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

搜索文档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行走在高原之上:触摸新时代幸福西藏的脉搏——“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手记
央视网· 2025-08-02 22:09
生态建设 -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贡嘎段11号片区通过种植樟子松幼苗实现荒山秃岭到绿意覆盖的转变 [3][7] - 拉萨两岛内河生态廊道形成水光潋滟、草木葱茏的生态景观,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6][10] - 高原生态修复采用原始方法如人工浇灌,在缺氧陡峭环境下坚持植被种植 [3][8] 文化传承 - 夏扎大院通过唐卡艺术装饰和新生代参与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9][12] - 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的扎扎服饰结合文成公主传说,成为活态文化传承载体 [11][14] 新能源与现代农业 - 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全球海拔最高在运风电场,体现高原绿色能源发展 [16][18] - 曲水县才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温室大棚和科技种植推动高原农业升级 [18][22] - 错那市觉拉乡航天育种基地培育蛋白草等新品种,助力高原畜牧业发展 [21][24] 社区与民生 - 八廓古城曲苏大院多民族共居,日常互助体现民族团结 [25][30] - 鲁固社区党群服务V站和羊达乡"通嘎E站"提供便民设施与高效政务处理 [29][32][33]
内蒙古21亿株苗木保障“三北”工程种苗供应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8 06:25
内蒙古"三北"工程种苗供应保障 - 全区育苗基地面积达40万亩,苗木产量突破21亿株,数量充足、质量优良,能满足自治区及周边省区需求 [1] - 2025年防沙治沙目标为2000万亩以上,依托国有林场资源建设40处保障性苗圃,重点培育柠条、梭梭等乡土沙生灌木 [1] - 推行"订单生产、定向培育"模式,发挥保障性苗圃补缺、托底、稳价作用 [1] 种苗品种选育与布局 - 已审认定林木良种203个,基本实现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全覆盖 [1] - 东部重点繁育油松、樟子松等珍贵树种,中西部重点繁育柠条、沙棘等生态经济树种 [2] - 形成社会育苗为主体、保障性苗圃为补充的育苗格局 [2] 质量监管与市场稳定 - 启动"绿剑2025"行动,完成291个苗批和61个种批抽检,合格率超98% [2] - 建立种苗价格监测预警机制,采用"周调度+周研判+周预警"方式保障市场稳定 [2] - 通过三级联动实现"三北"工程用种用苗质量监管全覆盖 [2]
“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科尔沁沙地披绿装
新华网· 2025-06-18 09:31
治沙工程进展 - 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一年有240天左右在刮风[3] -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到30%以上,"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漠腹地推进了13公里[5] - 实施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构建防风固沙体系[5] 树种改良与科学治沙 - 侯贵在2400亩沙地栽种20余万棵树木,现进行林地改良,间隔种植油松和元宝枫以降低病虫害风险[1] - 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成活率超过90%,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提升结果速度[3] - 红松病虫害少、种子经济价值高,嫁接有利于形成可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局面[3] 光伏治沙创新模式 - 后新秋镇烧锅村1700亩农田安装太阳能板,1.8米高立柱下方种植黄豆、高粱[5] - 光伏发电板起到遮阴棚作用,遮光降温并减少水分蒸发,将"沙窝窝"变为"香饽饽"[5] 历史治沙成果 - 几十年前将樟子松从寒温带南移栽种在彰武县,成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的明星树种[3]
中国科学治沙,从这座东北小城出发
新华社· 2025-06-17 19:31
治沙历史与成就 - 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在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沙窝子",沙化土地面积占比达96% [1] - 1952年成立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后发展为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是新中国首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 [1] - 通过樟子松造林技术,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6%降至36.56%,扬沙天气从1953年的43天降至近年平均5天 [6] - 樟子松造林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目前推广至"三北"地区,总面积超1000万亩 [3] 技术创新与推广 - 刘斌团队开创樟子松"北树南移"技术,通过防寒土等措施使成活率提升 [3]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成立后,建立种苗基地并开展技术培训 [6] - 章古台镇樟子松育苗面积超1万亩,年产各类苗木约20亿株 [6] - 2023年樟子松等树种出口蒙古国,用于该国荒漠治理 [8] 治沙人物与传承 - 护林员李东魁坚守8500亩樟子松林30余年,使用传统方式巡护 [3][5] - 科研人员与基层工作者形成治沙接力,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9] 生态效益与国际影响 - 固定6座万亩流动沙丘,形成显著生态屏障 [6] - 中国治沙技术正跨越国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9]
截至2024年底,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代代治沙人不畏艰难、植树造林 防沙治沙,荒漠里播撒希望的种子(守望·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6-17 05:52
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果 - 截至2024年底中国53%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1] - 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1] - 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和荒漠化沙化土地"双缩减" [1] 山西右玉县治沙案例 - 村民王占峰40年绿化3000多亩土地 [4] - 采用"鱼鳞坑"技术种植耐旱灌木及经济林木 [3] - 当地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形成自然繁殖生态 [4] 内蒙古新华林场治沙案例 - 林场65年造林使林草覆盖率达88% [6] - 树苗成活率从不足50%提升至近80% [6] - 运用沙障固定+水枪灌溉等技术创新 [6] 甘肃民勤县互联网治沙模式 - 马俊河团队19年种植2500多万株苗木 [10] - 2024年通过互联网组织3.5万志愿者治理9600亩沙地 [9] - 结合电商销售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超200万元 [9] 治沙技术演进 - 从传统人工挖坑到抽水装置灌溉 [3] - 从单一固沙树种到经济林木复合种植 [4] - 运用数字化监测系统实现人防技防结合 [6]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锦绣北疆绿更浓——“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新华社· 2025-06-16 21:36
三北工程攻坚战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突出治理重点 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1] - 三大标志性战役包括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1] -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关键期 2024年已完成治理面积超380万公顷 [10] 黄河"几字弯"系统治理 - 磴口县构建"一地一网三区"防沙治沙体系 包括自然保护地 农田防护林网 封沙育草区 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 [2]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的0.04%提升至39.1% 年沙尘日数由23天降至8天 [3] - 采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 利用黄河凌汛存水增加造林灌溉水源 [3][4] 科尔沁沙地科学治沙 - 彰武县实施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 成活率超90% 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 [6] - 创新"四大工程":以树挡沙 以草固沙 以水含沙 以光锁沙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至30%以上 [7] - 光伏治沙项目使1700亩沙地实现发电与农业双收益 光伏板为作物提供遮阴减少水分蒸发 [7] 塔克拉玛干沙漠产业发展 - 建成3046公里环沙漠生态屏障 285公里"绿色缺口"完成合龙 [8] - 41.2万亩沙地划分给8277户农户 发展肉苁蓉和玫瑰种植 带动就业1万余人 [8][9] - 于田县肉苁蓉年产量达4万吨 占全国85% 形成40余家相关合作社 [9]
中国最励志县城,用70年做成一件事
36氪· 2025-06-12 18:45
右玉的生态转型与艺术觉醒 - 右玉从森林覆盖率不足0.3%的荒漠转变为森林覆盖率56%的"塞上绿洲",70余年累计种植1.4亿棵树 [2][7] - 生态改善催生新经济模式,包括1.8万亩沙棘林、46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及90万只羊养殖,形成完整生态产业链 [7] - 成为山西首个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杀虎口古堡与南山森林公园吸引游客,生态旅游成为支柱产业 [7] 艺术与文化的崛起 - 右玉独特的黄土地貌与四季景观吸引大批画家、摄影爱好者,形成"右玉写生热",被类比为巴比松画派风景 [1][9] - 本地艺术家白羽平以家乡题材油画闻名,带动年轻创作者前往写生,铭静艺术工作室等群体将自然美学转化为艺术创作 [1] - 艺术家温兴兴评价右玉改造体现"事在人为"的真实质感,与AI艺术形成对比,凸显人类对自然的审美重构 [9][10] 历史与精神传承 - 历任县委书记主导植树造林,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及话剧《右玉》记录"右玉精神","小老杨"成为生态符号 [2][4] - 民间采用"穿靴戴帽扎腰带"等土法治沙,九旬老人曹国权、云南移民余晓兰等个体故事体现代际坚守 [4][6] - 自媒体人"空白哥"通过短视频传播种树历史,强化"树是信仰"的在地文化认同 [4][6] 地理与生态特征 - 右玉位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以塬梁峁黄土地貌为基底,结合野生植被与人造林海形成独特景观 [1][7] - 杀虎口古城墙与人造林海构成超现实图景,四季色彩(春嫩绿、夏苍翠、秋斑斓、冬素白)成为艺术创作核心素材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