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

搜索文档
创新驱动 持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华网· 2025-08-25 15:44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1] - 机器人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7.8% [3] -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 [3] 机器人产业突破 - 世界机器人大会售出1.9万台机器人 销售额超2亿元 [2] - 中国重汽焊接车间采用220台机器人和109台AGV 用工从300人降至30人 [3] -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10万亿元 2045年应用量超1亿台 [3] 核心技术自主化 - 蓝微电子突破16微米键合丝技术 解决芯片材料"卡脖子"问题 [4] - 品驰医疗实现脑起搏器国产化 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四大神经调控产品线的企业 [7][8] - 品驰医疗实现高场强磁共振兼容技术 降低产品研发费用和周期 [7][8] 低空经济应用拓展 - 杭州低空巴士航线缩短40公里路程至20公里 飞行时间8-10分钟 [9] - 美团无人机开通64条航线 累计完成订单超60万单 [9] - 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5万亿元 [9] 产业生态成熟度 - 全国涌现十余家神经调控企业 形成协同创新生态 [8] - 低空经济实现船舶动态配送和跨山跨海物资运输 [9][12] - 机器人及低空经济加速拓展应用场景边界 [12][13]
中国人寿助力脑机接口技术快速腾飞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9 17:23
转自:新华财经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国有大 型金融机构,中国人寿积极响应政策,充分发挥综合金融特色优势,全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将金 融"活水"与科创"沃土"深度融合,助力脑机接口等技术快速腾飞。 聚力培育前沿技术"金种子" "阻抗测试正常,监测到大量神经元峰电位!"看着脑电监测屏幕上不停跳动的脑电波信号,浙江大学医 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内一众临床专家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2024年11月底,这场令人振奋的 手术将仅有头发丝十分之一厚度的柔性电极植入患者颅内深部脑区,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微乎其微,同 时在患者术后苏醒后,可以不间断地通过高通量微电极采集深部脑区的单细胞级别神经电信号。 这场手术不仅是脑机接口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脑疾病的精准诊疗和脑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工具,而 本次临床试验使用的,就是由北京智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冉医疗")开发的高通量柔性电 极。对于像智冉医疗这样的医疗科技公司而言,高效、精准的资金支持成为刚需。2025年8月,国寿双 碳基金成功参与智冉医疗最新A轮融资,规模超3亿元,本轮所募资金将用于新一代侵入式柔 ...
帮主郑重:脑机接口暴涨48%!散户别光追高,这3条硬逻辑才是真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8-17 07:39
政策支持 - 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目标2027年关键技术突破,2030年培育2-3家全球巨头 [3] - 医保局将脑机接口相关费用纳入医保立项,包括"侵入式植入费"和"非侵入式适配费" [3] - 政策推动下脑机接口指数4月以来暴涨36%,创新医疗8天内收获5个涨停板 [3] 市场表现 - 脑机接口概念股年内平均涨幅达48.67%,龙头股创新医疗股价翻两倍多 [1] - 27只概念股获机构调研,6家被调研5次以上 [3] - 北陆药业获22次机构调研,因其神经调控药物与脑机接口治疗抑郁症协同 [3] 技术突破 - 三博脑科完成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手术,使偏瘫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4] - 汉威科技研发0.1mm超柔性电极,成本比美国低50% [3] - 高德红外自研65000通道芯片,性能超Neuralink三倍,已获3.2亿军品订单 [5] 产业链机会 上游 - 芯片和传感器是核心环节,高德红外芯片技术领先 [5] - 汉威科技柔性电极绑定下游厂商,订单排至明年 [5] 中游 - 岩山科技脑电大模型获二类医疗器械认证,订单增长240% [7] - 科大讯飞情绪识别准确率达92%,获500所学校合作 [7] 下游 - 品驰医疗脑起搏器占据60%帕金森市场,医保报销后患者数量翻倍 [7] - 翔宇医疗康复设备进入医保集采目录,覆盖80%三甲医院 [3][7] 行业风险 - 部分公司估值过高,龙头股PE达324倍 [5] - 存在蹭概念现象,如电子厂改名后主营仍为数据线 [6] - 技术不成熟公司夸大宣传,实际算法连小白鼠都控制不准 [6] - 部分产品价格过高,如某植入式芯片单台售价80万 [6]
科学与健康|健康“链”世界 中国医疗装备走出国际范儿
新华社· 2025-07-25 22:3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我国医疗装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5400亿元,医疗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 [5] - 近十年医疗装备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5] - 上半年批准创新医疗器械45个,同比增长87% [5] 技术创新与产品 - 智能仿生手结合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可识别佩戴者运动意图 [5] - 国产首台质子治疗系统已为超750例患者提供精准治疗 [9] - 国产自主创新医疗装备包括可弯曲机械手臂、亚毫米级分辨率全身磁共振等 [5] 国际化与出口 - 2024年国产医疗装备出口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医疗机构 [2] - 近五年进出口贸易额年复合增长率达9.4% [8] - 国产CT、数字平板X线成像系统、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产品远销海外 [8] 产业链与生态 - 迈瑞医疗"瑞智联"生态系统实现签单项目量累计超650个 [8] - 北京市昌平区打造国际医疗器械城,上海市闵行区建设新优药械出海集群 [11] - 国家药监局启动第二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 [10] 临床与应用 - 中国自主研发的支架型人工血管在瑞士完成首例CS主动脉弓部动脉瘤三分支腔内修复重建手术 [6][8] - 医疗装备紧跟临床需求,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9][10] - 国家医保局新增100多项与新技术、新设备相关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10]
重大进展!马斯克公布脑机接口最新规划:2026年让盲人重获光明,2028年让全体人类变AI【附脑机接口行业前景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6-30 16:27
Neuralink最新研究成果及规划 - 核心突破为植入式N1芯片,硬币大小,支持无线充电,通过1024个电极实时捕捉大脑神经信号并转化为数字指令 [2] - 目前7名受试者(4名脊髓损伤、3名渐冻症)平均每周使用超50小时,峰值超100小时,可实现意念操控机械手、玩电子游戏等 [2] - 2025年目标:言语皮层植入解码"意图言语";2026年电极数量提升至3000个;2027年实现多设备同时植入;2028年电极超2.5万个并探索与AI深度融合 [3] - 长期规划包括"盲视"项目(2026年帮助失明者)、全脑接口(数十万通道)、控制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3] 脑机接口行业概况 - 全球市场规模从2019年12亿美元增至2023年20亿美元,CAGR超13%,预计2029年达76.3亿美元 [6][7] - 技术应用覆盖医疗(瘫痪/神经疾病治疗)、科技(人机交互)、娱乐(沉浸式体验)三大领域 [4][6] - 中国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突破百亿元,老龄化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基数大驱动需求 [10] 中国脑机接口企业进展 - 头部企业临床注册情况:品驰医疗(侵入式脑起搏器)、脑虎科技(医用级BCI)、博睿康(临床手术案例)、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等 [10] - 海天智能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被工信部认定为首台核心技术装备 [10] - 行业技术突破方向:提升大脑认知理解能力,推动人机融合与机器人控制效率 [12]
(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正成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资源“强磁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6-18 22:01
医药健康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 [1] - 2024年以来全市11款创新药械产品获批上市,总数居全国前列 [1] 政策支持与审批优化 - 北京市推出《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将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从200天压缩至60天,药品临床试验审批从60天压缩至30天 [1] - 推动医药健康领域扩大从事CGT研发生产的开放试点工作在北京率先落地 [1] 外资企业与全球创新资源 - 8家知名外资药械企业在京新设研发或创新主体,包括辉瑞、丹纳赫、礼来、拜耳、默沙东等 [1] - 北京正在成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1] 空间布局与人才资金支持 - 南部规划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北部依托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加速原创成果转化 [2] - 实施医师科学家培养、青年临床研究人才培训等计划,形成紧缺人才引育路径 [2] - 发挥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探索设立并购基金支撑产业创新 [2] 医疗器械产业优势 -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第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分别为7023个和2628个,居全国前列 [3] - 近5年北京获批创新医疗器械数量58个,占全国25%,位居全国榜首 [3] 特色细分领域发展 - 手术机器人、影像辅助诊断AI产品等前沿领域融资规模居全国首位 [3] - 可吸收支架、脑起搏器、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等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 [3] 创新医疗器械服务体系 - 2024年8月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创新医疗器械全流程服务的工作方案》,实施"项目制"管理模式 [4] - 医疗器械创新北京服务站累计服务企业969家次,提供人员培训、定制咨询等六大服务 [4] 多元服务平台与市场拓展 - 首钢基金与国资公司组建的北京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推动30余款高端医疗设备入院试用 [5] - 建立创新医疗器械院企对接机制,通过政策宣讲、实地调研等方式搭建供需桥梁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