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
icon
搜索文档
哈尔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振兴,成果应用彰显澎湃动能
人民日报· 2025-11-17 06:01
重大科技突破 -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为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 可综合模拟九大类空间环境因素 已提供超2000次实验检测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铝基复合材料等硬核技术助力嫦娥六号任务 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国内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提供核心结构工艺方案 [2] - 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推进重大科技项目232项 成功突破高温钛合金制备 大型冲击式水轮机转轮等84项产业关键技术 [2] - 德沃科技"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电驱高速精密播种机"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获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创新生态与成果转化 - 正式启动环哈尔滨工业大学 环哈尔滨工程大学 环黑龙江科技大学 环哈尔滨兽医研究所4个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 [3] - 4个生态圈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163家 2025年1—10月达成技术交易194项 合作资金达4.5亿元 [3] - 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2025年1—10月新成立聚伦激光 智视觉等企业18家 累计培育企业48家 吸引50多名高端人才创业 [3] - 灵巧手 碳纤维滑雪装备等数十项成果在哈尔滨落地应用 30余家在培企业将分批入驻产业园区 3年内预计产值超50亿元 [3] 创新主体培育 -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3年增速超40% 2024年完成1412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推荐 总数达3041家 较2020年增长1.5倍 [4] - 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县域全覆盖 安天科技 万鑫石墨谷等一批企业成长为行业标杆 [4]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较2020年增长7.5倍 [4]
告别“靠天吃饭”,我国已用上模拟极端宇宙环境的“地面空间站”
齐鲁晚报· 2025-10-03 22:31
项目概况 -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被誉为“地面空间站”,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 [2] - 装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设,历时19年,于2024年通过国家验收 [2] - 装置占地面积接近50个足球场大小,位于黑龙江哈尔滨 [2] 技术能力与水平 - 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全球领先 [4] - 是全球规模最大、模拟因素最多、功能最全的空间环境效应研究平台 [5] - 能够综合模拟真空、辐照、弱磁等九大类空间环境因素 [4] - 其零磁空间实验室成功模拟出比外太空还微弱50万倍的极端磁场环境,展现出国际领先的“中国精度” [7] - 科研团队将设计指标0.2纳特自我加压至0.02纳特,追求世界第一 [9] - 建设中团队突破了零磁场分析设计、多环境因素模拟实验舱等15项关键核心技术 [16] 核心设施与模拟能力 - 直径5米、三层楼高的大型真空模拟舱(“巨型微波炉”)在全球首次精准复现了三维地球磁层的等离子体环境 [11] - 该装置能在地面“再造”太阳风暴,模拟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 [11][13] - 20米长的高速粉尘加速器能将比发丝还细的太空粉尘加速到每秒70公里,模拟太空粉尘对航天器的撞击 [15] - 装置将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宇宙级真空、强电磁辐射等浩瀚星空环境“压缩”于一方天地 [16] 应用成果与贡献 - 作为面向全球开放的科研共享平台,已累计为国内外科研团队提供超过6万小时的实验服务 [4] - 2024年投入使用以来,已成功支撑中国空间站、嫦娥六号、北斗导航卫星等十余项国家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 [18] - 为中国载人登月工程提供从材料到组件的关键测试评价 [18] - 已与国内300多家单位合作,推动了2000多个国产宇航元器件的研发 [18] 历史传承与发展 - 今天的“地面空间站”是航天前沿的“实验室+孵化器”,其奠基者是20世纪90年代亚洲最大、技术最复杂的空间环境模拟器KM6 [21] - KM6由老一代哈工大人主导研制,是模拟高真空、超低温、太阳辐射三大太空环境的关键装备,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背后不可或缺的“地面验证基石” [21][23] - KM6建设初期面临国外技术封锁,国内工业技术条件薄弱,团队从炼钢、轧制到焊接全部自主完成,直径12米的密封法兰精度要求极高(12米直径的不平度不能超过1.5毫米) [25][27][29] - 团队在稻田旁的民房里驻扎三年,两个春节未能回家,KM6于1998年一次抽真空试验成功,保障了1999年神舟一号顺利升空 [31][33]
告别“靠天吃饭” 我国已用上模拟极端宇宙环境的“地面空间站”
环球网资讯· 2025-10-03 20:19
项目概况 -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位于哈尔滨,面积接近50个足球场大小,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 [3] - 该项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设,历时19年,于2024年通过国家验收 [3] - 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全球领先,是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科研共享平台 [3] 技术能力与领先性 - 装置能够综合模拟真空、辐照、弱磁等九大类空间环境因素,揭示其对材料、器件、系统及生命体的影响规律 [3] - 零磁空间实验室成功模拟出比外太空还微弱50万倍的极端磁场环境,设计指标为0.2纳特,实际追求0.02纳特,展现出国际领先的"中国精度" [4][6] - 大型真空模拟舱在全球首次精准复现了三维地球磁层的等离子体环境,能在地面"再造"太阳风暴 [8] - 高速粉尘加速器能将比发丝还细的太空粉尘加速到每秒70公里,模拟亿万次撞击以测试航天器防护能力 [12] - 建设中团队突破了零磁场分析设计、多环境因素模拟实验舱等15项关键核心技术 [13] 运营成果与应用 - 截至目前,该装置已累计为国内外科研团队提供超过6万小时的实验服务 [3] - 2024年投入使用以来,已成功支撑中国空间站、嫦娥六号、北斗导航卫星等十余项国家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 [15] - 装置为中国载人登月工程提供从材料到组件的关键测试评价,并与国内300多家单位合作,推动了2000多个国产宇航元器件的研发 [15] 历史传承 - 项目的奠基者是20世纪90年代亚洲最大、技术最复杂的空间环境模拟器之一KM6,由老一代哈工大人主导研制 [18] - KM6模拟高真空、超低温、太阳辐射三大太空环境,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不可或缺的"地面验证基石",保障了1999年神舟一号顺利升空 [18][24] - 当时国内工业技术条件薄弱,项目从炼钢、轧制到焊接全部自主完成,直径12米的密封法兰精度要求极高,不平度不能超过1.5毫米 [22][25]
服务国家需求 培养创新人才(深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13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成功发射,航天学院教授霍明英强调青年学生需接力使命让宇宙中闪耀更多"中国星"[3][5] - 学校牵头建设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通过国家验收,这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东北地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若干关键指标国际领先,累计服务150余家用户并为1000余型宇航元器件提供测试服务[7] - 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以系列技术成果助力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4] - 学校累计研制并成功发射小卫星36颗,近5年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新增"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4项[9] 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 - 学校创办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10余个学科专业,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8]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带领团队将我国空间机器人理论研究和工程创新推向国际前沿,翟国富教授团队将典型航天电器产品寿命从2万次提升至20万次[8] - 学校聚焦"有组织的科研",开展"揭榜挂帅"制度,与相关高校、企业携手开展产学研用项目,针对"卡脖子"共性技术难题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8]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 学校建设并稳定支持青年科学家工作室178个,帮助青年尽早挑大梁、当主角,并为青年教师选聘"成长专员"提供个性化学术发展指导[11] - 5年来学校新增两院院士6名、国家级人才447人次,构建精准化全球人才选聘体系、重大贡献导向的激励考核体系[11][12] - 学校打造院士当导师的"顶尖创新人才班",支持部分优秀学生最快6-7年完成本博贯通培养,设立"院士特色班"等超常规载体,今年新增全国首个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12] 社会服务与产业应用 - 人工智能研究院师生建成人工智能大模型并在北大荒建三江农场应用,科研成果已在100余个农场落地转化,紧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6] - 学校秉承"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支撑探月、探火、天宫、北斗、C919等重大工程[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