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奶菇
搜索文档
经济日报:海南白沙 点绿成金生态富民
经济日报· 2025-10-17 15:12
产业定位与政策支持 - 白沙县将南药确定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南药生态产业链 [2] - 县政府实施《白沙黎族自治县黎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共18条,对黎医药保护与发展中的政府职责、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等作出具体规定 [2] - 县财政持续投入林下种植专项资金,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近3000万元 [2] - 印发《白沙黎族自治县2025—2028年胶园林下益智种植补贴方案》,按照“谁种植、谁受益”原则,给予益智种植主体每亩1500元补贴 [3] 种植规模与产量 - 青松乡益智种植面积达4.17万亩,干果年产量约1200吨,是目前国内种植益智最大的乡镇 [3] - 青松乡建成5700亩益智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形成约1万亩规模化种植带 [3] - 全县主要南药品种种植面积:益智12.5万亩、裸花紫珠6687亩、五指毛桃1326亩、灵芝1328亩、牛大力922亩 [3] - 林下食药用菌种植基地已扩展至1.3万亩,年产值超1.58亿元 [3] 产业链与加工能力 - 青松乡南药分拣中心内设两条生产线,每天可烘干益智、菌菇等农产品13吨,年可实现烘干农产品3000余吨 [5] - 通过农产品初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市场流通标准,农产品价值可提高10%至15%,附加值约900万元 [5] - 采取订单销售模式,产品销往广西玉林、安徽亳州等国内各大药材交易市场、药企,并出口至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5] - 建设高标准南药分拣中心以及集仓储、交易、展示于一体的标准化南药交易中心,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科研、科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5] 技术合作与模式创新 - 与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共建青松乡—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供应区,通过“企业供苗+政府奖补+订单收购”的闭环模式发展产业 [2] - 依托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以来已开展7期集中培训和田间学校,累计培训535人次 [3] - 中国热科院专家团队攻克红托竹荪反季节种植技术,让原本只在雨季生长的菌菇在旱季也能破土而出 [6] 三产融合与富民成效 - 在县人民医院茶城院区内成立黎族医药体验区,自2023年开业至今累计诊治2500余人次 [6] - 通过“黎药+康养+旅游”开发南药药浴等疗法体验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助推旅游业发展 [6] - 青松乡有5个行政村上榜海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名单,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超100万元 [6] - 产业目前已为该乡村民提供临时用工6.02万人次,农户通过地租、务工每年增收约1128万元 [6] - 目前白沙全县益智鲜果价格已突破10元/斤(干果40元/斤),为近年来新高 [6]
海南白沙:点绿成金生态富民
经济日报· 2025-10-11 10:10
产业定位与政策支持 - 公司将南药确定为主导产业,并制定实施了《白沙黎族自治县黎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2] - 县财政持续投入林下种植专项资金,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近3000万元[2] - 公司印发补贴方案,按照“谁种植、谁受益”原则,给予益智种植主体每亩1500元补贴[3] 种植规模与产量 - 青松乡益智种植面积达4.17万亩,干果年产量约1200吨,是目前国内种植益智最大的乡镇[3] - 公司主要种植南药品种包括益智12.5万亩、裸花紫珠6687亩、五指毛桃1326亩、灵芝1328亩、牛大力922亩[3] - 林下食药用菌种植基地已扩展至1.3万亩,年产值超1.58亿元[3] 产业链建设与加工能力 - 南药分拣中心内设两条生产线,每天可烘干益智、菌菇等农产品13吨,年可实现烘干农产品3000余吨[4] - 通过农产品初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市场流通标准,农产品价值可提高10%至15%,附加值约900万元[4] - 公司采取订单销售模式,产品销往国内各大药材交易市场、药企,并出口至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4] 技术合作与品质提升 - 公司与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共建中药材供应区,通过“企业供苗+政府奖补+订单收购”闭环模式运营[2] - 公司依托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战略合作,2023年以来已开展7期集中培训和田间学校,累计培训535人次[3] - 北京同仁堂技术人员指导农户按标准种植,七坊镇烘干生产线精准调控温湿度,有效保留成分[4] 三产融合与富民成效 - 公司在县人民医院茶城院区内成立黎族医药体验区,自2023年开业至今累计诊治2500余人次[6] - 通过“黎药+康养+旅游”开发南药药浴等疗法体验项目,助推旅游业发展[6] - 白沙全县益智鲜果价格已突破10元/斤(干果40元/斤),为近年来新高,青松乡有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超100万元[6] - 产业目前已为乡村村民提供临时用工6.02万人次,农户通过地租、务工每年增收约1128万元[6]
绿色琼中捧起“金钵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09:41
林下经济发展规模 - 林下经济总面积达24.24万亩 总产值3.74亿元 [2] - 林下种植面积16.64万亩 林下养殖面积4.17万亩 森林景观利用面积3.43万亩 [4] - 计划到2030年林下经济面积扩大至54.27万亩 年产值目标13.31亿元 [6] 核心产业模式 - 构建"林+药""林+菌""林+果""林+旅游"等"1+N"复合型产业体系 [4] - 林药种植面积14.82万亩(占林下种植89%) 产值约1.7亿元 [5] - 重点发展林药(益智/草豆蔻)林草(粽叶)林果(人参果/凤梨)林菌(菌菇)林畜(五角猪)林禽(鸡)林蜂(中华蜜蜂)六大方向 [6] 具体项目案例 - 红毛镇天然林下益智种植8000亩 每亩增收约1000元 [5] - 黎母山镇粽叶合作社采用林草复合模式种植5365亩 年产值1040万元 [5] - 握岱村创新林下覆膜技术种植虎奶菇 3个月收获周期 [8] 产业支撑体系 - 2016-2021年发放益智种植补助656.9万元 惠及1588户农户 [3] - 2024年发布南药黎药产业发展规划及保护条例强化政策支持 [5] - 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引进40个优质项目 发展益智酒/虎奶菇干菇等精深加工产品 [9] 品牌与创新建设 - 注册"黎汉子"粽叶商标提升产品附加值 [5] - 打造"琼中好味"区域公用品牌 提升五脚猪/蜂蜜等产品知名度 [9] - 科技机构研发食用菌栽种技术 开展覆膜种植培训提升成活率 [8]
白沙新高峰村:为生态让路 向幸福迁徙
海南日报· 2025-08-13 09:02
搬迁与产业发展 - 实施整村生态搬迁后依托绿水青山发展农旅融合产业 实现从"为生态让路"到"向幸福迁徙"的转变 [1][3] - 采用"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建设菌菇种植基地 构建菌棒供应 技术指导 保底收购的全链条合作机制 [3] - 2023年带动23户村民种植虎奶菇200亩 村民从胶农转型菌农 [3] 经济成效 - 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2024年林下菌菇种植销售额达105.57万元 盈利40万元 [2][3] - 白沙大院农旅文融合示范项目总投资8600万元 占地25.4亩 建设15栋黎族风情别墅及106间民宿客房 [3] - 项目运营后每年吸纳30多户农户务工 带动群众增收150多万元 [3] 生态修复 - 通过"林地置换+异地重建"模式使原村7600亩核心雨林重归自然 搬迁区域采用乡土树种复绿 [3] - 被人类活动割裂的雨林廊道正快速恢复 [3] 未来规划 - 进一步延长菌菇产业链 挖掘民族文化 打造丰富多元的文旅产品 [4] -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