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

搜索文档
绩优基金“二次首发”潮袭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6:38
文章核心观点 - 随着A股市场回暖 基金行业"二次首发"活动显著增加 多家基金公司联合银行渠道对绩优老基金进行集中营销 以吸引增量资金并扩大产品规模 [1][5][9] - "二次首发"本质是持营的一种特殊形式 通过集中资源在限定时间内进行高强度推广 通常选择业绩优秀 渠道认可度高且契合市场风口的基金产品 [3][8][9] - 该模式对投资者 渠道和基金公司均具优势:投资者可获得费率优惠和经过验证的产品 渠道推销难度低于新基金 基金公司能快速提升规模 但需注意资金涌入可能影响投资节奏 [10][13][14] 基金二次首发现状 - 2025年7月以来二次首发明显增多 8月多家基金公司(如华夏基金 西部利得基金 圆信永丰基金)通过招行 工行 交行等渠道开展活动 [1][5] - 具体案例包括: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量化基金 规模2.18亿元 成立以来收益超20%)在交行二次首发 华夏智胜优选混合(成立以来收益超50%)在招行二次首发并提供费率优惠 圆信永丰医药健康混合(近一年净值翻倍)通过工行二次首發规模增长上亿元 [5][6] - 部分公司侧重主动权益和固收+产品 通过二次首发实现规模大幅增长 但也有公司采用常规持营替代 [6] 二次首发运作特点 - 与常规持营的细水长流不同 二次首发在限定时间(如1-2周)内集中资源 配合路演 激励政策和费率优惠进行密集推广 [8][9] - 产品选择标准包括:长期业绩优秀 排名靠前 由明星基金经理管理 契合市场风口且渠道认可度高 [9] - 募资效率突出 营销周期短且集中度高 能使资金快速入市 但效果依赖市场情绪 渠道执行力和产品吸引力 存在分化现象 [9][1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基金行业营销思路转向"重持营 轻首发" 加大对定制化产品和绩优老产品的重点营销 [1][13] - 持营面临挑战:产品同质化严重 投教不足 投资者信心受挫 混合型基金份额相比2024年四季度减少而股票型基金份额增加 [12][13] - ETF产品受机构投资者青睐 但主动权益基金此前以净赎回为主 近期刚止住赎回 [12] 未来趋势 - 2025年二次首发呈现显著增长态势 未来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产品将获得更多渠道资源倾斜 [14] - 建议投资者优先选择收益持续优秀的产品而非仅关注短期表现 [14] - 基金公司需严格筛选产品 主动管控规模避免影响业绩 并加强投资者教育与陪伴 [14]
赚钱效应回归, 绩优基金“二次首发”潮袭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4:31
基金行业营销策略转变 - 基金行业营销思路从"重首发"转向"重持营、轻首发",对业绩持续出色的老产品采用"二次首发"形式进行重点持营 [1][15] - 多家基金公司近期与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渠道合作开展"二次首发"活动 [1][3] - 行业选择"二次首发"产品时倾向于业绩稳定、渠道认可度高、契合市场风口且由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 [9][10] 二次首发的定义与特点 - "二次首发"指基金公司对存量基金仿照新基金首发模式进行集中营销,需争取渠道资源并配合路演、激励政策及费率优惠 [3][9] - 与常规持营相比,"二次首发"营销优先级更高、资源更集中、周期更短(通常1-2周),资金入市效率更突出 [9][10] - 该模式依赖于市场情绪、渠道执行力和产品吸引力,效果呈现分化:明星产品规模增长显著,普通产品效果有限 [11] 具体案例与规模影响 - 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量化基金)在交通银行二次首发,成立以来收益超20%,二季度末规模2.18亿元 [4] - 华夏智胜优选混合发起式在招商银行二次首发,成立以来收益超50,并提供申购费率优惠 [5] - 圆信永丰医药健康混合在工商银行二次首发后规模增长超1亿元,近一年净值翻倍 [6] 市场背景与驱动因素 - 自2025年7月以来市场回暖推动二次首发活动显著增多,投资者因老基金有历史业绩参考而决策依据更充分 [1][3][12] - 权益市场自2024年9月24日后持续回暖,增量资金流入为二次首发提供机会 [4] - 2025年8月多家公司密集开展二次首发,吸引增量资金入场 [3] 各方优势与行业影响 - 对渠道:推销有历史业绩的老基金比新基金更容易,客户接受度高 [12] - 对投资者:申购费率优惠且产品经过市场检验,心理安全感更强 [12] - 对基金公司:快速提升规模、盘活存量产品并扩大市场影响力 [1][16] 持营挑战与结构分化 - 当前持营面临产品同质化、赎回压力及投资者信心不足等挑战 [14] - 持营效果分化:ETF获机构积极申购(包括中小机构和保险公司),主动权益基金此前以净赎回为主且近期刚止住 [14] - 混合型基金份额较2024年四季度减少,股票型基金份额明显增加 [14]
绩优基金“二次首发”热潮涌动
证券日报· 2025-08-28 00:17
公募基金二次首发现象 - 多只绩优产品在银行渠道启动二次首发 包括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 华夏智胜优选混合 圆信永丰医药健康等产品 [1] - 二次首发集中出现反映市场环境 渠道策略与投资者行为的多重变化 [2] 二次首发的营销优势 - 基于产品业绩优秀 基金公司与代销渠道合作基础更良好 业务流程更顺畅 [2] - 代销渠道从产品成立起持续跟踪 客群储备更充分 营销效率更高 [2] - 相比常规持续营销优先级更高 总行到支行层层动员 资源投入更大 营销节奏更集中 [2] - 基金经理通过十余场银行内部调研提升渠道端产品认知度 [2] 业绩表现与投资价值 - 权益类基金7月以来业绩显著提升 行业主题和量化基金净值增长明显 [3] - 央企板块作为中国经济中流砥柱 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和中长期投资价值 [3] - 央企市值管理考核全面推开背景下 相关主题产品更易获投资者认可 [3] - 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自2024年12月10日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达21% [3] - 圆信永丰医药健康近一年实现超过104%的净值增长率 [3] - 华夏智胜优选混合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超过58% [3] 行业意义与发展方向 - 二次首发是对现有产品价值的再挖掘 减少同质化新发带来的资源浪费 [3] - 有助于提升资金入市效率 [3] - 应强化渠道沟通 传递正确投资理念 转向精耕细作的价值创造 [4] - 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将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4] - 引导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者关注固收+和低波动策略产品 [4] - 推广定投和持有期模式 帮助投资者平滑成本 淡化择时 培养长期投资习惯 [4]
ETF规模破5万亿,公募基金“二次首发”升温,投资者要不要参与?
新浪财经· 2025-08-27 15:53
中国ETF市场发展 - 中国ETF总规模突破5万亿元 创历史新高[1] - 规模从4万亿元增至近5万亿元仅用4个月 增速显著[1] 基金行业销售策略变化 - 多家基金公司联合银行渠道推进"二次首发" 集中销售绩优存续基金[2] - "二次首发"具有排期密集(约一周)、激励政策优厚等特点 区别于日常持续营销[3] - 典型案例: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基金通过交通银行二次首发 规模从2.18亿元快速提升(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3] 绩优基金产品表现 - 华夏智胜优选混合发起式(量化基金)成立以来回报率达55.43%[4] - 圆信永丰医药健康混合近一年回报率达108.82% 受益创新药行情[4] - 部分医药ETF表现突出: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513120)、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近一年收益均超130%[5] - 汇添富和广发两只医药ETF超额回报分别达102.17%和98.87% 显示主动管理能力[5] 投资策略对比分析 - 主动管理型基金需评估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及产品运作情况[4] - 指数基金在特定赛道(如医药)提供替代选择 收益表现可比甚至优于主动基金[5] - 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淡化 单只基金难以持续适应不同市场风格[6] - ETF产品风格稳定 适合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6]
绩优基金频频“二次首发” 公募募资提速更提质
上海证券报· 2025-08-26 04:09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行业正通过"二次首发"模式加速资金入市 提升募资效率 利用绩优存量产品吸引理性资金 实现市场提速与提质 [1][2][3] 行业趋势 - 7月以来"二次首发"基金数量显著增多 部分产品规模增长逾3倍 [3] - 量化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超过45% 多只产品净值翻倍 [3] - 医药生物主题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达46% [3] - ETF总规模接近5万亿元 8月净申购份额超460亿份 规模增量超3700亿元 创年度单月最高纪录 [4] 产品案例 - 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基金二季度末规模2.18亿元 成立至8月22日收益超20% [2] - 华夏智胜优选混合发起式成立至今收益超50% [2] - 圆信永丰医药健康混合近一年净值翻倍 二次首发后规模增加上亿元 [2] 合作渠道 - 基金公司与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核心银行渠道合作推进二次首发 [1][2] - 银行渠道基于业绩观察选取绩优产品进行重点持续营销 [1] 运作模式 - 二次首发的营销优先级高于普通持营 能缩短资金入市周期 [1] - 通过有业绩验证的产品匹配适合的投资者 降低资源浪费 [3] - 基金公司强化渠道沟通 转向精耕细作的价值创造模式 [3]
红利资产大爆发,主题联接基金频发“限购令”
华夏时报· 2025-05-15 17:42
红利基金限购动态 - 海通资管旗下海通红利优选于5月14日暂停1万元以上大额申购及转换转入业务,以保障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平稳运作[2] - 5月以来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等5只联接基金发布限购公告,限制金额从1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2] - 中欧红利优享灵活配置混合于5月12日暂停500万元以上大额申购业务,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于同日限制1000万元以上大额申购[3][4] - 华宝标普中国A股红利机会ETF联接(LOF)等3只基金在5月6日至14日期间相继暂停大额申购业务[5] 限购原因分析 - 国际形势变化导致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资金从高波动资产转向稳健型红利基金[2] - 基金公司需结合市场流动性和投资策略控制规模,防止大额申购影响运作效率[2] - 专业机构预判潜在风险,包括避免收益摊薄、策略执行受阻及交易拥挤风险[6] - 今年以来已有47只红利基金发布暂停大额业务公告,显示行业整体风控趋严[6] 红利基金市场表现 - 一季度末红利基金总规模达2513.67亿元,较去年四季度增长270亿元创历史新高[7] - 华宝标普A股红利机会ETF联接基金公布分红方案,每10份份额派发0.1960元,可供分配利润达4.02亿元[5] - 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基金年内第4次分红,显示持续现金流回报能力[6] 行业配置价值 - 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市盈率从2017年9.09倍降至7.35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8] - 新"国九条"政策强化分红导向,上市公司分红意愿提升利好红利资产[7][8] - 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加大配置力度,推动红利基金规模增长[7] - 红利资产在持有期超过3年时,相对沪深300指数胜率达68.5%,长期复利效应显著[7]
这类基金,密集限购
中国基金报· 2025-05-12 19:42
市场震荡中红利资产热度再起 - 市场持续震荡背景下低估值、基本面稳健的红利资产热度上升 [1] - 多只红利主题权益基金宣布限购以保护持有人利益 [1] - 公募认为红利资产的稳健收益属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更具吸引力 [1] 红利基金限购情况 - 中欧红利优享灵活配置混合自2025年5月12日起限购50万元 [2][3] - 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自5月12日起暂停1000万元以上申购 [4] - 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联接限购10万元 华泰柏瑞中证红利低波ETF联接限购1000万元 [4] 红利资产表现数据 - 二季度以来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上涨1.85% 跑赢上证指数(1%)和沪深300(0.09%) [4] - 近1年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上涨14.20% 显著跑赢大盘 [5] - 一季度末红利基金总规模达2513.67亿元 较去年四季度增加约270亿元 [5] 红利资产配置价值 - 中证红利股债性价比达近十年99%分位数 处于历史最划算区间 [5] - 红利策略聚焦现金流稳定企业 兼具防御性与价值属性 [5] - 持有周期超1年时 中证红利指数较沪深300胜率基本高于70% 3-5年胜率接近90% [6] 投资策略建议 - 红利资产定投可根据超额收益情况动态调整金额 [6] - 需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变化 及时调整配置 [6] - 当前主动权益基金持仓中红利资产权重仍低于标准行业权重 [6]
多只红利主题的权益基金宣布限购
快讯· 2025-05-12 19:31
红利主题基金限购动态 - 多只红利主题权益基金宣布限购措施 中欧红利优享灵活配置混合自5月12日起限购50万元 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暂停1000万元以上申购业务[1] - 限购原因为保证基金稳定运作及保护持有人利益 中欧基金与西部利得基金均强调投资管理和持有人利益保护需求[1] 市场环境与资产偏好 - 市场持续震荡背景下低估值、基本面稳健的红利资产热度再起[1] - 公募基金认为红利资产的稳健收益属性在后市更具吸引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