朱雀三号已官宣年内首飞[29] 全球可回收火箭技术格局 - 全球可回收火箭领域呈现三级分化:美国以SpaceX猎鹰9号独占鳌头并实现商业化运营,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完成亚轨道回收;中国多家企业并进;欧洲、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家基本停留在论证阶段[11] - 自2015年猎鹰9号首次成功回收至今近十年,全球仍未出现第二款真正成熟的可回收火箭[10] 可回收火箭技术路线 - 垂直起降回收(VTVL)是目前最主流、最成熟的方式,代表为SpaceX猎鹰9号,通过发动机反推减速实现精确着陆,中国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也采用此路线[14] - 垂直起飞、水平降落/水平起飞、水平降落(VTHL/HTHL)方式依靠机翼滑翔返回,代表为美国航天飞机和X-37B空天飞机,优点是着陆平稳、重复使用率高,但系统庞大、维护成本高[15] - 有翼助推器回收(Boosters with Wings)指助推器带可展开翼面,返回时可滑翔,代表为欧洲Callisto和中国在研方案,技术复杂度高仍处试验阶段[16] - 降落伞/气囊回收方式历史最早、门槛最低,但控制精度低、难以多次复用,基本已被淘汰[17] - 空中捕获/直升机回收方式使用直升机在半空中钩住带伞火箭,代表为火箭实验室“电子号”,因操作风险高、成功率低,该公司已转向新方案[18] - 塔臂/机械臂/网面捕捉是最新兴方式,代表为SpaceX星舰超重型助推器,由塔臂在空中夹回火箭,优点是无须着陆支架、节省重量与燃料,但要求控制精度极高[19] 可回收火箭技术挑战 - 火箭回收技术挑战包括四个“精确”:精确制导(高超音速下实时计算返回轨迹)、精确控制(用栅格舵和反推发动机调整姿态)、精确减速(发动机点火时机和推力大小分毫不差,最终以不到2米/秒速度着陆)、精确抗扰(在狂风中保持平衡)[21][22][23][24] - 实现火箭回收需要四项关键技术协同突破:发动机的“油门艺术”(推力深度节流和精确调节)、空中的“杂技表演”(栅格舵、RCS、发动机摆动三套系统无缝切换)、毫秒级的“大脑运算”(导航系统实时规划最优轨迹)、经得起“千锤百炼”的身躯(材料与结构能重复使用20次以上)[25][26] 可回收火箭商业价值与历史案例 - SpaceX通过火箭回收复用将发射成本从行业平均6000万美元降到1500万美元左右,宣称已将发射成本降低到传统火箭的十分之一[7][8] - 美国麦道公司DC-X试验火箭在1993年至1996年完成12次成功飞行测试,最高飞到3140米,但因1996年着陆事故及当时预算限制、发射市场需求小、技术不成熟等原因,NASA最终放弃该项目[4] - SpaceX猎鹰9号在2015年12月实现轨道级火箭首次陆地回收,2017年3月实现“二手”火箭成功发射并再次回收,证明技术可形成商业闭环[7]
“朱雀三号”液体可回收火箭11月中下旬首飞 马斯克盛赞
搜狐财经· 2025-11-10 10:10
中国液体可回收火箭进展 - 朱雀三号火箭计划于11月中下旬进行首飞 有望成为中国首款投入运营的可回收运载火箭[1] - 朱雀三号是全球首款全不锈钢液氧甲烷火箭 采用不锈钢+甲烷组合 注重复用寿命和未来可扩展性 技术路线与SpaceX星舰相近[1] - 朱雀三号发射成本目标为每公斤20000元以内 与猎鹰9号约3000美元/公斤的成本基本持平[1] 国际评价与竞争潜力 - SpaceX创始人马斯克评价朱雀三号巧妙融合了猎鹰9号架构与星舰的部分特性 具备挑战现有可复用火箭市场格局的巨大潜力[3] - 马斯克预测如果进展顺利 朱雀三号有望在5年内超越猎鹰系列火箭[3] 行业竞争格局 - 除朱雀三号外 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计划于年底首飞[5] - 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预计在12月首飞 显示中国可回收火箭领域进入密集研发与测试阶段[5]
华西证券:低轨卫星拐点已至 国内组网加速
智通财经网· 2025-11-07 16:39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低轨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遵循“先登先占”的国际规则,近地轨道仅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成为中美竞争的战略焦点 [1][2] - 全球申报的低轨卫星总量已超过10万颗,远超轨道总容量,其中SpaceX申请了4.2万颗,亚马逊Kuiper计划部署3236颗,中国星网GW星座申报约1.3万颗,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规划部署约1.5万颗 [2] - 从实际部署看,差距悬殊:SpaceX累计发射已突破10000颗,在轨运营8600多颗,而国内在轨低轨卫星仅约300余颗 [1][2]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与时间表 - 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分配有严格时限,立项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第12年要完成50%,第14年必须完成100% [2] 发射运力与技术发展 - 火箭运力是关键指标,SpaceX猎鹰9号近地轨道运力为22.8吨,中国长征八号运力仅7吨,双方运力差距较大 [3] - 国内商业火箭发展迅猛,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多家民营公司已成功完成入轨发射,其中星河动力已成功开展19次商业发射交付 [3] - 可回收火箭技术是降本关键,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致力于降低发射成本,朱雀三号计划在2025年底前进行入轨级首飞 [3] 成本下降趋势 - SpaceX通过规模化制造已将单颗卫星成本控制在50万美元以下,发射成本因火箭回收技术而大幅降低 [4] - 中国卫星制造产业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批量生产,正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单星成本差距,卫星平台成本占比降低,核心成本将集中于有效载荷 [4] 应用市场前景 - 低轨卫星通信正与地面5G网络深度融合,2025年联发科与欧洲太空总署成功完成全球首次符合3GPP R19规范的5G-Advanced卫星宽带实网连线,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奠定基础 [5] - 人工智能与低轨卫星结合催生智能卫星系统,英伟达已将H100 GPU送入太空,谷歌“捕日者计划”预计2027年将两颗搭载TPU的原型卫星送入轨道,可摆脱电力和散热瓶颈 [5] 国内组网进展与模式 - 2025年国内发射进度加快,低轨卫星进入加速组网期,发射节奏明显加快,如7月30日长征八号甲发射06组卫星,9月27日长征六号甲发射11组卫星 [6][7] - 发射模式向高密度发展,千帆星座采用“一箭10星/一箭18星”模式,行业正突破批量化卫星生产和快速组网技术,从“单星定制”迈向“星座化部署”新阶段 [7] 相关公司 - 建议关注复旦微电(688385SH)、紫光国微(002249SZ)等标的 [8]
高天伟:朱雀三号首飞在即,马斯克点赞中国火箭有何深意?
观察者网· 2025-10-27 09:08
文章核心观点 - 马斯克评价朱雀三号火箭设计融合了猎鹰9号和星舰的特点,未来可能超越猎鹰9号,但达到其当前成熟度尚需约5年时间 [1] - 文章旨在探讨朱雀三号并非简单复制猎鹰9号,而是由市场和技术共同定义的地道中国解决方案 [4][12] 朱雀三号火箭产品特性 - 朱雀三号由蓝箭航天于2023年立项研制,是面向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的中大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计划今年内首飞并尝试回收一子级 [5] - 当前版本全长66米,箭体直径4.5米,整流罩直径5.2米,最大入轨运力11吨 [5] - 未来计划将火箭拉长至76米,入轨运力提升至20吨以上,目标成本低至每公斤载荷2万元人民币以内,约为猎鹰9号当前成本的60% [5] - 2024年10月,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包括燃料加注泄回、一子级10秒动力试车等飞行前质检测试,结果良好,是目前首飞准备最完备的国产可复用火箭 [7][9]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动态 - 除朱雀三号外,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航天科技的长征十二号甲等多款新型运载火箭也瞄准年内首飞,多数具备复用能力 [9]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火箭于2025年9月15日在山东海阳成功进行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冲刺年内首飞 [11] 朱雀三号与猎鹰9号的设计对比 - 外观相似性体现在一子级均采用9台发动机并联设计、支腿方式着陆以及接近的运力指标,这是市场和技术双重定义的结果 [12] - SpaceX的猎鹰9号与星链星座组合被认可为实现了时间、成本和服务品质最优组合的世界顶流水平 [14][15]
马斯克盛赞朱雀三号:能够击败SpaceX猎鹰9号
量子位· 2025-10-25 16:30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民营航天公司在可回收火箭领域取得加速突破,朱雀三号即将首飞[6] - SpaceX创始人马斯克评价朱雀三号有超越其功勋火箭猎鹰9号的潜力[2] - 马斯克预测中国航天在可回收火箭领域若一切顺利,5年内能追上SpaceX[3] 朱雀三号技术特点 - 朱雀三号采用不锈钢箭体搭配液氧甲烷发动机的配方[6][11] - 火箭直径4.5米,全长66.1米,起飞质量约570吨,起飞推力超过750吨[11] - 一子级配备9台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11] - 液氧甲烷方案具有燃烧彻底、不易积碳、适合多次点火和回收使用的优势[12] - 火箭设计为可重复使用,能在发射后自主高精度返回回收场实现软着陆[12] 朱雀三号项目进展 - 朱雀三号已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进入首飞倒计时[7][8] - 计划于11月进行入轨发射并尝试一子级回收试验[8] - 若首飞及回收试验顺利,该火箭将成为中国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可回收运载火箭[9] 成本与市场竞争力 - 猎鹰9号作为SpaceX经典可回收火箭,自2010年首飞至今累计发射超过500次[5] - 朱雀三号目标是将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20000元以内,与猎鹰9号约3000美元/公斤的成本基本相当[13]
抓紧放卫星,中国商业航天寻找商业化运营的“中国答案”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22 18:02
发射成本与供应链优势 - 中国商业火箭发射成本快速下降,力箭一号当前成本约为5万元/公斤,预计年底力箭二号成本将降至3万元/公斤左右[4] - 即使不可回收,力箭二号成本(约3万元/公斤)与SpaceX猎鹰9号可回收火箭成本(约2.1万元/公斤)差异不大,未来实现可回收后成本有望显著低于猎鹰9号[4] - 中国供应链体系具备分工细、响应快的优势,能通过规模效应快速摊薄成本,例如部分航天零部件报价近三年已下降20%[4] - 美国供应链体系更依赖长期合同和标准化流程,灵活性相对不足,降本途径有限[6] 星座组网进度与市场竞争 - SpaceX星链星座已发射卫星超过10000颗,而中国星网和千帆星座组网卫星数量仅达百颗量级,分别为超过100颗和108颗[1][7] - 国际电信联盟对卫星轨道和频率采用“先到先得”规则,申请后需在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9年内完成星座总规模的10%[8] - 中国GW星座需在2029年底前部署约1300颗卫星,2025至2029年间平均每年需发射约260颗卫星,任务艰巨[8] - 通信卫星组网是商业火箭领域最大需求,预计2026年中国发射通信卫星的单公斤报价能与SpaceX持平[1] 公司运营与发射能力 - 中科宇航通过优化火箭构型设计、自建供应链(如航电设备生产基地预计降低生产成本30%-40%)以及高频次发射来降本[9] - 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组装时间已压缩至三周,工作人员驻场时间从数月缩短至几天,采用滚动组装不同型号火箭的方式提升效率[9] - 力箭一号已成功将7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完成三次国际订单履约,国内外订单利润水平相近[3][4] - 国内商业火箭公司目前全部处于亏损状态,但力箭系列火箭发射频次提升,有望在未来三年实现盈亏平衡[8] 技术路线与行业前景 - 高载荷量、稳定可靠性和高频次发射能力是当前中国商业火箭的核心竞争力,而非可回收技术[1] - 可回收火箭仍被视为未来重要方向,力箭二号计划在2027年实现回收,其首飞为不回收型,目前已进入总测阶段[6] - 火箭的可靠性是获取市场订单的前提,发射失利需进行“归零”分析,区分技术、管理或供应链问题[10] - 商业航天产业链下半场聚焦地面终端运营与服务,证监会已为商业航天企业开辟科创板上市绿色通道,中科宇航、蓝箭航天等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11]
天兵科技启动上市辅导 商业航天迈向规模商用
经济观察网· 2025-10-18 09:42
公司动态 - 天兵科技已向证监会报送上市辅导备案 [1] - 公司于9月15日在山东海阳完成天龙三号火箭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 [1] - 此次海上热试车为国内商业航天首次 [1] - 试车成功为火箭年底实现首飞扫清障碍 [1] 产品与技术 - 天龙三号火箭高度达72米 起飞重量约600吨 [1] - 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7至22吨 [1] - 火箭具备一箭36星组网发射能力 [1] - 此次试车创下国内商业火箭发动机推力纪录 [1] 行业与市场 - 天兵科技的上市进程标志着国内商业航天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1] - 天龙三号火箭产品对标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 [1]
星际荣耀完成7亿元新融资,加速火箭量产与IPO进程
南方都市报· 2025-09-19 15:57
星际荣耀D+轮融资与资金投向 - 公司于近日完成D+轮融资首批资金交割,金额为7亿元人民币 [2] - 本轮融资由成都先进资本旗下基金领投,多家成都国资背景基金共同参与 [2] - 新注入资金将定向投入核心运载火箭产品研发与核心生产基地项目建设 [2] - 资金重点用于三方面:双曲线三号火箭后续研发与试验、成都双流区火箭生产基地建设、绵阳市发动机生产线建设 [2] - 成都双流区火箭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定位为集研发、生产、测试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2] - 该生产基地达产后将形成双曲线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年产20发的生产能力 [2] 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产品进展 - 双曲线三号是一款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 [3] - 火箭设计目标是为国内大规模低轨卫星星座提供高频次、低成本发射服务 [3] - 火箭各项研制工作稳步推进,已完成所有箭上和地面产品齐套交付,并已开始首飞箭总装工作 [3] - 首次飞行试验节点设定在2025年年底,将尝试完成入轨加海上回收全流程验证 [3] 市场背景与运力需求 - 国内卫星发射市场需求日益紧迫,G60千帆星座和GW星座未来计划发射卫星总数量超过两万颗 [4] - 庞大组网计划带来对运载火箭能力的巨大需求,目前以国家队为主的运力已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 [4] - 2025年以来,垣信卫星为千帆星座发起的数亿元发射服务采购曾多次因合格供应商不足三家而流标 [4] - 此情况暴露出商业航天领域存在运力瓶颈,即能承接大规模、高频次发射任务的商业火箭公司严重不足 [4] 行业资本化与IPO进程 - 公司目前正处于科创板上市辅导期内 [2][4] - 2025年6月,证监会发布新规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 [4] - 政策窗口开启后,自2025年7月以来已有数家商业航天公司进入A股上市辅导备案阶段 [5] - 除火箭制造企业外,产业链其他环节公司如微纳星空、屹信航天也在积极筹备上市 [5] - 公司于2020年底启动上市辅导备案,是国内最早明确A股上市计划的民营火箭公司之一 [5] - 行业头部公司已走完技术验证和产品研发初期阶段,亟需通过IPO获取资金支持批量化生产与市场拓展 [5] 行业展望 - 更多商业航天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模式 [6] - 公开市场资金支持将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发射成本,缓解国内运力瓶颈 [6]
6亿订单无人接:中国商业航天卡在“最后一公里”
虎嗅· 2025-09-07 17:52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瓶颈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民营火箭公司成熟产品不足 导致招标反复失败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尚未首飞的大运力液体火箭[1][4][16][17][21] 招标困境 - 上海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供给不足[2][3][14][15] - 招标拆分为两个包件:包件一要求4次一箭10星发射 预算6 16亿元 因供应商不足流标;包件二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最终蓝箭航天 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入围[13][14][26]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需在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14年内完成全部部署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申报总量超30000颗卫星 发射时间紧迫[3][6][7] 市场需求 - 卫星产业需求旺盛: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3][11] - 产业链上游景气度提升:铂力特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11][12][28] - 低轨星座需应对太空资源争夺:SpaceX星链计划已发射超1900颗卫星 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8][11] 运力差距 - 发射频率差距:中国2025年上半年35次发射 SpaceX同期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8][18] - 运载规模差距: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国内最大民营火箭引力一号仅4 2吨[18][19] - 成本与可靠性差距:SpaceX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国内报价6-15万元/公斤;猎鹰9号成功率99 43% 国内民营火箭近年多次失利[20] 技术路线 - 固液并举路线: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全球最大固体火箭纪录 主要服务小型卫星市场[22][23] - 直接研发液体火箭路线:天兵科技 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但尚未实现商业发射[24][25] - 三款重点液体火箭进展:朱雀三号完成九机并联点火试验(7542千牛推力) 天龙三号LEO运力17吨 力箭二号LEO运力12吨计划9月首飞[27] 基础设施与资本 - 发射场建设加速: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增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8] - 资本通道打开: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