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才强国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等6位大学书记畅谈学习体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5 16:28
高等教育机构对“十五五”规划的响应 - 多所高校将高质量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作为核心任务,以响应国家顶层设计[1][2][3][4] - 高校规划编制工作旨在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目标[1][2] 高校战略发展重点 - 战略重点包括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2][3][4] - 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深化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1][2][3]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级[1][2] - 高校计划通过“双一流”建设引领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3][4] 高校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 - 高校致力于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产业创新[2][3] - 部分高校明确聚焦于服务特定区域重大任务,如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2] - 高校目标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2][3][4][5] 高校特色发展路径 - 各高校强调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如中国人民大学的“独树一帜”学科优势,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特色[1][5] - 传承弘扬独特精神传统被视为重要举措,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传承“西迁精神”[2] - 高校计划通过有组织科研和深化改革开放来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径[2][3][5]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
人民日报· 2025-10-18 06:1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 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望人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才定义为"第一资源",强调"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 才""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面向"十五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呼唤更多星 辰大海的探索者,呼唤更多科研高峰的攀登者,呼唤让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形成人才辈出、人 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一) 新时代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这是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客观需要,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主动权 的战略抉择。 回望来时路,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饱受"落后就要挨打"的苦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要想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识变应 变求变,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那么,创新靠什么?靠人才。人才从哪来?靠教育。这是一条清晰 而深刻的逻辑链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 ...
锚定兴学强国 胸怀国之大者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0
初秋,青海察尔汗盐湖波光粼粼。天津大学教授龚俊波多次踏上这片银色盐田,"我们正在为盐湖资源 开发探索绿色智能新方案。" 天津大学与盐湖的缘分,已经持续了数十年。 上世纪,我国钾肥严重依赖进口。天津大学担负起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从盐湖的光卤石中提取出中 国稀缺的钾肥。而今,天津大学与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粮食安全、新能源和高端轻金属材料等 领域深度合作。 漫步于修葺一新的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百卅风华呈现眼前。 从早期仿照美国大学模式,到上世纪20年代向欧洲学习,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改革 开放以后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所始建于1895年的高等院校,始终践行"兴学强国"使命,完整 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时代新征程,即将迎来130周年校庆的天津大学,更加坚定地走好自主人才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 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践行使命担当。 兴学强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为强国而生,是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的诞生基因。 从建立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试制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到设计建设钱塘江大桥,北洋大学创建之 初,即设置工程、矿冶、机械、律例4个学科,培养国家迫切 ...
工行福州分行破解消费堵点 金融惠民“贷”动市场活力
搜狐财经· 2025-06-20 19:27
住房金融创新 - 公司推出全国首笔个人住房租赁贷款"租金贷",减轻新市民及青年群体安居压力[2] - 完成全省首例"以新换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和全国首笔新增"双优"房抵组合贷融资业务[2] - 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改革,满足多样化住房消费需求[2] 教育金融支持 - 发放全国系统内非试点地区首笔个人优学贷款,覆盖"双一流"高校硕博群体学费、科研及生活消费[4] - 贷款产品设计聚焦职业发展黄金期,解决高层次人才成长阶段资金需求痛点[4] - 深化教育金融场景布局,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4] 数字支付生态 - 作为数字人民币试点银行,实现公交地铁、生活缴费、工资代发等民生场景全覆盖[6] - 与商超、餐饮、零售商户合作构建"数字钱包+场景生态",提升支付便利性[6]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增量及活跃度在当地四大行中排名第一[6] 消费金融战略 - 以产品创新、场景构建、科技赋能三大路径破解住房、教育等领域消费堵点[1] - 通过"五化"转型实践构建多层次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响应国家提振消费政策[8] - 金融创新覆盖民生关切领域,包括安居、教育、养老等核心场景[1][8]
服务国家需求 培养创新人才(深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13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实践二十六号卫星成功发射,航天学院教授霍明英强调青年学生需接力使命让宇宙中闪耀更多"中国星"[3][5] - 学校牵头建设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通过国家验收,这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东北地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若干关键指标国际领先,累计服务150余家用户并为1000余型宇航元器件提供测试服务[7] - 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以系列技术成果助力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4] - 学校累计研制并成功发射小卫星36颗,近5年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新增"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4项[9] 学科建设与科研攻关 - 学校创办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10余个学科专业,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8]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宏带领团队将我国空间机器人理论研究和工程创新推向国际前沿,翟国富教授团队将典型航天电器产品寿命从2万次提升至20万次[8] - 学校聚焦"有组织的科研",开展"揭榜挂帅"制度,与相关高校、企业携手开展产学研用项目,针对"卡脖子"共性技术难题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8]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 学校建设并稳定支持青年科学家工作室178个,帮助青年尽早挑大梁、当主角,并为青年教师选聘"成长专员"提供个性化学术发展指导[11] - 5年来学校新增两院院士6名、国家级人才447人次,构建精准化全球人才选聘体系、重大贡献导向的激励考核体系[11][12] - 学校打造院士当导师的"顶尖创新人才班",支持部分优秀学生最快6-7年完成本博贯通培养,设立"院士特色班"等超常规载体,今年新增全国首个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12] 社会服务与产业应用 - 人工智能研究院师生建成人工智能大模型并在北大荒建三江农场应用,科研成果已在100余个农场落地转化,紧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6] - 学校秉承"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支撑探月、探火、天宫、北斗、C919等重大工程[8][9]
加快构建高校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新华日报· 2025-06-10 05:31
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 [1] - 围绕高校毕业生群体 建设服务完备 运行高效 协同有力的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是构建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撑 [1] 育人机制 - 高质量就业离不开高质量育人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正从毕业出口向育人全程展开 从岗位对接转向能力塑造的系统育人 [2] -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 将就业育人与课程思政 生涯规划 实践教学等深度融合 多数高校建立覆盖生涯全周期的就业指导站 [2] - 就业服务从"事后干预"转为"事前塑造" 实现从"保障基本就业"向"支撑发展型就业"的根本转变 [2] 平台机制 - 构建统一规范 功能完备的就业服务平台 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整体效能 依托信息化手段整合岗位信息 人才数据 政策服务和用人反馈等要素 [3] - 平台需具备招聘信息发布 咨询指导 能力评估 政策解读等功能 通过多维数据实时更新 为学生提供清晰准确的就业参考 [3] - 推动"政府—高校—企业"协同 高校对接地方产业部门和重点企业 政府部门加强资源统筹和数据服务 用人单位提供标准岗位信息与职业要求 [4] 支持机制 - 高质量就业是高校 政府 社会 企业 学生多主体协同共建的系统工程 构建多元协同支持机制 形成责任共担 资源共享 力量互补的工作格局 [5] - 推动就业政策差异化供给与精准化落地 在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设立专项引导资金 税收优惠 岗位开发等机制 保障区域间就业服务均衡发展 [5] - 健全"校内—校外"横向联动机制 高校与产业园区 实习基地 创新平台深度对接 实现校地 校企协同育人 [5] 未来发展 - 加快构建高校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是推动教育强国战略 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应有之义 就业服务体系优化是赢得未来人才竞争 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6] - 以系统性变革理念统筹高校育人体系重塑 就业平台革新与政策协同优化 让高质量就业成为青年个人成长与国家整体进步相互支撑的重要保障 [7]
复旦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 徐青森宣读贺信并讲话 朱忠明讲话
解放日报· 2025-05-28 09:45
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 - 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徐青森宣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并讲话,上海市委副书记朱忠明出席并发言 [1] -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主持大会,校长金力致辞,兄弟高校代表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及校友代表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等发言 [3] 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 - 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充分肯定复旦大学办学成绩,并对学校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体现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 [2] - 贺信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复旦大学办学治校指明方向,强调强化使命担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等五点要求 [2] 教育部对复旦大学的期望 - 教育部希望复旦大学深化知识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2] - 教育部将全力支持复旦大学建设,推动其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 上海市政府对复旦大学的支持 - 上海市委副书记朱忠明表示,复旦大学与上海血脉相连,上海将支持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 [3] - 希望复旦大学成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领航者,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