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脑起搏器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品驰医疗: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的脑起搏器
新华社· 2025-07-11 15:04
公司发展历程 - 2000年王忠诚院士提出研发国产脑起搏器的设想,打破国外垄断局面 [3][4] - 2008年品驰医疗注册成立 [5] - 2009年脑起搏器投入临床试验 [6] - 2013年获国家药监局产品注册证正式上市,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7][8] 技术突破与创新 - 攻克可充电技术、远程程控、变频刺激、高场强磁共振兼容等核心技术 [9] - 解决电极导线在高场强MRI下射频致热难题,研发全球领先解决方案 [11] - 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馈通连接器,打破进口依赖并实现对外供应 [9] - "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0] 市场地位与产品线 - 脑起搏器占中国市场份额超50%,累计造福数万名患者 [10] - 全球唯一同时拥有四个系列主流植入式神经调控产品线的企业 [10] - 核心产品线包括脑起搏器、迷走神经刺激器等,均已进军海外市场 [13][14] 产学研协同模式 - 与清华大学合作基础理论研究,与北京天坛医院等临床机构联合开发 [11] - 共建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 [12] - 推动国内神经调控行业从模仿跟随转向自主创新,带动十余家相关企业发展 [12] 国际化布局 - 2016年脑起搏器获欧盟CE认证,进入欧洲、亚洲、南美洲市场 [13] - 2023年迷走神经刺激器完成拉丁美洲首例海外植入 [13] - 计划结合神经调控技术与中医疗法,打造中国特色医疗解决方案 [14]
深圳脑机接口技术有新进展 首例蓝牙可感知、磁共振兼容的新型脑起搏器植入患者脑中
深圳商报· 2025-07-07 00:54
医疗技术进展 -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完成深圳首例蓝牙可感知、磁共振兼容的新型脑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为32岁青年型帕金森病患者[1] - 新型脑起搏器具备蓝牙可感知功能,可实时获取患者脑部电生理数据,磁共振兼容特性允许患者在开机状态下进行磁共振检查[1] - 该技术由清华大学与品驰医疗联合研发,2022年起深圳二院联合国内5家顶级医院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6] 帕金森病现状 -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40岁以下患者占比达10%[2] - 青年型帕金森病诱因包括遗传、化学药品、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习惯如精神紧张、饮酒、油炸食品摄入等[2] - 深圳二院功能神经科自2011年起已为500多位帕金森病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疗法[4] 手术技术创新 - 术中运用机器人、O臂三维成像设备和AO脑深部电信号记录仪三大技术,提升手术精准度和实时监测能力[6] - 机器人辅助确保电极植入精度,O臂实现术中实时三维成像,电信号记录仪可监测脑深部核团活动[6] - 采用术中唤醒技术测试电极效果,患者在全麻唤醒状态下完成歌唱测试[1][6] 医保政策支持 - 深圳市自2014年起将脑深部电刺激术纳入医保目录,报销比例达90%[4] - 深圳二院成立全国首个多学科整合功能神经科,涵盖神经内外科、电生理、心理评估等专业团队[4] - 2023年6月医院设立脑机接口临床评估与转化中心,首批患者已入住[4] 患者案例 - 32岁患者嘉宝接受新型脑起搏器植入术,术后一个月将进行设备参数调试[6][7] - 另一例患者阿乐2019年接受同类手术后运动能力基本恢复,现就职于社区残联[3] - 青年患者群体存在对脑起搏器手术认知不足现象,部分患者担心术后成为"机器人"[3]
重大进展!马斯克公布脑机接口最新规划:2026年让盲人重获光明,2028年让全体人类变AI【附脑机接口行业前景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6-30 16:27
到2026年,植入芯片的电极数量将提升至3000个,2027年进一步提升至1万个,2028年将超过2.5万个。这将 使设备能够触及更深层脑区,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性疼痛等。 2027年,Neuralink计划实现多设备植入,例如在运动、言语、视觉皮层同时植入。 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26年启动"盲视"(Blindsight)项目,通过摄像头捕捉画面并转化为电信号刺激视觉 皮层,帮助失明者重获视觉。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地时间6月27日,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发布了一段长达一小时的视频,展示了其脑机 接口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规划。通过植入N1芯片,脊髓损伤患者用意念操控机械手、渐冻症患者通 过思维"重获语言"、未来人类或可"脑控"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Neuralink的核心突破在于其植入式设备N1芯片。这款如硬币大小的芯片可无线充电,通过1024个电极实时 捕捉大脑神经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数字指令。 目前,全球已有7名受试者接受植入手术(4名脊髓损伤患者、3名渐冻症患者),他们平均每周使用设备超50 小时,峰值超100小时,甚至能用思维玩电子游戏、操控虚拟机 ...
(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正成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资源“强磁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6-18 22:01
医药健康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 [1] - 2024年以来全市11款创新药械产品获批上市,总数居全国前列 [1] 政策支持与审批优化 - 北京市推出《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将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从200天压缩至60天,药品临床试验审批从60天压缩至30天 [1] - 推动医药健康领域扩大从事CGT研发生产的开放试点工作在北京率先落地 [1] 外资企业与全球创新资源 - 8家知名外资药械企业在京新设研发或创新主体,包括辉瑞、丹纳赫、礼来、拜耳、默沙东等 [1] - 北京正在成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1] 空间布局与人才资金支持 - 南部规划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北部依托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加速原创成果转化 [2] - 实施医师科学家培养、青年临床研究人才培训等计划,形成紧缺人才引育路径 [2] - 发挥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探索设立并购基金支撑产业创新 [2] 医疗器械产业优势 -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第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分别为7023个和2628个,居全国前列 [3] - 近5年北京获批创新医疗器械数量58个,占全国25%,位居全国榜首 [3] 特色细分领域发展 - 手术机器人、影像辅助诊断AI产品等前沿领域融资规模居全国首位 [3] - 可吸收支架、脑起搏器、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等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 [3] 创新医疗器械服务体系 - 2024年8月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创新医疗器械全流程服务的工作方案》,实施"项目制"管理模式 [4] - 医疗器械创新北京服务站累计服务企业969家次,提供人员培训、定制咨询等六大服务 [4] 多元服务平台与市场拓展 - 首钢基金与国资公司组建的北京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推动30余款高端医疗设备入院试用 [5] - 建立创新医疗器械院企对接机制,通过政策宣讲、实地调研等方式搭建供需桥梁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