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

搜索文档
“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科尔沁沙地披绿装
新华网· 2025-06-18 09:31
治沙工程进展 - 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一年有240天左右在刮风[3] -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到30%以上,"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漠腹地推进了13公里[5] - 实施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构建防风固沙体系[5] 树种改良与科学治沙 - 侯贵在2400亩沙地栽种20余万棵树木,现进行林地改良,间隔种植油松和元宝枫以降低病虫害风险[1] - 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成活率超过90%,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提升结果速度[3] - 红松病虫害少、种子经济价值高,嫁接有利于形成可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局面[3] 光伏治沙创新模式 - 后新秋镇烧锅村1700亩农田安装太阳能板,1.8米高立柱下方种植黄豆、高粱[5] - 光伏发电板起到遮阴棚作用,遮光降温并减少水分蒸发,将"沙窝窝"变为"香饽饽"[5] 历史治沙成果 - 几十年前将樟子松从寒温带南移栽种在彰武县,成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的明星树种[3]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锦绣北疆绿更浓——“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新华社· 2025-06-16 21:36
三北工程攻坚战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突出治理重点 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1] - 三大标志性战役包括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1] -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关键期 2024年已完成治理面积超380万公顷 [10] 黄河"几字弯"系统治理 - 磴口县构建"一地一网三区"防沙治沙体系 包括自然保护地 农田防护林网 封沙育草区 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 [2]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的0.04%提升至39.1% 年沙尘日数由23天降至8天 [3] - 采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 利用黄河凌汛存水增加造林灌溉水源 [3][4] 科尔沁沙地科学治沙 - 彰武县实施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 成活率超90% 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 [6] - 创新"四大工程":以树挡沙 以草固沙 以水含沙 以光锁沙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至30%以上 [7] - 光伏治沙项目使1700亩沙地实现发电与农业双收益 光伏板为作物提供遮阴减少水分蒸发 [7] 塔克拉玛干沙漠产业发展 - 建成3046公里环沙漠生态屏障 285公里"绿色缺口"完成合龙 [8] - 41.2万亩沙地划分给8277户农户 发展肉苁蓉和玫瑰种植 带动就业1万余人 [8][9] - 于田县肉苁蓉年产量达4万吨 占全国85% 形成40余家相关合作社 [9]
【财经分析】市场规模超7000亿元 “一日聚”走红折射“银发社交”刚需
新华财经· 2025-05-20 19:12
银发社交市场需求 - 2021年我国独居老人占比14.2%,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比45.5%,合计59.7%的空巢老人群体催生社交刚需[1] - 银发社交娱乐市场规模已超7000亿元,60后、7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需求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趋势[3] - 社交需求可解构为三大场景:情感联结型(占比最高)、兴趣驱动型(增速最快)、功能增值型[7] 新兴商业模式 - "百元一日聚"模式在上海快速裂变,单店周接待量可达1200人次,年服务量近100万人次[2][3] - 复合型业态兴起,包括"社交+文娱+餐饮"(主流)、"社交+医疗"(如KTV联合口腔医院)、"社交+康养"等[3] - 定价策略聚焦100-150元区间,通过闲置场地利用降低边际成本,复购率依赖情感链接与归属感[2][5][6] 区域发展特征 - 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为业务集聚区,北京、广州等地同步布局[3] - 浦东新区老龄群体年支出3万-5万元及以上占比48.37%,月均支出达4200元,消费能力领先[5] - 上海发布银发经济六大领域行动计划,涵盖养老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集群建设[7][8] 行业挑战与突破 - 老年消费支出中服务类仅占14.3%,收入来源依赖养老金(34.67%)和家庭供养(32.66%)制约消费升级[4] - 信任建立依赖线下场景,需通过"生活成本价"策略降低消费门槛[5][6] - 兴趣驱动型需求倒逼产业链整合,如摄影社交延伸至培训、器材租赁等增值服务[7] 未来发展趋势 - 业务链条向郊区游、外地游延伸,提升盈利水平[2] - 老年社交App(如"美篇""红松")伴随触网群体扩大而兴起[8] - 政策支持与技术转化将推动"大城养老"模式落地[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