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管路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新莱应材(300260):半导体国内订单持续放量 AIDC液冷迎来快速突破
新浪财经· 2025-08-27 10:42
财务表现 - 2025H1公司收入14.09亿元同比下滑0.62% 其中Q2收入7.37亿元同比增长0.99% [1] - 分业务收入表现:半导体业务收入4.41亿元同比下滑1.31% 食品业务收入8.46亿元同比增长5.41% 医药业务收入1.22亿元同比下滑27.53% [1] - 2025H1归母净利润1.08亿元同比下滑20.68% 扣非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下滑23.73% [2] - 2025H1净利率7.67%同比下降2.24个百分点 扣非净利率7.54%同比下降1.78个百分点 [2] 盈利能力分析 - 2025H1毛利率24.46%同比下降1.11个百分点 分业务毛利率:半导体业务下降4.54个百分点 食品业务上升2.31个百分点 医药业务下降7.66个百分点 [2] - 期间费用率15.66%同比上升0.93个百分点 其中销售费用率下降0.07个百分点 管理费用率上升0.93个百分点 财务费用率下降0.39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率上升0.46个百分点 [2] - 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减少648万元 主要因政府补助减少 [2] 业务发展动态 - 半导体业务受地缘政治影响海外订单下滑 但国内大客户需求持续放量 [1] - 食品业务增长主要受益于乳饮行业温和复苏及市占率提升 [1] - 医药业务受行业持续下行影响表现疲弱 [1] - 2025H1新接订单饱满 下半年收入端有望提速 [1] 战略布局与增长点 - 公司为国内半导体气/液路系统龙头 批量供货AMAT、超科林等全球龙头企业 [3] - 通过合资子公司菉康普挺切入液冷赛道 产品涵盖CDU、管路系统、快接头等核心组件 [3] - 液冷赛道存在规模与渗透率双重增长动力 成长斜率陡峭 [3] - 液冷供应链格局尚未固化 公司凭借产品验证优势及商务关系有望快速突破 [3] 业绩展望 - 调整2025-2027年营收预测至30.49亿元、35.79亿元、43.67亿元 同比增长7%、17%、22% [4] - 调整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2.52亿元、3.23亿元、4.27亿元 同比增长11%、28%、32% [4] - 对应EPS预测为0.62元、0.79元、1.05元 [4]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64倍、50倍、38倍 [4]
众捷汽车:热管理系统“小巨人”,新能源业务加速渗透,锚定千亿赛道未来可期
梧桐树下V· 2025-04-23 21:05
公司概况 - 苏州众捷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1560)即将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专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领域,年出货量超1亿件,营业收入超9亿元 [1] - 公司产品矩阵涵盖空调热交换系统、动力冷却系统及新能源热管理组件,客户网络覆盖全球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终端应用包括主流汽车品牌及新兴电动车企 [1] 行业地位与市场格局 - 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由海外企业主导,日本电装、韩国翰昂、德国马勒等国际龙头合计占据全球约50%份额 [2] - 公司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切入马勒、翰昂等顶尖一级供应商供应链,并在墨西哥、巴塞罗那设立海外基地,构建24小时跨时区响应机制 [4] - 产品已进入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大众等20多个全球主流汽车品牌供应链 [4] 业务发展与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13亿元、8.22亿元、9.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11% [4] -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占比逐年提升,分别为29.16%、33.57%、37.41%,成为业绩增长重要支撑 [4] - 2022年至2024年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5.62%、23.80%、25.94%,盈利能力稳定 [6] 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 - 公司拥有24项发明专利、10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8项软件著作权,另有3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办理登记 [6] - 自主开发双工作台夹具、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等核心技术,显著提升研发效率和产品精度 [5] - 实施精益生产战略,通过智能化改造和工艺优化实现质量提升与成本管控,制造成本低于国外同行 [6] 新能源领域布局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单车价值量提升至5000-11500元,较传统车型提升约3倍 [9] - 公司产品通过百万次耐久测试验证,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与特斯拉、比亚迪、长城汽车、上汽集团等建立直接合作 [12] - 2024年比亚迪相关收入达1363.39万元,在手项目定点函预计年量达8048.11万元 [12] 市场前景与募投项目 - 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空间超1000亿元,全球市场空间超3000亿元 [12] - 公司拟募集资金4.22亿元,重点投向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及扩产项目、新建研发中心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13] - 数字化智能工厂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年产能4144万件(套),提升产品品质与交付能力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