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托竹荪
搜索文档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屏南乡村唱响“致富菇”的四季歌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7:07
产业发展模式 - 半圳村采用“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营、村民参与”模式成立福建屏南圳鑫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转型[1] - 合作社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建成6个智能温控大棚,实现菌菇产业“设施化、智能化、反季节化”升级[1] - 村民可通过务工增收并享受合作社入股分红,实现“家门口就业、多元化增收”[2] 生产与技术升级 - 智能温控大棚将棚内温度控制在9℃至14℃,湿度控制在80%以上,满足赤松茸常年出菇要求[1] - 科技赋能使赤松茸实现“常年可种、品质均衡”,龙爪菇种植从一年两季变为四季可种[1][2] - 通过精准招商引进优质企业、先进设施设备和管理技术,丰富种植品类[2] 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 - 半圳村80%以上家庭从事赤松茸种植,目前合作社赤松茸销售额已突破10万元[1] - 龙爪菇今年产量有望突破40万公斤,销售额将达1400多万元[2] - 全村年种植规模近2000万袋,产值达6000万元,形成“一棚多菌、四季有收”的产业格局[2] 未来规划与产业链 - 今年将再投入400万元扩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打造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产学研合作基地[2] - 产业链环节包括采收后的挑选、称重、装箱,并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北京、上海等城市[1] - 产业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散户种植”到“集群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2]
经济日报:海南白沙 点绿成金生态富民
经济日报· 2025-10-17 15:12
产业定位与政策支持 - 白沙县将南药确定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南药生态产业链 [2] - 县政府实施《白沙黎族自治县黎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共18条,对黎医药保护与发展中的政府职责、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等作出具体规定 [2] - 县财政持续投入林下种植专项资金,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近3000万元 [2] - 印发《白沙黎族自治县2025—2028年胶园林下益智种植补贴方案》,按照“谁种植、谁受益”原则,给予益智种植主体每亩1500元补贴 [3] 种植规模与产量 - 青松乡益智种植面积达4.17万亩,干果年产量约1200吨,是目前国内种植益智最大的乡镇 [3] - 青松乡建成5700亩益智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形成约1万亩规模化种植带 [3] - 全县主要南药品种种植面积:益智12.5万亩、裸花紫珠6687亩、五指毛桃1326亩、灵芝1328亩、牛大力922亩 [3] - 林下食药用菌种植基地已扩展至1.3万亩,年产值超1.58亿元 [3] 产业链与加工能力 - 青松乡南药分拣中心内设两条生产线,每天可烘干益智、菌菇等农产品13吨,年可实现烘干农产品3000余吨 [5] - 通过农产品初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市场流通标准,农产品价值可提高10%至15%,附加值约900万元 [5] - 采取订单销售模式,产品销往广西玉林、安徽亳州等国内各大药材交易市场、药企,并出口至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5] - 建设高标准南药分拣中心以及集仓储、交易、展示于一体的标准化南药交易中心,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科研、科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5] 技术合作与模式创新 - 与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共建青松乡—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供应区,通过“企业供苗+政府奖补+订单收购”的闭环模式发展产业 [2] - 依托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以来已开展7期集中培训和田间学校,累计培训535人次 [3] - 中国热科院专家团队攻克红托竹荪反季节种植技术,让原本只在雨季生长的菌菇在旱季也能破土而出 [6] 三产融合与富民成效 - 在县人民医院茶城院区内成立黎族医药体验区,自2023年开业至今累计诊治2500余人次 [6] - 通过“黎药+康养+旅游”开发南药药浴等疗法体验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助推旅游业发展 [6] - 青松乡有5个行政村上榜海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名单,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超100万元 [6] - 产业目前已为该乡村民提供临时用工6.02万人次,农户通过地租、务工每年增收约1128万元 [6] - 目前白沙全县益智鲜果价格已突破10元/斤(干果40元/斤),为近年来新高 [6]
海南白沙:点绿成金生态富民
经济日报· 2025-10-11 10:10
产业定位与政策支持 - 公司将南药确定为主导产业,并制定实施了《白沙黎族自治县黎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2] - 县财政持续投入林下种植专项资金,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近3000万元[2] - 公司印发补贴方案,按照“谁种植、谁受益”原则,给予益智种植主体每亩1500元补贴[3] 种植规模与产量 - 青松乡益智种植面积达4.17万亩,干果年产量约1200吨,是目前国内种植益智最大的乡镇[3] - 公司主要种植南药品种包括益智12.5万亩、裸花紫珠6687亩、五指毛桃1326亩、灵芝1328亩、牛大力922亩[3] - 林下食药用菌种植基地已扩展至1.3万亩,年产值超1.58亿元[3] 产业链建设与加工能力 - 南药分拣中心内设两条生产线,每天可烘干益智、菌菇等农产品13吨,年可实现烘干农产品3000余吨[4] - 通过农产品初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市场流通标准,农产品价值可提高10%至15%,附加值约900万元[4] - 公司采取订单销售模式,产品销往国内各大药材交易市场、药企,并出口至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4] 技术合作与品质提升 - 公司与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共建中药材供应区,通过“企业供苗+政府奖补+订单收购”闭环模式运营[2] - 公司依托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战略合作,2023年以来已开展7期集中培训和田间学校,累计培训535人次[3] - 北京同仁堂技术人员指导农户按标准种植,七坊镇烘干生产线精准调控温湿度,有效保留成分[4] 三产融合与富民成效 - 公司在县人民医院茶城院区内成立黎族医药体验区,自2023年开业至今累计诊治2500余人次[6] - 通过“黎药+康养+旅游”开发南药药浴等疗法体验项目,助推旅游业发展[6] - 白沙全县益智鲜果价格已突破10元/斤(干果40元/斤),为近年来新高,青松乡有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超100万元[6] - 产业目前已为乡村村民提供临时用工6.02万人次,农户通过地租、务工每年增收约1128万元[6]
海南白沙 点绿成金生态富民
经济日报· 2025-10-11 06:17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腹地,日照绵长,光热充沛,气候宜人。近年来,该县 坚守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相协调的"两山"实践路径,重点打造南药产业。白沙山野林间的南药,成为当地产 业与生态共生共荣的鲜活注脚,更是乡亲们奔向幸福的"绿色船票"。 好山好水好药材 清晨的阳光穿透翠绿的橡胶林,益智的枝叶在微风中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白沙青松乡拥处村村 民吴玉萍在橡胶林下种植的益智一簇簇长势喜人。"这会儿主要过来浇水,下午还要来一趟。"吴玉萍说,她 和丈夫从2006年开始种了40亩益智,每年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 黎族医药是中华医药宝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常用的药用植物属于南药。白沙制定并实施了《白沙黎族自治 县黎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该条例共18条,对黎医药保护与发展中涉及的政府职责、管理体系、人才培养 和传承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围绕种植、加工及文旅融合等多个维度,全面发力、纵深推进。 白沙县把南药确定为主导产业,编制了《林下种植益智技术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县财政持续投入林下种 植专项资金,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近3000万元。青松乡、阜龙乡建设橡胶林下益智水肥一体化标准种植基 地,发挥龙头企业运 ...
全链赋能出品牌!驻翁源县龙仙镇工作队用林下菌菇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南方农村报· 2025-09-17 10:30
文章核心观点 - 驻龙仙镇工作队通过科技赋能与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当地林下食用菌产业从零散种植、初级卖鲜向规模发展、品牌增值转型升级,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7][8][9][10] 产业发展背景与初始困境 - 龙仙镇中心村虽有湿润气候和连片竹林的自然优势,但长期面临农业结构单一、林地经济效益低、综合产值低、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矛盾突出的“三低一突出”困境 [17][18] - 当地村民有种植菌菇的传统,但产业发展缺乏优质品种和过硬技术 [19][20] 科技赋能与品种引进 - 工作队引入省农科院食用菌团队,通过测土、分析气候和研究市场,为中心村选定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竹荪与草菇品种 [22][23] - 利用竹林剩余物作为栽培原料,实现环保与成本节约 [24] - 规划引进适合秋冬种植的红托竹荪新品种,与4-5月种植的普通竹荪形成季节互补,实现全年种植,红托竹荪个体结实、适合鲜食、经济价值更高 [25][26][27] 技术突破与产能提升 - 针对竹荪种植的季节限制严、连作障碍突出等“卡脖子”难题,工作队推动专家团队通过改良栽培基质配方、精准调控林下湿度,实现同一块林地更换培养基后继续种植 [32][33][34][35][36] - 该技术突破轮作障碍,延长出菇期,实现“多季采收”,并促进林地资源循环利用,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7][38] - 目前中心村30多亩竹荪进入采收季,日均产能达400斤鲜菇(折合干货40斤),按每斤干货250元计算,日产值高达1万元 [40] - 技术落地后病害减少,轮作使每亩产值上涨30%以上 [41] 全产业链建设与品牌打造 - 工作队争取近9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集菌包制作、冷链储藏、加工烘干、产品展销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实现竹荪不出村即可烘干,解决鲜菇保存期短难题,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 [50][51][52] - 指导合资企业注册“仙邑珍”商标,设计专属包装,建设文化展厅,并计划依托专家团队制定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推动产品从“提篮叫卖”向“品牌营销”转变 [55][56][57] - 规划完善现代化菌包生产线,实现“集中制种、分散出菇、统一销售”,并打造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点和食用菌主题研学路线,使竹林产生多重收益 [58][59][60] 市场拓展与未来规划 - 工作队将参加2025年广东省乡村振兴推介会暨“千镇万品”进湾区活动,展示以林下作物为主的产品 [11][12][13] - 计划借助活动平台,链接科研机构以及大湾区商超、社区渠道,推动三华李、九仙桃、竹荪等产品进入湾区市场,为当地实施“百千万工程”探索新路径 [62][63][64][65]
中信银行长沙分行:“点菌成金”拓宽乡村振兴致富路
长沙晚报· 2025-09-04 20:16
产业合作与投资 - 邵阳市隆回县山界回族乡老屋村村委与湖南宇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红托竹荪土地流转管理项目招商引资协议 企业将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升级现有种植基地 打造红托竹荪示范园 [1] - 计划两年内新建标准化种植基地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1] - 联合四川助农电商等搭建产销桥梁 探索产销对接新模式 [1] 技术应用与产业适配 - 老屋村气候相对干燥不适合传统菌类种植 但可通过专业恒温无菌大棚技术实现红托竹荪种植 [1] - 中信银行长沙分行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引进红托竹荪等优良品种 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科学种植和管理 [1] 经济效益与就业帮扶 - 预计为参与种植的每位村民每年新增收入达1万元以上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 - 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增加约1万元 [1] - 实现对老屋村现有监测户、脱贫户就业帮扶 [1] 销售渠道拓展与文旅融合 - 联合美团小象超市、朴朴超市等线上平台开拓内销新路径 [2] - 联合保利文旅、小天鹅文旅等企业为传统古村落打造农文旅特色品牌 实现以旅促农 [2] 金融支持与产业发展 - 以金融底肥进行精准滴灌 为当地竹荪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 - 通过联农带农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 [2] - 以普惠金融点燃村民致富梦 润泽特色产业 [2]
让小菌菇开出奋斗的青春之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1 06:01
文章核心观点 叶滔带领团队在广西贵港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就业、突破种植难题、拓展国内外市场等举措,推动菌菇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2][3][5] 公司发展情况 - 公司负责人叶滔是“菇二代”,留学归来后辗转多地探索菌菇产业现代化,2022年到广西贵港,用时两年建成年产5万吨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 [1] - 基地采用液体菌种制种、工厂化立体式栽培等技术,每天可接种25万瓶液体菌种,10层高的出菇房一天能采收130吨食用菌,效率比传统种植提升超10倍 [1] 带动就业与增收 - 2023年团队盘活社区附近33间出菇房,聘用30多名脱贫户进厂务工,与社区合作的分红模式让1000多人受益 [2] - 公司在基地周边设置16个可移动蘑菇方舱,与村集体合作,提供菌包和技术,收购产品直供北上广深等地市场,每年带动周边村集体和群众创收超2000万元 [2] 种植技术突破 - 公司突破红托竹荪全流程工厂化种植难题,经近一年调试技艺成功实现种植 [3] 市场拓展 - 广东、湖南、海南等地市场已能吃上贵港产食用菌,公司将目标投向东南亚市场 [3] - 公司每两天发送一集装箱鲜菇到越南市场,2025年计划出口1万吨食用菌到东南亚市场,还将出口菌菇面、香菇酱料等创新产品 [5] 未来规划 - 公司计划研发新菌种、开发更多精深加工产品、打造“菌菇研学 + 乡村旅游”新模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