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油松
icon
搜索文档
跨越60年雪域新画卷|拉萨:日光之城的绿色新生
央视网· 2025-08-08 17:45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发展成就 -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世界屋脊实现繁荣发展与创新开放 [1] - 系列报道《跨越60年:雪域新画卷》全景展现西藏多民族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1] 拉萨生态环境建设 - 拉萨南山从"灰白荒凉的山"转变为栽植80多万株高原植物的"高原绿肺" [3] - 南山公园梅花鹿族群四年内新增四只幼崽 体现生态修复成果 [3] - 2012年启动的南山公园是西藏首个河谷规模化造林试点 验证高海拔绿化可行性 [5][9] 高海拔绿化技术突破 - 林业专家从170多个树种中筛选出适应不同海拔的品种 如山杏/油松(3900米以下)和灌木(3900-4100米) [7] - 树苗需经历一年山脚适应期才能上山种植 以耐受高原气候 [7] - 采用科学分区立体种植模式 按海拔带精细划分种植区域 [7]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进展 - 2021年启动的工程覆盖拉萨河两岸9县区35个乡镇 东西绵延近200公里 [9] - 累计创造900万人次农牧民就业机会 [9] - 计划到2030年完成206.72万亩造林 相当于600个南山公园规模 [11] 西藏全域生态治理成果 - 山南雅江防护林建成百里生态走廊治理风沙 [11] - 那曲152万亩草原生态完成修复治理 [11] - 拉萨中心城区水系修复使团结公园成为新文旅地标 [11]
绿满拉萨南北山(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人民日报· 2025-07-21 05:52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发展成就 -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取得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关怀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1] - 当前西藏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实施成果 - 工程累计完成造林107.93万亩,栽植苗木1.2亿株,总体成活率达85%以上 [3] - 筛选12种耐寒耐旱乡土树种,包括油松、白皮松、山杏等,显著提升周边山体绿化覆盖率 [3] - 带动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工程区观测到马鹿、岩羊、狐狸等物种活动 [3] 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就业带动 - 应用无人机运土技术使效率提升60倍,智能节水灌溉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0% [4][5] - 累计创造就业岗位900万人次,实现群众增收29亿元 [5] - 形成标准化种植养护技术体系,与高校合作建立可推广案例库 [4] 城市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 - 拉萨建成13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81.89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 [7] - 南山公园日均接待游客3000-5000人次,节假日达1.8万人次 [6] - 工程建成后预计年生态价值14.85亿元,包括储水4980万吨/年、固碳22.91万吨/年 [7] 民生改善与社会效益 - 两岛生态公园引进40种树木品种,建立专业化养护体系 [6] - 计划新建19条生态廊道和6个口袋公园,构建"城在林"生态格局 [7] - 市民生态获得感显著提升,形成全民护绿的社会氛围 [7]
内蒙古21亿株苗木保障“三北”工程种苗供应
内蒙古"三北"工程种苗供应保障 - 全区育苗基地面积达40万亩,苗木产量突破21亿株,数量充足、质量优良,能满足自治区及周边省区需求 [1] - 2025年防沙治沙目标为2000万亩以上,依托国有林场资源建设40处保障性苗圃,重点培育柠条、梭梭等乡土沙生灌木 [1] - 推行"订单生产、定向培育"模式,发挥保障性苗圃补缺、托底、稳价作用 [1] 种苗品种选育与布局 - 已审认定林木良种203个,基本实现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全覆盖 [1] - 东部重点繁育油松、樟子松等珍贵树种,中西部重点繁育柠条、沙棘等生态经济树种 [2] - 形成社会育苗为主体、保障性苗圃为补充的育苗格局 [2] 质量监管与市场稳定 - 启动"绿剑2025"行动,完成291个苗批和61个种批抽检,合格率超98% [2] - 建立种苗价格监测预警机制,采用"周调度+周研判+周预警"方式保障市场稳定 [2] - 通过三级联动实现"三北"工程用种用苗质量监管全覆盖 [2]
“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科尔沁沙地披绿装
新华网· 2025-06-18 09:31
治沙工程进展 - 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一年有240天左右在刮风[3] -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到30%以上,"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漠腹地推进了13公里[5] - 实施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构建防风固沙体系[5] 树种改良与科学治沙 - 侯贵在2400亩沙地栽种20余万棵树木,现进行林地改良,间隔种植油松和元宝枫以降低病虫害风险[1] - 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成活率超过90%,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提升结果速度[3] - 红松病虫害少、种子经济价值高,嫁接有利于形成可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局面[3] 光伏治沙创新模式 - 后新秋镇烧锅村1700亩农田安装太阳能板,1.8米高立柱下方种植黄豆、高粱[5] - 光伏发电板起到遮阴棚作用,遮光降温并减少水分蒸发,将"沙窝窝"变为"香饽饽"[5] 历史治沙成果 - 几十年前将樟子松从寒温带南移栽种在彰武县,成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的明星树种[3]
截至2024年底,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代代治沙人不畏艰难、植树造林 防沙治沙,荒漠里播撒希望的种子(守望·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6-17 05:52
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果 - 截至2024年底中国53%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1] - 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1] - 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和荒漠化沙化土地"双缩减" [1] 山西右玉县治沙案例 - 村民王占峰40年绿化3000多亩土地 [4] - 采用"鱼鳞坑"技术种植耐旱灌木及经济林木 [3] - 当地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形成自然繁殖生态 [4] 内蒙古新华林场治沙案例 - 林场65年造林使林草覆盖率达88% [6] - 树苗成活率从不足50%提升至近80% [6] - 运用沙障固定+水枪灌溉等技术创新 [6] 甘肃民勤县互联网治沙模式 - 马俊河团队19年种植2500多万株苗木 [10] - 2024年通过互联网组织3.5万志愿者治理9600亩沙地 [9] - 结合电商销售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超200万元 [9] 治沙技术演进 - 从传统人工挖坑到抽水装置灌溉 [3] - 从单一固沙树种到经济林木复合种植 [4] - 运用数字化监测系统实现人防技防结合 [6]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锦绣北疆绿更浓——“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
新华社· 2025-06-16 21:36
三北工程攻坚战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突出治理重点 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1] - 三大标志性战役包括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科尔沁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1] -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关键期 2024年已完成治理面积超380万公顷 [10] 黄河"几字弯"系统治理 - 磴口县构建"一地一网三区"防沙治沙体系 包括自然保护地 农田防护林网 封沙育草区 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 [2]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的0.04%提升至39.1% 年沙尘日数由23天降至8天 [3] - 采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 利用黄河凌汛存水增加造林灌溉水源 [3][4] 科尔沁沙地科学治沙 - 彰武县实施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 成活率超90% 可缩短红松生长周期 [6] - 创新"四大工程":以树挡沙 以草固沙 以水含沙 以光锁沙 森林覆盖率从2.9%提升至30%以上 [7] - 光伏治沙项目使1700亩沙地实现发电与农业双收益 光伏板为作物提供遮阴减少水分蒸发 [7] 塔克拉玛干沙漠产业发展 - 建成3046公里环沙漠生态屏障 285公里"绿色缺口"完成合龙 [8] - 41.2万亩沙地划分给8277户农户 发展肉苁蓉和玫瑰种植 带动就业1万余人 [8][9] - 于田县肉苁蓉年产量达4万吨 占全国85% 形成40余家相关合作社 [9]
阜新:“三绿”并举厚植生态底色
辽宁日报· 2025-06-06 09:16
生态治理成果 - 阜新市通过"生态+酸枣示范基地"实现防风固沙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1] - 构建"一带四网"生态长城体系 包括千里阻沙带和四类防护网络 [1] - 2023年6月起实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1] 经济发展模式 - 发展樟嫁红 油嫁红等林业经济 结合林下中草药种植提升收益 [2] - 实施保护性耕作和玉米单产提升工程 保障粮食安全 [2] - 采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路径 [2] 技术创新与规划 - 推进辽宁千里阻沙带阜新段322公里工程建设 [2] - 开展风沙地生态修复及改良利用技术研发 [2] - 应用数字监测技术实现"人防+技防"双重林草资源保护 [2] 治理体系构建 - 建立政府主导 企业参与 公众共建的多元治理模式 [2] - 按沙地类型制定分区植被恢复规划 科学扩绿 [1] - 通过柳河绿色生态廊道等重点项目巩固治理成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