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松
icon
搜索文档
他们在沙海种下绿色未来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三北”工程攻坚战整体进展 - “三北”工程攻坚战实施两年来累计实施项目415个并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成为工程建设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完成任务最多、建设成效最好的两年[6] - 工程总目标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将其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6] 胡杨树种研究与技术突破 - 中国拥有全球61%的胡杨林,大部分集中于塔里木河流域,对维持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8] - 研发的“胡杨全生长季育苗移栽”技术获得成功,使育苗周期从2-3年缩短至4个月,幼苗高度可达20至30厘米,并实现当年育苗当年移栽,移栽成活率从不到50%提升至99%以上[7][9] - 团队过去十几年足迹遍布64个县市,收集胡杨种质资源4000余份并筛选出665份核心种质,建立了中国胡杨资源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圃[8] - 目前正依托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技术定向培育抗逆性更强、生态适应性更广的胡杨新种质[9] 沙地植树技术创新与推广 - 针对沙地环境创新的“深栽浅埋”技术使苗木成活率从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节省水资源超过50%,亩均种植成本减少近1000元,植被恢复周期缩短至2-3年[11] - 该技术已在“三北”工程区推广面积达60万亩[11] - 通辽市境内沙地面积达5491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61.9%[10] 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结合模式 - “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成功,嫁接后红松长势良好,挂果后预计每亩年收益超千元,实现防风固沙与经济效益结合[12] - 陕西榆林市通过沙地改造发展苹果产业,预计到2025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116万亩,挂果面积80万亩,产量达78万吨[18] - 张炳贵的“芦河沙地苹果”果园年产达10万多斤,通过改良土壤和种植技术,果树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97%以上[16][17] - 沙地苹果产业已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并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17]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9-28 05:5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内蒙古、浙江、重庆三地的实践案例,阐述中国正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低碳发展和创新转化机制,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 生态保护修复 - 重庆奉节县利用数字化分钟级预警系统对长江水域漂浮物进行精准高效拦截,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为优 [3] - 浙江苍南县沿浦湾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将毛竹插杆养殖替换为可长期使用的玻璃钢插杆,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并提升了紫菜产量和品质 [4]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改良土壤、重建植被,使草原植物从修复初期的20多种增加到70多种,干草产量、固碳量、释氧量大幅提升 [5] - 内蒙古大力推进植树种草、防沙治沙,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均已合龙 [5]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 浙江绍兴市越城区通过"腾笼换鸟",将高耗能玻璃厂地块改造为低空经济配套产业园,引入无人机制造等项目,使单位增加值能耗从6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05吨标准煤/万元 [6] -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建设零碳产业园,配套38.5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吸引10家企业入驻,新能源产业年产值超200亿元 [7] - 内蒙古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总装机达1.4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达52% [7] - 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利用长江水冬暖夏凉特性,通过热泵技术供冷供热,每年可节约电力装机容量约5.2万千瓦、减排约6万吨 [8] - 重庆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个,今年上半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9.4% [8]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内蒙古阿荣旗复兴镇村民通过采摘林区鲜菌等森林食品获得收益,有村民最多一天可采50多斤,收入700多元 [10] - 内蒙古通过发展沙棘、苹果、元宝枫等特色林草产业,去年林草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11] - 重庆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通过关停矿山、栽种果树修复生态,并发展"废弃矿山+特色民宿"旅游,有民宿年营业额超500万元,吸纳近30名村民就业 [12] - 重庆修复矿山超7000公顷,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90余万亩 [12] - 浙江安吉县开展竹林碳汇改革,每公顷竹林可交易碳汇量达5.85吨,2024年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使约91%的行政村直接分红8.52亿元 [13]
“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科尔沁沙地披绿装
新华网· 2025-06-18 09:31
治沙工程进展 - 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一年有240天左右在刮风[3] -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到30%以上,"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漠腹地推进了13公里[5] - 实施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构建防风固沙体系[5] 树种改良与科学治沙 - 侯贵在2400亩沙地栽种20余万棵树木,现进行林地改良,间隔种植油松和元宝枫以降低病虫害风险[1] - 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成活率超过90%,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提升结果速度[3] - 红松病虫害少、种子经济价值高,嫁接有利于形成可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局面[3] 光伏治沙创新模式 - 后新秋镇烧锅村1700亩农田安装太阳能板,1.8米高立柱下方种植黄豆、高粱[5] - 光伏发电板起到遮阴棚作用,遮光降温并减少水分蒸发,将"沙窝窝"变为"香饽饽"[5] 历史治沙成果 - 几十年前将樟子松从寒温带南移栽种在彰武县,成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的明星树种[3]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锦绣北疆绿更浓——“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新华社· 2025-06-16 21:36
三北工程攻坚战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突出治理重点 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1] - 三大标志性战役包括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1] -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关键期 2024年已完成治理面积超380万公顷 [10] 黄河"几字弯"系统治理 - 磴口县构建"一地一网三区"防沙治沙体系 包括自然保护地 农田防护林网 封沙育草区 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 [2]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的0.04%提升至39.1% 年沙尘日数由23天降至8天 [3] - 采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 利用黄河凌汛存水增加造林灌溉水源 [3][4] 科尔沁沙地科学治沙 - 彰武县实施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 成活率超90% 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 [6] - 创新"四大工程":以树挡沙 以草固沙 以水含沙 以光锁沙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至30%以上 [7] - 光伏治沙项目使1700亩沙地实现发电与农业双收益 光伏板为作物提供遮阴减少水分蒸发 [7] 塔克拉玛干沙漠产业发展 - 建成3046公里环沙漠生态屏障 285公里"绿色缺口"完成合龙 [8] - 41.2万亩沙地划分给8277户农户 发展肉苁蓉和玫瑰种植 带动就业1万余人 [8][9] - 于田县肉苁蓉年产量达4万吨 占全国85% 形成40余家相关合作社 [9]
【财经分析】市场规模超7000亿元 “一日聚”走红折射“银发社交”刚需
新华财经· 2025-05-20 19:12
银发社交市场需求 - 2021年我国独居老人占比14.2%,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比45.5%,合计59.7%的空巢老人群体催生社交刚需[1] - 银发社交娱乐市场规模已超7000亿元,60后、7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需求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趋势[3] - 社交需求可解构为三大场景:情感联结型(占比最高)、兴趣驱动型(增速最快)、功能增值型[7] 新兴商业模式 - "百元一日聚"模式在上海快速裂变,单店周接待量可达1200人次,年服务量近100万人次[2][3] - 复合型业态兴起,包括"社交+文娱+餐饮"(主流)、"社交+医疗"(如KTV联合口腔医院)、"社交+康养"等[3] - 定价策略聚焦100-150元区间,通过闲置场地利用降低边际成本,复购率依赖情感链接与归属感[2][5][6] 区域发展特征 - 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为业务集聚区,北京、广州等地同步布局[3] - 浦东新区老龄群体年支出3万-5万元及以上占比48.37%,月均支出达4200元,消费能力领先[5] - 上海发布银发经济六大领域行动计划,涵盖养老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集群建设[7][8] 行业挑战与突破 - 老年消费支出中服务类仅占14.3%,收入来源依赖养老金(34.67%)和家庭供养(32.66%)制约消费升级[4] - 信任建立依赖线下场景,需通过"生活成本价"策略降低消费门槛[5][6] - 兴趣驱动型需求倒逼产业链整合,如摄影社交延伸至培训、器材租赁等增值服务[7] 未来发展趋势 - 业务链条向郊区游、外地游延伸,提升盈利水平[2] - 老年社交App(如"美篇""红松")伴随触网群体扩大而兴起[8] - 政策支持与技术转化将推动"大城养老"模式落地[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