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罕见病治疗药物
icon
搜索文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孙洁解读商保创新药目录首次评审:评审筛选严格,有望成为医保“过渡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30 19:03
商保创新药目录的定位与目标 - 作为基本医保目录的补充,用于纳入超出“保基本”定位、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的创新药 [1] - 旨在弥补基本医保目录空白,为参保人健康保障加码,让更多参保人及时用上新上市创新药 [1] - 药品申报条件为5年内批准上市的新通用名或治疗罕见病的独家药品,企业可同时或单独申报商保目录与基本目录,为创新药进入市场提供双保险 [2] 目录评审过程与机制 - 评审由国家医保局主持召集,参与主体包括保险公司、医保部门、高校及第三方科技公司,其中保险公司占比相对较大,以确保视角全面且贴合市场需求 [2] - 评审覆盖药品领域广泛,包括癌症肿瘤治疗药物、基因疗法、阿尔茨海默症、代谢疾病、母细胞瘤等相关治疗药物,以及戈谢病、血友病等罕见病用药 [2] - 从55个参评药品中通过投票筛选出25至30个进入协商定价环节,评审重点考虑创新程度高、疗效确切、患者获得感强的药品,尤其向一类新药倾斜 [1][3] - 评审参照药物经济学指标如药效和剂量,并参考前期专家意见一致性率,若适应症相似则一致率高的药品更具优势 [3] 药品成本测算与价格评估 - 企业需在申报材料中详细列明药品成本,包括每瓶/每片价格、单针费用及全年治疗费用 [3] - 医保局工作人员会结合患者体重、剂量、疗程等因素进行成本测算,部分药品经测算后的价格低于企业申报价格 [3] - 测算结果显示多数药品全年治疗费用在百万元以上 [3] 保险公司对不同类型药物的接受度 - CAR-T疗法获得保险公司最高共识,上一轮评审专家一致性率近100%,因其疗效显著且能体现商业健康险的高保障定位,吸引高需求客户 [4] - 罕见病药物虽进入参评范围,但保险公司态度普遍谨慎,顾虑集中于需终身服药导致长期费用高给资金池带来压力,以及确诊难度大易引发理赔纠纷和骗保风险 [4] - 对于特殊领域药物,保险公司会细致追问一线/二线用药定位、疗程时长、剂量可控性等问题,例如关注抗生素的滥用风险和短肠综合征药物的年度治疗费用是否在资金池承受范围内 [5] 目录的潜在影响与战略意义 - 医保局有意将商保创新药目录作为医保目录的“过渡池”,创新药可先纳入商保目录运行以积累真实世界数据,再考虑纳入医保乙类目录 [6] - 对药企而言,纳入商保目录可增加药品进入医院的可能性,并为与商保议价提供通道,其降价幅度通常小于医保谈判,有利于带动销量增长 [6] - 评审规则明确对已纳入地方惠民保及商业健康险的罕见病用药优先考虑,以延续地方保障成果避免政策断层,例如部分进入地方保障Top5、Top10的罕见病用药 [5] 政策落地面临的挑战 - 尽管政策为创新药进院打开通道(如“三除外”政策),但公立医院因经营困难和考核压力,可能因成本问题对创新药进院持谨慎态度,导致政策执行效果打折 [7] - 商保、医保与药企三方的协商定价是关键环节,商保公司预计会要求药企适当让利,以推动药品价格更贴合市场承受能力,但具体降价幅度尚不确定 [7] - 药品确诊与理赔风险是关注焦点,部分罕见病与创新药存在确诊难问题,诊断流程复杂和标准不明确可能引发骗保风险,增加商保公司经营风险并影响药品推广 [7]
“十四五”创新药“成绩单”:210个获批,多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
央视网· 2025-09-17 11:15
创新药审批数量与趋势 - 2024年1至7月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创新药50个,已超过2023年全年48个的总量 [1] - “十四五”期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创新药210个,保持加速增长态势 [1] 获批创新药重点领域与产品 - 2024年获批新药中包含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抗甲流新药及罕见病治疗药物等“明星”产品 [3] - 获批药物涵盖肿瘤、代谢和免疫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包括国内首款用于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基因治疗产品 [5] 行业研发格局与全球地位 - 中国创新药研发管线约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 [7] - 中国每年约有3000个临床试验项目正在开展,数量位居世界前列 [7] - 行业研发方向从以同类药物和改进型药物开发为主,逐步转向源头创新,向同类最优和同类首创迈进 [7] 政策环境影响 - 创新药持续获批上市反映出自2018年以来药品审评审批改革的成果和政策红利的兑现 [5] - 国家药监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政策落地实施推动企业转向源头创新 [7]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如何破局
第一财经· 2025-08-27 20:53
产业布局 -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形成"1+5+X"空间规划 包括张江核心区及临港 东方美谷 金海岸 北上海 南虹桥五个特色产业区 叠加G60科创走廊等新兴承载区[1][2] - 张江药谷聚集超过2300家企业和机构 承担硬科技输出功能 临港侧重国际化承接 G60推动长三角区域联动[1][2] 融资趋势 - 2019-2021年为行业融资黄金期 2021年单笔融资平均金额较2019年翻倍[3] - 2023年融资事件数同比下滑超30% 总额缩水近40% 2024年全年融资事件约217起 总额约180亿元[3] - 2025年上半年披露融资仅120起 总额不足100亿元 但A轮融资保持活跃 B轮及以上阶段集中度提高[3] 资本结构 - 政府基金发挥压舱石作用 上海生物医药基金2024年投资8次 启明创投以11次位列第一[4] - 公司创投基金(CVC)单笔投资额2024年较2023年显著上升 产业资本通过投资上下游带动产业链协同[4] - 外资基金在临港等开放区域保持投资热情 重点关注国际化潜力项目[5] 投资方向 - 创新药领域占据融资主导地位 集中在肿瘤免疫 代谢疾病和罕见病治疗方向[6] - 医疗器械和数字医疗领域崛起 AI辅助诊断 可穿戴设备 医疗机器人获得大量资本投入[6] - 细胞与基因治疗作为前沿方向获得资本青睐 形成创新药为主 多元赛道并存的格局[6] 退出机制 - 科创板审核趋严促使并购成为新退出路径 2025年上海设立百亿级生物医药并购基金 首期资金超50亿元[7] - 港股及跨境退出方式增加 部分企业通过License-out形式在Ⅰ/Ⅱ期临床阶段转让管线权利 获取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7] 政策支持 - 2021年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产业规模扩张[8][9] - 2023年发布合成生物 基因治疗 医疗机器人三大行动方案 目标三年培育10家以上细分龙头[9] - 2024年推出覆盖研发 临床 审批 投融资等八大领域的37条举措 明确优化创业投资环境[9]
我国新药好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些患者迎来临床急需用药新选择
央视网· 2025-07-23 17:14
创新药审批情况 - 上半年批准创新药43个 同比增长59% 接近2024年全年48个的水平 [1] - 2018年启动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后 创新药持续获批上市 反映政策红利兑现 [3] - 改革提高审评审批标准 从研发前端到审评末端全流程加快创新药上市 尤其临床急需新药 [3] 创新药突破领域 - 获批创新药涵盖肿瘤 代谢和免疫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 [7] - 包括国内首款基因治疗产品(血友病B)和罕见病免疫代谢疾病治疗药物 [7] - 上半年获批"明星"产品含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 抗甲流新药 罕见病治疗药物等 [9] 特殊药品审批进展 - 国家药监局推出罕见病药物研发审批关爱计划和儿童药物研发审批星光计划 [9] - 对罕见病药和儿童药实行优先审批 2025年批准70个儿童药和21个罕见病药 [9] - 5月批准一款兼具罕见病和儿童适应症的药物(成人组织细胞瘤和儿童神经纤维瘤) [9] 行业研发态势 - 中国医药创新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加速迈进 [11] - 中国创新药研发管线占全球约1/4 每年开展约3000个临床试验项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