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
搜索文档
顶尖专家学者齐聚肇庆,共商南药食养产业发展新路径
南方农村报· 2025-11-20 22:02
大会核心共识 - 2025年中国南药食养产业大会专题研讨于11月20日举行,汇聚全国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共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3][4][5] - 会议达成共识,需通过科技赋能突破高效利用瓶颈,依托林下种植等生态模式保障药材品质,并深化“药、食、养、医、旅”全链条融合以释放更大经济效益[6][7][8] 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 - 针对肉桂产业面临价值链断裂与技术卡脖子挑战,提出四大创新路径:种质创新筛选低香豆素高肉桂醛品种、低温提油保留活性成分、稳态控释提升精油稳定性、综合利用推动原料全值化利用[13][14][18][19][20] - 中国肉桂正从传统农林资源向高附加值健康原料全面升级,成为大食物观重要载体与乡村振兴产业引擎[21][22][23] - 针对沉香产业长周期瓶颈,成功选育“热科2号白木香”等良种,将结香时间从传统8-10年大幅缩短至3年,实现收益周期与品质双重突破[25][26][27] - 拓展沉香应用边界,其化合物具有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开发阿尔茨海默症新药提供候选,同时在抗幽门螺旋杆菌等方面活性为开发大健康产品开辟新路径[30][31][32] 药食同源资源开发 - 肇庆巴戟天作为特色道地南药,种植面积近10万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骨质疏松、抗抑郁、免疫调节等功效,食养市场前景广阔[44][45][46] - 巴戟天已批准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拥有民间近50年应用历史且未发现毒副作用报告,正积极申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以拓展食品应用开发[47][48][49][50] - 我国拥有丰富食药用兰科资源,涵盖约70属300余种,其中石斛、金线莲、血叶兰等品种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在优质载体[52][53] - 针对食药用兰科核心竞争力不足等挑战,通过选育4个血叶兰省级认定品种、研发节水率超95%的栽培模式,推动林下种植与设施栽培标准化规模化发展[57][58][59] 林下生态种植模式 - 提出南药“回家行动”,让中药材回归山野林间,以破解高产低质、农残超标、连作障碍等核心难题[65][66][67] - 依据生境耦合、物种互作、逆境胁迫三大生态理论构建林下有机种植体系,利用松林挥发物激活药材抗病代谢路径,在不施农药化肥前提下实现健康生长与品质提升[69][70][71] - 林下适度胁迫能促进药材次生代谢物积累提升药效成分,该模式已在云南松林区域推广,实现不占耕地、不用农药、药效优良的有机生产[72][73][74] - 茂名垦区推广“胶药融合”模式,建设南药产业基地9万亩,主导南药品种10多个,橡胶树为南药遮阴,南药填补橡胶收益空窗期,土地利用率提升40%以上[78][79][80][81] 产业融合与市场拓展 - 热带农业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核心在于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的价值重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气候与南药资源为康养旅游提供天然优势[90][91][92] - 分享典型实践路径如海南花梨谷共享农庄打造植物疗愈模式,海南热沐吧共享农庄构建日间农事+夜间康养全场景旅居综合体,实现从观光到体验的闭环转化[94][95][96][97] - 采芝林作为百年中华老字号,以药为根基布局全国90余个溯源基地构建全产业链,以医为核心通过国医馆增强客户黏性,2024年智慧药房业务实现近1.2亿元营收[103][104][105] - 以养为延伸创新开设岭南膳食养生汤馆,将中医理论转化为日常食疗,推动中医药从治疗向预防、养生延伸,深化“药、医、养”一体化模式[105][106]
重磅剧透!2025南药食养大会有哪些宝藏南药?
南方农村报· 2025-11-19 15:01
大会概况 - 2025年中国南药食养产业大会将于11月19日至21日在肇庆召开 [2] - 大会搭建了超越地域的展示平台,实现从单一产品展示到全产业链与创新理念的深度对接 [3][4] - 大会旨在助力南药从传统药材向“药食同源”产品转型,加速实现标准化、品牌化与国际化,提升中国南药的全球竞争力 [72][73][74] 国家级及跨省参展成果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携牛大力、益智、巴戟天、姜黄、灵芝、五指毛桃等一批热带南药优良品种与研究成果亮相 [9][10][11] - 广西展团展示全产业链培育的肉桂与八角、永福罗汉果深加工产品、以及采用蚯蚓与药材作物共生模式生产的广地龙和百合等 [14][15][16] - 云南展团带来兼具“药食同源”特色的金毛狗脊与三七,海南森祺制药展出胆木浸膏糖浆、胶囊等系列成药制品 [22][23] - 福建展团展示春砂仁系列产品与五指毛桃养生系列,贵州黔里山人黄精研究所展出从九九黄精到黄精酒、饮料、酵素等系列产品 [25][27][28] 广东省内产业展示 - 江门新会陈皮被开发为陈皮香包、陈皮花生、陈皮红豆沙等系列食品,广东燕塘乳业创新推出陈皮酸奶、红枣枸杞牛奶等产品 [32][33][37] - 阳江市宝芝堂与华润三九共建GAP产业化基地,构建从育种、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展出三叉苦、两面针、广藿香、岗梅等产品 [40][41] - 广东粤森生态农业将牛大力深度开发为系列酒饮、茶品、破壁粉及汤包,湛江博泰生物带来虾肽系列有机肥料以支撑南药生态种植 [42][43] 肇庆市东道主特色 - 肇庆系统呈现从原生药材到精深加工、从田间种植到文化创意的全产业链图景,展示高要肉桂与佛手、德庆巴戟天与何首乌、广宁砂仁与沉香、封开与怀集牛大力与灵芝等区域特色品种 [48][49][50][51][52] - 高要区开发出肉桂金绣、肉桂香牌、挂画桂皮等系列文创产品及高桂饮品等功能性食品,鼎湖区开发出肇实果、葛根粉、葛根面等系列健康食品 [61][62][63][64] - 四会市将广藿香等传统药材与现代凉茶工艺结合推出源吉林凉茶等即饮产品,大会期间的中医药健康文化夜市展出南药软糖、沙糖桔饮品、沉香茶等轻食化、零食化产品 [65][67][68][69][71]
经济日报:海南白沙 点绿成金生态富民
经济日报· 2025-10-17 15:12
产业定位与政策支持 - 白沙县将南药确定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南药生态产业链 [2] - 县政府实施《白沙黎族自治县黎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共18条,对黎医药保护与发展中的政府职责、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等作出具体规定 [2] - 县财政持续投入林下种植专项资金,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近3000万元 [2] - 印发《白沙黎族自治县2025—2028年胶园林下益智种植补贴方案》,按照“谁种植、谁受益”原则,给予益智种植主体每亩1500元补贴 [3] 种植规模与产量 - 青松乡益智种植面积达4.17万亩,干果年产量约1200吨,是目前国内种植益智最大的乡镇 [3] - 青松乡建成5700亩益智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形成约1万亩规模化种植带 [3] - 全县主要南药品种种植面积:益智12.5万亩、裸花紫珠6687亩、五指毛桃1326亩、灵芝1328亩、牛大力922亩 [3] - 林下食药用菌种植基地已扩展至1.3万亩,年产值超1.58亿元 [3] 产业链与加工能力 - 青松乡南药分拣中心内设两条生产线,每天可烘干益智、菌菇等农产品13吨,年可实现烘干农产品3000余吨 [5] - 通过农产品初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市场流通标准,农产品价值可提高10%至15%,附加值约900万元 [5] - 采取订单销售模式,产品销往广西玉林、安徽亳州等国内各大药材交易市场、药企,并出口至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5] - 建设高标准南药分拣中心以及集仓储、交易、展示于一体的标准化南药交易中心,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科研、科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5] 技术合作与模式创新 - 与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共建青松乡—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供应区,通过“企业供苗+政府奖补+订单收购”的闭环模式发展产业 [2] - 依托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以来已开展7期集中培训和田间学校,累计培训535人次 [3] - 中国热科院专家团队攻克红托竹荪反季节种植技术,让原本只在雨季生长的菌菇在旱季也能破土而出 [6] 三产融合与富民成效 - 在县人民医院茶城院区内成立黎族医药体验区,自2023年开业至今累计诊治2500余人次 [6] - 通过“黎药+康养+旅游”开发南药药浴等疗法体验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助推旅游业发展 [6] - 青松乡有5个行政村上榜海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名单,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超100万元 [6] - 产业目前已为该乡村民提供临时用工6.02万人次,农户通过地租、务工每年增收约1128万元 [6] - 目前白沙全县益智鲜果价格已突破10元/斤(干果40元/斤),为近年来新高 [6]
海南白沙:点绿成金生态富民
经济日报· 2025-10-11 10:10
产业定位与政策支持 - 公司将南药确定为主导产业,并制定实施了《白沙黎族自治县黎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2] - 县财政持续投入林下种植专项资金,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近3000万元[2] - 公司印发补贴方案,按照“谁种植、谁受益”原则,给予益智种植主体每亩1500元补贴[3] 种植规模与产量 - 青松乡益智种植面积达4.17万亩,干果年产量约1200吨,是目前国内种植益智最大的乡镇[3] - 公司主要种植南药品种包括益智12.5万亩、裸花紫珠6687亩、五指毛桃1326亩、灵芝1328亩、牛大力922亩[3] - 林下食药用菌种植基地已扩展至1.3万亩,年产值超1.58亿元[3] 产业链建设与加工能力 - 南药分拣中心内设两条生产线,每天可烘干益智、菌菇等农产品13吨,年可实现烘干农产品3000余吨[4] - 通过农产品初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市场流通标准,农产品价值可提高10%至15%,附加值约900万元[4] - 公司采取订单销售模式,产品销往国内各大药材交易市场、药企,并出口至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4] 技术合作与品质提升 - 公司与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共建中药材供应区,通过“企业供苗+政府奖补+订单收购”闭环模式运营[2] - 公司依托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战略合作,2023年以来已开展7期集中培训和田间学校,累计培训535人次[3] - 北京同仁堂技术人员指导农户按标准种植,七坊镇烘干生产线精准调控温湿度,有效保留成分[4] 三产融合与富民成效 - 公司在县人民医院茶城院区内成立黎族医药体验区,自2023年开业至今累计诊治2500余人次[6] - 通过“黎药+康养+旅游”开发南药药浴等疗法体验项目,助推旅游业发展[6] - 白沙全县益智鲜果价格已突破10元/斤(干果40元/斤),为近年来新高,青松乡有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超100万元[6] - 产业目前已为乡村村民提供临时用工6.02万人次,农户通过地租、务工每年增收约1128万元[6]
海南白沙 点绿成金生态富民
经济日报· 2025-10-11 06:17
产业战略定位 - 将南药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坚守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相协调的发展路径[2] - 制定并实施《白沙黎族自治县黎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共18条,对政府职责、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等作出具体规定[3] - 按全产业链模式发展,建设高标准分拣中心及集仓储、交易、展示于一体的标准化南药交易中心[6] 种植规模与产能 - 主要南药品种种植面积:益智12.5万亩、裸花紫珠6687亩、五指毛桃1326亩、灵芝1328亩、牛大力922亩[4] - 青松乡益智种植面积达4.17万亩,干果年产量约1200吨,为国内种植益智最大的乡镇[4] - 林下食药用菌种植基地已扩展至1.3万亩,年产值超1.58亿元[4] - 青松乡建成5700亩益智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形成约1万亩规模化种植带[4] 政府支持与资金投入 - 县财政持续投入林下种植专项资金,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近3000万元[3] - 印发《白沙黎族自治县2025—2028年胶园林下益智种植补贴方案》,按照“谁种植、谁受益”原则给予种植主体每亩1500元补贴[4] - 2023年以来已开展7期集中培训和田间学校,累计培训535人次,安排农艺师驻村巡回指导[4] 产业链与加工能力 - 青松乡南药分拣中心内设两条生产线,每天可烘干益智、菌菇等农产品13吨,年可实现烘干农产品3000余吨[5] - 通过农产品初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市场流通标准,农产品价值可提高10%至15%,附加值约900万元[5] - 采取订单销售模式,销往广西玉林、安徽亳州等国内药材市场及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5] 企业合作与科技支撑 - 与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共建青松乡—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供应区[3] - 通过“企业供苗+政府奖补+订单收购”的闭环模式运营[3] - 依托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战略合作协议,把技术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4] - 中国热科院专家团队攻克红托竹荪反季节种植技术[7] 三产融合与富民成效 - 在县人民医院茶城院区内成立黎族医药体验区,自2023年开业至今累计诊治2500余人次[7] - 通过“黎药+康养+旅游”开发南药药浴等疗法体验项目,助推旅游业发展[7] - 白沙全县益智鲜果价格已突破10元/斤(干果40元/斤),为近年来新高[7] - 青松乡有5个行政村上榜海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名单,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超100万元[7] - 目前已为该乡村民提供临时用工6.02万人次,农户通过地租、务工每年增收约1128万元[7]
绿色琼中捧起“金钵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09:41
林下经济发展规模 - 林下经济总面积达24.24万亩 总产值3.74亿元 [2] - 林下种植面积16.64万亩 林下养殖面积4.17万亩 森林景观利用面积3.43万亩 [4] - 计划到2030年林下经济面积扩大至54.27万亩 年产值目标13.31亿元 [6] 核心产业模式 - 构建"林+药""林+菌""林+果""林+旅游"等"1+N"复合型产业体系 [4] - 林药种植面积14.82万亩(占林下种植89%) 产值约1.7亿元 [5] - 重点发展林药(益智/草豆蔻)林草(粽叶)林果(人参果/凤梨)林菌(菌菇)林畜(五角猪)林禽(鸡)林蜂(中华蜜蜂)六大方向 [6] 具体项目案例 - 红毛镇天然林下益智种植8000亩 每亩增收约1000元 [5] - 黎母山镇粽叶合作社采用林草复合模式种植5365亩 年产值1040万元 [5] - 握岱村创新林下覆膜技术种植虎奶菇 3个月收获周期 [8] 产业支撑体系 - 2016-2021年发放益智种植补助656.9万元 惠及1588户农户 [3] - 2024年发布南药黎药产业发展规划及保护条例强化政策支持 [5] - 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引进40个优质项目 发展益智酒/虎奶菇干菇等精深加工产品 [9] 品牌与创新建设 - 注册"黎汉子"粽叶商标提升产品附加值 [5] - 打造"琼中好味"区域公用品牌 提升五脚猪/蜂蜜等产品知名度 [9] - 科技机构研发食用菌栽种技术 开展覆膜种植培训提升成活率 [8]
正生堂集团琼中湾岭南药产业园一期投产
海南日报· 2025-08-20 09:54
公司项目投产 - 海南正生堂南药综合加工观光产业园一期项目于8月19日投产 [2] - 项目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海南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 [2] - 项目配备4条益智和牛大力加工生产线及6条保健食品生产线 [2] - 预计年加工南药2000吨以上 [2] - 项目可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 [2] 行业产能与布局 - 项目定位为南药综合加工观光产业园 [2] - 项目包含保健食品生产线 [2]
东方黄花梨林下经济面积突破万亩
海南日报· 2025-07-30 09:26
文章核心观点 - 东方市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上采集加工+林下复合经营”的立体发展模式,并建立一站式服务和产权交易机制以支持产业发展 [1] 林下经济发展规模与模式 - 东方市黄花梨林下经济面积达11569.7亩,已形成“林上采集加工+林下复合经营”立体发展模式 [1] - 东方林下经济目前已实施5.06万亩,涵盖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四大类型 [1] - 具体模式包括“黄花梨+南药”,例如在500亩林下种植益智、铁皮石斛等南药 [1] 产业生态与服务创新 - 形成“养殖+有机肥+林木生长”的生态闭环 [1] - 东方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与林业服务中心共建“流转+办证+金融”一站式服务闭环 [1] - 东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首创“一树一证一码”交易模式,为每棵黄花梨颁发“身份证”以解决确权与流通难题 [1]
人河相守云水谣
海南日报· 2025-07-25 09:40
抱炸村与抱炸河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 抱炸村位于三亚市天涯区立新村下辖的村民小组之一,地处三亚西北部,依傍宁远河支流抱炸河 [5] - 抱炸河源自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高山,流经抱炸村,成为当地生命之源,滋养村民生活与农业生产 [3] - 村名"抱炸"可能源自黎族方言,"抱"意为村庄,"炸"或为"什"(水田),寓意被河流环抱且有水田的村庄 [6] 抱炸村名的文化渊源 - 村名可能与当地两座大山什吉山和什耀山相关,反映黎族以山水田林命名的文化传统 [5] - 黎族方言中"什"指水田,"抱"指村庄,体现当地地理特征与文化密码 [6] - 海南地名文化专家研究显示,黎族常用自然环境要素命名村镇,如水、山、林等 [6] 抱炸村与河流的互动历史 - 1972年村民自筹资金修建漫水桥,解决雨季出行难题,体现人水互塑关系 [7] - 建桥过程艰难,村民贡献资金或物资(如家禽、采集山货),耗时一年半完成 [7][8] - 原始桥梁为五六十米长石梁,每年汛期后需全村维修,2021年被政府新建的两车道桥梁取代 [8][10] 抱炸河孕育的地方文化 - 河水用于水稻种植全过程,形成独特育秧、插秧习俗(如避忌日、留祭田) [12] - 当地酿酒文化发达,村民认为抱炸河水酿制的酒口感更柔和 [12] - 历史上河水运输木材,形成木器制作传统(如木鞋、厨具、农具) [12] - 保留祭祀习俗,节日杀猪献酒米以感恩神明,延续水文化信仰 [13] 抱炸村的现代发展 - 2021年新建抱炸一桥通车,改善300多位村民的出行条件 [10][11] - 传统漫水桥完成历史使命,象征村庄从封闭走向开放 [10] - 水文化在现代延续,体现在建筑、器物和节庆活动中 [13]
琼中:广袤绿荫下绘出“经济带”
海南日报· 2025-05-25 09:44
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 琼中县林下经济总面积达23.52万亩,年产值突破5亿元,保有量居全省首位[1] - 形成林下种植、养殖、景观利用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1] - 罗担村打造万亩林下益智种植集群,累计增收640.5万元[1] 特色产业发展 - 罗担村通过引种野生益智,种植户年增收达7-8万元[2] - 水朗下村发展黎药产业,种植30种黎药并打造农文旅融合特色村[3] - 黎母山镇粽叶种植规模超5300亩,年销售额上千万元,合作社农户从24户扩展至390户[5] 产业模式创新 - 采用"合作社+产业+农户"模式,推动粽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5] - 黎母山镇通过培训、订单整合解决种植技术不足和市场对接问题[5] - 琼中实现菌菇、人参果、凤梨种植及五脚猪、地龙等养殖产业多元化发展[6] 文旅融合探索 - 黎母山镇合究村通过"山海共建"项目开发黎族风情游,日接待游客超100人次[7] - 推行"森林康养+"模式,整合雨林资源和文化要素发展全域旅游[7] - 开通环热带雨林旅游公路观光巴士,结合骑行嘉年华等活动激活县域经济[8] 未来发展规划 - 延伸产业链,强化文体康旅融合,打造"雨林穿越"等赛事品牌[8] - 谋划黎苗医药推广活动,创建百花岭气候康养基地[8] - 发展林下农事体验、农家乐、研学基地等休闲农业新业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