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影级水下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布局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第一票仓”如何从供给侧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4 14:51
广东影视产业政策与科技赋能 - 广东发布"影视新政15条",围绕打造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建立选题库、激励机制、产业体系、科技应用资助、人才引进等形成高集成度政策 [1][2] - 政策提出对采用4K/8K/高帧率/AIGC技术且票房达3000万元的影片给予资金激励,并资助VR电影等新形态作品 [6] - 企业反馈政策降低动漫IP/动画制作成本,推动出海并吸引人才,如第七印象文化称出海资金奖励助力开拓海外市场 [6] 科技驱动影视制作革新 - 《哪吒2》特效由深圳洛克特制作,含1900个镜头,其中"撕裂海面"场景直径达5000米,海水动态模拟难度属动画电影最高级别 [5] - 鳍源科技全球首创电影级水下机器人,负重60公斤、续航2小时,可在1.5米/秒流速中稳定拍摄,已服务《蛟龙行动》等4部作品 [3][4] - AIGC渗透剧本创作/场景绘图/后期制作,参鑫影业立项VR电影,AI辅助分镜与绘图修改 [4][5] 产业基础与集群发展 - 广东2024年出品电影票房51.6亿占全国15.3%,但产业规模与经济地位不匹配,需提升作品影响力 [2] - 广深双核驱动:广州有近万家影视企业(珠影/博纳等),深圳龙岗集聚超200家企业(2024营收1.89亿) [7][9] - 深港国际影视基地已入驻20+团队,覆盖全产业链环节,实现"楼上楼下协作"降低用人成本 [9][10] 人才体系建设 - 行业痛点在于人才短缺导致企业生命力弱,如参鑫影业指出后期制作/技术运用滞后 [10] - 新政支持外引内培:头部机构设工作室、青年人才库、项目孵化留才,并覆盖职业技术工种培养 [11] - 专家建议加强梯队建设,需职业院校补充导演/编剧外的专业技术人才 [11]
场景驱动赋能龙岗智造
深圳商报· 2025-04-24 06:46
核心观点 - 龙岗区通过政府主导的场景创新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 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1][2][4] 企业产品创新 - 冠旭电子发布支持Wi-Fi传输的开放式耳机 实现AI语音笔记转写 同声传译和声音复刻功能 [1] - 鳍源科技首创电影级水下机器人 应用于《蛟龙行动》潜艇题材电影拍摄 [1] - 龙岗传统眼镜产业与云天励飞合作开发AI智能眼镜产品 重塑全球中高端眼镜产业版图 [1] 应用场景落地 - 煜禾森科技研发配送机器人在街头执行送货任务 [1] - 精锋医疗手术机器人在医院协助医生进行精准操作 [1] - 煜禾森移动机器人平台获化工巨头20台订单 合同总金额近2000万元 [2] 政府支持措施 - 2024年7月10日出台"我帮企业搭场景"和创建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应用示范区行动方案 [2] - 发布首批60个场景机会清单 构建"政策+场景+资源"三位一体服务体系 [2] - 成立全国首个区县级人工智能领域事业单位——深圳市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 [2] 产业发展目标 - 一年内落地不少于10个标杆场景 两年内落地不少于100个应用场景 [3] - 每年为不少于1000家次企业开展场景对接 [3] 产业基础优势 - 龙岗连续7年位居中国工业百强区榜首 [4] - 商事主体总量超过94万户 企业总量超过54万户 [4] - 拥有24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 为人工智能提供丰富应用场景 [4]
同创伟业机器人生态图谱浮出水面:全产业链覆盖
新浪财经· 2025-03-19 15:08
同创伟业机器人生态布局 - 公司自2015年起布局机器人赛道,已投资超过30家产业链企业,形成覆盖核心部件、技术层、整机、场景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生态矩阵 [1] - 核心部件层布局包括视觉感知(埃科光电、纳镜科技等)、运动控制(安培龙、华翼动力等)及人机交互(柏川数据、学泰科技)企业,夯实机器人"眼、手、脑"技术基座 [1] - 垂直场景层渗透工业、医疗、建筑等六大领域,投资天智航、行健智能等企业,推动机器人从"替代人力"向"创造新生产力"升级 [1] 投资逻辑与战略方向 - 投资逻辑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产业链协同生态,兼顾核心技术企业与系统级场景专家 [2] - 战略底层逻辑包括技术闭环(视觉/控制/交互互补)、场景穿透(电力/医疗等高壁垒领域)、平台赋能(被投企业间协同)三个维度 [4] - 典型案例:鳍源科技水下无人机实现专业救援与消费级应用双突破,并完成电影《蛟龙行动》400小时高难度拍摄 [2][4] 行业应用创新案例 - 工业领域:行健智能通过全栈自研实现免示教自动化,将产线改造周期从几周缩短至几小时 [3] - 消费领域:大漠大智控以AI无人机集群创造文化新需求,实现10197架无人机同步升空并打破吉尼斯纪录 [3] - 技术破圈效应显著,水下/空中机器人分别赋能影视创作与国际庆典,验证"科技+文化"融合价值 [2][3] 产业发展趋势 - 机器人产业进入"AI+场景"双爆发周期,技术商业化路径加速 [2] -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从单点技术突破向系统创新升维,生态协同成为竞争关键 [4] - 工业机器人提升传统制造效率(行健智能案例),消费级机器人创造新需求(大漠大智控案例),形成立体化产业图谱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