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系列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十倍股”,今起停牌核查!
金融时报· 2025-07-31 18:19
股价表现 - 2025年以来累计涨幅达12.89倍 成为年内首只"十倍股" [1] - 7月9日复牌后16个交易日内涨幅达10.83倍 [1] - 7月9日至30日期间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 股价从7.78元/股涨至92.07元/股 [5] 停牌核查 - 因股价多次触及异常波动及严重异常波动情形 于7月31日起停牌核查 预计不超过3个交易日 [1] - 7月1日曾因控股股东筹划重大事项停牌5个交易日 [5] - 7月9日以来累计发布9次异常波动及风险提示公告 [6] 估值水平 - 最新市盈率达418.77倍 滚动市盈率达400.24倍 [7] - 显著高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平均滚动市盈率24.65倍 [7] 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及5%以上股东合计持股约85% 外部流通股占比仅15% [7] - 智元机器人通过持股平台拟以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方式取得控制权 [7] - 交易完成后智元方面将至少持有63.62%股份 控股股东变更为智元恒岳 [8] 业务关联 - 股价涨幅与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概念密切相关 [7] - 智元机器人专注AI与机器人融合创新 主攻具身智能领域 [8] - 2024年12月启动量产后 2025年首月第1000台下线 7月获中国移动7800万元订单 [8] 资本运作 - 智元机器人两年多完成至少十轮融资 [8] - 公司明确表示收购方未来12个月内无资产重组计划 [8]
“十倍股”,今起停牌核查
金融时报· 2025-07-31 17:50
股价表现 - 2025年以来公司股价累计上涨12.89倍 成为年内首只且唯一一只十倍股 [1] - 7月9日至7月30日期间 16个交易日内股价涨幅达10.83倍 [2] - 7月9日复牌后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 股价从7.78元/股升至92.07元/股 [6] 交易异常与监管 - 7月9日至7月30日期间多次触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及严重异常波动情形 [2] - 7月31日起停牌核查 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3个交易日 [2][5] - 复牌后累计发布9次异常波动及风险提示公告 交易所对股票实施重点监控 [6] 估值水平 - 最新市盈率达418.77倍 滚动市盈率为400.24倍 [7] - 显著高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最近一个月平均滚动市盈率24.65倍 [7] 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及5%以上股东合计持股占比约85% [8] - 外部流通股占比仅约15% 流通盘较小 [8] 控制权变更 - 智元机器人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方式取得控制权 [9] - 智元恒岳及致远新创合伙拟受让29.99%股份 并要约收购37%股份 [9] - 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恒岳 持股比例不低于63.62% [9] 收购方背景 - 智元机器人专注具身智能领域 核心产品包括工业/服务用人形机器人 [9] - 2024年12月启动量产后 2025年首月实现第1000台下线 [9] - 2025年7月获得中国移动7800万元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订单 [9] - 成立两年多完成至少十轮融资 [10] 业务声明 - 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 股价严重脱离基本面 [2] - 收购方未来12个月内无资产重组或业务整合计划 [10]
估值150亿元后,「智元机器人」资本层面再迎大动作!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6 02:46
公司概况 -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核心创始团队包括华为前高管邓泰华(CEO)、邱恒(COO)等,采用"高举高打"的华为生态打法[9][10] - 公司估值超150亿元,累计完成10轮融资,为国内具身智能领域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3][8] - 已形成远征、Genie、灵犀三大产品线,覆盖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轮式双臂机器人等商用产品矩阵[15][17] 资本运作 - 2025年先后获腾讯(B轮)、京东(B+轮)领投,两大互联网巨头首次布局具身智能领域[4][6] - 与高瓴资本合资成立瓴智新创(出资额1000万元),高瓴为第一大外部股东[1] - 融资节奏密集,A轮至A+++++++轮后快速进入B轮,投后估值达150亿元[8][3] 产业布局 - 投资6家上下游企业:希尔机器人(卧龙电驱)、灵猴机器人(博众精工)等,覆盖感知、大模型、电机等环节[2][3] - 合资模式加速:与均普智能、大丰实业等上市公司成立7家合资公司,聚焦零部件、量产及场景落地[11][12] - 技术合作广泛:联合科大讯飞、阶跃星辰开发AI大模型,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攻关操作系统[14][20] 产品与技术 - 2024年发布远征A2系列(交互/柔性智造/重载)和灵犀X1系列(开源/数采)五款商用机型[15] - 灵犀X2系列2025年开启预订,售价10-40万元,预计当年量产数千台,主攻文娱展演场景[17] - 自研ViLLA架构的GO-1大模型,挖角伯克利BAIR博士后罗剑岚任首席科学家强化算法研发[20][21] 商业化进展 - 2024年12月启动量产,2025年1月第1000台下线(731台双足人形+269台轮式机器人)[22] - Genie产品线年收入达数亿元,轮式双臂机器人在科研场景销售数百台[22] - 采用华为式"合资+投资+合作"三维生态打法,快速成为产业链"链主"型企业[10][13] 行业定位 - 国内"实干派"代表,区别于宇树科技等"运动派",强调软硬一体全栈自研路线[19][23] - 率先实现从机器人本体、小脑到大脑的全栈技术布局,构建技术闭环[18][21] - 面临行业共性挑战:高估值下的持续融资压力、商业化落地效果待验证[3][22]