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湖北丹江口:“一库清水”滋养百亿水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10-27 14:32
文章核心观点 -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其优质水资源催生并滋养了一个百亿级的水饮特色产业集群 [1] - 当地通过严格的生态保护和水质监控体系确保水源质量,并以此为核心优势吸引知名企业落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2][4] - 水产业已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产品覆盖湖北本地市场并远销北方多个省份,未来将向高端化、品牌化升级 [4] 水产业规模与发展现状 - 丹江口市水饮产品年产量近500万吨,覆盖湖北市场并远销北京、天津、河北等北方省份 [4] - 已建成十余座现代化生产基地,构建了从饮料生产、罐体加工到包装设计、产品营销的完整产业链 [4] - 武当山水饮料公司第四季度三大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正冲刺全年10亿元产值目标 [1] 核心水源优势与生态保护 -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水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库容量339亿立方米 [2] - 水库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核心区水质达Ⅰ类,水体富含钙、镁、钾等天然矿物质 [1][2] - 库区植被覆盖率达67%,当地实行最严格环境准入制度,累计完成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超百万亩 [2] - 通过高空卫星、无人机及260多个高清摄像头组成监控网络,对38条入库河流水质和20个排污口进行在线监测 [4] 重点企业与产业链协作 - 吸引了农夫山泉、北京一轻、燕京啤酒、华润怡宝等知名企业扎堆落户 [4] - 北京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利用当地水资源和农产品优势,建成先进饮料生产基地,并带动周边茶产业发展 [2] - HPP柑橘汁生产线采用600MPa超高压处理技术,能锁住97%以上维生素,原料来自库区生态果园 [2]
省政协举行“加快促进民族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月度协商座谈会
辽宁日报· 2025-10-16 09:05
会议核心观点 - 会议议题为加快促进民族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省政协主席周波主持会议并讲话 [1] - 加快推进民族乡村全面振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也是落实国家战略 展现辽宁担当的迫切需要 [1] - 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 增强加快推进民族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 会议提出的发展建议 - 加快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以文化赋能点燃民族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1] - 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生态产业 以党建引领促进民族乡村全面振兴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旅游 提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效能 [1] 重点任务与工作方向 - 聚焦重点任务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2] -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扎实推动民族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实效 [2] - 充分发挥政协优势 聚焦粮食安全 人才瓶颈 组织建设 生态宜居等重点内容 持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提高建言资政精准度 [2]
秦岭脚下,这笔“生态账”越算越值!
新华网· 2025-09-21 21:59
生态旅游与民宿产业 - 灞源镇凭借海拔超1200米、气温比西安市区低10摄氏度的自然条件,发展成为避暑胜地,生态旅游是当地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1] - 村民方毅返乡将老旧土房改建为民宿,在3个月的旅游旺季中收入超过10万元,显示民宿经营具有显著经济效益[3] - 民宿经营注重保持生活本真与自然之美,并严格遵守环保规定,如安装油烟分离器、油水分离器,将污水管接入村里污水处理设备,以保护核心旅游资源[3] 生态保护政策与成效 - 蓝田县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基石,其秦岭保护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3.09%,涉及17个镇街、216个行政村,通过“护绿换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3] - 当地已形成“空天地人”一体化管护模式,配备129名网格员和34架无人机定期巡航,守护上千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域[7] - 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稀疏状态跃升至57.43%,并观测到林麝、麂子等野生动物活动增多,表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7] 文化与生态融合的产业发展 - 辋川镇依托唐代诗人王维留下的文化宝藏(如手植银杏树、“辋川二十景”遗址)和秦岭生态底色,发展文化与生态交融的特色产业[5][6] - 当地拒绝可能破坏生态的大投资项目,转而深耕诗意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并带动核桃、板栗等土特产销售,形成持久的吸引力[6] - 在生态向好的基础上,辋川镇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天麻、黄精等十余个品种,覆盖15个村,好生态保障了药材品质与价格[6]
生态工程也是富民工程
人民日报· 2025-09-19 06:32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与成效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40% [1] - 当地创新治理模式,综合运用以路治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等手段 [1] - 沙漠治理不仅是生态工程,也成为富民工程和发展工程 [1] 以路治沙与光伏治沙 - 累计建成穿沙公路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带动防沙治沙400多万亩 [3] - 沿黄高速两侧贯通补齐库布其沙漠北缘420公里锁边林带,有效阻止沙漠扩张 [3] - 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建设“光伏长城”治沙带,规划形成约5公里宽、400多公里长的光伏治沙带 [3][4] 科技手段提升治沙效率 - 应用无人机飞播、植树机器人、灌木平茬机等装备,使沙漠治理不断提速 [6] - 无人机飞播相比传统人工撒种效率高、精度好、成本低,例如一公司在6-9月完成飞播约13万亩 [6] - 2023年以来累计新建锁边林、阻隔带、阻沙带340公里 [7] 生态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牧民通过经营民宿、餐饮、甘草种植和牧业,年纯收入可达15万到20万元 [8] - 已累计发展500余户家庭林(草)场,生态覆盖总面积达200多万亩 [8] - 培育生物质绿色甲醇、柠条饲草料加工等重点产业,年加工利用柠条、沙柳等超5万吨,2024年全市林草产业总产值达75亿元 [9]
白沙新高峰村:为生态让路 向幸福迁徙
海南日报· 2025-08-13 09:02
搬迁与产业发展 - 实施整村生态搬迁后依托绿水青山发展农旅融合产业 实现从"为生态让路"到"向幸福迁徙"的转变 [1][3] - 采用"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建设菌菇种植基地 构建菌棒供应 技术指导 保底收购的全链条合作机制 [3] - 2023年带动23户村民种植虎奶菇200亩 村民从胶农转型菌农 [3] 经济成效 - 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2024年林下菌菇种植销售额达105.57万元 盈利40万元 [2][3] - 白沙大院农旅文融合示范项目总投资8600万元 占地25.4亩 建设15栋黎族风情别墅及106间民宿客房 [3] - 项目运营后每年吸纳30多户农户务工 带动群众增收150多万元 [3] 生态修复 - 通过"林地置换+异地重建"模式使原村7600亩核心雨林重归自然 搬迁区域采用乡土树种复绿 [3] - 被人类活动割裂的雨林廊道正快速恢复 [3] 未来规划 - 进一步延长菌菇产业链 挖掘民族文化 打造丰富多元的文旅产品 [4] -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 [4]
土药材成了金饭碗(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08 06:40
核心观点 - 龙山县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增长 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形成"绿色银行"模式 [2][4][7] 产业规模与结构 - 全县拥有20万亩人工种植中药材基地和10万亩野生中药材 形成"山顶厚朴成林 山腰黄柏连片 山脚百合飘香"种植格局 [4] - 建成3个万亩中药材种植乡镇 15个千亩示范片 50个百亩示范点 成立300余家种植合作社 [7] - 百合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 年产量达10万吨 鲜货价格达20元/斤 干片约50元/斤 [5][6] 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 - 与20余家科研院所合作 建成3个专家工作站和5个产学研示范基地 科技对中药材产值贡献率超50% [6] - 采用分子育种 轮作制度和有机肥等绿色技术 使百合亩产提高30% [6] - 园区采用现代化烘干机 分选机和恒温仓储设备 取代传统加工方式 [7] 产业链延伸 - 山下园区十余家企业将中药材加工成60余种产品 包括中药饮片 保健品和化妆品 [2] - 企业筹备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精加工环节可大幅增加利润 [7][8] - 拥有10家中药材高新技术企业 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8] 经济效益与农户增收 - 黄柏种植带来显著收益 手腕粗细的树木可产生300-500元收入 [4] - 大湾村黄柏种植达4000-5000亩 村民通过50亩黄柏种植持续增收 [4] - 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 合作社与农户关系更加紧密 [7]
新疆且末治沙:实现“绿进沙退” 迈向“人沙和谐”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15:43
治沙成效 - 新疆且末县通过建设长达23公里的防风固沙"锁边林",成功将流动沙丘步步逼退,形成由胡杨、红柳、梭梭、沙拐枣组成的生态防线[1] - 治沙工程使区域内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数大幅下降,年平均降雨量明显增加,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5] - 且末县从"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并逐步迈向"人沙和谐"阶段,获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称号[5] 治沙历程 - 且末县1998年建立全疆首个县级防风治沙站,初期采用人工挑水、草方格等传统方法,后期引入机械化管道和节水滴灌设施提升效率[3] - 27年间全县累计上百万人次参与植树造林,治沙从专业团队拓展为全民生态工程[4] - 首批栽种的胡杨树苗从拇指粗细成长为参天大树,防风林带南北延伸23公里,东西宽度达1-7公里[5][3] 治沙模式创新 - 采用"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思路,通过用水指标、林木产权、国家补助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5] - 在林间种植肉苁蓉、文冠果、蛋白桑等沙生经济作物,形成完整产销链,年产值持续增长[5] - 依托且末国家沙漠公园发展沙漠观光旅游,探索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新路径[5]
流程691公里,这里的出境水质为何优于入境?
新华社· 2025-06-12 19:04
生态修复项目成效 - 重庆长寿区云集镇大同村高洞河生态修复项目即将完工验收 水质从治理前的Ⅳ类提升至Ⅲ类 亲水步道等设施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1] - 长寿湖通过取缔网箱养鱼、治理沿湖污染及修复入湖河流等措施 水质从劣Ⅴ类稳定提升至Ⅲ类—Ⅱ类 并发展有机鱼养殖、文旅康养等生态产业 [1] 长江重庆段水质治理 - 长江干流重庆段全长691公里 水质自2017年起连续8年保持Ⅱ类标准 出境断面总磷浓度连续7年优于入境断面 [2] - 涪陵区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投资30多亿元实施环保搬迁 原磷石膏尾矿库改造为绿地公园 新厂采用先进环保工艺 [2]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 重庆市重点发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95万辆(同比+905%)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6% [3] - 奉节县、巫山县关停煤矿转型发展文旅康养及特色水果产业 依托白帝城、神女峰等资源打造生态产业品牌 [3] 智慧治水与区域协作 - "巴渝治水"系统整合20多个部门涉水数据 覆盖16万余个监测点 2024年推动3000余次水环境问题协同处置 平均处理时间从10天缩短至2天 [4] - 重庆与鄂黔川三省建立长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川渝联合实施140余个跨境河流治理项目 [4]
“沙窝”变“金窝” 我国第八大沙漠近2万亩肉苁蓉进入收获期
新华社· 2025-05-02 10:12
乌兰布和沙漠肉苁蓉产业 - 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近2万亩肉苁蓉进入收获期,预计每亩产值2000元左右 [1] - 磴口县种植梭梭林35万亩,接种肉苁蓉近13万亩,年产鲜品肉苁蓉700吨 [2] - 肉苁蓉每亩采收量约100公斤,因开春气温偏低收获推迟1周 [1] 生态治理与产业结合 - 梭梭与肉苁蓉形成治沙"黄金搭档",通过"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1] - 磴口县通过生态治理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将沙漠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2] - 内蒙古推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模式,结合光伏、中草药等产业拓展生态价值 [1] 企业参与与产业规模 - 磴口县吸引2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肉苁蓉产业发展 [2] -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为当地主要种植企业之一 [1] - 政府支持企业流转集体沙荒地建立沙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治沙增收链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